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婷 李瑤瑤
摘要:羅馬帝國對橄欖油需求很大,橄欖種植園、橄欖榨油工坊大多由貴族階層掌控,羅馬作為貿易集散地,進口大量糧食,出口本地生產的經濟作物,如葡萄酒、橄欖油等。本文選取羅馬帝國的橄欖(主要是橄欖油)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探討橄欖及橄欖油貿易,探究橄欖及橄欖油在羅馬帝國早期的重要性。
關鍵詞:羅馬帝國早期;橄欖;貿易
橄欖屬木樨科多年生常綠植物,生長周期長,根系發(fā)達,能適應干旱的環(huán)境,通常可分為兩個亞種:栽培橄欖和野生橄欖,是以高產、優(yōu)質、高效益為特征的世界名貴優(yōu)質木本油料樹種。[1]21世紀,橄欖已經遍布世界各地,但在羅馬大規(guī)模擴張之前,橄欖的種植大多限于里海南岸的伊朗北部與地中海東部地區(qū),其中以黎凡特北部、巴勒斯坦地區(qū)、克里特島以及伊比利亞半島規(guī)模較大,而在地中海西部多為野生橄欖,多數(shù)地區(qū)的橄欖油來自地中海區(qū)間貿易。雖然橄欖樹的種植已經擴展到世界上許多其他地區(qū),但橄欖作為一種典型的地中海作物,在地中海地區(qū)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一、橄欖的起源與使用
橄欖的歷史,特別是它在地中海的種植和馴化的起源,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人類使用野生橄欖的最早證據(jù)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奧哈羅二世時期。納圖夫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奧倫西村 (Nahal Oren)發(fā)現(xiàn)了人類使用野生橄欖的痕跡,并在大約6 500年前卡梅爾海岸的水下遺址發(fā)現(xiàn)了第一個橄欖油生產的相關證據(jù)。因此,人們通常認為,橄欖樹的馴化大約開始于6 000年前的近東,第一次馴化的搖籃可能是在黎凡特北部。腓尼基人、希臘人和羅馬人通過地中海北部和南部海岸將橄欖種植從東向西擴展,利用黎凡特和西班牙之間的貿易路線向地中海其他地區(qū)出口橄欖油,橄欖沿著地中海海岸,傳播到歐洲和北非,到羅馬帝國末期,整個地中海地區(qū)都在種植橄欖樹,生產橄欖油。
在古代,橄欖及其副產品被普遍用作食品、油膏、藥物、潤滑劑和能源。橄欖營養(yǎng)豐富,便于攜帶,易于準備和儲存。大多數(shù)橄欖果實被用來壓榨橄欖油,但也有一些品種可以在堿液、鹽水或干鹽中腌制。羅馬人用許多不同的方法和根據(jù)不同的成熟度來腌制橄欖,加圖的 《農業(yè)志》、瓦羅的 《論農業(yè)》以及普林尼的 《自然史》都較為詳細地介紹了羅馬時期橄欖果實烹飪與食用的方法,其中一些腌制橄欖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橄欖果實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消積、生津止渴、助消化功能,有治療咽喉痛、解毒消炎絡之效。[2]
在栽培植物中,橄欖是世界上第六大油料作物。自公元前5 000年開始,人們就開始用石臼收集和壓榨橄欖。從橄欖果實中提取的油在西方和東方文化中都被視為治療燒傷以及胃或肝疼痛的藥物,希波克拉底稱其為 “偉大的治療者”,荷馬稱其為 “液體黃金”,蓋倫稱贊其對健康的積極影響?,F(xiàn)在已經證實,這些影響大部分可以歸因于橄欖油中的酚餾分成分。初榨橄欖油因其感官和營養(yǎng)品質而成為地中海飲食的主要成分。橄欖油也可用來作為皮膚的保濕油與按摩油、浴室中的主要清潔劑肥皂的成分、古代香水和化妝品的基本材料以及燈油等。橄欖果被榨油之后留下的固體物質——橄欖渣,在整個古代都是家庭和工業(yè)燃料來源。橄欖渣在高溫和恒定的溫度下燃燒,使其成為加熱和烹飪以及燒制陶器和石灰窯的理想燃料。此外,加圖記載修建打谷場撒上橄欖渣可以防蟲與加固地面。[3]羅馬時期,橄欖渣的使用在數(shù)量上和地理上都有了擴張。
二、羅馬帝國早期的橄欖貿易
(一)羅馬帝國之前的橄欖貿易發(fā)展
在羅馬人擴張之前,橄欖油的大批量生產是罕見的,因為橄欖油是一種與加工技術的細化密切相關的產品。公元前7世紀之前,橄欖油工業(yè)在以色列王國、加利利和撒瑪利亞繁榮發(fā)展,直到亞述人征服該地區(qū),橄欖油工業(yè)成了一片廢墟。在亞述帝國邊界外的非利士,一個更為復雜的橄欖油工業(yè)體系逐漸形成,在以革倫出土的公元前7世紀橄欖油生產中心是迄今為止已知的古代近東最大的橄欖油生產中心,這種橄欖貿易的繁榮與地中海經濟有關。公元前600年前后,新巴比倫帝國吞并了非利士,橄欖油工業(yè)被摧毀,從當時的國際貿易地圖上消失。
公元前581年,在整個意大利、西班牙以及阿非利加幾乎沒有人工栽培的橄欖樹。公元前249年,12磅橄欖油價值10阿斯,到公元前74年,1阿斯差不多可以買10磅,橄欖樹幾乎遍布整個阿爾卑斯山脈,還有高盧和西班牙行省心臟地區(qū),公元前52年,意大利向各個行省輸出橄欖油。[4]在這一時期,橄欖的種植規(guī)模與擴張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想象。在羅馬共和國末期,橄欖油的消費成為社會身份標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公元前150年到公元前50年間,羅馬世界見證了榨油機和榨酒機設備的改進,榨油機從繩索和杠桿改為螺旋榨油機,使榨油機變得更有效率。普林尼認為這種創(chuàng)新 “在過去的一百年里”出現(xiàn),“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又進一步改進。
在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幾個世紀,橄欖油生產和橄欖種植在地中海世界再次成為真正的大生意。羅馬的發(fā)展一直依賴于它連接不斷擴大的意大利和地中海貿易網(wǎng)絡的能力。羅馬越是擴張,就越依賴外部資源來養(yǎng)活自己的人口,隨著帝國的建立、羅馬移民的增加、羅馬城的擴大,這一特點越來越凸顯在羅馬帝國的橄欖貿易中。
(二)羅馬帝國早期橄欖貿易的繁榮發(fā)展
羅馬是地中海世界的絕對中心,人口不斷增長,比其他任何城市都更依賴糧食和橄欖油的進口。但是羅馬的橄欖貿易是很難量化的,大宗物品在整個羅馬世界的考古記錄中占主導地位,橄欖貿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羅馬帝國各個階層的生活。羅馬人在歐洲氣候適宜的地方種植橄欖。普林尼在 《自然史》一書中大量地描寫了橄欖,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羅馬帝國就是歐洲最大的橄欖油生產國,不同品種的橄欖在北至高盧,西至西班牙都有種植。他對不同等級橄欖油的描述仍然有效,并證明了羅馬人對橄欖油的巨大興趣。瓦羅的 《論農業(yè)》記錄了不同品種橄欖的生長環(huán)境與使用方法,農學家對橄欖各個方面的關注暗示了一個繁榮的橄欖市場。[5]
集約化混合耕作的輪作農業(yè)逐漸推廣,有效提高了經濟作物產量,特別是北非和西班牙南部增加了橄欖油的產量。意大利對橄欖油的需求促使了地中海西部,尤其是北非地區(qū)的生產擴張。比如,的黎波里塔尼亞靠出產大量橄欖油繁榮富庶,并把大量橄欖油捐獻給愷撒而其后自愿把油捐獻給塞普提米攸斯·賽維魯斯 (他就是有了這批油,才能隨意地把油分給羅馬城的人民)。[6]
橄欖在羅馬西部的長距離分布可以與特定的雙耳罐類型聯(lián)系起來。雙耳罐是一種到處可見的儲物罐,可盛酒、橄欖油以及魚類等貨物,[7]是羅馬時期進行橄欖油長途貿易的主要容器。公元前最后一個世紀和公元前兩個世紀構成了地中海整體經濟活動的高峰,橄欖貿易特別繁榮,這體現(xiàn)在用于雙耳罐數(shù)量的激增。
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擊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到公元69年內戰(zhàn)之間的一個世紀,是羅馬非常繁榮的時期。羅馬帝國在公元前1世紀末的鼎盛時期,羅馬及其周邊地區(qū)的人口已遠遠超過100萬,如果每人每月消耗約2升橄欖油,橄欖油的人均消費量可能在每年20—25升,占個人每年卡路里攝入量的三分之一。大衛(wèi)·馬丁利 (David J.Mattingly)用一盞羅馬油燈做的實驗表明,1升橄欖油可以為一盞單噴嘴油燈提供134小時的照明,1萬人口的城鎮(zhèn)一年將消耗超過2.7萬升的燈油。擁有100萬人口的羅馬將需要近300萬升橄欖油來照明。由此可以看出在羅馬世界,燈油的消費量可能是相當巨大的。
大約公元1世紀,羅馬人在距離地中海海岸線約兩公里的地方修建了港口波爾圖斯,它逐漸演變成羅馬的主要港口,代表了港口與城市和更廣闊的羅馬地中海之間復雜的動態(tài)關系中重要的一環(huán)。橄欖油、葡萄酒、魚露、奴隸和建筑材料從西班牙、高盧、北非和近東等地運來。港口促進了橄欖油貿易的繁榮。在奧斯蒂亞港口和羅馬的考古挖掘揭示了橄欖油貿易的變化。通過對羅馬帝國亞平寧半島的奧斯蒂亞港口設施遺跡考察與研究,阿切爾·馬丁用量化的方式展示了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種類的雙耳罐百分比,將雙耳罐按內容進行分類,如橄欖油與葡萄酒等,使人們大致地了解它們在奧斯蒂亞的商業(yè)占比。
根據(jù)公元50—100年的3 367片重達91.7公斤的雙耳罐碎片推測,奧斯蒂亞港口進口貨物中有大約43%為橄欖油、魚露等油類貨物,73%來自伊比利亞,27%來自北非;同樣,根據(jù)大約來自公元100—150年的7 991片重達404.8公斤的雙耳罐碎片推測,葡萄酒僅占三分之一,橄欖油和魚露占近60%,其中四分之三來自伊比利亞,大約四分之一來自北非;在公元280—350年,奧斯蒂亞港口里有2 610塊重達169公斤的碎片,其中橄欖油與魚露等油類產品大約有66%,其中75%來自北非,25%來自伊比利亞;到公元350—475年,雙耳罐碎片僅存有2 165塊、重達90公斤,大約有68%為橄欖油、魚露等油類貨物,其中91%都來自北非,極少一部分來自伊比利亞。在1世紀下半葉和2世紀上半葉之間,來自意大利中部第勒尼安的雙耳罐首先被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雙耳罐所取代,伊比利亞半島一直是進口橄欖油的主要供應地,但是非洲橄欖油產品構成了強大的次要存在;塞維蘭王朝時期 (公元193—235年)雙耳罐生產的證據(jù)表明,當時北非開始取代西班牙南部,成為羅馬長途進口橄欖油的主要來源。在4世紀北非幾乎是橄欖油的貿易大宗。
毫無疑問,奧斯蒂亞發(fā)現(xiàn)的1—5世紀的非洲雙耳油罐清楚地證明這座城市對橄欖產品的巨大需求。從雙耳罐殘片遺存數(shù)量來看,1—2世紀的殘片數(shù)量與重量最多,3—5世紀在不斷減少,合理推測在帝國早期的橄欖油貿易最為繁榮。橄欖油可以在地中海世界的大部分地區(qū)生產,但并不是所有的橄欖油最終都用雙耳罐運輸。在當?shù)厥袌龆叹嚯x移動的橄欖油可能只是被放置在各種容器中,比如木桶或者皮質容器。因此,大約從羅馬帝國早期開始,橄欖油的供應會比以雙耳罐預估的要多。根據(jù)水下考古資料,公元最初兩個世紀地中海沉船的數(shù)字是公元200年到公元400年間沉船數(shù)的兩倍,這些事實說明了羅馬帝國早期的橄欖貿易相當繁榮。
大約產生于公元1世紀的泰斯塔喬山高約40米,是由橄欖油雙耳罐的殘骸構成的一座人造山,通過計算泰斯塔喬的雙耳罐數(shù)量,在帝國時代,每年有超過32萬個雙耳罐運抵羅馬,相當于22 480噸,這證明了城市居民消費橄欖油的欲望以及羅馬滿足這種消費欲望的能力,表明了羅馬作為一個龐大帝國中心的至高無上地位。接下來幾個世紀,以大量榨油裝置的存在為特征,加上壓榨機的生產力提高,證明了大規(guī)模的需求和消費得到滿足。到4世紀后期,橄欖油的消費不再是統(tǒng)治精英的特權,帝國創(chuàng)造的大量剩余資源也在羅馬世界產生了更加精細和多樣化的消費文化,對精細化的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在社會上層,導致稀有產品的范圍和收藏區(qū)域大大擴大,貿易和交往推進了地中海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8]
三、結束語
羅馬的橄欖貿易可以在羅馬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中窺見,甚至是帝國時期的別墅也有其蹤跡,對別墅的風格、建筑技術和功能有著重要影響。橄欖貿易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文化影響,它改變了羅馬人的生活方式,開闊了羅馬人的眼界。橄欖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地中海飲食框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羅馬時期有著無窮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張崇禮.橄欖油及油橄欖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 徐潔,周曉罡.芳香植物研究與應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7.
[3] 加圖.農業(yè)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 普林尼.自然史[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8.
[5] 瓦羅.論農業(y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 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5.
[7] 查爾斯·弗里曼.埃及、希臘與羅馬:古地中海文明[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3.
[8] 裔昭印.論早期羅馬帝國的東方貿易及其社會文化影響[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21(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