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琦(福建:南平市實驗幼兒園)
我國當前的教科水平不斷提高,對于幼兒培養(yǎng)的相關工作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和標準,其中區(qū)域活動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出來,是提高幼兒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兒童時期的孩子好奇心和學習能力都非常強,這正是科學教育的最好時機??茖W領域的幼小銜接就是要引導幼兒走進科學世界,而走進大自然正是最適合兒童去探索、發(fā)現、探究科學的途徑。在科學領域的幼小銜接中,通過使用自然材料可以促進幼兒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逐步發(fā)展幼兒對科學領域的興趣和認知。這也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幼兒教師必須遵循幼兒時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其次,要充分結合要開展的活動內容知識,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自然材料開展活動,使教學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不斷拓展知識面,豐富教學資源。最后,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過渡,解決其間長期存在的銜接薄弱的問題。
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材料都可以運用到幼兒教學的活動當中,在活動過程中必須尋找科學、安全的自然材料,否則將本末倒置。在自然界中,能夠運用到教學當中的自然材料十分豐富,孩子在擁抱大自然的過程中,不僅有了更多的交流與表達的機會,還能夠充分開發(fā)他們的動手能力。與此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開發(fā)思維,增強想象力。不同于以往相對枯燥乏味的學習,通過這些活動,孩子不僅更愿意投入學習過程當中,同時更增加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思考主動性,而不是一味地接受老師給出的信號,這將會深刻影響著孩子在未來小學教育階段乃至整個學習生涯是否能夠具備主動學習能力。教師只要在集中活動中科學合理地運用自然材料,不僅可以降低活動成本,還能夠充分挖掘教育的意義,以實現綜合開發(fā)幼兒各項能力的目的。
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更應該立足于幼兒自身的發(fā)展需要,深入了解幼兒的思想體系和內心世界,從而選擇最適合活動教學的自然材料。通過探究幼兒自身的特點我們發(fā)現,他們對世界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并且是形象和直觀地感受事物。但是由于幼兒缺乏實踐經驗,很少有自己動手去體會的機會,同時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所以通常情況下,對于自然材料的運用往往以模仿為主,只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慢慢摸索,缺少一定的邏輯性。因此,我們只有真正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才能更加專業(yè)和科學地發(fā)現世界的奇妙之處,充分挖掘大自然當中可以使用的自然材料。
不同于傳統(tǒng)的幼兒教學模式,大自然當中的落葉、花瓣、樹枝,逐漸取代了局限于教室內的冷冰冰的重量球、測量尺。隨之轉變的,是孩子對探索的熱情,孩子的視野不再僅僅局限于教室內的活動,更獲得了很多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更有細心的孩子,就地取材,將自然材料帶回家做起了實驗。讓孩子更多地動手實驗探索,通過自然材料接觸大自然,是其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自然材料具有種類豐富、便于取材、環(huán)保安全等眾多優(yōu)點,并且對孩子來說,操作起來會更加簡單方便,可以充分滿足幼兒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的需要,推動其在實踐過程中獲取知識能力的成長。
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幼兒在生活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新事物,任何在大自然當中接觸到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幼兒探究自然的載體。在這一理論的引導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自然材料的運用可以將生活中接觸事物的過程程序化,在科學探索活動的實踐過程中,不斷鍛煉幼兒的思維以及實踐能力,激發(fā)探索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相比較于實驗室內傳統(tǒng)的、枯燥的實驗活動,以自然材料為載體的探索活動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更加主動地構建知識體系。自然材料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自主學習機會,教師要學會合理運用,正確、科學的運用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老師的負擔,要學會積極地將這種條件進行轉化。
幼兒是實踐探索活動中的主體,更是自然材料的收集者,是最能體會自然材料特性的第一接觸者,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學會認識自然材料的特性,更應該對已獲取的知識進行思維整合,從而真正地實現知識的轉化,實現學為所用。教師在幼兒實踐探索活動中充當著引導者的角色,應當站在幼兒的角度,借助生動活潑的語言、豐富多彩的方式,積極引導幼兒對所收集的自然材料進行細致的觀察,發(fā)現自然材料所具有的特性,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后續(xù)的探索活動中得到充分的釋放。家長是幼兒實踐探索活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持者,在生活過程中可以充分引導孩子對大自然的探索,加強孩子對生活事物的觀察和思考,經常性的提問有助于幫助幼兒形成更好的思維體系。幼兒園也可以組織相關的主題繪畫活動、親子活動等,例如,可以舉辦“樹葉繪畫”主題比賽,讓幼兒搜集不同種類、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葉子,拼湊成自己喜歡的模樣,可以是小動物,也可以是家用電器,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以及動手能力。由此,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將自然材料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不僅可以實現幼兒和大自然的深度接觸,更能夠培養(yǎng)幼兒的實踐探索能力以及綜合素養(yǎng)。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新事物的產生離不開大自然的靈感。比如雷達的發(fā)明就是科學家通過研究蝙蝠的生活習性,按照相似的原理組織的;飛機的外觀是模仿候鳥飛行而構建的;如果不是蘋果的落地,那么牛頓關于地心引力的學說就不會誕生。自然界的萬物對于我們而言,都是值得開展探索實踐的最好教材,而自然材料更是啟發(fā)孩子思維的最佳載體。在幼兒接觸自然材料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開發(fā)思維,放飛他們的想象,在他們的理解范疇內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提高。這也就意味著,幼兒教師可以加大自然材料的使用頻率,充分借助自然材料的特性,引導幼兒掌握應知應會的學習內容,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進而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長此以往,幼兒的思維會更加活躍,綜合素質也會發(fā)展到更高的水平。
對幼兒來說,科學探究能力是他們必須具備的能力,更是綜合素質相當重要的一個要求。所以教師在實踐活動中必須充分引導,并且將自然材料融入活動過程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探究活動。比如,在先前的集中活動中,《力的研究》這一課往往會采用實驗室做杠桿實驗的方式,但是融入自然材料后,就可以組織幼兒到室外開展更加形象客觀的實踐。在室外尋找一塊石頭以及一根木棍,便能夠分別代替支點和杠桿,讓他們自己動手完成。在此過程中老師可以進行講解,向幼兒介紹關于省力和費力的相關生活實例,幫助幼兒建立關于“力”的認識。又如在探究《重力大小》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進行知識的講解,讓幼兒對重力建立初步的感知,然后組織幼兒來到室外,尋找類似于小石塊、樹葉、花瓣、木棒等自然材料,放在兩個手中做出比較,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重力相同的不同,或者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根據落地時間的不同,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物體間特性的不同。由此,便能夠讓幼兒在與自然材料充分接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總而言之,對幼兒來說,自然材料是幼兒接觸大自然、接觸科學的非常好的載體。自然材料在幼小銜接的科學教育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小銜接階段,通過自然材料進行自然科學類的教育,可幫助幼兒了解自然,認識世界,培養(yǎng)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促進幼兒在科學、實踐等方面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幼兒的各項能力的時候,同時也是為了做到更好的幼小銜接。首先,要對大自然的各種自然材料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充分借助地理優(yōu)勢,整合各種自然材料的優(yōu)勢,為幼兒的科學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活動空間和環(huán)境。其次,應當豐富教學方式,讓幼兒在快樂的實踐探索過程中接觸大自然,不斷激發(fā)幼兒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維想象力,采取不同的主題教學,讓孩子在游戲過程中回歸大自然的美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再者,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案和教學模式,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學體系,要借助自然材料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幼兒內在的審美體系,豐富幼兒的文化內涵,讓這些極具生命力的個體發(fā)出自身最大的光芒,這都有助于他們進入小學后,實現科學素質的持續(xù)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