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智慧
(廣東白云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志愿服務既是一種社會服務行為,也是社會治理的方式之一。志愿服務可以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方式。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不斷涌現(xiàn),對促進志愿服務活動廣泛開展、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志愿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更好發(fā)揮志愿服務的積極作用,促進社會文明進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務制度與工作體系”。這為中國志愿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yè)正在越來越深入廣泛地參與到國家大事當中,在脫貧攻堅、抗疫救災、服務基層、安老扶幼、助醫(yī)助殘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志愿服務成為推進基層社會協(xié)同治理的重要力量。
志愿服務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志愿服務作為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能發(fā)揮實踐育人作用[1]。從志愿服務的功能與內涵來看,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是志愿服務。高校要通過大力開展志愿服務,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2]。
201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第二章第六條明確提到學生在校期間依法享有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的權利,第三章第十七條明確提到學校應當鼓勵、支持和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制定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強化實踐育人,積極促進大學生素質提升、全面發(fā)展?!苯陙恚咝V驹阜杖〉每焖侔l(fā)展,但是不可否認,高校開展的志愿服務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探索發(fā)揮高校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徑,促進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高質量發(fā)展。
自2019年以來,志愿服務隊伍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全面脫貧攻堅、建黨百年等國家重大歷史時刻;參與了我國舉辦的世界軍運會、冬奧會、殘奧會等重大賽事活動;經歷了疫情、河南鄭州洪水、重慶山火等事件的洗禮。
中國志愿服務網的實時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20日,我國實名注冊志愿者人數總量已經達到2.31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6.3%;全國志愿隊伍有135萬個,志愿項目總數突破1 086萬個,服務時間總數達到531 481萬個小時。這說明志愿服務的社會參與越來越廣泛,志愿服務活動的社會認可度也在逐步提高。無論是志愿者人數,還是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活動項目、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間、志愿者貢獻價值等,我國都已經達到了相當規(guī)模。高校大學生是社會的重要群體,也是志愿者群體中最活躍的一部分。
2019年,國內志愿者總數約為2.1億,非活躍志愿者人數為13 778萬人,占比約65.61%。2020年,國內志愿者總數為2.31億,非活躍志愿者人數為14 499萬人,占比約62.77%。志愿者活躍率雖有小幅增長,但是總體活躍率依舊較低。
2019年,國內志愿者總數為2.1億,非注冊志愿者人數為4 015萬,占比19.1%。2020年,國內志愿者總數為2.31億,非注冊志愿者約為3 913萬,占比約17%。說明志愿者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tǒng)的注冊登記率持續(xù)提升。2019年有活躍志愿者7 182萬人,其中,非注冊的活躍志愿者有4 015萬,占比約56%。2020年有活躍志愿者8 650萬,其中,非注冊的活躍志愿者有3 665萬,占比約42.4%。這是因為注冊志愿者更加方便統(tǒng)一管理和調控,能夠更快速地響應征召,更加迅速地統(tǒng)籌到疫情防控、抗災救險等工作之中,是特殊時期下的一種表現(xiàn)。
目前,青年志愿者的主力軍是大學生。然而,部分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識不夠深入,沒有真正領會志愿精神,也未能真正領會到志愿服務的價值。
部分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是為了獲得志愿時長,為了滿足評先評優(yōu)中達到志愿時長的要求,也有學生單純是為了完成學校的考核要求。學生沒有將參加志愿服務當成自我提升的一個途徑,純粹是應付學校的要求。學生沒有真正領會志愿精神的意義,導致他們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缺乏積極性,使活動流于形式,難以保證活動效果,更難以發(fā)揮高校志愿服務的育人實效。
目前,國內注冊志愿者的人數達到2.31億,人數非常龐大,而大學生群體更是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活躍的志愿者人數占比始終不到50%,導致整體志愿者活躍度較低。這是因為注冊志愿者人數與黨員、團員發(fā)展有一定的交集,絕大多數志愿者是受到學校自上而下的指令要求才進行志愿者注冊和參與志愿活動的。一部分大學生對志愿服務不夠了解,認為志愿服務僅僅是做好人好事。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是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不強,導致志愿者數量占總人口比例偏低、自愿參加志愿活動的人員偏少[3]。
部分高校沒有將志愿精神與思政教育結合,沒有真正發(fā)揮實踐育人的功能。一些志愿活動過于形式化,有些志愿服務活動僅僅是簡單拍照就草草結束了,沒有讓學生真正在實踐中鍛煉和在實踐中奉獻。例如,大學生利用假期與偏遠山區(qū)學校對接,開展支教活動,但有些支教僅僅是開展一天,參觀一下當地的環(huán)境,開展一次活動,寫一篇新聞報道,就結束了。此外,物欲橫流的時代,部分大學生越來越功利,不注重精神的提升,缺乏無私奉獻的志愿精神[4]。
2017 年,國務院頒布了《志愿服務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志愿服務的全國性專門法規(guī),對規(guī)范和促進我國志愿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里程碑意義[5]。雖然最近幾年來,國家和地方不斷強化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建設的長效支持機制,但是對于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依然有待提高。志愿服務如果沒有法律支撐,如果志愿者在從事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受到傷害,其合法權益將難以得到保障。以防疫志愿者為例,他們不僅面臨著自身被病毒入侵的可能,而且面臨著形形色色的公眾,倘若公眾不配合、不理解志愿者的工作,二者就可能產生矛盾,這都將影響志愿者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在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中,這種意外并不少見。如果志愿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將會直接影響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甚至影響到志愿服務隊伍的建設。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志愿組織都采取自上而下的組織管理模式。例如,大部分高校在校團委下設校志愿者協(xié)會,在二級學院團委或團總支下設志愿服務中心,這使志愿服務工作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較強的行政色彩。志愿者招募通常是面向大一新生,注冊比例較高,但是后期活動則是面向協(xié)會會員自愿報名,導致很多大學生無法真正參與志愿服務,影響志愿服務活動的效果。高校沒有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志愿服務缺乏系統(tǒng)管理,導致志愿服務活動容易流于形式。
高校要乘“互聯(lián)網+”的東風,采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升志愿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目前,高校主要使用i志愿、12345青年之聲、共青團中央等以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為主的志愿服務類工具,但是這些工具的功能類似,可能存在信息重復、信息轟炸等問題,且容易被淹沒在無數信息之中,導致使用者容易忽視志愿服務的內容。這類軟件工具的功能設置、頁面設計都比較簡單,對于志愿者而言,只有報名活動、活動簽到簽退等功能,并不能滿足志愿者多元化的需求。
缺乏穩(wěn)定的經費保障是志愿服務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問題。目前,高校志愿組織在開展志愿服務時,經常面臨資金匱乏的困境。以免費的大規(guī)模核酸檢測為例,該活動的開展其實依托于國家或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的支持。紅十字會等組織也是通過社會物資捐贈才能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大多依賴社會各界、各方面的資金和物資的捐贈,例如愛心捐款、企業(yè)贊助等?!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大多數志愿服務隊伍和組織并不具備自動造血、自動續(xù)航的能力。
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很多時候是事發(fā)突然的,導致有時候志愿者的招募是沒有經過篩選的,志愿者也沒有參加過相關的技能培訓。這就導致志愿者隊伍的素質參差不齊,且很多志愿者不清楚他所要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需要具備什么工作技能,并沒有相對應的技能配備和參與志愿服務的經驗,僅憑一腔熱血、一時興起。志愿服務組織在開展培訓時,大多是在活動開展前給志愿者介紹志愿服務內容、注意事項,培訓時間較短,基本不會涉及如何提升志愿服務水平等深層次內容。這些不足以支撐志愿服務活動的順利完成,也無法提升志愿服務活動的水平。
舉辦志愿服務活動的目的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傳遞愛與溫暖,所以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必須要有前期的市場調研。高校要立足于當地的社會現(xiàn)狀、實際民情,將志愿服務落實到不同人群之中,幫助志愿服務隊伍和志愿服務組織更好地決策、更好地制定方案。但是現(xiàn)實中,部分高校志愿服務隊伍會舉辦過于形式化的志愿服務活動,這類活動無法吸引學生廣泛參與,缺乏影響力。目前,高校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比較單一,例如,雷鋒月就組織學生開展清潔勞動、植樹節(jié)就開展與植樹相關的志愿活動、環(huán)保日就開展保護環(huán)境的志愿活動。高校難以形成自主的、獨創(chuàng)的、具有特色的品牌活動,導致志愿服務活動對于公眾的影響力、吸引力都逐漸下降。如果一直這樣,將會導致志愿者參與欲望的下降,導致志愿者活躍率的進一步下跌。
志愿服務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匯聚社會資源、傳遞社會關愛、弘揚社會正氣的重要載體,是形成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社會風尚的重要力量。
高校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具有一定的雙向性。一方面,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能力,高校要為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提供支持。大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能夠走出校門,在廣泛接觸社會中提升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志愿服務有助于推動社會進步。高校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并廣泛向社會宣傳志愿精神,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6]。
高校應站在實踐育人的角度加強思想引領,將志愿服務融入思政教育中,大力弘揚志愿服務文化和志愿精神,增強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意識。高校要通過加強正面引導,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引導學生厚植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營造濃厚的志愿服務文化氛圍,加深大學生對志愿精神的理解。此外,高校要進一步鼓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只有通過長時間的、多維度的教育,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才能得到有效培育,才能確保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持續(xù)和健康發(fā)展[7]。
新的實踐過程中勢必會有以往從未見過的新的矛盾產生,面對新局面、新情況、新問題,先前的辦法可能不再適用,所以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需要與時俱進地更新和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地方有關部門要完善志愿服務法律法規(guī)。一方面。這能讓志愿服務組織有依據、有條理、合法、健康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以此提高志愿服務組織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這能讓志愿者感受到國家對他們的重視,讓志愿者擁有維護自身權益的“武器”,以此提升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活躍率。
高校應結合實際,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條例和管理體制,為志愿服務活動的高效開展保駕護航,為志愿者提供相應的保障。
高校加大志愿服務文化和志愿精神的宣傳可以有效推動社會進步和發(fā)展。國家有關部門可開設志愿服務相關課程,高??砷_設校本課程,就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價值理念、參與方法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志愿服務知曉率,提高全民參與度[8]。相關部門要加大新聞媒體宣傳力度。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定期評選優(yōu)秀志愿服務單位與個人等活動,對先進的單位與個人以及社會反響不錯的志愿項目進行嘉獎、肯定,并以此抓典型、樹模范、立榜樣,以提升志愿服務活動的社會影響力,使優(yōu)秀的志愿服務項目實現(xiàn)最大的社會效益。高校要組織學生和教師學習相關優(yōu)秀單位的事跡,學習優(yōu)秀志愿服務項目的經驗,通過取長補短,實現(xiàn)以點帶面。
針對目前常見志愿服務相關軟件工具的建設質量參差不齊、功能設置簡單的問題,國家要鼓勵志愿服務組織注重科技創(chuàng)新,促進科技與志愿服務的深度融合。志愿服務組織要積極采取相關措施,為志愿服務插上科技的翅膀,促進相關軟件工具的轉型升級。例如,志愿服務組織要完善相關軟件工具的功能,拓寬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線上渠道,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去。此外,志愿服務組織要探索有效的線上志愿者技能培訓方式,像直播教學、電子教材等,解決志愿者的技能配備問題??萍紝怪驹阜崭颖憬莞咝У亻_展下去。高校志愿組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性,不僅局限于班級、院、校團委通知。而且可以在各大網絡平臺進行廣泛宣傳。
我國的志愿服務基金會有為相關志愿服務組織“輸血”的能力。相關部門應當加快志愿服務基金會的建設布局,擴大志愿服務基金會職能輻射的覆蓋面積,引導志愿服務基金會同志愿服務組織一樣向基層下沉,為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提供穩(wěn)定的物資支持與經費支持。志愿服務基金會通過社會捐款、捐贈等公開募集資金的方式將資金匯集成一個資金池,成立一只基金進行社會公開式管理,所形成的收益將支持志愿服務活動的高效開展,使志愿服務組織擁有一定的“自動造血”能力和“自動續(xù)航”能力。志愿服務基金會應當與相關志愿服務隊伍、組織同步下沉到基層,保證“輸血”職能輻射到最廣面積的基層志愿服務組織,為志愿服務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提供穩(wěn)定的物資支持。相關的志愿服務基金會也可以通過合作擴大募集資金池,產生規(guī)模效應,以提升基金會的“輸血”能力。志愿服務基金會可以考慮商業(yè)模式的志愿服務,充分利用商業(yè)模式來發(fā)揮社會資源的優(yōu)勢。
此外,志愿服務組織在開展志愿活動時容易受經費限制,有些志愿服務組織需要志愿者自籌經費用于開展活動,這勢必會影響志愿者的參與熱情,使得志愿服務活動難以正常開展。高??梢韵蛘暾堌斦芸钣糜趯m椈顒?,也可以積極向社會企業(yè)尋求贊助,以確保志愿服務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相關部門要鼓勵高校加強與企業(yè)的合作,形成合力,促進志愿服務穩(wěn)定發(fā)展。
志愿者對志愿活動及流程的認可及熟練程度必然會影響志愿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為保證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相關部門要讓“專業(yè)的人干專業(yè)的事”,不斷完善志愿者培訓、指導、配崗機制,這也是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的必由之路[9]。因此,相關部門要不斷加大對志愿者的專業(yè)技能和服務水平的培訓力度,提高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推進我國各高校的志愿服務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
高校要打造一支優(yōu)秀的志愿服務指導教師隊伍,從團委干部、一線輔導員、專業(yè)教師中選拔志愿活動指導教師。志愿活動指導教師要定期參加培訓,不斷積累經驗,指導學生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務活動。同時,高校要加強與企業(yè)、社工等各類組織的溝通合作,堅持志愿文化理念與專業(yè)服務知識培訓并重,在理念和技能上雙管齊下,為大學生提供合理有效的專業(yè)培訓。
志愿服務是有溫度的、生動的,而不是刻板的。社會公眾的訴求、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偏好等都是動態(tài)變化的,因此,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形式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高校志愿服務組織要不斷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立足于學校實際需要,并結合時代特征,打造大眾喜聞樂見、具有中國特色、受廣大學生喜愛的志愿服務項目。
大學生志愿者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擁有專業(yè)技能。因此,高校要結合自身的特色,利用專業(yè)特長,打造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志愿服務品牌。例如,經濟類專業(yè)院系將志愿服務目標拓展至“三農”,幫助農民直播帶貨,拓寬銷路,助力鄉(xiāng)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