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昌臻
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我國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規(guī)模不斷擴大,來華留學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應深刻認識到加強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學生對中國的認知水平、促進來華留學工作提質(zhì)增效、助力國家戰(zhàn)略實施中的重要意義,摸清自身在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結(jié)合本校實際,從制度完善、“第二課堂”建設(shè)、師資配備、科學評估和經(jīng)費保障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質(zhì)增效;制度完善;第二課堂;師資配備;科學評估;經(jīng)費保障
中圖分類號:G648.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6-0053-04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選擇來我國留學的國際學生逐漸增多。據(jù)統(tǒng)計,在1978年至2018年的40年間,來華留學人員的年度規(guī)模人數(shù)從1236人增加到49.22萬人,增加397倍[1]。來華留學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部分高校片面追求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規(guī)模的增長,忽略對來華留學生群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導致個別留學生出現(xiàn)了負面事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gòu)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shè),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quán)。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來華留學生是國家獨特的戰(zhàn)略資源,在國家外交、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教育對外開放、全球人才競爭、國際服務貿(mào)易和國內(nèi)經(jīng)濟增長、中外人文交流、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領(lǐng)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3]。高校需要重視對來華留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進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探尋出既遵循教育規(guī)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養(yǎng)合格的中國故事講述者、中國聲音傳播者和中國形象維護者,助力中華文明傳播和國家戰(zhàn)略實施。
1.有助于促進來華留學生健康成長
來華留學生是一個既充滿朝氣又需要思想引導的群體。他們擁有不同的語言背景、文化背景、民族信仰和生活習慣,在中國求學過程中需要克服語言障礙、文化休克、學業(yè)壓力等困難,如不能有效應對則容易引發(fā)心理問題和行為失當。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其健康成長緊密相關(guān)。筆者從事來華留學生管理工作多年,曾參與處理多起來華留學生突發(fā)事件,包括破壞公物、非法就業(yè)、斗毆等。這些事件的發(fā)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對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和校規(guī)校紀認識不清、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等。這些事件對來華留學生個人、高校和社會都具有較大負面影響。通過對來華留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確法律紅線和道德底線,提高他們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與信心,增強他們的適應能力和心理韌性,從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2.有助于促進來華留學教育工作提質(zhì)增效
來華留學教育提質(zhì)增效已成為新時代高校來華留學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2018年,教育部出臺《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zhì)量規(guī)范(試行)》,為高校提高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zhì)量提供了基本依據(jù)。2020年5月教育部黨組又專門下發(fā)通知,強調(diào)來華留學要“堅持提質(zhì)增效”“不盲目追求國際化指標和來華留學生規(guī)模”。[4]為此,高校應著力提高來華留學生管理水平和培養(yǎng)質(zhì)量。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加強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來華留學生綜合素質(zhì),實現(xiàn)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良性互動,提高學生工作成效和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是來華留學教育工作提質(zhì)增效的應有之義。
3.有助于提升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認知水平
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成就斐然,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然而,現(xiàn)有世界格局下我國尚未取得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quán)。樹立“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高校仍大有可為。受成長環(huán)境和部分西方媒體的影響,一些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理解和認識并不全面,尤其是對當代中國的發(fā)展狀況和制度體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甚至偏見。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來華留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當代中國全貌,破除其對中國的偏見,糾正其對中國的錯誤印象,重塑其正確認知,從而壯大知華友華力量。
4.有助于推動國家戰(zhàn)略實施
新中國來華留學教育工作始終與國家外交緊密相關(guān),始終服務于國家外交大局。來華留學生是國家的特殊戰(zhàn)略資源。魏禮慶認為,“來華留學工作是發(fā)揮大國影響、傳播中國文化、樹立中國形象、推動世界認同的奠基工程”。[5]現(xiàn)階段,我國正著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shè),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校加強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可以促進來華留學生了解、認同、支持“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引導來華留學生將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融入“一帶一路”建設(shè),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gòu)建,二是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shè)培養(yǎng)合格的國際化專業(yè)人才。
1.對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
我國的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規(guī)模高速增長四十多年,但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卻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首先,目前我國高校開展來華留學教育的主要依據(jù)是教育部近年所發(fā)的《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和《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zhì)量規(guī)范(試行)》等文件,文件雖然針對留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相關(guān)要求,但并未明確指出在來華留學生群體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要求。其次,部分高校存在思想誤區(q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強的敏感性,而來華留學生的涉外屬性使其具有“熱點體質(zhì)”,貿(mào)然對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會引發(fā)社會輿情,所以在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傾向于消極應對。
2.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缺乏吸引力
《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zhì)量規(guī)范(試行)》規(guī)定:“來華留學生的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應當包含漢語能力水平要求和中國概況類課程的必修要求。”[6]很多高校將“中國概況”課程及入學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等專題教育納入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這一體系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以課堂授課為主要方式,教育內(nèi)容和方式都略顯單一,沒能發(fā)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難以激發(fā)來華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達到理想效果。
3.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配置不合理
《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規(guī)定:“高等學校應當設(shè)置國際學生輔導員崗位,了解國際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及時做好信息、咨詢、文體活動等方面服務工作?!盵7]國際學生輔導員往往負責來華留學生在華學習期間的方方面面,與來華留學生接觸時間長、交往比較深入,應該成為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軍。然而在現(xiàn)實中,部分高校出于不同原因未能充分發(fā)揮國際學生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首先,部分高校編制、經(jīng)費有限,不能按照規(guī)定足額配備甚至不配備國際學生輔導員。其次,部分高校對國際學生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和工作內(nèi)容沒有明確界定,并要求國際學生輔導員還負責招生等諸多事務性工作,致使國際學生輔導員難有精力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及工作。最后,部分高校未將國際學生輔導員納入學生工作隊伍一體化管理,導致其在技能培訓、職業(yè)發(fā)展等方面頻頻受阻,工作積極性嚴重受挫。因此,部分國際學生輔導員開展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浮于表面,難以做到走心入腦。
4.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zhì)量評估機制缺位
思想政治教育質(zhì)量評估是高校教育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強的規(guī)范和引導作用。評估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zhì)量,一是可以提升高校對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促進高校主動作為,不斷提高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二是有助于及時發(fā)現(xiàn)高校在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賦予高校改進工作的動力和方向指引。當前,高校針對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機制尚處于理論探討階段,相關(guān)理論研究和實踐經(jīng)驗均有所欠缺,尚未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評估標準和體系。質(zhì)量評估機制的缺位導致高校在開展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無法及時獲得科學反饋,缺乏整改提高的動力和依據(jù)。
5.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軟硬件支持不足
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高校多部門協(xié)作完成,這對高校來華留學生事務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出了較高要求。先進的來華留學生綜合管理系統(tǒng)是實現(xiàn)部門協(xié)同、提高趨同管理水平的基礎(chǔ)保障。雖然在國家層面有“全國來華留學生管理信息系統(tǒng)”和“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管理信息系統(tǒng)”等全國性的管理信息系統(tǒng),但這些系統(tǒng)僅支持高校來華留學歸口管理部門使用。有些高校雖自主研發(fā)或通過市場化手段引進了來華留學生管理系統(tǒng),但在對接本校教務、學工、財務等管理系統(tǒng)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兼容性問題,并不能真正實現(xiàn)信息化管理。在硬件方面,以實物觸摸和實景體驗為主要特征的體驗式教學能夠有效激發(fā)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深化其對中華文化底蘊的理解,但體驗式教學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經(jīng)費建設(shè)“第二課堂”,如中華文化體驗室、中華文化實踐教學基地等。目前國內(nèi)具備此條件的高校還比較稀少。
1.完善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
一是高校應提高政治站位,將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納入全校學生工作,進行一體考慮。高??梢栽O(shè)立由黨委領(lǐng)導的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lǐng)導小組,以來華留學歸口管理部門、學工部門、教務部門、外事部門、人事部門及相關(guān)教學單位為成員,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暢通“全過程”育人機制。二是科學制定本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方案應以來華留學生趨同管理為基本原則,堅持“三全育人”總要求,同時兼顧來華留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在課程設(shè)置和教育方式方面注重靈活性。
2.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在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第二課堂”是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高校應重視“第二課堂”教育。一是在“第二課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jié)合,力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二是充分發(fā)掘本地“第二課堂”資源,創(chuàng)造機會讓來華留學生“走出去”,走進中國人生產(chǎn)生活的真實場景,立體感知中國發(fā)展的方方面面。適合開展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的場所及活動有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自然和人文景點,以及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主辦的“感知中國”活動、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的“漢語橋”系列比賽和各類主題征文活動。三是建設(sh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驗基地,或與其他高校共享“第二課堂”教育資源,使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更加豐富多彩。四是依托學生自治組織(如學生會、群團組織等),精心設(shè)計學生活動,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shè),讓來華留學生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萌生并增強愛校、榮校意識,最終成為知華、友華的國際友人。
3.合理配置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師資
國際學生輔導員是開展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首先,高校應保證國際學生輔導員配比不低于中國學生輔導員比例。其次,高校應為國際學生輔導員“減負”———卸下其與學生工作相關(guān)度不高的任務。古人云: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求。高校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國際學生輔導員有時間和精力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國際學生輔導員應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始終保持正確立場,以來華留學生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的身份關(guān)心愛護學生,藝術(shù)地化解學生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和矛盾,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從行為上影響學生,從情感上感染學生,從思想上引導學生。
4.探索建立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zhì)量評估機制
建立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zhì)量評估機制和指標體系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教育者看到成績與不足,進而不斷優(yōu)化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王春剛、王鳳麗在研究來華留學德育工作評估方法時提出了“實地評估法“”專項評估法“”綜合評估法”[8]。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相似性,高校可以借鑒上述思路制定本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zhì)量評估機制,并建立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指標體系應設(shè)多級指標,覆蓋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同時應根據(jù)各指標的重要性賦予其相應權(quán)重。一級指標可設(shè)“決策”“過程”“產(chǎn)出”“效益”四項,一級指標再下設(shè)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形成多級指標體系。例如,“效益”指標可下設(shè)“社會效益”“校友工作”“滿意度”等二級指標,“社會效益”指標可下設(shè)“學生服務國家和社會情況”“提升學校知名度”“促進中外合作交流”等三級指標,從而增強評估機制的可操作性。
5.保障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jīng)費供給
經(jīng)費主要用于支持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shè)和相關(guān)教研科研活動。例如,遼寧某大學投資建成了集文化體驗、文化教學和文化傳播功能于一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驗基地,涵蓋飲食、陶藝、戲曲、傳統(tǒng)樂器、傳統(tǒng)畫、傳統(tǒng)體育等多個文化體驗室,共開發(fā)體驗課程二十余門,能夠讓體驗者在特定的情景和教師引導過程中完成學習、體驗和感悟?!暗诙n堂”建設(shè)多以教學硬件為主,需要大量經(jīng)費投入,不可一蹴而就,高校應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綜上所述,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重大,但目前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存在一些短板,各高校需要不斷探索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作,高校必須認識到開展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意識,從制度完善、“第二課堂”建設(shè)、師資配備、科學評估、經(jīng)費保障等維度科學謀劃,統(tǒng)籌推進,不斷提高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zhì)量和水平,打造既符合育人規(guī)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崔博,秦燕.“留學中國”內(nèi)涵式發(fā)展的歷史進程[J].神州學人,2022(12):44-47.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jié)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2-12].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蔡紅.新時期來華留學教育的使命、問題與發(fā)展理念研究[J].國際學生教育管理研究, 2020(10):1-12.
[4]中共教育部黨組關(guān)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教黨〔2020〕27號[EB/OL].(2020-05-21)[2023-02-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 068/202005/t20200522_457897.html.
[5]魏禮慶.來華留學與國家戰(zhàn)略[N].中國教育報,2015-11-25(11).
[6]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zhì)量規(guī)范(試行)[EB/OL].site/A20/(2018-10-09)[2023-02-12].http://www.moe.gov.cn/srcmoe_850/20 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7]教育部.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EB/OL].(2017-06-02)[2023-02-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 201705/t20170516_304735.html.
[8]王春剛,王鳳麗.來華留學生德育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 2020:174-178.
Discuss on the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Song Changzhen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15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e number and scal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are constantly expanding, and education for studying abroad in 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education industry.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deeply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n promoting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improv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hina,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work of studying abroad in China, and ass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es. They should identify their own shortcoming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nd comb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to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 the "second classroom" We will gradually improv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starting from aspects such as teacher allocation,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funding guarantee.
Key words: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improvethesystem;second classroom; teacher allocation; scientificevaluation; fundingguaran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