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 云
我們到達山頂?shù)臅r候,看到“第九洞天”幾個字,噴繪的。青山映襯著的噴繪廣告,總是鮮艷的。既然別有洞天嘛,我先是以為這山下面有一個深長的仙人洞,結(jié)果沿著新修的亭子下的木棧道,往下走,沒有看到。從山上遠遠望過對面山上,有懸崖峭壁,青灰色石崖透露出一點紫紅,但也不是紅得鮮艷。道家說天下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山為“第九洞天”,叫 “丹山赤水洞天”,我找到了——寧波余姚大嵐鎮(zhèn)的柿林村。
我想是不是因為對面那些石崖有些褐紅,所以稱呼這里為丹山呢? 或者這里也住過煉丹的道人? 將那丹霞朱砂變幻為柿林村高樹懸墜的紅柿子了?
一道寬闊而古老的石臺階出現(xiàn)在層巒疊嶂的山坳里。我腳跟沒站穩(wěn),書法家陳先生就招呼到山拗里他家所在的村子里喝茶去,他小時候在這村子長大,村子里有他本家的人住。走過那種常見的售票處,往山下去,右側(cè)的山坡,綠色掩映著一片灰藍色的青瓦房頂,天氣燠熱啊,讓人想趕快走下去在哪戶人家喝茶納涼。石階旁一棵盤龍遒勁的大柿子樹,被修竹簇擁。
我正想隨著大家一起走下石階,卻被路邊的碑子吸引。“大清道光十一年歲次辛卯三月立”,是欽命浙江巡撫提督劉彬給儒士沈明忠妻子立的 “貞節(jié)碑”。女子名叫吳一心,也確是 “一心”!原來這柿林村里,有一個小伙沈明忠,在和吳一心結(jié)婚那天,到山上給爺爺造墓,被老虎咬死了,吳一心就無兒無女地一直守寡到92 歲仙逝。這事跡——如果可以叫事跡的話——叫暗訪來此的巡撫了解到了,上報給了道光皇帝,皇帝也感動了,就下詔建立貞節(jié)碑。結(jié)婚這天,大喜的日子,卻去造什么墓呢? 我想。那時候山里的老虎多啊,現(xiàn)在怕是連狼都沒有了吧!我想。
石臺階上,是新修的公路,公路旁小坡上的石坎內(nèi)是“清國學(xué)生沈公載某”“仝配宋氏孺人之墓”,這位沈公的名字看不清啦。石坎前拴著一頭吃草的白羊,目光冷靜地抬頭看我,讓我給它攝影。
石臺階寬有兩米多,可以并行四五人,腳板在石條的邊沿磨出歲月柔和的痕跡,從道路的氣魄可以感到這個柿子樹村曾經(jīng)的興旺。
四明山被郁郁蔥蔥的竹子覆蓋,柿林村也是一樣,夏天的烈日照射在竹林里,竹林又把陽光的集束斜射在石板上,反射出迷離的光霧。我把照相機貼近石板地面向上照去,照出的道路上,恍惚著歲月的寂靜恍然。
喝茶的同伴很快就不見了人影,我也不急著追隨。聽著念誦佛經(jīng)的聲音從那古老的青瓦藍磚里傳出,那是許多個老母親聲音的匯合,落在樹葉和道路,落在空氣里的旋流;那是山谷里和竹林颯颯的聲音一起聚合的言語,我只知道那是虔誠的祈禱。而那漁鼓的節(jié)奏,似乎和山谷里的溪流聲融合,滲透出空靈的氣息,讓人有了一點涼快。
我注意到有一戶人家的鐵門上用鉚釘鉚出“出入平安,吉祥之地”的字樣,注明是“2001 年10 月”;許多人家敲打在鐵皮上的,倒過來的 “?!弊郑咽局?,這里是一塊福地。
我在石板路上坐著聽了一會兒,慢慢走下去,走過村門口兩側(cè)的兩個石質(zhì)的柱頂石,有一個石鼓樣的柱頂石擱在一扇小石磨上。我走進右側(cè)靠山的屋子里,那十多位老母親的宗教里,打擾了她們,裝作沒有理解她們不要打擾的眼神,拍了她們傳著經(jīng)盤的場面。
經(jīng)盤里放著木刻印制的黃裱紙,黃裱紙上中間的天官,手執(zhí)掃除凡塵的馬鬃撣子。天官兩邊的對聯(lián)曰:“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子孫滿堂,榮華富貴?!鄙厦鏅M額是 “百萬家財”。左邊印著招財進寶的金錢樹、聚寶盆,上面蓋著佛寺印章。
還有一種紙馬,中間有倆女賓舉著儀仗,護衛(wèi)的人物是天宮的 “娘娘”?!澳锬铩鄙徎òl(fā)髻,胸前衣服上雙鳳和鳴?!澳锬铩弊谙樵浦?,俯瞰下界。
老人們一遍又一遍念著經(jīng)文,在這張紙馬上要用蘸著紅印泥的簽子戳下多少三角形的紅印點。好比這紅點就是她們寫給天官的天書,誦念結(jié)束后,就要送到寺廟里,郵寄給天官。那寺廟好比就是人間和天堂之間的郵局? 我仔細看,兩邊的紅印點是菱形,由九個點組成,頂上的金字塔一樣的圖案由十個點組成,三個點的在橫額和最上面間隔點綴;也有六個點組成的金字塔,形成的文字點陣,有一股神秘的意味。
在我搜集到的浙東紙馬上,龍身上要點紅點,二龍戲珠的珠子上要點,太陽里是七個紅點,每個火焰三個尖,點三個;聚寶盆上的銅錢點四個。我感到這些點的組合似乎是一種符咒,老母親們邊念誦邊點紅點,深深地傳達著人生的禱告、祈愿。
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 “天書”吧? 就是說這紙馬其實就是一封人間的信徒寫給天宮娘娘的信,信封上寫明了郵寄人的地址。這信要裝在印有 “預(yù)修植福信牒”信封里,送到佛寺里。既然是預(yù)修,那就是說來世的福分是今世修下的,今世修下的福分要通過這信牒讓上天知道。至于這上天是儒釋道里的哪位神明,那是要到附近的廟宇里去考察的,一般而言,是上呈佛祖的。
禱告的老人里,有一位老婆婆灰白色的辮子又粗又長,綴在背后,覺得她們從少女時代到今天,在歲月的長河里,在這山中,孕育兒女,祈福禱告,生活在人世和神靈之間,而我這缺乏宗教信仰的人,其實只是生活在人間罷了。
伴隨著誦經(jīng)的歌聲,林海竹光下,長辮子一樣潺湲輕歌的溪流,擺動遠行,流出山壑,形成瀑布,匯入余姚梁弄鎮(zhèn)的四明湖里,與紅杉林知會。
站在石板路上看參差接連的青瓦房舍,錯落有致,方明白 “鱗次櫛比”這個詞兒。就像一張大大的藍印花布,被遠風吹來,掛在柿子樹稍,落在了山坳里;又像一只銀灰色的鴿子,臥在丹霞與綠海之間。進了村子呢,曲折的回廊巷道把家家連接了起來,形成一個8 字形的道路。人在房中,路多在檐下,就沒有炎熱的感覺了,一車人簇擁而來,忽然就看不見了,只有我一個人行走在兩三條小狗的追隨中,忽然感覺空落。還有一所屋子里,有一位老奶奶獨自在念佛;還有一位膚色黝黑、皮膚皺絀的老爺爺,躺在竹椅子上,搖動著芭蕉扇,望著樹梢的鳥兒。
有一些人家的男人穿著短褲,端起一碗涼開水喝下去,端起涼水澆下身去;有一家孩子光著屁股爬在檐下涼席玩著,想從奶奶家爬回到媽媽家去。有一家老老的屋門半開著,門邊掛著干枯了的端午節(jié)的菖蒲和艾草,清瘦的老人躺在竹板床上看著電視,見我拍照,搖搖手叫不要拍。
風景多在墻頭,一盆蒜苗、一盆洋蔥苗、一盆小蔥苗,也有韭菜;一盆紅花、一盆綠樹,也有石榴樹、指甲花。墻頭多在屋后,出了自家屋子后門,站在后院里就可以伸手澆水。你感到你是客人,客人還沒有到門口,就有紅花綠葉笑臉迎迓了;你感到你是主人,住下就不想走了。
情趣在院子里晾曬的竹竿上:一片片小孩的尿布,好似美好歲月的小旗幟;幾件熊貓形象的絨布玩具,掛在竹竿,不見有小孩在村里玩,好似奶奶思念長大了,到城里上學(xué)去了,只留下了一些鄉(xiāng)土的玩偶;偶爾有架起的竹竿上,晾曬著紅色的乳罩、緊身的短褲、雪白的襪子,讓人感到青春的氣息,意識到這村子里還有年輕人生活。
我這個正午時分尋尋覓覓的人,遇到最多的不是人。人大多在自家的涼席上午睡,小狗聞到了陌生人的氣息,汪汪沖我叫,我揮揮手就跑走了。小狗大多是給人止心慌的玩伴,看家的大狗在柿林村也是很少的了。
村子里的墻都是用石頭壘起來的,銼成方塊的石頭,顏色紫紅,或者做基石,或者做照壁,和青磚的房子的墻面,構(gòu)成一個一個的巷道,兩邊的房檐伸出來一點,交頭接耳,可以避一點雨。
村子由這些巷道構(gòu)成一個八卦陣,參差錯落。最感動的是遇到一株紅指甲花,長在房基上的石縫里,已經(jīng)有我的小腿那么高,綻放著指甲蓋大小的粉紅色的花兒;石縫里的指甲花葉兒嫩嫩的,枝干亮盈盈的,花兒依然像童年的粉紅,有點羞答答的樣子。奇怪指甲花舉著繁盛的花冠,在石縫里斜倚著,沒有倒下去,走近了看,有一根細線挽在她的腰里,另一頭錐在墻上面的院子里,拉著她。
在這株指甲花下站了許久,想起我的老姑姑,去世已經(jīng)很多年的我的老姑姑,在我很小的時候,在我家的菜地里給我和妹妹們種下指甲花,等長得飽滿了,榨汁,積著一點明礬,敷在指甲蓋上,用核桃樹葉子包上,等到第二天起來指甲就紅了。這家人也有一個老姑姑吧? 或者一個已經(jīng)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柿林村有好多雕刻的藝術(shù)呢,最好的在檐頭下的木雕上。村口電線桿上掛著阿土飯店幌子,入院,房檐下木雕的小獅子憨頑調(diào)皮,眼睛好奇地望著大門里出出進進的人兒;孔雀銜著牡丹花枝,飛臨尋常人家,她的羽毛柔婉舒展;斗拱上的小象的鼻翼向嘴巴收攏,動勢向下,顯得富貴而有威懾的力量。這些深木雕,渾厚,淳樸,親和,有一股和人的精神融為一體的祥和感。
窗欞上是福到眼前,一只紋路細密的蝙蝠,翅膀舒展,觸角和尾翼被雕刻成如意紋樣,只是一邊的蝙蝠只剩一個平面,寬闊的翅膀已經(jīng)被歲月的風霜侵蝕了;窗欞下的蘭草梅花還依然新穎,清奇。這不是清代的建筑就是明代的吧? 只是門戶緊閉著,只有很小的鳥兒在檐頭下出入。
轉(zhuǎn)到村尾,看到一棵老柿子樹——如果說這村子像一頭臥在山里的獅子,這棵柿子樹就如一只獅子的大尾巴。古老的柿子樹已經(jīng)有120 多年的歷史了,樹身上釘著一塊白底藍字的榮譽牌 “浙江省古樹名木保護牌”。樹身兩人才可抱住吧? 沒有人和我拉手擁抱這一棵柿子樹。柿子樹身上疙里疙瘩的凸起歲月,就像攥起而凝固,一直沒有舒展開來的拳頭。枝干的斷茬,就像一孔黑色的喉嚨,哽咽著許多歷史的感慨。這是我見到的最老的兩棵柿子樹中的一棵,具有北方柿子樹的風格——另一棵在我家鄉(xiāng)甘肅涇河原上任家坪的大場里,據(jù)說有三百年的樹齡。
只是這棵四明山里柿林村的柿子樹的樹冠依然蔥綠,油油的、厚厚的、墨綠色的柿子樹葉,反射著藍天晴光。柿子樹的葉子里蘊藏著漫長的歲月里,一個古村落殷紅的浪漫。而秋天的時候,這滿山的柿子都紅了的時候,山坳里就丹紅一片了,不,是這柿子樹上紅色的小燈籠點亮了天堂,然后柿子樹的葉子都寫成了一封封寄給冬天的紅簽——被鳥兒與風月帶往四明山周邊湖泊,攜往象山、舟山的大海,甚至落于西子湖上吧……
記得童年的時候,到一位遠方的姨奶奶家里去,十來歲吧,站在黑河山邊異鄉(xiāng)的山頭上,看滿山的柿子樹,葉子都紅楓一樣落了,飛走了,滿山只有褐色的柿子樹上的柿子是紅的,我孤獨得大哭,后來一直從那孤獨里走不出去。這次離開柿林村,卻一直想再去坐在山道上,等風塵仆仆的賀知章或黃宗羲們走過,嘮叨幾句話,當然這是我讀多了浙東唐詩之路的詩歌,一種頑固的幻覺罷了。我更多的是貪念那一籃籃紅柿子,一口可以吞下的軟柿子,被游客帶出山去,都送給了紅顏知己吧?
不不不,該這樣認為,柿林村的紅柿子,就是四明山的“紅顏知己”——天地之間,太陽也就是一顆碩大的紅柿子——乃世界人間的“紅顏知己”?!凹t瓶瓶,綠蓋蓋,千人走過萬人愛?!奔词乖谑磷幼罴t的時候,還有綠色竹林的映襯,松樹、樟樹的欣賞。柿林村的老奶奶,坐在月光下,要過路的貨郎猜這古老的謎語:“紅瓶瓶,綠蓋蓋……”
柿子樹村的柿子,狀若橢圓形的燈籠,叫“丹山吊紅”,這名字真美。我覺得柿子本就是我老家陜甘一帶的特產(chǎn),卻在這南方的腹地遇到,殊為驚異。說是村里種植柿子已經(jīng)有四百來年的歷史了,說不定它就是從北方移植來的呢!柿子喜溫、喜濕、喜陰,這真是找對自己“隱居”的地方了,隱居不是為了埋沒自己,柿子色澤鮮艷,肉質(zhì)甜美,先苦澀而后蜜甜,想來早先村民們擔子擔到余姚城里去賣,要走那羊腸古道,多不容易啊。何況一定會走到甬城寧波月湖邊,鼓樓沿……
現(xiàn)在公路盤山而上,進山是容易的。就到村口,就有村官迎接。秋天住下來,鋪個涼席,等那柿子在風里搖軟了,會落在你舌尖上的,你怕打疼嘴巴,就用手掬著吧。這美好不比春天帶著戀人來摘櫻桃差的!
和那舉起孩子,讓孩子直接嘗那樹枝上的楊梅兒比,到柿林村 “研學(xué)”多了一些醇厚的況味,又似乎是拜謁撰寫 《夢溪筆談》的沈括老先生來了。
老柿子樹見證過那位貞節(jié)老人全部的人生心酸吧? 老柿子樹旁,是一個茶葉加工廠,工廠里沿著墻邊是一圈灶臺,灶臺里的鐵鍋被茶葉磨得光光的。一條黑狗獨霸著,在放置家什的房間里,吼出一些寂寞的回聲。這些大鍋,等待著來年的春天,再炒出清香的 “四明仙茗”來。
我驚異這石頭村里第一個來到的沈家的開村先生,他與北方的關(guān)系原來這么明確!也驚異他的家族與 《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的關(guān)系。祠堂里有記載:宋代沈括是柿林村沈家的第二十四世祖。這位村子的創(chuàng)始人姓沈字太隆,叫林十五,是第四十五世祖?!渡蚴霞易V》有文曰:
公行林十五,字太隆,隱居高逸事也,仙游自適,不喜繁華,有避塵絕俗之致焉,自亨一,太祖遷于本邑江口之下壩,一十有九,世族大事,繁不勝擾,攘無以稍安。聞四明山青水秀,有洞天福地之稱,因而游覽勝跡,尋訪名區(qū),觀白水,登石窗。沿路而行,無有倦息。至如鄰邑限制雪竇,仗錫,罔不到焉??傊?,情之所鐘,不辭足力,山回路轉(zhuǎn),忘其遠近,蹤跡至此,即所謂峙嶺也。旁有撤藥巖,上有神仙石,山號龍,溪名雙鹿,若將軍,若爵祿,若三臺,若玉屏等,種種名勝不一而足也。豈非天造地設(shè)? 而人成事居于此者,為子孫長計忽? 遂口占一絕曰:“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間半點埃。相士擇宜居此樂,嶺頭惟有白云來?!奔赐驽徥?,子學(xué)成公筑室于茲而居焉,其所從來所由是矣。迄今十四世,為子孫者不敢忽其所自述,其巔末由載于譜首以志,不忘云爾。
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臘月上浣之吉
后裔立 通志 同熏沐謹識
四明山的文化有深深的隱士文化傳承,那些文人墨士之隱居,卻往往是隱而不居,或居而不隱,而沈先生確是真隱居者也。慢慢算來,他是元朝末年來到這里的,距今有650 多年了。
柿林村東北角的沈氏家祠叫 “忠清堂”,集聚全族之力,從道光四年 (1824)開始籌建,歷經(jīng)艱難,險些未建成而頹敗,直到道光十五年 (1835)才最后建成。背依身后松柏蒼翠竹林修然的 “官山”,前有一灣清瑩泉水,睡蓮綻放,紅魚游曳。確如林十五公沈太隆所愿,有 “不喜繁華,有避塵絕世之致”。
迎門照壁是雕刻在木板上的 “家訓(xùn)”,家訓(xùn)雖然也是古詩,卻語言通俗,婦孺能懂,細細讀來,覺得有溫馨教誨里含著嚴肅要求。我匆忙間抄下一段來:
義訓(xùn)
凡屬一本親,皆有關(guān)懷意。
錢物相往來,見利勿忘義。
疾病需扶持,老幼須攜提。
最憐四無告,尤宜善調(diào)劑。
莫說功德小,竹橋也渡蟻。
祠堂里懸掛著一些牌匾,有 “簪纓世家”,有 “玉潔冰清”,有 “科第傳家”“文肅世家”,我還是獨愛這 “玉潔冰清”的橫額,配有兩副楹聯(lián):
丹山存勝跡八百里四明風姿獨秀,
赤水溯夢溪千余年風雨德澤流長。
歷姬周嬴秦劉漢李唐趙宋諸朝授武職謚文肅屢建安邦千秋業(yè),
經(jīng)西岐汴梁錢塘會稽余姚各地覓佳境擇仁里終居丹山萬世傳。
這千秋業(yè)、萬世傳的楹聯(lián)乃一九九四年鐫刻撰寫,我感慨地想,文化就是一代又一代,這一年增加一點,再一年,再增加一點,文明就厚重了,文化就有活力了。我自己家居黃帝的故鄉(xiāng),依傍著黃帝陵所在的子午嶺,以秦隴子民為榮,而這大嵐沈家也是黃帝后裔姬姓后裔;其先祖就是 《夢溪筆談》的作者、中國古代著名的科學(xué)家沈括,這讓我再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 “源遠流長”,祖國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于斯可見。而那旁邊刻勒的捐款資助維修者名單,一行行,又一行行,就是祠堂前站立祭拜的沈家后裔,就是這些叫做 “老百姓”的民眾,就是這民眾養(yǎng)育的藝人建造了這藏之名山的藝術(shù)祠堂。
沈家祠堂梁頭柱上斗拱處有木雕牡丹,是我見過的最美的牡丹,古勁滄桑,盡情怒放,我不知道怎么描寫,才能表現(xiàn)出那牡丹的 “國色天香”? 匠人采用的木料很厚,沒有量,目力看,足有一尺五左右吧,牡丹不是在側(cè)面平刻,是從正面直接鏤空擋頭,深雕進去。
從下往上有四朵花,第一朵含苞待放,第二朵蓓蕾初綻,第三朵燦爛怒放,第四朵俯視空域,敞開全部的胸懷。從新生到繁盛,你能在這樣的木雕里聽出屈原吟唱楚辭的靈魂決絕,艾青抒寫長詩 《光的贊歌》的蕩氣回腸!我站在那雕花下直想,這就是中國民間無名大師的命運交響曲!
那雕刻的刀子從木頭的表層開始鏤刻,留下的花瓣的線條龍蛇般虬曲蒼勁,柔腸百結(jié),是無所畏懼的浪漫的展示,是不屈服于命運的心靈的吶喊? 那木雕的花瓣就猶如米開朗基羅雕塑的大衛(wèi)頭上蜷曲的青春的卷發(fā),只是我們的木雕藝人的刀子猶如一位偉大作家的筆,探入一個民族靈魂里最美的疆域一樣,我在這一剎那,感到他的刀子引領(lǐng)著他的膂力做到了。
在那七八個花瓣中心的花蕊,你能感受到一棵大原木,作為曾經(jīng)的一棵大樹,它最后一次的綻放多么輝煌!對,就是輝煌,就是壯麗這樣的詞,才能道出木頭和木匠之間的壯烈激情。那大木頭一生總是舉著枝葉春花秋實,而自己的年輪本身的開花綻放卻是在木匠的刀子的歌唱里。
這就是從大樹和木匠的心底里開出的藝術(shù),可是那木雕兩面上立體的戰(zhàn)將馬上的決斗形象卻被另外一種刀子撬走了,都撬走了,好像獨留下花朵的憤怒,牡丹的死不瞑目,在一個遺落的古村里美麗著、美好著!
是不是二百七十峰的四明山像這樣傳統(tǒng)建筑保存完整的村落只獨留這一處了? 看來,民宿之幡旗招搖、逐漸熱鬧的柿林村,它該不會再遭遇什么劫難了吧?
看忽然覺得異??章洌谀谴暹叺男∑降厣?,那些掛在屋檐下的很不協(xié)調(diào)的紅燈籠,召喚著城里人,可城里人中該不會有瞄上了那房頭上的絕美木雕的人吧? 城里人錢多,錢多的城里人,總有識貨的,想用錢幣買走這個世界上的美好,將藝術(shù)據(jù)為己有。
越是不懂得創(chuàng)造的人群越是貪婪??促Y料說,第九洞天的牌坊原來立于梁弄西側(cè)獅子山下,建于南宋理宗時期,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站立坊下,梁弄美景盡收眼下。惜1958 年被毀。與此同時建成的洞門1987 年被拆除。我不知道這里是不是就是牌坊的原在地,面向柿林村口上面向?qū)γ娴?“丹山”所建的亭臺廊梯是不是要復(fù)原那古人的藝術(shù),只是驚悚1958和1987 這兩個拆除的時間。每次浩劫結(jié)束之后,中國人的文化覺醒,并不是完全、真正恢復(fù)!
我們今天,對文化的保護可能還沒有真正落實,我們新的創(chuàng)造可能并沒有真心開始的時候,文化依然岌岌可危。在某一個偉大的時間點上,柿林村的生活,似乎戛然停止,每一個家庭都將財富換算成了城市的一套樓房——這種某個時代的生活的突然轉(zhuǎn)變,導(dǎo)致一種文化遺忘,于是,那么,這藏在山里的柿林村,就是非常幸運的國之遺珍了。
我有些惆悵,村里的年輕人很少很少的,村子的入口已經(jīng)被旅游局的售票站把守了,這是守護??墒俏业降哪翘?,來觀光的客人頗少,聽著老人們祈禱的木魚在空落的山壑里空悠悠的回音,我不知道為啥就有些苦澀失落了,我使你感到那個沈家祠堂里太寥落了吧?
我轉(zhuǎn)出村口的時候才看見一口淺淺的井。柿子樹是柿林村的迎客樹;山井映月,是松鼠和玉兔的啜飲池,柿林村的迎客井邊,石頭光滑,腳窩若勺。淺井照樹,高樹映泉,這井是村落的命門,是一個人,千里萬里跋涉,行走到這里,終于落腳的首要之因。也許,一定就是,在這半山腰上的一片洼地上,他發(fā)現(xiàn)了這汪泉水,才歇息下來,搭起了茅棚,住下來的吧?
我站在井邊,井水照著我。我在文化里這么多年盲目的亂跑,顯得蒼老,忽然有點顧影自憐,就連下去拾一枚井里的小石子做個紀念的動作也沒有。佇立著,佇立著,那指甲花染得殷紅的巖石,也許就是柿子般的血——柿林村的先人壘石造田,千頃萬畝,纖夫般勞累滲透到土地上的血痕? 我的沉思有點沉重了。
關(guān)于那丹山何以丹? 是這里的古人記載在書冊上的傳說? 是羊血流淌巖石,沁染而成?是山中的楓樹、樟樹秋天葉子變紅了,映照得石頭都臉色紅潤? 抑或是這柿林村的柿子照得天地敞亮? 或者是那山里人種植了幾千年的小小紅櫻桃? 或者是哪個村里都會有的楊梅? 豐收的碩果,紅火的生活,總比道家的想象附會要來得快樂些的。
我想在這村子里住下來,住幾天、住幾月、住幾年,才能領(lǐng)略更多的美好吧? 前賢黃宗羲就是余姚本地人,他于崇禎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42 年,踏勘四明山,六十七天,返家后編撰 《四明山志》,歷三十余年,志中稱山中有巖稱殺羊巖,赤壁數(shù)里,與山下溪水相映,傳說那是仙人刲羊血漬染的結(jié)果。
轉(zhuǎn)完了四明山的房前屋后,還沒有遇到那些去喝茶的朋友,我就自己先返回石板古道。道旁的竹籬笆上綿綿瓜瓞,黃花午眠,葉子也是收斂水分的樣子,可稍子上的幾朵嫩葉和新花,怡然舒展,嬰兒般微笑著,向著高大的銀杏樹跟前長著。下去的時候疏忽了這些,和銀杏樹爺爺沒有打個招呼,他老人家站在這里多少年了?
忽然悟到,村前的銀杏樹就是老爺爺,村后的柿子樹就是老奶奶,村里清盈盈的泉水井,就是美麗的孫女呀。遺憾沒有掬起一捧井水喝,洗洗臉龐和眼睛。覺得那穿著青衣褂子的娘,睜著泉水的眼睛,手撫著銀杏樹,在等親人回來,也囑咐我再來。
李白四到浙江,四入四明,他的印象里黎明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紅光散,分輝照雪崖”。在李太白的懷念里,傍晚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云還自散,明月照誰家”,霞光里的女兒,月光里的娘啊,丹山下赤水上的柿林村,總有一顆柿子一樣紅的太陽,荔枝一樣白的月亮在等我們回去。
我們離開的時候,山邊的那只白山羊不見了,被仙人丹丘子領(lǐng)走了吧? 我忘了告訴你,在一家的房門上,我看見釘著一塊木板,木板上畫著虎頭八卦,這是鎮(zhèn)宅守村的 “守護牌”,愿這虎王永遠護佑著柿林村的山水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