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承鈺
“雙減”政策頒布以來,不少學校改進辦學方式,教育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然而,在升學競爭壓力下,一些學校仍然采用陳舊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疲于應付高強度的學習,學習效果自然不佳。一所學校只有從根本上改革教學管理,倒逼自己減少不必要的“內耗”,才能使學生真正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才能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大幅提高。
目前,在基礎教育階段依然存在一些“內耗”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成為教學質量提升的絆腳石。比如,部分教師過分注重對學生進行激勵教育,鼓勵學生苦學,而忽視自身教學質量的提高;有的教師堅信固有經驗,不研究現(xiàn)實學情,導致班級整體學習效率不高。
減少不必要的“內耗”,是更好地實施新課標的剛需。新課標提出了跨學科教學,學習任務群,大單元教學,探究性學習等,這些都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著重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注重打造提升思維水平的高質量課堂。這些都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最近發(fā)展區(qū)有所了解,從而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內化知識,促進認知結構的改善,有助于促進學生完成較難的學習任務。
減少不必要的“內耗”,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前提。創(chuàng)新重要的是求異,注重內容的創(chuàng)新,而不是簡單形式的重復。只有當學生意識到,要堅持不斷地改善自己的學習策略,而不是面對一些制度性的教學管理束手無策,最大化地利用在校時間,進行建設性的學習,他們才能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擁有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想法,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
減少不必要的“內耗”,是學生心理健康強有力的保障。許多學生之所以心理健康狀態(tài)不佳,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喪失了自我。許多學生,在學習前期有積極改進學習策略的想法,但長期的過度學習和頻繁的考試,讓他們在超負荷的壓力中,身心俱疲,喪失了對學習的熱情。只有減少不必要的“內耗”,他們才能重新找回自我效能感。
減少不必要的“內耗”,是有效治理校外違規(guī)補課的策略。學生在課堂上無法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迫于考試的壓力,就不得不在校外另尋出路。但如果教師在校內便能滿足他們個性化的需求,或許,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展。
解決“內耗”問題的關鍵,在于學校領導的集思廣益、納諫如流,還在于教師致力于做善于納諫的大先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者。當一個教師愿意聽取學生的建議,并愿意積極改進教學策略,他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這是成熟教師的標志,也是教學水平提高的強大動力。
每一個學生都是充滿希望的鮮活個體。學校教學管理工作者應當時刻保持高度的理性,在整體安排好教學任務的同時,想辦法給每個學生提供發(fā)展自我的空間,這或許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