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飛 王 虹 郭 瑩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簡稱慢性肺心病,是由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導致肺結構和功能不可逆改變,產生肺動脈高壓,進而使右心室結構和功能改變,發(fā)生右心衰竭的病變[1]。肺心病多預后差、死亡率高。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是反映腎臟疾病的敏感的內源性指標[2],紅細胞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反映紅細胞體積大小的特異性參數(shù),研究表明CysC和RDW還可以廣泛應用在慢性心力衰竭[3]、呼吸衰竭[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慢性肺源性心臟病[6,7]等肺部疾病的識別、診斷與病情評估。大約85%的慢性肺心病是由慢性阻塞性疾病引起,有關研究顯示CysC與RDW均參與肺心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如低氧血癥、肺動脈高壓等發(fā)病機制[8~10]。本文研究兩者聯(lián)合檢測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早期識別、診斷及病情評估中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收集遼寧省健康產業(yè)集團撫礦總醫(yī)院呼吸內科病房住院患者中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繼發(fā)為肺源性心臟病患者100例,為肺心病組,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NYHA心功能分級法將肺心病組按病情程度分為Ⅱ級、Ⅲ級、Ⅳ級共3個亞組;按肺動脈高壓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度3個亞組;按有無呼吸衰竭分為有呼衰組和無呼衰組2個亞組。收集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患者100例,為慢阻肺組(作為對照組)。兩組年齡均大于60歲。排除標準:同時患有急性、慢性左心功能不全,急性心梗,急性冠脈綜合征等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原發(fā)性肺動脈高壓、急性肺栓塞、其他疾病導致的肺動脈高壓患者;原發(fā)性肝、腎功能不全患者;近期手術、輸血、患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患者;腫瘤、創(chuàng)傷、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妊娠或處于哺乳期;糖尿病患者。
本研究經遼寧省健康產業(yè)集團撫礦總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批件號:20230505。所有入組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所有入組患者入院24小時內記錄性別、年齡、有無吸煙史、病程史和既往史,記錄入院初次靜脈采血的胱抑素C、紅細胞分布寬度、血細胞比容(HCT)、腦利鈉肽(BNP)等指標值,采集動脈血氣收集氧分壓及二氧化碳分壓結果,心臟彩超肺動脈收縮壓結果,并計算肺動脈高壓程度及心電圖和肺CT等結果。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專業(yè)人士指導下完善抽血檢查及物理檢查。
采用SPSS 2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服從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以中位數(shù)(25%分位數(shù),75%分位數(shù))表示,采用秩和檢驗。應用線性回歸分析進行兩變量的相關性。運用ROC曲線預測CysC與RDW的診斷價值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肺心病組與慢阻肺組人群的年齡、性別、有無吸煙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
兩組間CysC、RDW、HCT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BNP非正態(tài)分布,應用t檢驗及秩和檢驗。結果顯示CysC、RDW在肺心病組中明顯高于慢阻肺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HCT兩組比值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肺心病組與慢阻肺組在臨床指標中的比較
結果顯示肺動脈高壓嚴重程度越高,CysC、RDW、BNP的值越大,PaO2的值越小,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不同肺動脈高壓亞組各臨床指標的比較
結果顯示心功能分級越高,CysC、RDW、BNP的值越大,PaO2的值越小,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不同心功能分級亞組在臨床指標中的比較
結果顯示呼吸衰竭組CysC、RDW、BNP的值明顯高于無呼吸衰竭組,呼吸衰竭組PaO2的值明顯低于無呼吸衰竭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有無呼吸衰竭亞組中臨床指標的比較
CysC與RDW呈正相關(r=0.631,P<0.01);CysC與PO2呈負相關(r=-0.543,P<0.01);CysC與BNP呈正相關(r=0.549,P<0.01);RDW與PaO2呈負相關(r=-0.464,P<0.01);RDW與BNP呈正相關(r=0.570,P<0.01)。見表6。
表6 臨床各觀察指標的相關性
運用受試者工作曲線,結果顯示CysC與RDW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預測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39(95%CI 0.667~0.812)和0.777(95%CI 0.713~0.840),P<0.01。當CysC最佳臨界值為1.415時,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65和0.88。當RDW最佳臨界值為45.95時,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75和0.67。見圖1。
圖1 ROC曲線分析CysC與RDW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的預測價值
國內外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廣泛存在,且是主要致死、致殘疾病之一,大部分由慢性阻塞性疾病進展所致[1],故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早期識別及評估病情變化變得尤為重要。CysC是反映腎小球濾過敏感的標志物之一,RDW是反映全血細胞計數(shù)的組成部分,諸多研究表明CysC與RDW均可廣泛應用心血管急性病、高血壓、糖尿病、肺部疾病中[11~13]。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本質在長期缺氧及反復感染后肺部結構及功能改變,肺血管重塑,進而肺動脈高壓,導致心功能衰竭。Mu Yp、周玎等研究表明,CysC及RDW均與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低氧血癥、血管阻力與重塑、肺動脈高壓形成等病理生理過程密切相關[2,14、15]。國內臨床上,對于CysC與RDW聯(lián)合檢測應用于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全面分析的報道尚少,且一般物理檢查對病情復雜、臨床癥狀不明顯或短期內變化監(jiān)測往往存在局限性,故血液化驗非常重要。
本研究針對明確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繼發(fā)為肺源性心臟病的患者進行回顧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肺心病組患者CysC與RDW均明顯高于慢阻肺組患者,可為肺心病患者早期臨床診斷的評價指標,這與高永友、任勇等學者對于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研究報道的結論一致[6,7]。在肺心病組內患者中,肺動脈高壓程度越高,CysC與RDW值越大,二者與肺動脈高壓程度密切相關,可作為評估肺動脈高壓嚴重程度的臨床指標,這與Fenster BE等學者對于兩者與肺動脈高壓的研究結論相一致[16,17]。心功能分級程度越高,CysC與RDW的值越高,且與BNP呈正相關,可作為評估心功能嚴重程度敏感指標。這與Tang WH等學者的研究方向一致[3,8]。心功能嚴重程度越高的患者,PaO2越低,提示低氧血癥嚴重影響慢性肺心病患者疾病嚴重程度,且CysC及RDW均與PaO2呈明顯的負相關。在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疾病或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中,CysC>1.415mg/L及RDW>45.95fL時,應警惕肺心病的發(fā)生,實施早期干預治療,并密切監(jiān)測病情變化。
綜上所述,研究證實了CysC與RDW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中可作為早期診斷的臨床指標,CysC與RDW的值隨肺心病嚴重程度增加而增大,對慢性肺心病發(fā)生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預測及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