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花蕾
摘 要 思辨性閱讀教學適用于各類文本,即使面對敘事性的史傳類文章,同樣可以展開思辨性閱讀教學。史傳類文本中可供玩味的“妙處”、可供評析人物的“素材”,可以懸想假設的“斷點”,可以反思質(zhì)疑的“疑點”是進行思辨性閱讀的四個角度,也是針對此類文本展開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切入點。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思辨性閱讀? 史傳? 《鴻門宴》
一提到思辨性閱讀教學,我們常常想到的是說理性文章的教學。的確,思辨性閱讀教學更適合的教學內(nèi)容是說理性文章,因為這一類文章自身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思辨性,便于我們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但是,我們的這種認識是偏狹的,思辨性閱讀教學適用于各類文本,本文結合《鴻門宴》,嘗試從四個角度入手,談談史傳類文本的思辨性閱讀教學。
一、從可供仔細玩味的“妙處”著手
史傳類文本中可供仔細玩味的“妙處”是需要去發(fā)現(xiàn)的。史傳類文本記敘的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具有復雜性,一個事件會關聯(lián)眾多的人物,歷史人物身上有著復雜的故事,又基于史傳文本篇幅的限制,在選材上一定是慎之又慎,能進入文章的材料一定是經(jīng)過再三考慮的,這就決定了史傳文本之中沒有廢話。這個前提之下,史傳文本中出現(xiàn)的,表面看起來與事件關聯(lián)不大的文字,看似閑筆,其實不閑,一定必有用意。而這樣的看似閑筆的文字大多是史傳文章中可供仔細玩味的“妙處”,值得我們花費時間,仔細思量。
比如《鴻門宴》中對宴會中項羽等人的座次描寫,表面看起來似乎與鴻門宴的歷史事件關聯(lián)不是很大,僅僅是一個對當時宴會場面的普通敘述,好像只是為了記敘這個場景,看似閑筆。但當我們仔細思考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中座位之間有尊卑之別,鴻門宴中座位的排序,表明了項羽對待劉邦的輕視態(tài)度,也足以見出項羽自大的性格。座位之間的遠近表現(xiàn)出的是人際關系的親疏,而歷史事件中人的關系又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我們發(fā)現(xiàn)與項羽坐在一起的是項伯,說明項羽對他十分信任,而此時的項伯已經(jīng)明顯傾向于他的政敵劉邦,可見項羽缺乏知人之智,他的失敗在這次宴會座次的記敘中透露出了端倪。
二、從可供評析人物的“素材”著手
歷史事件本身具有紛繁復雜的特點,書寫歷史的人力求能夠全面、客觀、詳盡地描述歷史,呈現(xiàn)出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這就給我們評析歷史人物提供了大量豐富的素材,從這些“素材”著手評析人物,是我們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角度。評析人物的素材,可以是人物自身的語言、行為,與人物相關聯(lián)的事件,可以是他人對人物的評價、態(tài)度等等。
評析一個人物,有時需要我們留心去發(fā)現(xiàn)一些獨特的素材,比如《鴻門宴》中,劉邦與張良有兩場談話,分別是鴻門宴之前和鴻門宴上,在這兩場談話中,劉邦對于張良的稱呼發(fā)生了變化。鴻門宴之前,張良將自己獲知的情況告訴劉邦時,劉邦稱張良為“君”——“君安與項伯有故”“君為我呼入”;當鴻門宴上劉邦要提前逃跑,與張良商議時稱張良為“公”,并且在與張良的對話中,劉邦一共講了兩句話,兩次對張良講話中都稱其為“公”——“公為我獻之”“公乃入”。兩次談話,從時間上看相去不遠,但劉邦對張良的稱謂從“君”變化成了“公”?!熬眱H僅是一個比較普通的敬稱,而“公”是對年長男子的尊稱,所含有的尊敬程度比起“君”要強烈很多。由此我們就能夠看到劉邦性格中具有善變的一面,這一方面顯示出他化解危機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他做事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性格特征。
三、從可以懸想假設的“斷點”著手
思辨性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推斷的能力。史傳類文本是對歷史事件的敘述,即使作者想詳盡地反映事件的全貌,但由于種種原因,總會留下空白,即所謂的“斷點”。這就給我們讀者鍛煉推斷能力提供了契機,我們需要依據(jù)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邏輯,進行合理的推測判斷,使用懸想假設的辦法將這空白補充,將這“斷點”聯(lián)結在一起。
《鴻門宴》中,在項伯離開以后,劉邦在干什么,文章并沒有做任何交代。但是依照劉邦所處的危險境地來看,他一定是夜不能寐,一定在緊張地準備籌劃第二天拜見項羽的相關事宜。當然,這只是我們從情理角度出發(fā)的一種猜測,或者說是一種假設,至于這個假設對不對,需要我們從文中尋找佐證材料。
從鴻門宴上樊噲闖入軍帳之后所講的一番話來看,他應該參與了前期的籌劃工作。因為樊噲是一介武夫,但他給項羽所說的這一段話有理有據(jù),邏輯清晰,層次分明,與他武夫的身份特征明顯不符。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樊噲所說的這段話十分接近于劉邦在前天夜里講給項伯的話,所以樊噲說這樣的話,不可能是隨機發(fā)揮而來的即興表演,應該是早有準備的一段臺詞。當時劉邦與項伯談話時,只有張良在場,這就足以見出,在項伯離開之后,劉邦集團進行了周密的準備工作,并且樊噲親自參與其中。我們還可以推測,甚至張良叫來樊噲進入軍帳,也應該是事前早有謀劃的。從張良問劉邦“大王來何操”來看,在準備工作中,張良還沒有成為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所以對劉邦所帶的東西并不了解。
四、從可以反思質(zhì)疑的“疑點”著手
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批判的能力。批判不是否定,而是質(zhì)疑之后的實證,這就要求我們具備反思精神,要善于發(fā)現(xiàn)史傳類文本中的疑點,對疑點展開反思質(zhì)疑,尋找依據(jù),嘗試進行合理的解釋。
比如《鴻門宴》中的曹無傷是不是告密者,他對項羽所說的“沛公欲王關中”是不是激起項羽大怒的關鍵因素?教材從《項羽本紀》中節(jié)選時,沒有選入項羽派遣當陽君攻打函谷關的一段,原文為,“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于戲西?!币虼丝芍?,項羽對劉邦的“大怒”在先,原因有二:劉邦派兵守衛(wèi)函谷關和劉邦攻破咸陽。鴻門宴之前,項羽已經(jīng)對劉邦開戰(zhàn),進行過一次攻擊,并且攻破了函谷關,從而他才能夠得以進入關中??梢姡⒉皇遣軣o傷的告密直接引起了項羽的“大怒”,曹無傷的告密頂多只能算是給項羽的怒火上澆了油而已。
從之前各路諸侯的約定來看,曹無傷的話不能算得上秘密,先入關者為王,這是諸侯之間的約定,所以,曹無傷也就算不上是告密者。個人在復雜的政治集團之間進行選擇,正是所謂的“良禽擇木而棲”,在先秦時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楚漢與先秦相去不遠,曹無傷只是在楚漢之間選擇了楚而已,曹無傷所謂的“告密”,只是找了一個親近項羽的機會罷了。但是項羽的失誤在于,鴻門宴上將曹無傷的事情講給了劉邦,造成了劉邦“立誅曹無傷”的結果。這件事造成的嚴重后果在于,項羽讓那些有意依附自己的人心存疑惑,而劉邦誅殺的不是內(nèi)奸,而是自己集團內(nèi)部有意投奔項羽的人,從而進一步鞏固了集團的穩(wěn)定。
綜上可見,對于史傳類文本,我們可以從以上所說的該類文章的妙處、素材、斷點、疑點四個角度入手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這是立足于史傳文章特征之上的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正確路徑。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木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