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玲玲
【摘要】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生活體驗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基,活動探究是關鍵,情感體驗是核心。道德與法治教育必須鏈接學生生活世界,發(fā)揮學生的探究天性,注重學生心理情感體驗。在“主體性”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塑造學生生活,更建構著學生生命。
【關鍵詞】心理情感體驗;“主體性”視域;生活化;活動化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它有基本的兩層含義:一是“道德素養(yǎng)”,二是“法治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是一個認知性教學,更是一種情感性、行為性、實踐性教學?;貧w學生的“生活世界”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原點和歸宿。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世界”中“做成一個人”,讓學生形成“主體性人格”。那么,基于學生“主體性”視域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什么樣的?教師為何要基于學生的“主體性”視域來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基于“主體性”視域,教師又何以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這是基于“主體性”視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回答的問題。
一、為什么要提倡“主體性”的道德與法治教學
“以人為本”是實施“主體性”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指導思想。正如德國啟蒙思想家康德所說,“人是教育的目的”。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道德是一種最高目的,而法治則是一種底線倫理。從“主體性”視域來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其必要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論述。
1.目標知識化
基于“主體性”視域,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標是“育人”“成人”。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多的是一種學校書齋式的教學,是一種紙筆性的書寫教學,是一種知識性的認知德育教學。學生成為道德與法治“知識口袋”,他們的道德與法治情感被壓抑、思維被桎梏、想象被囚禁。高揚“主體性”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功能,彰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高揚主體性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是要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全人發(fā)展。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大家排好隊”,不僅要讓學生認識“為什么要排隊”,更要讓學生學會排隊,養(yǎng)成學生排隊的習慣,優(yōu)化學生排隊的品質。
2.內容教材化
基于主體性視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超越傳統(tǒng)的對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學,而將學習內容“生活化”。生活是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源頭活水?;凇爸黧w性”視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要從教科書轉向學生自己的“我”的生活。教材式的生活有著天然的局限性,它與學生的真實性生活內容既具有重疊性,又具有差異性?;诖?,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加工,使之契合學生的生活,真正引發(fā)學生的心靈共鳴、共振。比如在上述“大家排好隊”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就直接讓學生研討教材中的某小學踩踏畫面。這樣的一種教科書式說教,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的興趣,無法調動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的積極性。如果教師能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比如某次就餐時的秩序混亂,再引導學生研討教材設定的場景,能讓學生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生活感覺,進而能喚醒學生的經驗,觸發(fā)學生的反思。
3.方式說教化
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種“垂直向下”的單向度的教學。其根本的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說教、學生接受”等,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是一種異化的教學方式?!爸黧w性”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讓道德與法治學習方式真正回歸“學生”。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過程中,要始終站在“學生立場”上,從“學生視角”展開。學生“主體性”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應當是一種感受性、體驗性的學習。主體性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不僅要有效,更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以組織學生辯論,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比賽等。比如教學“合理消費”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就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了一個“買書包”的購物情境。一方面小明想買一個名牌書包;另一方面爸爸媽媽勸小明買一個普通的書包、大眾化的書包。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各自的角色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通過激烈的辯論,引導學生在辯中演、在演中辯。如此,合理消費的相關知識就不知不覺地融入了學生的心靈之中,就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轉化為學生的行為。
二、什么是“主體性”的道德與法治教學
道德與法治教學應敞亮學生主體性、弘揚學生主體性。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對于“主體性”視域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當有一個清晰認知。主體性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要用學生的真實生活、用學生的真實活動、用學生的真實感受、體驗來豐潤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發(fā)展。
1.生活:“主體性”視域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根基
“生活”是生命的存在樣態(tài)。學生的生活不僅僅包括學生的當下生活,更指向學生的未來生活,蘊含著學生的過去生活。在主體性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更要采擷學生身邊的典型生活經驗,同時還要指向學生的未來生活。教學中,教師既可以學生的具體生活中的事件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究,也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生活細節(jié),并將之放大,引導學生研討、交流。比如教學“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就應當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件入手。如筆者在教學中就以“白色污染”為題,引導學生借助互聯(lián)網“探究塑料的特性”,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塑料垃圾”,引導學生觀看采擷自學生生活中的塑料垃圾污染圖片,等等。通過對生活中的白色污染多維度、全視角的展示,逐步培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道德與法治眼光、道德與法治大腦。
2.活動:“主體性”視域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關鍵
活動是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基本方式、路徑和策略?;凇爸黧w性”視域,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是說教式,而是實踐式。從根本上說,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是一種“聽知”“聞知”或“說知”,而是一種“實踐之知”“體驗之知”“感受之知”。在活動中,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對象直接對話、互動、交往,從而能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體驗,生成自我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智慧,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情感的發(fā)展。比如教學“變廢為寶有妙招”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精心準備了學生生活中變廢為寶的各種工藝品,引導學生欣賞。當這些藝術品映入學生的眼簾時,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學生發(fā)現,原來生活中的一些廢棄物竟然可以變廢為寶。在觀賞的基礎上,學生產生了一種“了解變廢為寶的方法”的學習需求,產生了變廢為寶的實踐沖動。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用一些廢棄物如廢紙、廢塑料、廢瓶罐等制作一些藝術品,從而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財富”的觀念和道理?;顒迂S富了學生對垃圾的認知,讓學生形成了一種辯證性的思維。
3.體驗:“主體性”視域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核心
基于“主體性”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注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更注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感受、體驗。體驗是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內核。如果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活動中只是匆匆忙忙地經歷了,而沒有獲得一定的感受、體驗,那么學生就不能從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積累相關的活動經驗,相關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也不能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所謂“體驗”,也就是要引導學生“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為此,教師在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能充分發(fā)揮多感官作用。如教學“干點家務活”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不能簡單地進行勸說,簡單地提出相關的要求,而是要讓學生切實參與干家務活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折疊被子,或者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掃地、洗碗、擦桌子,等等??梢宰尲议L將學生干家務活的過程用手機拍攝、錄制下來。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干家務活的交流、互動、展示,讓學生積極示范、現場練習,讓學生展開家務活比賽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動手,更要引導學生動腦,讓學生思考如何優(yōu)化勞動、活動,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而且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生成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三、如何實施“主體性”的道德與法治教學
“主體性”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當對接學生的生活、對話學生的生活。基于“主體性”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秉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教學中,教師要聯(lián)通學生的生活世界,發(fā)揮學生的探究天性,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喚醒、激活、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學生的主體自信,外化學生的主體行為。
1.聯(lián)通學生生活世界,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主體性”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聯(lián)通學生的生活世界。作為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熟悉的風景”引入課堂。通過鏈接學生生活世界中的相關資源、素材,讓學生更親近道德與法治學習。聯(lián)通學生的生活世界,能夠打開學生多向度的生活可能。作為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我探索、摸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我?;谥黧w性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具有一種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提升的功能,更具有促進學生品格生長、素質培養(yǎng)的功能。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余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溝通,走進學生,了解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情況,在潛移默化地溝通交流中積極改善學生的心理品質,鼓勵學生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在教學“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學會主動關心、愛護家人,來糾正學生的自私、懶惰心理。首先,教師設計了“家庭生活我觀察”的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在生活中積極觀察父母及家人的勞動貢獻情況,完成一份調查問卷,并且在課堂中的“說一說”環(huán)節(jié)相互講述父母及家人對自己的辛勤付出,說一說家人之間相互關心、相互支持和陪伴的事情,并且大膽地交流自己將如何改進;教師還設計“家庭情景劇表演”的活動,通過模擬家庭生活中因家庭勞動貢獻問題出現的“父母吵架”等情境,鼓勵學生積極獻言獻策,在情境中認識到在家庭生活中要積極克服懶惰心理的重要性,學會設身處地移情,改進和提升自我的心理品質。
2.發(fā)揮學生探究天性,增強學生主體自信
基于“主體性”視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探究天性。探究是學生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它表現為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激發(fā)學生參與、實踐,讓學生“主體在場”。通過激發(fā)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探究興趣,增強學生的主體自信。如教學“綠色小衛(wèi)士”這一部分內容,筆者不是在課堂上空洞地講述,而是讓學生周末在家長的陪伴下深入鄰近的社區(qū)、工廠進行調查。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學生發(fā)現了環(huán)境污染的種種現實問題,并在調查中探究這些現實問題的成因以及解決辦法。比如對工廠的節(jié)能減排、農村秸稈禁燒、不隨地亂扔垃圾,等等。一份份調查結果,一個個針對性的策略,凝縮著學生的實踐智慧。在調查實踐過程中,學生了解了各種污染及其危害,也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感受、體驗,形成了由衷性的建議和意見。作為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內驅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強化自我成長的自信。
3.深化心理情感體驗,引領學生主體行為
基于“主體性”視域下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要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根本上說,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是學生的一種生活體驗性表達。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情感不僅是自然性情感更是社會性情感。這種社會性情境能引領、驅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行為。深化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情感體驗,能蓄積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動能。如教學“我學習,我快樂”這一課時,為了有效改善學生的厭學情緒和心理,筆者讓學生現身說法,交流、分享各自的學習經驗(注:泛指學生的日常性、家庭性、社會性生活、學習經驗等)。由于這些經驗來自學生生活,因而能激發(fā)學生交流興趣,引導學生在傾訴中發(fā)泄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在分享交流中,學生不僅現身說法當下的生活經驗,而且對話回憶過去的典型生活經驗,鏈接拓展他人的陌生生活經驗等,在對經驗的反思、審視、追憶過程中,學生沉浸其中,通過同學的經驗指導和教師的層次引領,逐漸學會在學習或生活中如何克服厭學心理的方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回歸學生主體,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從經歷走向體驗、從體驗走向享受。
法國思想家笛卡爾曾說,“我思故我在”。對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來說,不僅“我思”表征著主體性存在,而且“我體驗”“我行為”確證與表征著主體性存在。只有“主體在場”,才能引導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習建構生活、建構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實現自我的超越。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張云波.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成性細節(jié)的捕捉[J].教學與管理,2019(08).
[3]董繼榮.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探討[J].生活教育,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