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美學視角來看鋼琴演奏藝術具有十分鮮明的美學特性,對于新時代的鋼琴演奏者來說,怎樣表現(xiàn)出鋼琴演奏中的美學價值值得深思熟慮。演奏者要在創(chuàng)新中使鋼琴演奏活動更具有鮮明的美學色彩,并結合自身對作品內容的理解,進而讓觀眾感受到鋼琴演奏藝術中蘊含的更多美學價值。
關鍵詞:美學視角;鋼琴演奏;藝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8-00-03
要想充分表達出音樂作品的藝術特性離不開鋼琴演奏,且鋼琴演奏也是傳遞旋律美感的主要途徑。同時,由于鋼琴曲中所包含的美學因素非常之多,繼而相關人員在實際進行演奏的時候,需要對各種不同的演奏技巧進行靈活應用,并掌握好樂曲中的思想和感情特征,以將其正確地傳達和表現(xiàn)出來,繼而才能讓聽眾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另外,由于鋼琴既是演奏內容與藝術表達的結合體,又是美學表現(xiàn)形式,因此,本文就探討了美學視角下的鋼琴演奏藝術相關內容,希望能為相關人員開展工作提供借鑒。
一、鋼琴演奏的美學內涵
(一)鋼琴演奏中蘊含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從實質上講,鋼琴藝術是一種聽覺藝術,它所包含的審美觀念與內容十分豐富,這就需要觀眾在欣賞樂曲時身臨其境,深入地感受到音樂作品所要傳達的感情。換言之,鋼琴演奏活動以藝術表現(xiàn)的方式,將音樂作品中的審美觀念傳達出來,并逐漸將鋼琴藝術的內在美轉化為外在美,進而要求鋼琴家在彈奏時要做到以情打動人。同時,鋼琴演奏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它帶有很強的時代特點,所以在演奏的過程中藝術家要對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進行深入研究,以便讓鋼琴演奏活動具有時代感。對鋼琴演奏者而言,要想將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就要向聽眾展現(xiàn)出音樂作品中的時代特性,而且鋼琴的演奏行為與它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在彈奏的過程中,也需要演奏者將自身的審美情趣融入其中,且只有在此基礎上進行的鋼琴演奏行為不僅具有美學思想,還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藝術活力。
鋼琴演奏還具有非常濃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范圍內每一種音樂形式都有它自己的產生背景,繼而在鋼琴演奏藝術的發(fā)展中也要遵循這個規(guī)律。所以,在實際進行鋼琴演奏過程中需要演奏者要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以便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展現(xiàn)音樂作品中的民族特點,刻畫出不同的民族形象。
(二)展現(xiàn)鋼琴作品中的美學思想
鋼琴演奏者必須在鋼琴演奏中用不同的方式表現(xiàn)出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學意蘊,但由于演奏者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有所差異,所以他們對美學思想的理解以及對音樂作品內容的詮釋也會有很大不同,這也就導致了部分鋼琴演奏者對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學意蘊解讀顯得有些欠缺。比如,有關音樂作品中美學思想的真實性問題,要想有效解決該問題,就需要演奏者從多個方面去了解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特點,進而才能更好地把這一時期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學思想呈現(xiàn)到聽眾面前。但值得注意的是,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學意蘊難以能夠完整、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如果演奏者自身的藝術與美學水平不夠高,那么對作品的詮釋就有可能脫離作品的真實意蘊,所以在實際演奏鋼琴曲時必須尊重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內在含義[1]。
二、鋼琴演奏藝術的美學因素
(一)形態(tài)
演奏形態(tài)的含義,就是指鋼琴演奏者能夠科學地使用演奏方式,準確地表達出鋼琴演奏的藝術韻味,如果不注重演奏技術的藝術韻味,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演形式上的浮夸上,即使演奏者擁有出色的演奏技能,也會被認為是無人問津的。形態(tài)的分類能夠更好地區(qū)別出鋼琴歌曲的不同特性,演奏者也可以通過鋼琴彈奏的形式來表達自身情感,從而與聽眾形成情感共鳴。同時,良好的鋼琴表演形態(tài)可以讓聽眾體會到激動人心、蕩氣回腸的感覺。且鋼琴演奏者還需要將自身徹底地投入鋼琴表演中,與鋼琴渾然一體,以便可以自然地、不受約束地將自身情緒表現(xiàn)出來,并可以條件反射式地將大部分鋼琴演奏形式呈現(xiàn)出來,從而確保通過手指的演奏主動地帶動身體動作,讓自己的自覺反應與情緒演奏所要表達的情感達到協(xié)調統(tǒng)一。
(二)本體
所謂的本體就是指一件事情本身所具有的本質屬性。鋼琴演奏藝術是演奏家在美學中經(jīng)歷勞作的藝術,也是對鋼琴藝術本體的構建。美學角度的本體不僅僅是音樂的一部分,還是人的生命以及靈魂升華的產物,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同時,要想確保音樂本體得到良好展現(xiàn),還需要演奏者進行不斷的練習,這主要是由于在持續(xù)練習的過程中,演奏者可以持續(xù)地對音樂本體進行領悟,將自己的主觀情感持續(xù)地與之融合,深刻地了解和運用自身豐富的想象力和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性,也唯有這樣一種與作品共存,并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其中的演奏藝術才可以引起聽眾的共鳴,從而將鋼琴演奏本體的獨特魅力完全展現(xiàn)出來。
(三)感性與理性
由于鋼琴曲中所包含的美學因素非常之多,繼而相關人員在進行演奏的時候,需要對各種不同的演奏技巧進行靈活應用,并掌握好樂曲中的思想和感情特征,情感是一種表達音樂所必須具備的內涵因素,無論是演奏者本人還是聽眾,都在追求一種感官上的愉快體驗,情感的主觀能動性在鋼琴作品的演奏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要獲得對作品的美學理解,就需要演奏者仔細揣摩各種風格的作曲家,各種演奏風格,積累豐富的舞臺演出經(jīng)驗,了解和掌握不同鋼琴音樂曲目的作曲風格,以便提高自己的悟性,提高二次創(chuàng)作技能。另外,演奏者如果要想加深對曲目的理性認知,那么演奏者就需要對鋼琴樂器的原理知識進行系統(tǒng)學習,提高自己對鋼琴作品的解析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且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更好地展示和理解作品,散發(fā)出鋼琴舞臺演奏的獨特美感??傊?,鋼琴的表演藝術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將感性與理性完美地結合,只有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完全地體會到鋼琴演奏所帶來的美學意蘊[2]。
三、基于美學視角下的鋼琴演奏特征
鋼琴演奏是一門集美學、創(chuàng)造力、技巧于一身的綜合性藝術,其內容構成既有其時代特征,同時這也有其悠久的歷史淵源,是新時代美學特征的一種主要體現(xiàn)形式。此外,鋼琴演奏屬于一種高雅的藝術,這就需要演奏者在彈奏過程中,持續(xù)地去體味、去領會作品的內涵。因此,無論是音樂的表達方法,還是作品中所包含的內涵,都需要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創(chuàng)作之前對這些內容展開自己的主觀認知,這樣才可以讓這一演出形式也變得更具藝術化的表現(xiàn)特點。在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時代的局限,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樂創(chuàng)作的深度內涵和藝術表達,就必須關注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并且,在彈奏的過程中,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并將自己的才能與眼光相結合,學會從當下的時代背景中去重新審視音樂作品,還要把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當代思維進行有效融合,這樣才能打破時空的局限,從而賦予音樂全新的現(xiàn)代化理念及精神內涵。所以,這就要求鋼琴家要有正確的美學觀,要有清晰的判別標準,要以此標準為依據(jù),不斷地學習基本彈奏技巧以及研究相關樂理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其所要表現(xiàn)的時代背景及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進行相應創(chuàng)作,以便達到更好的鋼琴演奏效果。
四、鋼琴演奏藝術的美學表現(xiàn)途徑與方式
(一)結合創(chuàng)造性與真實性,提升演奏成果
鋼琴彈奏曲的真實性是指原創(chuàng)作者寫作的主要目的。后人在演繹各種曲目時,一定要先揭開曲目的本質意義,并通過觀看原作品錄像來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原作品的意義以及曲目特性,這也是還原原作品真實感的最好方法。同時,現(xiàn)代美學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原作品內容的再現(xiàn),更需要鋼琴演奏者將自己的情緒和思想融入其中,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鋼琴演奏的獨特魅力。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使樂曲更好地表達出來,給人以更好的視覺和聽覺感受。同時,將兩者相結合,掌握演奏原則也是提高演奏成果的必要條件。舉例來說,當用鋼琴彈奏《哥德堡變奏曲》時,演奏者要意識到這首曲子是巴赫的一部晚年作品,樂曲被分成三十二個部分,而整個演奏的長度則在40至80分鐘之間,這部作品是有史以來結構最為宏大的一部變奏曲,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推論和反差,也讓我們看到了音樂創(chuàng)作技術的精妙。與此同時,在其多樣的曲調風格下,也可以看出其與當代風靡一時的鋼琴樂曲《卡農》的相似性。整部作曲從前到后,變化逐漸地從緩慢的、平靜的狀態(tài)回歸到了它的主題,從這個極其繁復的曲調中,我們能感覺到創(chuàng)作這個曲子的人是何等的了不起,也能感覺到他想通過這個曲子傳遞出自身對鋼琴曲的熱愛。
所以,在學習這首鋼琴曲的過程中,必須明確其原始的變奏氣息,并理解其每一個時期的節(jié)奏,且在這個基礎上演奏家還要以一種飽滿的熱情來創(chuàng)造出更加富有個性的曲調,進而給作品帶來更多的生機,以便確保鋼琴曲目能夠長久地被人們所喜愛[3]。
(二)統(tǒng)一時代性與歷史性,充實作品內涵
對于美的觀點和認知在不同的時期人們會有不同的想法,因此鋼琴表演也呈現(xiàn)出了其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當今社會,隨著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人的美學理念也隨之產生了很大改變,在以往的發(fā)展中可以只追求技巧和樂曲所能給人的感覺,但是在現(xiàn)如今人們更多地是對完美表演的追求,這種審美需求不僅僅是對演奏者自身技術的一種挑戰(zhàn),也是對演奏環(huán)境和形式有了更高要求,且兩者之間并不是截然相反的,恰恰相反它們兩者具有統(tǒng)一性。
總之,統(tǒng)一的歷史和時代特征也可以使鋼琴演奏者在表演過程中不斷地豐富作品的內容和主題。舉例來說,在彈奏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的時候,要求彈奏的人必須清楚自身演奏的曲目內容是什么,且曲目的整體曲調旋律中,我們能清楚地感覺到這段旋律所表達的一種較為成熟的樂風。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鋼琴演奏家,他在這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很多強烈的浪漫色彩。另外,莎士比亞寫《暴風雨》的時候年紀過高,該部作品是其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且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一個不畏艱險,勇于反抗的人物,貝多芬在演奏過程中對主角的人生經(jīng)歷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使得他在演奏這首曲子時可以把它的意蘊表達得更為真切。而現(xiàn)階段鋼琴演奏者在演繹這首作品的時候,必須與創(chuàng)作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相聯(lián)系,并在整個音樂中融入現(xiàn)代社會的情感,以便讓世人可以感受到暴風雨雖然猛烈,卻又別具一格。“暴風雨”是一個很奇怪的自然現(xiàn)象,從這個名稱中我們可以大致明確這個樂曲所要表達的音樂演奏思想。
(三)整合技術性與藝術美,展現(xiàn)演奏魅力
要想高質量地演奏鋼琴曲離不開演奏者自身高超的技術,且由于不同的鋼琴曲其精彩之處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演奏者要具有非常拉風的演奏技術,而當聽眾在聆聽鋼琴演奏時,先會驚訝于作品的演奏技術,這也是鋼琴曲目能夠最直觀地影響到聽眾的原因。而鋼琴樂曲的魅力在于它的演奏藝術美上,雖然“藝術”一詞很難解釋,但當其被運用到鋼琴演奏中時指的就是音樂本身所體現(xiàn)出的表達能力與感染力,且只有將鋼琴作品中的技巧和藝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不同類型的樂曲演奏最大魅力。例如,當演奏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鋼琴曲目時,演奏家必須知道這是舒伯特一生中最有名和最吸引人眼球的曲目之一,很明顯這是一首對彈奏技巧和方法都有較高要求的曲子,且在這支旋律非常美妙清亮的樂曲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它所散發(fā)出的無窮生機,這是一首讓人難以忘懷的鋼琴曲子。但是在演奏這首樂曲時,表演者需要使用到各種各樣的技術,不管是歡樂的快板曲式,或者是第二章中的行板,這些都需要表演者在平時的生活中進行高難度的手指靈活性練習,從而獲得相應的演奏效果。
另外,由于整個音樂曲目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鱒魚生機勃勃的特點,因此為了充分表現(xiàn)出這一特點就需要鋼琴演奏者有相當扎實的手指演奏基本功。借由多件樂器的配合,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此曲中的低音部分。與此同時,這部作品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魚和水在一塊的奇妙融合,因此要想將整首音樂的藝術美表現(xiàn)出來,就必須建立在演奏人員的技巧上,且在實際開展鋼琴演奏活動時還要遵循一些演奏規(guī)律。因為每一首樂曲所要傳達的情緒是讓聽眾可以通過時間來慢慢體會的,所以要想發(fā)現(xiàn)一首鋼琴曲中的實質美,并理解每一首樂曲的價值功能,這是演奏者下一步要表現(xiàn)自我的一個關鍵前提條件。
在展示樂曲的藝術美學時,還應注重將樂曲的技術特點和藝術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樂曲呈現(xiàn)出獨特的風格,但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到不同時期的人對美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就需要鋼琴演奏者要把握時代特征,并通過統(tǒng)一時代特點來充實作品內涵,以及在對音樂曲目進行再現(xiàn)的同時,也要對其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
總之,鋼琴演奏是一個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創(chuàng)造與加工的過程,且在此過程中也融合了多種表達技法,在一定程度上來看,鋼琴演奏既是表達曲譜內容的根本手段,又是表達作品情感的重要載體,因此怎樣才能將鋼琴演奏中的美學意蘊精確地表現(xiàn)出來,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所以,就需要鋼琴演奏者對其進行深入剖析,并與自己的技巧和藝術素養(yǎng)相結合,從各個方面進行汲取,繼而以一種有感情、有生命力的方式來將鋼琴曲中的美妙旋律表現(xiàn)出來。同時,演奏者還需要逐漸培養(yǎng)和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鋼琴演奏特有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梁晨.基于美學視角下的鋼琴演奏藝術研究[J].藝術品鑒,2022(30):168-170.
[2]羅麗娟.美學視角下的鋼琴演奏藝術的思考[J].戲劇之家,2022(16):94-96.
[3]王華.基于美學視角下的鋼琴演奏藝術探討[J].藝術評鑒,2021(23):40-43.
責任編輯:董冉達
作者簡介:莊藝(1982-),女,江蘇常州人,副教授,從事音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