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更林
我們所熟悉的氨,因其具有特征性的臭味而被認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分子。然而,由于氨在世界糧食生產中的歷史性貢獻以及在其他方面的廣泛用途,所以即便臭點兒也具有歷久不衰的生命力。如今,人類走到了一個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零碳的臭氨能否成為未來的“能源明星”?
2022年,全國首座“氨現場制氫加氫一體站”示范項目在福州啟動,這無疑是實施“雙碳戰(zhàn)略”、推動氫能產業(yè)化的一次科學實踐,意味著我國在“在線制氫、分離純化、升壓加注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由于氫本身不含碳,因此被認為是化石燃料的理想零碳替代品。推廣氫能汽車、建設氫能加油站,對于構建零碳社會至關重要。我國已建成的加氫站主要以35兆帕氣態(tài)加氫站為主,氫氣運輸主要以高壓氣態(tài)長管拖車運輸為主。不難看出,儲運難和安全性差是制約氫能普及的主要“瓶頸”。
我們知道,一個氨分子包含一個氮原子和三個氫原子,是典型的零碳燃料。在“氨現場制氫加氫一體站”項目中,氨充當的角色實際是“氫載體”,即合成氨源于氫氣和氮氣,氨制氫又反向釋放出氫氣和氮氣來。
氫本身就是一種零碳燃料,那為什么還要用氨作為“氫載體”呢?原來,引入氨這個儲氫介質可以破解氫氣儲運難和安全性差的難題,是實現氫能商業(yè)化推廣的一個技術路徑。
為什么氨具有如此神功?這其實不難理解。氨的液化溫度(-33℃)要比氫的液化溫度(-253℃)高出不少,因此非常容易液化。很顯然,在儲運方面,與液氫相比,液氨具有更小的難度、更低的成本。
事實上,氫氣的液化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氨只需常溫加壓至0.7兆帕就可以成為液態(tài),能量消耗并不大。一個長管拖車的載氫量不足400千克,而一輛載氨量30噸的液氨槽罐車載氫量可高達5.29噸,液氨儲運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一目了然。
氨作為儲氫介質,可以突破傳統(tǒng)的氫氣儲運“瓶頸”,為發(fā)展氨氫綠色能源體系奠定堅實基礎?,F在的合成氨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然而用氨釋氫仍然屬于一個探索中的課題,這是因為氨分子中的N-H鍵非常強,分解制氫需要很高的溫度。
有人說海運改變了世界,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貨物運輸都是由海運來完成的,但船舶引擎也面臨消耗能源、污染環(huán)境的問題。在海運成本構成中,燃油費就占到了50%~60%。船舶柴油機排放造成了巨量污染。那么,哪種燃料能夠減少污染呢?科學界的共識是氨和氫。氨中含氫17.6%,是一種典型的零碳富氫燃料。
在海運領域,燃料的體積能量密度往往決定著船舶的續(xù)航能力。因為燃料的體積能量密度越高,就意味著同等的燃料艙容積可以賦予船舶更長的續(xù)航里程。液氨的體積能量密度大約是液氫的1.5倍,且貨源充裕、儲運容易,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能量載體,適合用作續(xù)航里程比較長的船舶燃料。
在海運領域逐步推廣氨氫動力體系,無疑是從海運化石燃料向零碳燃料轉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降低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實現清潔能源的轉型,需要攻克氨氫動力體系中的關鍵技術,完成從基礎設施到終端應用的配套建設。氨氫燃料體系在海運領域中既可以用作發(fā)動機的燃料,又可以用作燃料電池的原料。
燃料電池作為一種將化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不僅高效而且環(huán)保,因此在海運動力引擎中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氨中氫含量很高,并且重整制氫裝置又非常簡單,因此可作為燃料電池的理想原料。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凡燃燒都離不開含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都屬于此類燃料。
氨作為一種零碳化學品,大約有80%的產能用在了化肥工業(yè),其余的被廣泛應用于化學工業(yè)、機械工業(yè)、電器工業(yè)、國防工業(yè)以及日用消費行業(yè),大多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然而,鮮有用氨作燃料的案例。
氨也能燃燒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不含碳元素,所以氨完全燃燒時只產生清潔環(huán)保的水和氮氣。這就是氨作為零碳燃料的魅力所在。
氨在燃燒時的空燃比(混合氣中空氣和燃料的質量比)較低,在同等空氣進氣量條件下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是一種高功率的清潔燃料。盡管氨的熱值較汽油低許多,但其辛烷值較高,可通過壓縮比的增大來提高氨的熱效率。
不過,氨的直接燃燒還是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不容易點燃、燃燒速度很慢等。氨直接燃燒的穩(wěn)定性以及污染物處理也是制約其大規(guī)模應用的重要因素。這些都需要通過相關技術來解決。實驗表明,在氨中摻氫的做法可以改善氨的燃燒性能,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這說明,氨在內燃機內的燃燒需要借助其他易燃燃料的“引燃”。據悉,氨的直接燃燒或者與其他常規(guī)燃料混燃還可應用于發(fā)電領域,這對于構建清潔電力系統(tǒng)是至關重要的。
都說氨是一種零碳燃料,其實強調的只是其“終端無碳排放”,至于它清不清潔,光看“現實表現”是不夠的。它來自哪里?路徑如何?有沒有碳足跡?都是需要理清的。從清潔生產的視角來審視傳統(tǒng)的合成氨技術,其實它并不符合綠色環(huán)保的理念。按照哈伯-博世工藝,合成氨需要在高溫(大約500℃)、高壓(20~40兆帕)以及鐵基催化劑的條件下付諸實施。
就其原料來源來講,氮源于空氣,氫主要源于化石原料。就其路徑而言,氮氣需借助空分工藝獲取,需要消耗化石能源;氫氣需要借助蒸汽重整工藝從煤炭或天然氣等原料中獲取,自然就被打上了化石基的烙印。
合成氨工業(yè)作為一個能量密集型產業(yè),能源消耗大約占到了全球能源消耗的2%。合成氨工業(yè)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3億噸,約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其中化石基氫氣環(huán)節(jié)就占據了大約90%的份額。
基于巨量的化石原料和能源消耗,傳統(tǒng)的合成氨工藝注定存在“環(huán)境欠賬”。減碳路上,我們呼喚的是“綠氨”,即沒有“環(huán)境欠賬”的零碳能源。
根據原料中氫氣的碳足跡,我們通常把合成氨分為“灰氨”“藍氨”和“綠氨”。在“灰氨”中,氫氣來源于煤炭或者天然氣,采用傳統(tǒng)的高溫高壓工藝合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八{氨”的碳足跡要比“灰氨”少許多,“藍氨”是在“灰氨”生產的基礎上對二氧化碳進行捕獲和儲存。所謂“綠氨”,就是全程無碳的可再生氨,其實現路徑:全程以可再生原料和能源進行生產,改化石基氫氣為電解水制氫,改化石基能源為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再用“綠氫”和空氣中的氮合成氨。
由于歷史原因,目前合成氨工業(yè)幾乎全部采用傳統(tǒng)工藝,綠色轉型存在巨大的壓力。然而,“雙碳戰(zhàn)略”的實施為“綠氨”產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未來,“綠氨”合成將成為一個十分活躍的研究領域,并在低碳合成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突破。這其中既包括對傳統(tǒng)合成氨工藝的改造,也包括探索新的合成氨生產工藝,以降低反應過程的能耗,提高“綠氨”的規(guī)?;a能力。
在“雙碳戰(zhàn)略”愿景下,構建包括氨能在內的新型能源體系,對于建設低碳社會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呼之欲出的“綠氨”,必將成為未來能源轉型的一個“零碳明星”,并有望在氫能載體、能量儲存以及零碳燃料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