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莎,姜盛騫
(1.湖南城建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1; 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廣西 桂林 530029)
危巖在巖溶地區(qū)分布廣泛,并且多處呈現(xiàn)獨立巖峰的形式,危巖一般所處地勢較高,在崩塌災害區(qū),危巖體穩(wěn)定性普遍較差[1]。不利的氣候條件、植物根劈作用及人工活動等因素對其穩(wěn)定性影響顯著,隨著各影響因素的綜合作用,危巖的穩(wěn)定性將愈差,最終將導致危巖巖石崩塌地質災害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一旦危巖發(fā)生崩塌地質災害,將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危害程度大,危險性大。實現(xiàn)對危巖體防災減災的控制,要降低或消除危巖地質災害給周邊帶來的潛在威脅,危巖的治理工作需根據其自然及工程環(huán)境,制定相應的治理措施。
本文以陽朔縣碧蓮洞危巖為例,根據治理的原則和依據,針對不同類型和不同發(fā)育程度的危巖制定相應的治理方案,對同類地區(qū)危巖地質災害的控制和分析有一定的借鑒作用[2-4]。
靜態(tài)爆破技術是采用靜態(tài)爆破或控制爆破,結合人工清除治理的手段,對危巖整體或局部進行清除,將危險性較大的危巖體逐步分解,再逐步清除。危巖體清除的同時要配合施工檢測,避免由于爆破活動產生新的不穩(wěn)定因素。應當充分論證清除后的危巖情況,再開始著手危巖體清除工作,考慮對母巖的損傷情況。一般而言,靜態(tài)爆破技術應謹慎使用。
人工清除危巖是指對危巖體坡面的小碎巖塊、落石及滾石進行排查與清除[5]。在清除的過程中,SRT 單繩技術常被用來進行邊坡調查,并排查清除坡面小塊巖石及滾石。另外,還需對存在危險性的巖石進行調查。采用人工清除危巖,應當在排查范圍內對拉網式危巖進行排查,并噴漆標記,對于體形較大危巖(直徑大于80cm),排查時要盡可能對其大小規(guī)模、可能崩落方向進行了解,并拍照且直接在危巖體上噴漆編號。
被動防護網治理危巖的措施包括攔網、攔石柵欄、落石平臺、落石槽等。被動防護網的柔性和靈活性使其能夠很好地符合危巖處理工作,適用于各種復雜的地形地貌環(huán)境,可通過逆作法施工或平行作業(yè)實現(xiàn)同步或超前于土石方主體工程的施工。當斷崖或坡體局部巖體數(shù)量較多、形體復雜、零散多樣時,被動防護網技術適用于遇到治理難度較大、不便于其他大范圍作業(yè)的情況。對于內部軟弱層經長期風化、雨水沖刷、浸泡、溶蝕等情況產生支點縮進的危巖體,可采用噴錨掛網護坡,同樣對于崩塌危巖體不穩(wěn)定巖體的臨空區(qū)域噴錨掛網護坡支護效果也很好[6]。
通過對危巖災害點采用部分卸荷清除,采取混凝土砂漿加固危巖的措施,可實現(xiàn)危巖治理的較好效果。危巖體穩(wěn)定性劣化的重要影響因素是巖腔形成和擴展,為防止地表水從裂隙下滲,產生對危巖體中弱軟夾層的浸泡和軟化作用,通常采用混凝土裂縫封填的方法,以阻止風化作用下的巖腔擴展,有效封閉軟弱巖層,阻止軟弱夾層風化新危巖的產生,并支撐巖體。
砂漿錨桿加固危巖是指在清除危巖后,為確保整塊危巖體的穩(wěn)定性,對大塊、穩(wěn)定系數(shù)低、平緩的危巖采取錨固措施。以設計要求為依據,將危巖所有錨桿在工作范圍均勻分布,盡可能在巖石較完整區(qū)段布點。如遇因危巖周邊界限不明或其它情況而導致錨桿定位困難時,需立即采取措施。
鋼筋混凝土墻支撐加固常用于在局部治理中的大面積、大量清除工作,而嚴重影響危巖體的穩(wěn)定的情況。對于一般危巖的巖石局部裂隙,也可采用混凝土巖腔及裂縫封填護坡的施工措施。在一些情況下,對于危巖體下部因各種因素導致存在不安全因素,如向坡內凹陷的巖腔。若巖腔底部為中風化基巖,其穩(wěn)定性通常較好,當危巖體的重心位于巖腔中心線內側,此類情況,宜采取鋼筋混凝土墻支撐加固技術措施進行危巖的治理,此方法對于錯斷式危巖體及部分滑移式危巖體能起到較好的效果,有時還可采用將支撐體底部設置成內傾斜或臺階的方式。
此外,還可采用混凝土噴漿護坡、漿砌片石支撐加固、嵌入式光纖復合FRP 智能錨桿等危巖治理措施。確定危巖的治理方案,一般要根據危巖區(qū)域的工程環(huán)境情況,結合危巖周邊地質環(huán)境條件及其基本特征、破壞失穩(wěn)方式等,綜合考慮治理效果的整體性、持久性、對危巖穩(wěn)定性的影響程度、費用等因素,防治結合,綜合治理,消除危巖地質災害隱患[7]。
危巖帶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陽朔縣碧蓮洞峰林谷地地貌區(qū),山體表面溶蝕裂隙及溶溝槽將巖體切割,巖體被分割成塊體,山頂巖石多呈塊狀,部分巖石呈懸空狀,部分巖塊產生松動或已經出現(xiàn)位移,形成具滑移或墜落式崩塌趨勢的危巖體。該區(qū)域巖溶裂隙水主要賦存于溶蝕裂隙中及溶洞中,排泄形式多為地下河。大氣降雨對山體表面形成連通沖刷裂隙。碧蓮洞進洞口處危巖帶分布在西峰山體的西面陡坡,危巖體呈不規(guī)則狀,表面破碎,危巖體W1 尺寸為3.5×3×0.6,高程136m,相對高差14m,主崩方向為222°,危巖體W2 尺寸為2.5×4×1,高程134m,相對高差12m,主崩方向為223°。
2.2.1 靜態(tài)爆破清除
本項目靜態(tài)爆破工程布置:自上而下,逐層逐步由危巖頂部向下鉆孔、破碎,隨后對巖塊進行清理,清除后,將殘余危巖塊體運送至安全地帶,以避免因人工作業(yè)導致次生災害的發(fā)生。當危巖清除完畢,封填危巖體本身周邊及因人工作業(yè)而造成的裂縫,以免造成危巖體的不穩(wěn)定危害發(fā)生。本次治理中,共有2處靜態(tài)爆破清除的危巖體的設計。這些危巖體一部分為浮石,另一部分為相對完整的巖體(周圍裂隙較少),施工時對周邊危巖的影響較小,危巖體在清除過程中對母巖的穩(wěn)定性影響不大。
靜態(tài)爆破臨時錨桿設計:臨時錨桿間距控制在0.5m~2.0m。間距過大,導致單根錨桿承載力集中;間距太小,可能發(fā)生群錨效應而降低錨固力。相鄰錨桿間距小于1.5m 時,通過改變其安設角,使其錨固段錯開。考慮危巖體的潛在破壞方向,確定錨桿安設角,傾角避開與水平方向成-10~+10°的范圍。采用Φ20mm 高強螺紋鋼筋臨時錨桿,錨固段長度不小于0.6m,采用M30水泥砂漿進行充填。
其中:
P 為錨桿的極限錨固力。
La為錨桿錨固段長度。
d 為錨桿錨固體的直徑。
qS為錨桿體表面與周圍巖體間的粘結強度,此處計算取1500KPa。
其中,K 為安全系數(shù),臨時巖石錨桿設計值取1.5。
臨時錨桿結構類型采用全粘結圓柱形,取Φ20mm的高強螺紋鋼筋設計拉桿,孔徑42mm,用M30 水泥砂漿進行充填,砂漿與周圍巖體之間的粘結強度,此處取1500KPa。臨時錨桿桿體截面面積計算,如下:
其中:
Kt為錨桿桿體抗拉安全系數(shù),取1.6。
Nt為錨桿的軸向拉力設計值。
FyK為錨桿鋼筋的抗拉強度標準值,取400MPa。
本工程中,錨桿的軸向拉力設計值Nt,經計算得最高為79.12KN,本設計軸向拉力取50KN,由上式計算得As≥200.0mm2,即桿件直徑D≥16.0mm,工程統(tǒng)一采用Φ20 高強螺紋鋼筋(HRB335),滿足設計要求,具體設計時桿件抗拉強度不做驗算。
錨固段長度設計值:
錨固段長度進入完整基巖不低于0.60m,錨桿的錨固長度等于錨固段長度和危巖體厚度相加。臨時錨桿數(shù)量n 根據危巖體加固所需的加固力T(采用危巖體的重力大小作為需施加錨固力;對于體積大于200m3的危巖體,以危巖體的質量(危巖體的自重)作為下滑力進行計算),單根臨時錨桿設計錨固力Nt,按式n=T/Nt確定,考慮到臨時錨桿分布的均勻性及施工穩(wěn)定性,每塊危巖體臨時錨桿數(shù)量不少于4 根。靜態(tài)爆破工程量考慮靜態(tài)爆的危巖多為浮石或者周圍巖體穩(wěn)定性好,危巖清除過程中對周圍危巖擾動小。
2.2.2 主動網網固
主動網網固危巖主要用于大部已脫離母巖,底部有部分支撐,穩(wěn)定性差的危巖體,這類危巖體通常危險性較大,也常用于經靜態(tài)爆破清除處理后,危巖體周邊圍巖有松動的情況。采用這種方式進行防治的有1號危巖帶及1 號危巖點。
錨桿布設:對于錨固要錨固的危巖,按1m~3m 間距布設錨桿。錨桿間距過大,可能會導致單根錨桿承載力集中;間距太小,可能發(fā)生群錨效應而降低錨固力。相鄰錨桿間距小于1m 時,通過改變其安設角,使其錨固段錯開。本次設計錨桿傾角取20°。
錨桿極限錨固力是計算:設計采用的錨桿類及填充料同上靜態(tài)爆破時一致。錨桿極限錨固力(每米)計算代入式(1)、(2)如下:
錨桿設計錨固力的計算:Nt=P/K=353.25/3=117.75KN
錨桿結構類型:錨桿結構類型采用全粘結圓柱型,鋼筋采用高強螺紋鋼筋(HRB335),錨桿桿體截面面積代入式(3)、(4)。
錨固段長度進入完整基巖不低于1.44m,取值2m。錨桿長度為危巖體厚度與錨固段長度之和即為錨桿長度設計值。
2.2.3 被動防護網
由于出洞口調查區(qū)山體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危巖體,山腳處發(fā)現(xiàn)的最大堆積巖塊,單塊體積不超過3m3,現(xiàn)在在山頂處(與地面相對高差130m)模擬存在一塊體積為3m3的危巖體,分析危巖破壞后的運動。治理區(qū)內,坡腳碧蓮洞出洞口為受巖體破壞影響較大的區(qū)域,此處基巖出露地段的坡度角均大于45°,在危巖體出現(xiàn)變形破壞后,坡腳聚集較多跳躍或自由崩落及滾動下落的石塊,最后堆積過多而滾入坡下洞口。
采用MC 200/A0 型陡壁被動網方案,主要針對出洞口處的危巖隱患進行防護,出洞口直接位于山體陡壁的正下方山腳處,無危巖崩塌緩沖區(qū)域,危巖隱患點具有隱蔽性好,體積小等特點,大部分在0.75m3~3m3之間,危巖體積小易于被動網攔截,采用陡壁被動網(垂直于坡面)在位于坡腳處出洞口上方進行攔截,基本能達到危巖防治的要求。
典型巖溶區(qū)的特殊氣候條件、地質環(huán)境、植物根劈作用或人為工程活動等因素對危巖崩塌巖體穩(wěn)定性產生很大的影響,巖溶區(qū)危巖地質災害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危巖靜態(tài)爆破技術、鋼筋混凝土墻支撐加固、被動防護網、砂漿錨桿加固危巖、人工清除危巖、漿砌片石支撐加固、混凝土裂縫封填原地固化等方法進行處理。文章以陽朔縣碧蓮洞進出洞口危巖為例,采用靜態(tài)爆破清除、主動防護網、被動防護網結合MC 200/A0 型陡壁被動網方案進行綜合治理,對危巖崩塌災害起到了較好的防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