邢 青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寄語青年:“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青年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流行于部分青年群體中的喪文化,反映出他們在面對復雜的環(huán)境與壓力時展現(xiàn)出的思想、行為等方面的強烈變化,亟須得到廣泛關注與正確引導。當前,我國已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廣大青年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定不移跟黨走,廓清喪文化的弊端,弘揚主流價值觀,涵養(yǎng)志氣、骨氣、底氣,接續(xù)努力奮斗,勇?lián)鷷r代重任,成就絢爛青春。
喪文化的流行是新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急速發(fā)展的產物。喪文化所衍生的青年問題也逐漸凸顯,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給青年志氣、骨氣、底氣的培育帶來巨大挑戰(zhàn)。
喪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90 后青年群體的心理活動和現(xiàn)實處境,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空虛與無奈的焦慮狀態(tài)。網絡媒介的興起與迅速發(fā)展,催生了喪文化的傳播與演化。青年以表情、文字等拼接形式在網絡中表達、發(fā)泄負面情緒,想要追求壓力釋放與自由闡述,渴望虛擬世界的認同與歸屬,也以此來平衡內心的空虛寂寞,以及面對復雜環(huán)境與多重壓力的焦慮無奈。倡導喪文化的青年,一方面聲稱“我是屌絲,我要逆襲”,另一方面用“我們是輸在起跑線上的人,努力也白費”的想法麻痹自己。現(xiàn)實中的壓力、無助、空虛,虛擬世界的自由、惡搞、自嘲等成為青年焦慮狀態(tài)的標志。二是趨利與佛系的矛盾心態(tài)。功成名就是大部分青年心中追求的目標,淡泊名利、佛系狀態(tài)等卻是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的代名詞。當目標難以達成時,部分青年往往抱著無欲無求、不爭不搶的姿態(tài)繼續(xù)前行,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知足寡欲,反而是對名利過分追求的虛偽粉飾,呈現(xiàn)了他們趨利與佛系的矛盾狀態(tài)。喪文化幫助他們降低自我目標、推卸社會責任,長此以往,喪文化便成為他們未能獲得成功的萬能擋箭牌。三是腐蝕與固化的消極屬性。隨著線上線下傳播載體的拓展,喪文化成為快速感染青年的亞文化。其混雜于碎片化、娛樂化的多元網絡信息之中,缺乏批判思維的青年只能根據興趣愛好盲目跟從、一味迎合。原本積極向上的文化逐漸被當代青年所鄙視,散漫頹廢的生活態(tài)度反而得到極大認可,備受推崇。喪文化的消極屬性不斷凸顯,腐蝕、固化了青年的思維與價值觀,使青年陷入頹廢,從而放棄奮斗。
志氣、骨氣、底氣是青年成長成才、實現(xiàn)理想的根本保障。喪文化的廣泛傳播不利于青年價值觀培育、意志磨煉及本領習得,因此,多元網絡文化背景下增“三氣”成為個人、社會和國家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于個人而言,志氣是青年前進路上的方向所指;骨氣是安身立命的主導力量;底氣是實現(xiàn)理想追求的堅實基礎。青年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fā)展之中,立大志、立遠志、立恒志,腳踏實地,接續(xù)奮斗。于社會而言,其更替變革、繁榮昌盛需要有志氣、骨氣、底氣的青年人認清形勢,明辨是非,深入一線,深入群眾,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奉獻青春力量。于國家而言,其發(fā)展進步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氣、骨氣、底氣的新時代青年不忘初心,練就過硬本領,厚植家國情懷,勇?lián)褡逯厝?,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2]。青年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基。青年作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長其志氣、硬其骨氣、厚其底氣內涵深刻,意義深遠。
喪文化是通過媒介平臺流行于青年群體中的悲觀、頹廢等情緒的一系列網絡表達與生活映射,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年志氣的增強、骨氣的淬煉和底氣的積蓄。因此,要對喪文化與青年“三氣”培育的困境展開深入剖析。
面對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困難和挫折,青年往往通過悲觀情緒予以表達,呈現(xiàn)出消極、低迷甚至絕望的狀態(tài)。喪文化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腐化青年的遠大志向。一是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呈現(xiàn)強勁的發(fā)展態(tài)勢,多元價值觀在社會廣泛傳播,給青年價值觀的培育帶來較大挑戰(zhàn)。而青年的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極小的思考與行為都會被利用,使青年逐漸失去對歷史與文化、嚴肅與崇高的敬畏之心,極易陷入物質主義的泥潭,進而失去自身存在的獨立性,走上被同化、扭曲、虛無的道路,放棄奮斗目標,喪失前進斗志。二是導致中國式焦慮的蔓延。面對學業(yè)、情感、就業(yè)等多重壓力,部分青年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挫敗感和無奈感,主要通過網絡表達焦慮與無力。越來越多的類似言語和表達在網絡空間迅速集聚,青年群體逐漸達成共識,認為即使努力也難以實現(xiàn)自身目標,懷疑和否定奮斗的意義,產生奮斗無用的錯覺,被迫安于現(xiàn)狀,放棄對理想信念的追求,抱著無所謂的佛系心態(tài)甚至是消極的悲觀心態(tài)生活下去。這對于培育青年愛黨愛國、拼搏奮斗、奉獻自我的“志氣”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
堅毅品格取決于正確的價值觀和清晰的自我認知。沒有堅毅品格,青年難以發(fā)揮所長、成就自我,更難以擔當起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喪文化的個體主義、享樂主義有以下兩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模糊青年自我定位。喪文化的個體主義、享樂主義過度推崇個人本位和個人中心主義,使青年對自己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角色缺乏全面的、明確的認識,這也使得青年忽視了踐履社會責任的存在和重要性,將個人和集體、社會、國家的利益與發(fā)展割裂開來,片面關注自身感受和享樂,逐漸走向娛樂化、狹隘化、世俗化,難以用辯證思維觀照歷史和優(yōu)秀文化,導致青年不知自己的初心緣起和未來方向,自我認知減弱,陷入孤芳自賞和迷茫困惑的境地。二是價值觀發(fā)生偏移。表面上看,喪文化的個體主義、享樂主義毫無政治主張,但其有明顯的價值觀導向作用。如引導青年質疑國家權威、價值功利化、曲解民族精神[3]。社會文化缺少正確方向引領,必然導致價值觀偏移、低俗化,使青年形成享樂、目光短淺等庸俗價值觀,從而導致青年群體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減弱、社會責任和大局意識薄弱、民族自豪感降低,導致青年“骨氣”不硬,服務基層、勇?lián)姑⒐钥穗y的意志傳承難以實現(xiàn)。
平庸主義、頹廢主義是喪文化發(fā)展的產物,也是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不斷衍化的結果。底氣來源于厚實底蘊和過硬本領,厚實底蘊和過硬本領來源于科學知識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學習積累。然而,喪文化的平庸主義、頹廢主義腐蝕著青年底氣。一是提供過低目標。喪文化影響下的青年群體,通過心理暗示、自我反諷等方式使自己避免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巨大落差帶來的傷害。長此以往,最初的心理安慰會演變成事實存在,迫使自己降低原本的理想追求,漸漸走向平庸頹廢和所謂樂觀的狀態(tài)。自此,青年也放棄了對科學知識、專業(yè)技能的學習提升,片面地被網絡低俗化、娛樂化、碎片化信息引領,難以達到入腦入心的批判學習效果。二是喪文化使得青年缺乏思考,固化學習領域。網絡媒體平臺的迅速發(fā)展使得喪文化不斷繁殖,龐雜的網絡信息和喪文化的頹廢主義也使得青年疲于自主思考與批判吸收,影響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當今,青年通過互聯(lián)網可以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形成喪文化專屬圈層,這也成為他們實現(xiàn)價值和訴求不可或缺的渠道。但長期處于這一圈層,青年的價值觀、知識結構會受此圈層文化的影響,同時,青年群體也更容易以此圈層文化作為學習對象,不再自覺主動分析觀點與內容,缺乏知識、本領等方面的交流學習與提升,導致其荒廢甚至放棄科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最終在嚴酷的社會競爭中底氣不足。
青年的志氣來自于堅定的理想信念,骨氣來自于堅韌的意志品格,底氣來自于堅決的奮斗姿態(tài)。在喪文化等亞文化背景下,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被慢慢腐蝕。因此,必須加強主流價值觀引導,創(chuàng)設健康網絡生態(tài),提升青年志氣、骨氣、底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青年“三氣”培育的內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三氣”培育,能逐漸消解喪文化對青年產生的負面影響,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一是長志氣要有立場。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tǒng)領,引導青年讀原著、學原文、明歷史,深刻理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與時代特征,提升青年“四史”學習教育的系統(tǒng)性、有效性,引領青年明晰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將個人與國家、社會的命運相結合的遠大志向,成就奮斗人生[4]。二是硬骨氣要有精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黨的百年積淀,淬煉而生了代表新時代中國之魂的民族精神、紅色精神譜系,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必須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筑牢文化自信[5]。通過身邊榜樣、典型,結合多重媒介和技術手段,傳播優(yōu)秀文化和精神力量,促使青年自覺踐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勇于斗爭、攻堅克難的骨氣。三是蓄底氣要有內涵。調研了解青年關注的熱點和焦點,鼓勵青年參與到社會服務、基層治理中,引導青年以其特有的方式制作、傳播積極向上的網絡作品,激發(fā)青年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日常生活的內生動力,主動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做有底氣的新時代青年。
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青年教育不能僅局限于課堂的知識傳授,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優(yōu)勢資源,因時因事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三氣”培育。一要融合新媒體技術,加強正向引導,掌握網絡話語權。網絡是喪文化的主要傳播場所,要依托大數(shù)據技術,追蹤分析喪文化的資料數(shù)據,實時研判喪文化對青年思想動向產生的影響;加強對各媒體平臺的網絡監(jiān)管,督促其合理把控文化傳播尺度,加大整治力度,促進媒體與青年網民的良性互動;運用青年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正向引導其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及時糾正青年理想信念的偏差,弘揚主流文化正能量,擠壓喪文化的網絡傳播空間。二要宣揚健康的網絡生態(tài)理念,努力促進青年實際問題解決。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媒體平臺等各方面都要樹立積極的網絡生態(tài)理念,為青年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讓青年在網絡學習與娛樂中堅定理想信念;緊扣青年在媒體網絡上關注的熱點和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及時做出正向回應,提出有效應對舉措,進而堅定青年信心、底氣,避免了青年在遇到負面信息時的左右搖擺。
喪文化流行是偏離主流價值觀的表現(xiàn)。高校承擔著青年志氣、骨氣、底氣培育的重要任務,要將主流價值觀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發(fā)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教師要加強對主流文化與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通過短小精悍的微課、翻轉課堂等形式,實現(xiàn)對青年群體理想信念與精神認同的引導和培育。二是聚焦青年文化需求,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了解青年個性化的文化需求,充分選取代表性強的正向文化資源,與周邊或校內教育基地共建,組織符合新時代青年特點的個性化文化體驗活動,讓青年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精神品格的熏陶與提升。三是將青年培育融入到社會實踐中,鼓勵青年爭做奮斗者、實干者。充分考慮青年專業(yè)、學科特色,鼓勵青年到革命老區(qū)、郊野鄉(xiāng)村開展志愿服務、基層鍛煉等,讓青年在實踐服務中成長、奉獻,切實將對主流文化的認知、認同轉化為身體力行的體驗、收獲與幸福,以實際行動傳播主流價值觀,弘揚永續(xù)奮斗的正能量,成長為有志氣、骨氣、底氣的新時代青年。
喪文化作為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嚴重影響著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培育。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通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實踐體驗鍛煉等多重方式培育青年“三氣”,引導青年為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