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嘉露
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較為繁重,面對多而重的教學任務,如果不能良好地把控教學環(huán)節(jié),那么本應相互連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會斷開,無法提升教學的效率。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獲得語文知識,教師可以積極開展單元教學,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下面,筆者就談談開展單元教學的幾種措施。
一、確定單元教學的主題,找到教學的思路
在單元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根據(jù)本單元的內(nèi)容,提煉、整合并確定一個具有較強概括性的單元主題。確定單元主題的目的就是讓教師和學生都對本單元的教學流程和學習進度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樣不僅有助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而且有助于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方向。
在確定單元主題時,教師要關注到教材內(nèi)每個單元的導語。一般情況下,單元導語會直接或者間接地點明本單元的主題。比如,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導語是“學習是永恒的話題……數(shù)千年來,人們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學習之道,以更好地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和自身修養(yǎng)”。從導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一單元的內(nèi)容必定與“學習”有關。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作者表達自身觀點和態(tài)度的方式方法,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并用恰當?shù)姆绞疥U述自己對該問題的看法,就是教師要做的。至此,我們可以將本單元的主題確定為“品味先師之言,探索學習之道”。確定了單元主題后,我們就可以找到教學的思路,即先指導學生品味本單元的文章,領悟文本中的道理,再引導其學習先師的“學習之道”。
二、設立單元教學的目標,明確教學的方向
在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設立單元教學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才能找到教學的方向。在設計單元目標時,要遵循“新課標”中的相關要求或指導意見。首先,根據(jù)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關于“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優(yōu)化其思維品質(zhì)。其次,根據(jù)“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的特點,理解作者的觀點及態(tài)度,同時學習作者論述觀點的方法,并準確、有條理地闡發(fā)自己的觀點……據(jù)此,我們也就大致明晰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但是,“新課標”指明的只是一個大方向,要想設計更加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師還需研讀“三大提示語”,即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及單元學習任務。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細讀教材,找出各篇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整合單元內(nèi)的教學內(nèi)容,依據(jù)單元主題確定教學目標,從而明確教學的方向。
三、依據(jù)教學目標,梳理教學內(nèi)容
面對繁瑣的語文知識點,教師需要在單元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將其優(yōu)化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那么,教師如何依據(jù)單元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呢?
(一)注意調(diào)整順序。
在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將一篇篇獨立的課文有機地組合起來,調(diào)整原先的教學順序,讓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語文知識。
比如,同一個單元中有自讀課文和教讀課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兩類課文整合在一起。先給學生講授教讀課文,指導他們掌握閱讀此類文本的方法,然后鼓勵他們自主閱讀、自讀課文,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教讀課文《勸學》和自讀課文《師說》為例?!秳駥W》中有大量的比喻論證,學生可能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就需要對學生多加指導,如引導他們從“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中領悟“量變引起質(zhì)變”的道理。君子想要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就需要不斷地學習,積累許多的知識。引導他們從“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致千里”“假舟楫絕江河”中懂得“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決定的,一定是依靠于后天的學習和努力”。在生活中,要懂得利用和借助外界的條件進行學習,彌補自身的不足……當學生理解了《勸學》中的學習之道之后,教師就可以鼓勵他們用同樣的方法自主學習《師說》。
下面,筆者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調(diào)序重組后的教學內(nèi)容:
從上述表格中,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出調(diào)整后的教學內(nèi)容顯得更加合理了,不僅避免了重復教學,而且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
(二)注意詳略得當。
開展單元教學除了要注意整體,還需要注意細節(jié)。在設計大單元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注意詳略得當,突出教學中的重點。
同樣以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為例。針對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教師就需要精講文中的“孱頭”“昏蛋”“廢物”“魚翅”等具有深刻內(nèi)涵的詞語。學生難以準確地理解這些詞語,教師如果不精講,就無法幫助他們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必定會影響到單元教學的最終效果。在《拿來主義》中,“孱頭”代表的是不敢接受的逃避主義者,“昏蛋”代表的是全盤否定的虛無主義者,“廢物”代表的是接受一切的投降主義者,“魚翅”代表的是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代表的是文化遺產(chǎn)中的糟粕。這些在文中雖然不起眼,但對理解文本非常重要。
(三)關注文本的特質(zhì)。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地方,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一文是一篇抒情散文,語言平淡而有味,對人、事、景、物都進行了細致的描摹,展現(xiàn)出昆明濃濃的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可以說,這些都是《昆明的雨》這篇文章的特質(zhì)。教師如果要針對這篇文章開展教學活動,就必須抓住文章的這些特質(zhì)。
同樣,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也都有其特質(zhì)。具體如下:
關注了文本的特質(zhì),教師也可以更好地開展單元教學。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進行單元教學,不斷鉆研開展單元教學的策略,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爭取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