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 煒
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黨的領導”相關內容的素材,教師如何利用好教材,找到契合點,講好“黨的領導”,讓學生形成擁護“黨的領導”的政治認同,體會到“黨的領導”的重要意義,汲取努力奮進的力量,進而引導學生矢志不渝地跟黨走,是教育的焦點和實施的難點所在,亟待教師進行研究和實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基本原則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1]?!墩n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四個自信”,進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地理課程內容有機融入了社會主義科學發(fā)展理念、家國情懷、經濟民生、國家安全、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內容,這些內容都與“黨的領導”緊密相連,這為地理學科教學融入“黨的領導”提供了契合的內容。教師可以從地理教學的角度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精細化,讓學生明白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取得的重大成就,體會到“黨的領導”的重大意義,引導學生矢志不渝地跟黨走,進而樹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遠大目標。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百年風雨歷程,百年開拓進取,百年滄桑巨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兒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地理學科是一門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綜合性學科,教師可以充分挖掘相關內容,以多元化的方式設計、組織相關教學活動,讓處于思想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的高中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悟,這與新時代、新起點、新發(fā)展的需求相符。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普通高中地理教科書,教材的最大特色是注重案例教學,圖文并茂,是落實“立德樹人”,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理想場所。以“探究”“活動”和“閱讀”三個欄目為教材主要內容,形式多樣且蘊含著豐富的“黨的領導”案例素材,該教材的高質量運用會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黨的領導”的認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欄目功能不能充分發(fā)揮。首先,由于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多、難度大而課時量又非常有限,教師一般采取比較傳統(tǒng)的講授法,生搬硬套,缺乏實踐體驗,導致學生接受程度較低,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其次,很多教師自身缺乏對“黨的領導”的認識和理解,加上對新教材的不熟悉,無法把握哪些內容可以融入“黨的領導”思想以及如何融入,導致教育行動力有所欠缺,進而沒能主動融入,致使欄目功能不能充分發(fā)揮。最后,在“高考”這一指揮棒的引領下,多數(shù)教師會更注重地理考點,注重教會學生知識和培養(yǎng)解題能力,忽視“黨的領導”思想觀念。
1.融入環(huán)節(jié)的多元化
地理課堂是地理教學的主陣地,是融入“黨的領導”的理想平臺。教師可以尋找契機在新課導入、新課教學、課堂總結、課后作業(yè)四個環(huán)節(jié)加以融入。在新課導入時,教師可根據新課內容和教學重點,選擇合理的導入方式,如視頻圖片導入、時事新聞導入、情境故事導入等,并合理融入“黨的領導”。在新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探究”“閱讀”“活動”等欄目,也可以從網絡上收集與課題內容相關的時事熱點素材,也可以從身邊挖掘鄉(xiāng)情國情,然后進行整合,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鏈,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巧妙地將“黨的領導”融入新課教學,讓學生提升對“黨的領導”的認知和認同。在課堂小結時,教師除了利用思維導圖對所學知識進行提煉概括,還可以對“黨的領導”情感進行升華。在課后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布置相關探究或實踐作業(yè),如參觀抗大九分校歷史陳列館,讓學生真切感知到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兒女追求真理、富國強民的復興之路,使學生對“黨的領導”化抽象為具體。
2.融入內容的多元化
湘教版教材的“探究”“活動”和“閱讀”三個欄目中蘊含著豐富的“黨的領導”內容。教師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內容,讓學生對“黨的領導”有更深刻的感悟。如牢記宗旨,一意為民——以“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為例,讓學生感悟到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眼全球,合作共贏——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例,讓學生感悟到黨的卓越領導力;綠進沙退,生態(tài)逆襲——以“毛烏素沙地的治理”為例,讓學生感悟到黨領導下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的理念;“一國兩制”,大橋連心——以“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建設”為例,讓學生感悟到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偉大變革;太空強國,志在必得——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為例,讓學生感悟到黨的先進性和對太空的探索、拼搏精神。
3.融入方式的多元化
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難以真正讓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多元化的融入方式能保護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進而激發(fā)學習潛能,提高教學效率。在融入“黨的領導”相關內容時,多元化的方式能發(fā)揮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融入方式,如進行小組合作,觀看紅色電影,舉辦知識競賽或演講,進行社會實踐考察等,讓學生在參與中潛移默化地感悟“黨的領導”,進而真正實現(xiàn)“外塑—內化—內生—外化”的轉變。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堅持科學論證的基本原則[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還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黨的領導”相關內容時,要遵循科學性原則。首先,在教學時,教師要考慮教學進度和學生的認知狀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教材案例,利用科學的方法達到教學目的。其次,在利用地理教材融入“黨的領導”時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例如,在講授科爾沁沙地治沙成果時,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對人類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人地協(xié)調觀。
“知行統(tǒng)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重要教學理論?!爸薪y(tǒng)一”理念要求教育者既要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思想觀念的培養(yǎng),也要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實踐能力,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僅是讓學生“聞知”,更應讓學生“親知”。教師要讓學生走出書本,走進實際生活,親身感悟、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黨的領導”思想時,教師首先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相關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對“黨的領導”的更深入的感悟和認識,并逐漸將內心對“黨的領導”模糊的情感內化為穩(wěn)定的信念和情懷,最終落實到日常行動中,學以致用[2]。在評價和要求學生時也要遵循知行統(tǒng)一原則,既要評價學生在知識層面對“黨的領導”的認知,也要評價學生在情感層面對“黨的領導”的認同,更要評價學生在行動方面對“黨的領導”的落實。教師也要遵循知行統(tǒng)一的原則,以身作則,發(fā)揮先鋒表率作用,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加強對“黨的領導”的政治、思想和情感認同。
教師是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與教育教學效果密不可分?!包h的領導”融入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理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所以,教師只有加強對教材中“黨的領導”素材的辨識度,并加強自我認識和理解,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拓展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才能形成教育理念,提高利用教材融入“黨的領導”的意識。首先,教師素養(yǎng)的提升與發(fā)展需要學校和相關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因此,學校和教育部門可以利用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其次,筆者所在地區(qū)現(xiàn)行的湘教版教材使用時間較短,一些教師對新教材不夠熟悉,加上教師利用教材融入“黨的領導”思想的經驗不足,因此,學校應加強與其他地區(qū)、其他學校的合作,讓教師通過合作學習提升融入效果。最后,多數(shù)地理教師表示在國家取得偉大成就時,在觀看新聞、影視劇等受到感染時,就會情不自禁地將其代入課堂教學中,提高在課堂教學中融入“黨的領導”的成功概率。
1.因時因地,挖掘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教學和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資源。在利用教材融入“黨的領導”思想時,教師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對教材素材進行深耕優(yōu)化,找準“黨的領導”融入的時機、內容、方法,因時因地引導學生閱讀、活動、探究,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湘教版選擇性必修二的主題為“區(qū)域發(fā)展”。教材中閱讀材料“十八洞村的變化”讓學生感受到黨和國家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決心和信心,同時讓學生通過網絡了解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800 多個貧困縣摘帽,近13 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充分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2.深度拓展,融合多門學科
高中歷史、高中政治等學科是融入“黨的領導”思想的“主力軍”。地理教師在融入“黨的領導”時,要向政治、歷史教師多請教,保證“黨的領導”基本內容、價值導向的精準性與科學性。同時,地理教師要勇于創(chuàng)新,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聯(lián)系和交流,打破學科壁壘,拓展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與其他學科融合,進而體現(xiàn)教育的靈活性,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融入“黨的領導”思想及相關內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因此,除了在平時的地理課堂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師還可以開設形式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課,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黨的領導”的認識。
1.開設地理校本課程
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素養(yǎng),進而夯實學生對“黨的領導”的認識,學??梢越M織一些地理學習社團,給學生每周開設校本課程。筆者所在學校開設了“舌尖上的地理”“電影與地理”“最美啟東”“軍事地理”等課程。在教學“舌尖上的地理”時,教師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的差異,探究這種差異背后的地理原因,進而讓學生體會到黨在促進、維護民族團結中起到的引領作用。在“電影與地理”校本課程中,教師可以播放《建軍大業(yè)》《建國大業(yè)》《我的長征》等電影片段,讓學生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而經歷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歷史,讓學生汲取到奮進的力量,加深對“黨的領導”的政治認同。
2.落實地理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地理的“第二課堂”。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實驗、調查能更好地激發(fā)求知欲,在真實情境中感悟“黨的領導”。而地方課程資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教師可以利用地方課程資源,帶領學生參觀本地的紅色基地,如烈士紀念館、烈士陵園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革命先輩抗日救國的赤膽忠心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兒女追求真理、富國強民的復興之路。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了解本地發(fā)展的歷史,幫助學生認識家鄉(xiāng)翻天覆地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黨的內涵實質、初心本色和奮斗目標,幫助學生樹立理想,錘煉品格,增長知識,付諸行動,讓“黨的領導”潛移默化地融入地理教學,融入學生的內心。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黨的領導”思想是培養(yǎng)學生基本素養(yǎng)、價值觀的關鍵,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的新要求。在對學生融入“黨的領導”思想及相關內容時,教師要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滿足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求,提高自身素養(yǎng),深入挖掘教材,開展形式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黨的領導”的認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