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磊 吳斌 韓笑 金健 王璐
腫瘤可分為惡性腫瘤與良性腫瘤,是機體正常細胞增生與異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1,2]。在各種致瘤因素的長期作用下,機體某一正常組織細胞發(fā)生異常分化和過度增生,進而形成惡性腫瘤,且能夠向周圍組織乃至全身發(fā)生侵襲和轉移,其生長變化的快慢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關系[3,4]。隨著疾病譜的改變,惡性腫瘤對人類造成的威脅日益突出,為男性第2位死因,女性第3位死因[5,6]。胃惡性腫瘤是臨床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國均居各種惡性腫瘤的首位,幾乎每一例確診為胃惡性腫瘤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和不安,且伴隨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甚至治療后[7,8]。因此,在實施積極治療的同時,給予相應的護理至關重要。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護理由美國護理學家Jean Watson提出,強調人性關懷是護理實踐的核心,護理應以人性照護為本質,目標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9,10]。目前,其已被廣泛應用于護理領域,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陳洋等[11]將其應用于老年重癥骨折患者中,結果其疼痛程度明顯降低,生存質量顯著提高。本研究將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護理應用于胃惡性腫瘤患者中,旨在探討其護理效果及對患者心理情緒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樣本量依據計算公式n1=n2=2σ2×(Zα+Zβ)2/δ2確定,其中α=0.05時Zα=1.96,β=0.1時Zβ=1.28,σ為標準差,δ為2組均值之差。根據預實驗結果計算得出本研究需要68例研究對象,考慮10%的失訪率,確定最終的總樣本量為74例患者。樣本量估算通過Power and Sample Size軟件完成。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六安市人民醫(yī)院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74例胃惡性腫瘤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8例,女16例;年齡53~85歲,平均(69.99±6.41)歲;病程0.03~24個月,平均[1.00(0.50,4.00)]個月。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人性照顧組與常規(guī)照顧組,每組37例。人性照顧組中,男28例,女9例;年齡53~83歲,平均(69.46±6.61)歲;病程0.03~12個月,平均[1.00(0.42,4.00)]個月。常規(guī)照顧組中,男30例,女7例;年齡57~85歲,平均(70.51±6.25)歲;病程0.03~24個月,平均[1.00(0.50,3.50)]個月。2組胃惡性腫瘤患者的性別比、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相關倫理學要求,且經過六安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號:2022LL040),所有納入研究對象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12]:①符合《胃癌規(guī)范化診療指南(試行)》[13]中胃惡性腫瘤的診斷標準,且均經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學檢測確診;②神志清楚,可以進行有效的語言溝通;③能夠配合本研究。
1.2.2 排除標準[12]:①術后明確腫瘤原發(fā)部位不在胃部者;②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③術前存在惡病質。
1.3 方法
1.3.1 常規(guī)照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入院后進行宣教,準備床單位,并向患者介紹普外科三病區(qū)及病室環(huán)境、規(guī)章制度、主管醫(yī)生和護士;向患者說明靜脈采血的時間、注意事項及目的,以取得患者配合;告知患者留取大小便標本的正確方法、時間及標本的放置地點;對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并說明主要的治療方法及藥物的作用;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對患者的合理需求予以滿足;給予飲食指導,加強營養(yǎng),均衡飲食,同時飲食宜清淡,容易消化。
1.3.2 人性照顧組:在常規(guī)照顧組的基礎上給予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護理,具體如下。
1.3.2.1 組建Watson人性照顧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主管護師、護師、護士、主治醫(yī)師及心理咨詢師,其中護士長任組長,主要負責制訂護理計劃、人員管理、培訓、監(jiān)督及指導;醫(yī)師協(xié)助制訂護理計劃、實施與反饋,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相關疾病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主管護師、護師協(xié)助制訂護理計劃、監(jiān)督及指導;護士負責護理模式的設計、干預、實施、資料收集等內容,向患者及家屬講解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護理的概念、目的和方法,同時引導家屬積極參與患者的照護工作;心理咨詢師負責提供心理自持,同時協(xié)助制訂護理計劃。
1.3.2.2 制訂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護理計劃并進行培訓:在查閱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本科室實際情況,根據“華生關懷護理”理念,制訂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護理方案,使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能夠更生動、形象地掌握人文利他主義價值體系,為患者灌輸信心和希望;以關懷護理為本質,注重對患者心理與生理的護理,通過正向鼓勵與心理支持,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護士長負責對小組成員進行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護理培訓,培訓結束后對所有小組成員進行考核,確保其熟悉掌相關護理內容。
1.3.2.3 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護理計劃的實施:轉變傳統(tǒng)的護理理念,建立“以人為本”的Watson人性照顧理念,整個護理實施過程應建立于人性化及利他性的基本價值體系,護理人員主要通過護理關懷行為實現對患者的關懷,如耐心傾聽患者或家屬的感受,在話語方面對患者進行鼓勵,針對性進行心理護理,對其焦慮、恐懼情緒進行安撫,盡可能地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同時應關心患者的內在感受,維護患者的自尊;護理人員需要用自己的護理知識及能力,采取適當的護理活動滿足患者的合理需要,通過操作性關懷活動為患者提供實際的服務,滿足其基本需求,減少其痛苦,如動作輕柔的護理、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提供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等活動;護理人員與患者通過交流和有效溝通等方法建立良好的關系,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處理問題;鼓勵患者表達積極與消極的感受,積極的感受能夠促進健康,而消極的感受可導致疾病,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表達的感受給予針對性疏導,必要時請心理咨詢師協(xié)助干預;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評估患者相關知識的缺乏程度和接受能力,制訂針對性的教育計劃,耐心給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及基本治療、護理方法,提高患者的相關知識水平,幫助其獲得自我照顧的能力,滿足其個人需求,進而達到恢復內在平衡的目的;采用流行病學原理和方法對患者的生活經歷進行評估,了解其關于健康、疾病和生活方式的觀點,進而使護理人員能夠更容易地為患者提供專業(yè)有效的專業(yè)服務。
1.3.3 干預時間:2組患者的干預時間均為術后1 d至患者出院。研究期間,為保證試驗的質量,嚴格按照納入及排除標準進行篩選研究對象;嚴格按照制訂的方案給予干預,不可隨意更改試驗措施;確認結局評價指標的一致性、可靠、完整、準確。
1.4 觀察指標 比較2組的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及護理前后的負性心理情緒評分、生活質量評分。
1.4.1 依從性:采用本院自制的《治療依存性量表》進行評定,該量表內容包括日常管理行為、遵醫(yī)行為、家屬支持度、飲食依從性和服藥依從性5個維度。每個維度采用5級評分,“從不”計5分,“1次”計4分,“2次”計3分,“3次”計2分,“>3次”計1分。將量表各維度的得分相加取平均值即為用藥依從性總得分,得分范圍為1~5分,分值越高表示用藥依從性越好。量表總體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82,其他各維度的系數方面,日常管理行為0.791,遵醫(yī)行為0.694,家屬支持度為0.785,飲食依從性為0.703,服藥依從性為0.819。
1.4.2 護理滿意度:患者出院時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共17個問題,每個問題的選項分別包括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將選擇滿意≥15個問題者定義為“滿意”,將選擇10個≤滿意<15個問題或者選擇比較滿意≥15個問題者定義為“比較滿意”,選擇滿意<10個問題、比較滿意<15個問題者均定義為“不滿意”??倽M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該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62,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1.4.3 負性心理情緒:采用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14]對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況進行測定,其是由英國精神醫(yī)學家Zigmond和Snaith于1989年編制的自評量表,由14個條目組成,7個條目為抑郁,7個條目為焦慮;有6條為反向提問條目,其中5條在抑郁分量表,1條在焦慮分量表。采用0、1、2、3四級評分,焦慮與抑郁兩個亞量表的分值范圍均分別為0~21分??偡?~7分表示無抑郁或焦慮,總分8~10分表示可能或“臨界”抑郁或焦慮,總分11~20分表示可能有明顯抑郁或焦慮。研究顯示,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4]。
1.4.4 生活質量評分:患者出院時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15,16]進行評定,其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醫(yī)療結局研究量表的基礎上由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發(fā)展而來,1991年浙江大學醫(yī)學院社會醫(yī)學教研室翻譯為史文版的SE-36。該量表由8個維度組成,分別為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每個維度的得分為0~100分,8個維度得分之和的平均值即為總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該量表總體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73,其他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51~0.806。
2.1 2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人性照顧組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照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n=37,例(%)
2.2 2組依從性比較 人性照顧組的日常管理行為、遵醫(yī)行為、家屬支持度、飲食依從性、服藥依從性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常規(guī)照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依從性比較 n=37,分,
2.3 2組護理前后負性心理情緒評分比較 2組護理前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護理后的焦慮和抑郁評分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人性照顧組護理后的焦慮和抑郁評分低于常規(guī)照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護理前后負性心理情緒評分比較 n=37,分,
2.4 2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人性照顧組護理后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工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及總分高于常規(guī)照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n=37,分,
胃惡性腫瘤是由環(huán)境、遺傳、病毒感染和生活方式(包括飲食、運動)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7,18]。該病的臨床表現取決于腫瘤性質、發(fā)生組織、所在部位以及發(fā)展程度,一般早期多無明顯癥狀,待患者有特征性癥狀時病變常已屬晚期。手術治療是目前惟一有可能根治胃惡性腫瘤的方法,研究顯示治療效果取決于胃癌的病期、腫瘤侵襲深度和擴散范圍[19,20]。但幾乎所有確診為胃惡性腫瘤的患者在術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和不安,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因此,給予相應的護理至關重要。
美國護理學家Jean Watson于1979年出版的《護理:照護的哲學和科學》及1985出版的《護理:人性的科學和人性的照護》兩本專著中提出了人性照護理論。該理論認為護理實踐的核心和本質是對人性的照護,目的是在護理活動中強化人文性[21,22]。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要求護士不僅需要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嫻熟的操作技巧,而且還需要有一顆同情關懷之心,滿足患者及家屬的合理需求,為個人、家庭和社區(qū)提供高質量的關懷照護。李麗芳等[23]在手術室護士職業(yè)防護中采用Watson人性照顧理論進行干預,結果顯示手術室護士的職業(yè)風險認知能力、職業(yè)認同感和工作滿意度均顯著提高。趙菁菁等[24]將基于Watson人性照顧理論的護理干預應用于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發(fā)現患者的負性情緒有效緩解,血氣指標明顯改善,臨床癥狀緩解速度加快,機械通氣時間和住ICU時間明顯縮短。
本研究將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護理應用于胃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旨在探討其應用效果及對患者心理情緒的影響,結果顯示,人性照顧組的日常管理行為、遵醫(yī)行為、家屬支持度、飲食依從性、服藥依從性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常規(guī)照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人性照顧組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照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胃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常因擔心疾病預后而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抗拒治療[25,26]。因此,護理人員基于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護理關懷行為實現對患者的關懷,為患者灌輸信念和希望,給予支持和鼓勵,盡量消除其負心情緒,使患者感到安全感,能夠保持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樹立戰(zhàn)勝疾病、延長生存期的信心;同時鼓勵親屬多關心和照顧患者,增強其自尊感和被愛感,進而提高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人性照顧組護理后的焦慮和抑郁評分低于常規(guī)照顧組(P<0.05);且人性照顧組護理后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工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及總分高于常規(guī)照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胃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常會出現抑郁、焦慮等負性心理反應,而患者的負性情緒反過來又會加重其軀體不適,進而影響疾病康復和生活質量[27-31]。因此,護理人員基于Watson人性照顧理論應用傾聽、解釋、安慰等技巧與患者溝通,表示關心與體貼;耐心聽取患者自身感受的敘述,并同時介紹有關胃癌治療進展信息,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穩(wěn)定其情緒;告知患者應保持心情舒暢及良好的心態(tài),避免情緒刺激和波動,否則可促進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同時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逐漸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進而改善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Watson人性照顧理論護理在胃惡性腫瘤患者術后的應用效果較好,患者的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均有較好的改善,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提高。但本研究還存在局限性,樣本量較少、單中心、觀察時間較短,未對患者出院后的效果及遠期效果進行隨訪觀察,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將進一步開展大樣本、多中心及遠期效果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