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一旦犯罪,不僅天網恢恢,還有心理囚籠無可逃遁。
如從導演李子俊的履歷切入《第八個嫌疑人》的期許,你可能因為《狂獸》而提不起干勁;如從此前電影節(jié)風評切入,你對這部在金爵獎期間被夸上天的犯罪大片,可能又有些許失望;但從進化的視角來看,無論是《狂獸》之后的李子俊還是《保你平安》后的大鵬,都有顯著的進步空間,且在紀實大案改編的維度,有開拓的意味。
對導演李子俊來說,處女作《狂獸》更像是一個畢業(yè)作品。和內地專業(yè)學院的人才機制稍有不同,香港影視后生大多都是跟班實踐趟出來的。李子俊此前不僅在麥兆輝、莊文強的《聽風者》《竊聽風云3》等司職副導演,還追隨鄭保瑞在《狗咬狗》做過幕后副導,而他的首部獨立作品《狂獸》,正是鄭保瑞坐鎮(zhèn)監(jiān)制并助推。這種類如師徒的人才機制,一度是香港影壇的傳幫帶。
可能恰是《狂獸》的不成功,引發(fā)了李子俊新片與之決裂的決心?!兜诎藗€嫌疑人》不僅和《狂獸》氣質迥異,甚至與傳統(tǒng)港片也攀不上太多親戚關系,更像是一個對港片略帶敬意的內地導演拔地而起。影片沒有港式警匪大片的工業(yè)囹圄,而是盡可能地放棄技術外掛,在自然樸實的光影下跟蹤人物的心跡,用紀實的鏡頭引領觀眾回溯一段慘案的后遺癥。其透露出來的氣質已然不是簡單的去港片化,更多的是新一代銀幕搬磚人打破傳統(tǒng)壁壘的嘗試。從這個維度看,這可能不僅是李子俊的進步,還意味著某種進化。
影片的另一種進化發(fā)生在大鵬身上。工程管理專業(yè)出身的他好比一個業(yè)余箭手,最初的山寨無厘頭鬧劇《煎餅俠》上靶即是滿堂彩,就在更高要求的看官睥睨起步之低時,他連發(fā)三箭:《縫紉機樂隊》《吉祥如意》《保你平安》,竟一步步逼近靶心。同樣是外行人入局,他在演員這條路上雖不比王寶強天才,卻在導演這條路上比王寶強幸運。就在我們以為《保你平安》將是他今年乃至是其表演生涯的天花板時,他又在《第八個嫌疑人》里為嗆行演員新添無限可能的一筆。
影片以最后兩名逃犯時隔21年的落網為發(fā)力點,回溯發(fā)生在1995年的廣州番禺大案始末,所幸并沒有拘泥于記錄還原,而是在案情的骨架上重塑了劫匪從策動劫案到在逃人生的心理始末。與影片不同的是,現實中的二逃犯是以陳恩年迫于壓力的自首為突破點,并通過數據分析手段鎖定主犯陳恂敏的,而影片將幾代民警21年的接力集中于退休警察王守月一身,通過他最后的心理攻堅,洞穿已然改換身份的陳信文之心理防線。
僅憑人物心理建設一筆,讓該片與其他涉案片或警匪片的分水嶺立竿見影,也讓影片在拙與巧間雖缺點分明卻也優(yōu)點突出。這種著墨于罪案心理打造的視界,不僅與現實中陳恩年迫于壓力的自首契合,同時也是一條警世恒言:一旦犯罪,不僅天網恢恢,還有心理囚籠無可逃遁。
坊間對人物的爭議,更多的落在大鵬飾演的陳信文情商高低上,反對者認為他在警方一路順拐的破案勢頭面前,配不上編劇給他的高情商設定。其實這個爭議大可不必。其中破案順拐與否,有轟動一時的新中國第一大運鈔車劫案為底色,案發(fā)后快速破案的事實擺在那里。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追捕二王”時調動一個師布防撲空,到90年代“番禺大劫案”五大主犯快速落網,已是公安戰(zhàn)線與時俱進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