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菊 劉 琪
運動技能遷移理論對排球教學的影響
宋愛菊 劉 琪
(江蘇徐州銅山區(qū)棠張中學,江蘇 徐州 221113)
通過對目前學界較為認可的共同要素說理論、概括化理論、關系轉化理論三種主要理論的總結,探究排球運動技能的正遷移、負遷移、零遷移,并提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科學指導技術動作、優(yōu)化選擇教法手段、合理安排教學順序等對策,以最大限度地運用正遷移效果,提高排球教學效率,提升排球教學質量。
運動技能;技能遷移;技能遷移理論;排球教學
運動技能在學界已有研究。運動技能又被稱之為動作技能,筆者認為運動技能是在完成有效運動技能的過程中,人體對該技能掌握和熟練運用的一種能力。有效運動技能衡量運動技能是否順利完成和有效完成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則是大腦皮質調節(jié)下不同肌肉群間的協(xié)調性,即在空間內正確運用肌肉工作的能力。運動技能形成的標準是運動時機體的自動化階段。
完成某種體育運動的方法被稱之為運動技術,是衡量運動員競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對所需要完成的動作技術要求是不同的,需要運動員學習和掌握不同的技術。
所謂的技能遷移指先學習或者后學習的技能對另一種技能的學習產生影響的現(xiàn)象。也可以理解為把一種技能帶到完成另一種技能學習或應用任務中去的過程。技能遷移之間是雙向存在的,分為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遷移效果分為正遷移、負遷移、零遷移。
目前,通過對學界已有技能遷移相關理論的整理研究后發(fā)現(xiàn),共同要素說理論、概括化理論、關系轉化理論是運用最為廣泛的理論。三種理論分別從學習情境、對學習原理的理解、學習者的頓悟等方面對學習者運動技能遷移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共同要素說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桑代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出來的。桑代克認為傳統(tǒng)的心智訓練和形式訓練忽視了使用知識和技能來對學生進行學習和訓練。所以桑代克反對這種傳統(tǒng)的心智訓練,并提出了共同要素說理論,他認為技能的遷移不是傳統(tǒng)心智訓練和形式訓練的結果,一種技能的學習之所以有助于另一種技能的學習是因為這兩種技能有相同的構成因素。當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學習情景有了共同的構成因素時,不管學習者是否能察覺到不同情景中相同因素的存在,總會伴有運動技能的遷移現(xiàn)象。
概括化理論最早是由賈德在1908年的“水下打靶實驗”中提出來的。他認為概括化理論的關鍵點在于兩種學習的共同原理才是學習技能遷移的關鍵。而這種概括能力的出現(xiàn)與學習者的思維發(fā)散程度、授課者的教學傳授方法等要素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此理論的重點在于技能學習過程中把兩個及以上的學習情境間相同的共同存在的要素的重要程度減少到最低,并認為共同的要素并不能導致運動技能的遷移現(xiàn)象發(fā)生,經驗的概括才是最為重要的,強調學習者對運動技能原理的理解。前期學習獲得的技能之所以能夠遷移到后期學習的技能中去,是因為先前學習的技能獲得了某種原理,而這種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運用于后期學習的技能中去。
關系轉化理論是格式塔心理學家1929年提出的理論,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苛勒,“小雞實驗”是此理論的重要支撐。苛勒通過實驗證明運動技能遷移的實質是學習者對不同學習事物之間關系的理解。他認為發(fā)生運動學習技能的遷移的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一,不同學習技能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二是學習者對這一關系的頓悟和理解。此理論強調學生的“頓悟”,認為“頓悟”是技能遷移的一個重要因素,技能的遷移不是由兩種學習情境共有的學習要素、原理決定的,而是由于學習者發(fā)現(xiàn)兩個學習技能之間存在著關系的結果。學習者越能發(fā)現(xiàn)不同學習對象之間的關系,則越能加以進行概括和遷移。
通過對以上三種不同技能學習轉化理論的總結和了解,結合教師在排球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分析研究后得出,運動技能遷移理論在實際的排球教學過程中會對教學情況產生三種不同的影響,分別是正遷移效果、負遷移效果、零遷移效果。
正遷移也稱之為“助長性遷移”,可以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正遷移效果是在排球教學的過程中先前學習的動作技能對后學習的動作技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并有助于后學習技能的學習鞏固,稱之為技能遷移中的正遷移效果。例如,在排球教學過程中的并步和跨步兩種常見的腳下技術動作,并步的技術動作相對簡單一些,概括為兩腳前后站立并與肩同寬或者稍比肩寬,膝蓋微屈,重心前移,上身前傾,在并步時前腳向來球方向跨出,后腳迅速蹬地跟上。其技術要領是重心要穩(wěn)、對球要準、移步要快、轉身要活;而跨步的技術動作則為膝蓋略微彎曲,上身前傾,一腿用力蹬地,另一只腿向前跨出一大步,后腿重心要及時跟上,其技術要領是蹬地要猛、重心要底、跨步要大、身體前傾。
單單從技術動作的構成上來看,兩種技術動作的構成相似。通過共同要素說理論得知,學習者在學習了技術動作相對簡單的并步技術動作后再學習技術動作相對復雜的跨步動作,那么先前學習的并步動作就會對后學習的跨步動作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對排球跨步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掌握,這就是技能遷移過程中的正遷移效果。眾所周知,技能學習的正遷移效果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希望看到的,無論是何種運動項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地利用技能遷移的正遷移效果會大大增加教學的效率、縮短教學的時間,同時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發(fā)現(xiàn),在運動技術原理構成相近的情況下,學習過程中正遷移效果出現(xiàn)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負遷移也稱之為“抑制性遷移”。負遷移效果就是先前學習或者已經掌握的技能對后來新學習的技能產生消極的影響或者負面的干擾。在排球的體側雙手墊球和背向雙手墊球中,體側墊球要求(以右側為例)左腳腳內掌蹬地,右腳向右跨出重心及時跟上,兩臂向右側伸出并且右臂要稍高于左臂,擊球時進行左轉體和收腹的動作,提肩抬臂,用前臂擊球的后下部,其技術要領為側跨步加側伸臂、內轉體、提肩擊球;背向雙手墊球要根據(jù)來球目標的遠近選擇合適的擊球點、擊球時機和擊球力量,需要根據(jù)來球情況進行靈活的調整,因為背對目標,所以擊球點、擊球時機和擊球力量不易控制。單從兩者的技術動作分析有很多難以區(qū)分的相似之處,通過調查得出:在接受調查的80名學生反饋來看,有59人在學習完體側雙手墊球技術動作后,再學習背向雙手墊球技術動作會干擾其體側雙手墊球的擊球點、擊球時機及擊球力量。這就是技能遷移中的負遷移現(xiàn)象。技能遷移的負遷移效果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愿意看到的,負遷移效果的出現(xiàn)不僅會降低教學的效率、增加教學的難度和時間,同時也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樣,在技術原理相近的情況下,負遷移效果出現(xiàn)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在實際過程中正遷移效果和負遷移效果常常同時存在,只是兩者表現(xiàn)出來的程度不同罷了,所以很難區(qū)分。
零遷移效果又稱“中性遷移”,指原有的技能沒有影響新技能的學習或應用的現(xiàn)象,其遷移效果和遷移量為零。例如排球的扣球和田徑中的鉛球兩個沒有關聯(lián)的項目,無論先學習扣球還是鉛球,都不會對另一個項目產生正遷移效果或者負遷移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技能之間的零遷移效果對教學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在排球技術動作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正確地認識到學習排球技術動作后對自身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意義,并且能夠聯(lián)想到排球技術動作在今后所能運用到的場景,就會更有助于在實戰(zhàn)中積極地運用所學習的排球相關技術動作來解決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因此運動技能的正遷移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學生自身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意義。反之,如果學習排球技術動作的態(tài)度消極,很難正確地找到已有知識和排球技能的連接點,從而技能的正遷移效果就不易產生。
在排球技能的學習中,首先要明確排球技術動作的學習目標,了解排球運動技能的遷移效果,清楚地知道排球練習的目標追求是長期的技能遷移還是短期的技能遷移,這兩種不同時期的遷移目標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排球技術技能的遷移量。但是在學習完排球技術動作以后,很難立刻將所學技能遷移到其他運動項目中去,需要長期不懈地堅持,這種長期的遷移是排球技術動作學習后產生的較為常見的遷移方式。即我們在學完排球技術動作之后應努力追求一種長期的正遷移效果。
個人的認知結構指學生以已有感知的客觀世界經驗為基礎,從而形成的由已有的知識經驗組成的一種自我認知結構。在排球運動技術的學習過程中影響運動技能遷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已有的排球運動技能、已有知識經驗、排球運動程序的穩(wěn)定性和可控性等因素。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學習者在排球學習過程中學習新技能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已有經驗和技能的提取速度和提取的準確性都將影響排球運動技能的遷移。
先學習的運動技能對后學習的運動技能產生影響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稱之為心理定勢。在排球學習的過程中這種心理定勢的準備狀態(tài)對排球的技能遷移是十分有用的,是學習者心理活動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的有機統(tǒng)一。實驗發(fā)現(xiàn)良好的心理定勢有助于排球技能的遷移。
除上述幾種影響運動技能遷移的因素以外,學習者的年齡、思維的發(fā)展階段、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等因素都會對學習者的技能遷移產生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或教練員要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以正遷移原則為指導,幫助他們實現(xiàn)最大程度上的正遷移。
教師對技術動作正確的指導是影響排球教學中技能遷移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師在授課時必須保證對所授技術動作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師正確、簡潔明了的指導可以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技術動作形成一個良好的表象。其次,讓學生明白新動作和舊動作的內在外在的聯(lián)系,強調不同動作的重難點與異同之處,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技術動作的練習和對技術動作重難點的思考,進而促進運動遷移的正遷移效果的出現(xiàn)。
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都是影響技能遷移的重要因素。在教學組織與內容安排中,應該遵守先復習或者學習較為簡單的技術動作,再學習較為復雜的和新授的技術動作。在鞏固熟練的基礎上轉入新授技術動作的學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生對項目的掌握了解程度和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在課堂上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正確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和思考,讓學生能獨立正確地概括和分析出不同項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就能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新動作時產生技能遷移的正遷移效果。
單單就排球教學的實際情況而言,運動技術的教學順序一般都是由簡單的技術動作慢慢過渡到復雜的技術動作,這也是學界公認的最容易產生正遷移效果的過程。因此,在進行排球教學與實踐中,技術動作的傳授學習應由簡單慢慢過渡到復雜,循序漸進地進行技術動作的學習,慢慢達到技術動作的自動化程度。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效地結合不同運動技能之間的內在和外在聯(lián)系,積極協(xié)調不同動作技術之間的遷移效果,有效地將技術理論和實踐操作相結合,進而降低負遷移效果帶來的消極影響。
綜上所述,不同的排球運動技術對學生的各方面要求也是不同的,但是很多排球的技術動作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并且有著共同的特征。正是因為這些相似性特征的存在,排球運動技能遷移在教學中隨處可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技能遷移的正遷移效果、負遷移效果是同時存在的,兩種遷移效果往往同時發(fā)生,我們很難明確地把它們區(qū)分開。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僅要注重動作技能的傳授,更要注重在理論方面的傳授。在教法和組織方面, 教師應合理安排各個技能之間的教學順序,盡量避免技術動作相似性程度很大的項目之間的干擾, 全面協(xié)調地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進而使排球教學中的遷移都表現(xiàn)為技能的正遷移效果,把負遷移效果出現(xiàn)的概率降到最低,使排球教學向積極方向前進,提高排球技能學習的效率,提升排球教學質量。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05.
[2]裴金妮.體育教學訓練中運動技能遷移的應用研究[J].冰雪體育創(chuàng)新研究,2021,(20):163-164.
[3] 蘇常明.小學體育排球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35):153-154.
[4] 陳向.小學體育教學中排球教學改革的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8(9):65-66+57.
[5]劉亞軍.高職院校排球教學中合作教學模式之實踐探索[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1,5(32):71-74.
[6]范子樂.心理訓練在高校排球教學中的意義及應用[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09):106-108.
[7] 蔡楠.高校排球教學現(xiàn)狀及教學模式的改進策略分析[J].冰雪體育創(chuàng)新研究,2021,(18):118-119.
Influence of Movement Skill Transfer Theory on Volleyball Teaching
SONG Aiju, etal.
(Tangzhang Middle School, Tongshan District, Xuzhou 221113, Jiangsu, China)
2019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課題(2019JSJG415);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B-b/2020/03/24)。
宋愛菊(1979—),碩士,中教高級,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