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天嬌 冷紅 袁青
關鍵詞:寒地城市公園;老年人;冬季健康行為;行為地圖
0 引言
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shù)的18.1%,預計2040年將增至28%。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建議將應對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根據(jù)《201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全球疾病負擔評估》報告,中國45%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①是老年健康問題所致。由此可見,國內老齡化和老年健康情勢不容樂觀。
既有研究已證實了戶外活動的健康效益,老年戶外活動類型包括通行類、康體類、文娛類、休閑類等[1]67,而老年健康行為特指老年人在外部空間中的一切健康促進活動[2],既涵蓋以促進生理健康為主的體力活動,也包括提升心理健康的社交活動。老年健康行為的健康效益包含身體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對老年人的雙重效益,即改善情緒狀態(tài),提升自我價值感和主觀幸福感[3];降低脈搏率和血壓[4],降低與壓力有關的激素比率[5],提高免疫活性和增加癌癥抵抗的細胞水平[6]等。城市公園已被證明是老年人喜歡開展健康行為的主要環(huán)境之一[7],其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積極影響比對其他成年人更大[8]。老年人比年輕人更經常去城市公園[9],并且對公園有特殊的需求,如良好的可達性、休閑和社交[10-12],然而對這些具體需求的研究相對較少。此外,城市公園中老年人的行為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其內在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
由于我國東北地區(qū)冬季氣候寒冷且漫長,這無形中給老年人的日常冬季健身增加了阻礙。然而在寒冷氣候下,居民親近自然的需求更加迫切[13],氣候對參與者運動意向的影響并不明顯[14]。相關研究表明,即使在冬季,進行適當且有規(guī)律的健身活動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均有益處[15]70,而公園是老年人開展健身活動的重要場所。因此,關注冬季老年健康行為,提高老年健康行為發(fā)生的科學合理性,提升冬季公園環(huán)境的老年健康效應,是提倡全民健康、降低社會養(yǎng)老負擔的重要途徑和發(fā)展議題。
當前針對老年人使用公園的研究多結合問卷、采訪、文獻查閱和模型構建[16-17]的方式,主要圍繞老年人的環(huán)境偏好特征[18-19]和使用后評價[20-21]等方面。問卷調查無疑是最便捷的方式,但結果通常受參與者的主觀影響較為嚴重。而行為觀察法是不需要干預老年活動且不易受主觀認知影響的社會研究方法,具有可以真實反映其環(huán)境偏好和行為特征的優(yōu)勢。雖然近期的研究對老年人在公園中的行為模式關注增多,但對于冬季寒冷氣候下公園的老年健康行為還未展開深入研究。本文以吉林省長春市為例,結合行為觀察法、現(xiàn)場調研法、地圖標記法及相關統(tǒng)計方法,探究冬季公園環(huán)境與老年人健康行為的關系,為特殊地域氣候背景下促進積極老齡化的公園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1 研究方案設計
1.1 調查樣地與時間
目前長春市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190萬人,占全市總人數(shù)的22%。長春市承載老年冬季健康行為的公園主要分布在中心區(qū),其中老年人口密度較高但公園可達性不足的汽車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是有效應對長春老齡化的突破口之一??紤]到老年人一般選擇在所居住小區(qū)附近的公園活動,因此排除規(guī)模過大或過小的公園,最終選擇20 hm?以下的岱山公園、錦江公園、錦繡公園和共青團花園作為觀察對象(見圖1)。東北地區(qū)的冬季以冷濕性氣候為主,并呈現(xiàn)晝短夜長、降雪多、蒸發(fā)量小的特點。研究選定2020年11月20日至12月13日為觀察時段,平均氣溫在-11℃左右,具有冬季氣候的普遍性特征。進而結合冬季寒地城市老年人的日常作息,將觀察時間分為6﹕00—8﹕00、9﹕00—11﹕00、12﹕00—14﹕00、14﹕00—16﹕00和18﹕00后5個階段。
1.2 研究方法
首先,筆者選取樣本公園,對其進行實地考察,選擇固定的動線,每個樣本點觀察10 min,記錄冬季不同時段下不同空間承載的行為內容并繪制行為地圖。在對路徑空間的觀察中,結合快速拍照和錄像等方式提取路徑截面照片,并記錄其承載的活動人數(shù)和運動強度。在對廣場樣本的觀察中,用不同符號代表各自的行為類型,用不同顏色區(qū)分具體的行為內容,以符號個數(shù)表示人數(shù)多少,形成寒地公園老年冬季健康行為地圖。其次,分別依據(jù)SPSS中關聯(lián)和聚類分析,探尋公園空間特征要素與老年冬季健康行為的內在聯(lián)系。再次,結合訪談挖掘老年人的內在需求,總結空間現(xiàn)有問題。最后,基于以上梳理分析與問題發(fā)現(xiàn),提出具有針對性的促進冬季老年健康行為的空間優(yōu)化策略(見圖2)。
2 基于行為地圖的老年冬季健康行為特征
2.1 公園內老年冬季健康行為的基本情況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岱山公園與錦江公園在一天中各時間段的人數(shù)變化趨向一致,雖然晚間氣溫較低,但人數(shù)仍達到高峰,其次是9﹕00—11﹕00和14﹕00—16﹕00兩個時段,且一般情況下上午人數(shù)較多;而在規(guī)模較小的錦繡公園和共青團花園,人數(shù)峰值在上午時段(見圖3)。與以往調查結果不同的是,在休息日的某些時段,公園中開展健康行為的老年人數(shù)量比工作日少。這可能是因為老年人要照看孫輩。
根據(jù)文獻檢索和行為觀察,樣本公園中老年冬季健康行為以康體類、文娛類和休閑類為主,具體行為內容和健康結果如圖4所示。經統(tǒng)計,樣本公園在全天不同時段的行為類型人數(shù)和主導行為類型如圖5所示。岱山公園和錦江公園內的老年人日間活動以康體類為主,主要是散步、慢跑、運用健身設施等動態(tài)活動,晚間是跳舞等文娛類居多;錦繡公園內老年人日間活動以休閑類和康體類為主,晚間以康體類為主;而共青團花園內老年人活動全天都以康體類為主。
綜上,清晨時段僅有部分老年人有晨跑和散步的習慣,因此只包括康體類行為。日間時段,康體類行為是老年人最主要的行為類型。此外,上午老年人開展文娛類行為的意愿更強,例如彩帶秧歌、打拳等,多表現(xiàn)為小型聚集、動態(tài)參與;下午則以休閑類活動居多,主要包括陪伴孩子玩耍、打牌、下棋等靜態(tài)活動。夜間時段,4個公園內老年人均以康體類和文娛類行為為主。
老年冬季健康行為多數(shù)發(fā)生在路徑空間和廣場空間。路徑空間主要是散步、跑步等康體類行為的空間載體,廣場空間則兼具不同功能,可承載所有的健康行為類型。因而,下文就兩類空間與老年人冬季健康行為的關系做進一步分析。
2.2 路徑空間承載的老年冬季健康行為特征
2.2.1 路徑空間的提取與分類
路徑空間承載的冬季老年健康行為內容是單人或兩三人群體的走跑類康體行為。從一天內的人數(shù)分布來看,岱山公園、錦繡公園和共青團花園開展走跑類活動的人數(shù)是日間高于晚間,錦江公園則在晚間為峰值。借用運動容量②的概念[22]13,繪制路徑空間的運動承載力圖(見圖6),即計算樣本公園內路徑的運動容量均值,分別約為49 METs、68 METs、36 METs和41 METs,高于均值則為高容量。根據(jù)其總體呈現(xiàn),可發(fā)現(xiàn)高容量路徑主要由園區(qū)主路組成,某些連接性路徑為低容量路徑,而無容量路徑通常是區(qū)域內部小徑。冬季園區(qū)主路是以康體為目的的空間載體,而內部小徑承載的行為是以通過為主要目的。
2.2.2 園區(qū)主路承載的康體類行為特征
以運動容量為因變量,空間特征要素為自變量,深入發(fā)掘路徑空間與老年行為的關系。以現(xiàn)有文獻為基礎,通過提取不同路徑空間的構成要素,包括鋪地、植物、設施和小品、水體和活動場地,選取能夠表征其特征的分類變量和連續(xù)變量[22]14-23(見表1)。其中,a6和a8由于樣本量不足,在分析中被剔除。進而,分類變量選用獨立樣本T檢驗,連續(xù)變量選用Pearson分析,區(qū)分日間和晚間運動容量,進行關聯(lián)性分析,結果如表2和表3。
綜合統(tǒng)計結果和行為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
其一,在寬度為3.5 m左右的園區(qū)主路進行循環(huán)線路康體行為的老年人居多。岱山公園、錦繡公園和共青團花園中有超過70%的老年人以園區(qū)主路為循環(huán)路徑進行3圈以上的康體行為,中高強度活動分別占約18.9%、16.6%和17.1%。在無明顯循環(huán)路線的錦江公園中,老年人通常圍繞水體和中心廣場活動,中高強度運動約占23.7%。
其二,顯著影響老年人日間運動容量的分類變量為鋪裝是否防滑、是否緩彈,植物結構是否豐富和是否鄰近活動場地,連續(xù)變量為無轉折、交叉路段長度和視線通透度。對比4個樣本公園,日間時段中高強度運動多集中在錦江公園,原因是只有這里的鋪地材質為塑膠,其防滑和緩彈性能預防摔倒并在運動中對關節(jié)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時,錦江公園和岱山公園的路徑連續(xù)性更好,對中高強度運動的支持性更高。多數(shù)老年群體在路徑空間上開展低強度運動。鄰近活動場地和視線通透可以增加不同空間中活動人群的互動,豐富的植物層次和常綠植物的配置亦會增加視覺體驗的豐富度,促進休閑行為的發(fā)生。
其三,雖有些空間特征在統(tǒng)計上沒有顯著呈現(xiàn),但通過行為觀察發(fā)現(xiàn),鄰近較大面積水體可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開展不同類型的行為;富有地域特色和趣味性的景觀小品會吸引少數(shù)老年人駐足停留;冬季在植物枝干上配以色彩艷麗的裝飾會提高老年人開展運動的積極性;標識牌的配置也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座凳和垃圾桶的設置則沒有影響。
其四,對比日夜時段的運動容量,除了跟周邊居民的個人情況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空間特征上只與鋪地的性能和良好的照明條件呈顯著相關。
2.3 廣場空間承載的老年冬季健康行為特征
2.3.1 廣場空間提取與分類
由于廣場空間的觀察樣本數(shù)量有限,借鑒樓宇青等[1]68對老年人行為抽樣調查的分析方法,選擇SPSS聚類分析,探討廣場空間和行為之間的相關關系。首先,將4個公園的23處廣場提取11個代表性樣點,繪制行為地圖,其中一個滿色標記表示5人,半色標記表示3人(見圖7)。然后選取體現(xiàn)廣場的空間特征要素,即尺度、鋪地、位置、側界面、設施和景觀、水體,運用聚類分析分為3類,將器械空間單獨作為一類,因而共分4類(見圖8a)。通過統(tǒng)計不同樣點的行為類型發(fā)現(xiàn),康體類行為通常發(fā)生在依托健身器械和水體的空間;文娛類空間多在開敞廣場開展;休閑類行為則依托功能型設施或構筑物(見圖8b)。
2.3.2 廣場空間承載的康體類行為特征
廣場空間所承載的康體類行為主要包括依托健身器械、依托水體和其他自選康體行為,一般以個體活動為主。器械空間(DS-S09、JJ-S04和JX-S03)中,老年男性的比例略高于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更多選擇全身和輕量健身的設施,而老年男性更多選擇鍛煉強度較大的項目,如DS-S09中不僅提供了力量型的健身器械,還增設了鏡子,營造了戶外健身房的氛圍,因而頗受歡迎。在岱山公園和錦繡公園,老年人通常在白天開展活動,并更多選擇日照條件較好且有植物蔭蔽的區(qū)域。但在錦江公園則有所不同,即晚上運用健身設施的人數(shù)超過白天。這可能是由于其健身空間可達性和夜間照明條件較好。依托水體的冬季健康行為主要包括滑冰和抽陀螺?;亲罹叨咎厣慕】敌袨?,對冰面的規(guī)模和質量要求較高。錦江公園中JJ-S02則因此吸引了大批老年人,且絕大多數(shù)為男性。同時,該運動可以吸引大量圍觀人群,引發(fā)更多的社交行為。抽陀螺屬于另一種具有冬季特色的運動方式,它對場地尺度的要求不高,但對冰面質量有一定要求。由于抽陀螺時會產生較大噪聲,夜晚聚集的活動人群能降低噪聲感知且其具有一定亮度,因而晚上被此項運動吸引的老年人較多。
而對于其他健身行為,如太極拳和拉伸等個體健身行為,場地選擇比較自由。開展太極拳運動的老年人不多,一般選擇在半開敞空間的上午進行(如DS-S01),聚集性不強。個體健身場地的選擇通常為接近廣場邊緣、背靠植物或圍欄的空間。
2.3.3 廣場空間承載的文娛類行為特征
廣場空間承載的冬季文娛類行為內容以跳舞、扭秧歌、彩帶秧歌為主。跳舞和扭秧歌活動一般在晚間時段以15—20人為一組開展,且會吸引大量圍觀人群參與,持續(xù)時長在1.5 h左右。觀測發(fā)生該類活動最多的樣點,即岱山公園的DS-S01和錦江公園的JJ-S01、JJ-S03發(fā)現(xiàn),各團隊都會選擇較為固定的場地,在鄰近入口的廣場活動人群會讓出通道,避免與其他人群產生沖突。如在足夠尺度的中心廣場,各組群會形成方陣圍繞廣場中心朝相同方向進行循環(huán)移動。而錦繡公園和共青團花園中此類活動人數(shù)較少,說明最影響該類行為的空間特征為場地面積。參與活動的人群有強烈的氛圍感和感染力,從而吸引更多的圍觀人群參與,形成大型聚集行為。再對比JJ-S01和JJ-S03的活動人數(shù)發(fā)現(xiàn),其共同的空間特征為鄰近出入口、照明條件較好和人群聚集,與水景、設施無明顯關系。而彩帶秧歌活動一般以2—5人為一組,多發(fā)生在上午或照明條件較好的晚間半開闊廣場,也會吸引部分圍觀人群。
2.3.4 廣場空間承載的休閑類行為特征
冬季休閑類活動對功能性設施或構筑物的依賴性較強,主要內容是打牌、下棋、圍觀、陪伴孫輩等。錦繡公園中發(fā)生休閑行為的人數(shù)最多,錦江公園中該行為的發(fā)生率較低(見圖8b)。打牌和下棋行為一般持續(xù)時間較長,老年人多倚靠在廊架或坐在樹池等具有休閑功能的設施上進行,且下午人數(shù)更多。這可能與日照條件有一定關系。由于錦繡公園中心廣場設有色彩鮮艷兼具文化特色的休閑長廊,吸引了更多的圍觀和拍照人群。而錦江公園的休閑設施和廊架等構筑物很少,降低了老年人發(fā)生此類活動的幾率。此外,在具有兒童設施的廣場(如DS-S05和JJ-S05),發(fā)生陪伴型行為的比例更大。
3 結合老年冬季健康行為需求的園內空間問題分析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構建促進老年冬季健康行為的機制,基于上述對其特征的描述和關聯(lián)分析,結合行為需求分析,挖掘空間對行為支持性的影響,以便提出促進老年冬季健康行為的公園優(yōu)化策略。
3.1 行為需求分析
筆者對26名運動頻率較高的老年人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內容包含他們在路徑空間和廣場空間進行不同行為的需求。結合扎根理論對文字資料的編碼和轉譯,將老年冬季健康行為需求概括為空間安全感、運動舒適感、功能便利感、景觀趣味感和場所依戀感5個主范疇。其中,不同空間對不同健康行為的支持性不同,老年人在不同時段開展不同行為類型時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路徑空間主要承載走跑類康體行為,不同運動強度的老年群體對空間的關注點不同。整體上,由于老年人的視覺能力、認知能力和記憶力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因而他們普遍希望主要步行路線簡單可視且有明確的導向性。此外,日間時段,開展中高強度運動的老年人對安全感和舒適感的需求較大,即鋪地材質性能和步道連續(xù)性,原因是該群體的健身目的較為強烈,他們對周邊環(huán)境的感知較低,不希望在運動過程中被打斷。開展低強度運動的老年人步速較低,他們有更多的精力關注周邊環(huán)境,更需要功能便利感和景觀趣味感。雖然寒地城市的冬季景觀整體較單一,但空間互動性、引導性和視覺豐富性仍對空間體驗感有重要影響。夜間時段,無論開展何種強度運動的老年人對安全感的要求都是最高的,如照明條件是否適宜、鋪地是否舒適防滑等。
廣場空間可承載所有類型的健康行為。日間時段,開展康體類行為的老年人更關注功能便利感和運動舒適感。做器械運動的老年人對健身設施的設置和養(yǎng)護、日照條件、可達性的需求較高。其中,老年男性更需要具有局部力量訓練的設施,而老年女性更需要具有拉伸或按摩功能的健身設施,且對設施的養(yǎng)護要求更高。依托水體的老年運動群體只關注冰面的規(guī)模和養(yǎng)護質量。開展太極拳的老年人對空間規(guī)模的要求不高,但對環(huán)境安靜度和日照條件的要求較高。而其他獨自健身的老年人通常希望背靠植物且環(huán)境安靜,在自由鍛煉的同時還可遠觀其他活動人群。開展文娛類行為的老年人對舒適感和依戀感的需求最大,即空間的規(guī)模、開敞度、可達性是否適宜,以及是否總有人組織活動。開展休閑類行為的老年人則更需要舒適感、便利感和依戀感,包括日照條件、可達性是否適宜,設施是否滿足需要,是否經常發(fā)生聚集活動。
夜間時段,廣場空間多承載跳舞、扭秧歌等的大型聚集和圍觀行為,因而空間規(guī)模、燈光舒適度和活動組織是最為重要的。
3.2 空間問題分析
3.2.1 路徑空間
除了上述行為特征和行為需求,路徑空間仍存在以下問題:(1)部分園區(qū)主路鋪裝不防滑,尤其在積雪未及時清理的時候,雪地與鋪地的交接處容易引發(fā)摔倒事故,兩側樹木枝干掉落的積雪也會形成一定的安全隱患。(2)部分空間的夜間照明設施亮度過暗,沒有形成連續(xù)的指引,容易造成視覺盲區(qū)。(3)路徑空間缺少易辨識的標識系統(tǒng),不能給予老年群體以明確、及時的指引。此外,大部分老年人對運動的臨界區(qū)間認知不足,部分老年人鍛煉時段過早、運動強度過大,而園內也沒有相應的提示系統(tǒng),為突發(fā)情況埋下隱患。(4)路徑空間中經??梢园l(fā)現(xiàn)快走、跑步和散步人群相互影響的情況,運動體驗感均有下降。另有部分路徑空間臨街布置,受噪聲和汽車尾氣的影響嚴重,降低了運動的舒適感,此類問題在共青團花園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5)公園入口現(xiàn)多用轉彎式,這種形式的應用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借助輔助設施出行的老年人。(6)冬季路徑兩側多為枯木枝干,常綠植物少,視覺感受單調清冷,趣味感缺失;有些樹木枝干遮擋了視線,降低了空間的互動性。
3.2.2 廣場空間
在調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幾個廣場空間和行為的沖突點:(1)在面積較大的廣場上,老年人經常會將攜帶的扇子、服飾、音響設備等物品隨意堆放,為運動人群和通過人群增加了障礙。(2)在兒童活動區(qū)域,由于相關設施配置不足,導致老年人只能在一旁站著注視陪伴,無法開展其他健康行為。(3)缺少拉伸和按摩效果的器械,園內經??梢园l(fā)現(xiàn)老年人在樹上綁著軟墊,以便其用背撞擊樹干而達到疏通筋骨的效果。這既不美觀又會損傷樹木。另外,部分健身設施過于老舊,降低了使用率。(4)在日照條件較好的廣場,時常可以看到借助輪椅等輔助設施的高齡老年人在廣場邊緣遠觀活動人群,但由于沒有合適的行動區(qū)域,導致其休閑體驗無法達到最佳,也使其他活動人群受到影響。(5)目前公園內座凳一般以石材為主,冬季通常由于積雪清理不及時和枯枝堆積導致老年人無地可坐。(6)除錦繡公園外,各樣本公園無展現(xiàn)地域特色的小品或構筑物,風格單一。此外,各公園結合社區(qū)等組織活動的頻率極低,不能給予老年活動群體足夠的依戀感。
4 促進老年冬季健康行為的公園優(yōu)化策略
基于上述關聯(lián)分析和問題發(fā)現(xiàn),筆者結合公園布局、細節(jié)設計和管理維護3個層面提出促進冬季老年健康行為的公園優(yōu)化策略。
4.1 公園內部布局優(yōu)化策略
公園內部布局優(yōu)化可通過改善動線設計和功能區(qū)劃實現(xiàn),提升公園環(huán)境的使用感受。在動線設計方面,錦江公園可加強園區(qū)主路的循環(huán)路線導引,對其他路徑空間還應考慮劃分不同運動強度區(qū)域,如有氧慢走區(qū)和高能健步區(qū),增加標識提示系統(tǒng)和夜跑導航系統(tǒng)(見圖9a)。在功能區(qū)劃方面,鄰近出入口區(qū)域設置支持文娛類和康體類行為的開敞和半開敞空間,廣場可劃分不同功能區(qū),鼓勵老年人開展太極康體運動,并結合不同行為和不同年齡階段的需求增加物品放置區(qū)和輪椅車位(見圖9b);將依托健身設施的區(qū)域盡量接近園區(qū)主路或主入口,在考慮朝向的基礎上對不同項目進一步分區(qū),如將局部力量康體區(qū)內置并增加植物種植(見圖9c)。
4.2 公園細節(jié)設計優(yōu)化策略
細節(jié)設計可通過拆解公園入口、鋪地、側界面、設施和景觀小品幾大空間要素加以優(yōu)化,提升對老年冬季健康行為的支持性需求。
(1)入口。設置無障礙專用入口,方便使用輪椅等輔助設施的老年群體進入;增設宣傳欄,提醒老年人注意健身強度,保證適宜的間歇時間;在鄰近入口的鋪地上標出“起始點”“50米區(qū)間”等標識,方便老年群體計算自己的運動量。
(2)鋪地??筛鶕?jù)不同運動強度選擇鋪地材質,高能健步路徑可優(yōu)選塑膠步道,提高健步的舒適感;慢走區(qū)和廣場可選透水磚等防滑材質,部分區(qū)域還可結合鵝卵石等改變圖案的拼就方式和紋理,提高安全感的同時增加趣味感,亦可達到按摩的作用。
(3)側界面。在直接連接城市道路的廣場或步行道之間適當增加植物屏障,可選擇松樹、柏樹、杉樹等常綠樹,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的危害[15]73。在慢走區(qū)與活動場地之間,植物可選用“分枝點較高的喬木+灌木”的組合,增加空間的通透感,促進不同空間活動人群的互動;健步區(qū)旁應以行列式種植能夠遮擋視線的植物,以此形成明確的導向性,提升高強度運動的連續(xù)性(見圖9d)。植物配置方面,結合季相變化,優(yōu)先選擇開花植物,提高常綠植物比例,冬季在枯木枝干上適當增加色彩鮮艷的裝飾,并增植養(yǎng)生保健類植物。
(4)設施和景觀小品。服務設施方面,在兒童活動區(qū)域周圍增設休閑或健身設施,促進陪同老年人開展健康行為的積極性;增加兼具按摩和拉伸功能的設施;休閑設施選材考慮適應氣候變化的防腐木;在充分考慮冬季冰雪掉落的情況下,在開敞廣場邊緣和植物蔭蔽的區(qū)域增加休閑設施、物品放置設施和照明設施。照明設施可考慮增加地燈或燈帶,并合理設置光源的照度和色溫,盡量將照度值提高至42 lx左右,在空間光源照度較低時,可將色溫調至500 K,以補償空間的視覺感受[25]。園路還應增設夜間導航系統(tǒng)和標識提示系統(tǒng),尤其是在規(guī)模較大、路線不明確的公園,應根據(jù)老年視力情況增大字體、協(xié)調色彩,保證日夜亮度轉換和實時調整,內容上兼具科普和提示作用。此外,景觀小品可結合冰雪特色,增加構筑物的色彩表現(xiàn)和地域文化性,以改善園區(qū)氛圍。
4.3 公園管理維護優(yōu)化策略
完善公園的管理維護主要包括冬季資源轉換、積雪及時清理、植物適當修剪和設施及時更新4個方面。其一,應充分利用冬季特色資源,依托街道或社區(qū)組織開展老年冬季運動競技游戲、冰雕雪雕建構比賽等;其二,應及時清理園區(qū)路徑、座凳上的積雪,保證空間的可用性;其三,應適當規(guī)整修剪植物,使其有更強的引導性和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積雪和冰塊掉落的安全隱患;其四,應及時修理和更新老舊的健身設施、標識系統(tǒng),保證人們的安全感、舒適感和便利感。
基于此,可將上述優(yōu)化策略推及至同類公園,以便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由于樣本量有限,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未來還需更多的實證研究,以切實提升公園給老年人帶來的健康效應,并在特殊氣候背景下改善老年人的整體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