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周飛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睘槿嫱七M高等農林教育改革,提升高等農林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能力,2019年,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北大倉行動工作研討會和北京指南工作研討會先后召開,對新農科建設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和整體部署[1-3]。涉農高校必須嚴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農林教育中鑄魂育人,培養(yǎng)農科專業(yè)學生的愛農、知農、為農素養(yǎng),增進學生了解國情、農情,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服務“三農”和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的情懷,引導學生早日樹立強農興農的理想信念[4]。
農業(yè)是我國重要的基礎性產業(yè)。針對“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要求加快培養(yǎng)出“懂農業(yè)、愛農村、愛農民”的專業(yè)人才隊伍,讓他們參與農村建設工作,加快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fā)展。韓長賦指出:“‘三農’工作沒點情懷還真搞不了,出差比別人都遠,得到鄉(xiāng)到村、爬坡下田,必須帶著感情、飽含熱情、充滿激情去干工作,有時候還要有點癡情?!盵5]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在多個場合的講話中都曾有“情結”“感情”“情懷”等表述。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斷為新農人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揭示了“三農”情懷的科學內涵和重要價值。受產業(yè)經濟規(guī)模和社會固有思想的制約,我國目前擁有“三農”技術與情懷的人才比較緊缺。農林院校作為農業(yè)人才的重點培養(yǎng)場所,應該主動為國家輸送飽含“三農”情懷的專業(yè)人才,為“三農”服務,進而促進鄉(xiāng)村振興更好更快地實現。
農業(yè)農村部發(fā)布的相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2 013.9億美元,同比增9.1%。其中,出口755.3億美元,增3.5%;進口1258.6億美元,增12.8%;貿易逆差503.3億美元,增30.4%。2018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2 168.1億美元,同比增7.7%。其中,出口797.1億美元,增5.5%;進口1371.0億美元,增8.9%;貿易逆差573.8億美元,增14.0%。2019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2 300.7億美元,同比增5.7%。其中,出口791.0億美元,減1.7%;進口1 509.7億美元,同比增10.0%;貿易逆差718.7億美元,增26.5%。2020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2 468.3億美元,同比增8.0%。其中,出口760.3億美元,同比減3.2%;進口1708.0億美元,增14.0%;貿易逆差947.7億美元,增32.9%。2021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3 041.7億美元,同比增23.2%。其中,出口843.5億美元,增10.9%;進口2 198.2億美元,增28.6%;貿易逆差1 354.7億美元,增42.9%。以2021年為例,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具體情況如下[6]。
2021年,谷物進口6 537.6萬噸,同比增82.7%,進口額200.7億美元,增1.1倍。出口262.0萬噸,增1.0%;出口額11.8億美元,增9.4%;凈進口6 275.6萬噸,增89.0%。
棉花:2021年,進口234.2萬噸,同比增4.9%;進口額41.9億美元,增16.6%。此外,棉花替代性產品棉紗(棉紗在進出口統(tǒng)計歸類中屬于工業(yè)品)進口211.8萬噸,增11.4%。
食糖:2021年,進口566.6萬噸,同比增7.5%;進口額22.8億美元,增26.7%。
食用油籽:2021年,進口10 205.1萬噸,同比減3.9%,進口額580.7億美元,增34.2%;出口93.1萬噸,減10.8%,出口額15.5億美元,減3.1%;貿易逆差565.2億美元,增35.6%。
食用植物油:2021年,進口1 131.5萬噸,同比減3.2%,進口額115.7億美元,增32.8%;出口12.1萬噸,減29.4%,出口額2.0億美元,減1.4%;貿易逆差113.7億美元,增33.6%。
蔬菜:2021年,出口157.7億美元,同比增5.6%;進口11.9億美元,增14.8%;貿易順差145.8億美元,增4.9%。
水果:2021年,出口75.1億美元,同比減10.1%;進口145.2億美元,增31.5%;貿易逆差70.1億美元,增1.6倍。
畜產品:2021年,進口523.4億美元,同比增10.0%;出口60.3億美元,增11.0%;貿易逆差463.1億美元,增9.9%。
水產品:2021年,出口219.1億美元,同比增15.1%;進口180.1億美元,增15.7%;貿易順差39.0億美元,增12.2%。
通過相關數據可知,近五年,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規(guī)模不斷擴大,進出口總額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其中,出口平均每年增長3%,進口平均每年增長14.9%,進口增長大幅領先于出口??焖僭鲩L的進口額使得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逐漸擴大,在2021年達到了1 354.7億美元。此種情況的成因既與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現狀以及國民農產品消費需求變化等內部因素有關,也與國際戰(zhàn)略形勢變遷等外部因素有關。但是筆者認為內部因素應是主要因素。以2021年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數據為例,在五大類、九小類農產品中,只有蔬菜和水產品的出口大于進口,實現總計184.8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占當年農產品貿易總額的6%。其余七類農產品都是進口大于出口,連年貿易逆差,食用油籽、谷物、食用植物油等三類農產品的逆差較大,合計占當年農產品貿易逆差總額的64%。由此可見,我國的農業(yè)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還是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谷物和油料作物,還存在很大的缺口。谷物是農業(yè)產品的重中之重,是國際農產品貿易的最重要產品,而我國谷物產量目前僅能實現“緊平衡”,不能在國際市場上投放更多數量,因而無法影響和決定國際農產品貿易市場。且我國谷物進一步增產的壓力巨大,需要我國在種子、農業(yè)管理方面尋求突破口。我國油料作物的缺口巨大,嚴重依賴從國際市場進口,使我國在此領域有被“卡脖子”的風險,這是我國農業(yè)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在水果和畜產品方面,我國仍需要不斷追趕。以上種種問題都需我們在農科專業(yè)的教育教學中對學生加強引導,使其厚植“三農”情懷,早日形成問題意識,選準科研和攻關方向,為早日補齊我國的農業(yè)短板而發(fā)奮學習。
我國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明確強調,“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有十四億多人口,如果糧食出了問題,誰也救不了我們,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大局穩(wěn)定??v觀世界各強國,無一不是糧食強國。美國和歐洲之所以能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力,其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和龐大的農業(yè)產出是絕對的支撐因素。我國要發(fā)展成為在國際上擁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強國,在農業(yè)領域絕對不能有短板。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FAO)關于糧食安全在數量上提出三個基本標準,一是國家糧食的自給率必須努力達到95%以上,即糧食生產上的安全;二是人均糧食應達到400公斤,即糧食消費上的安全;三是糧食的儲備應該達到本年度糧食消費的18%。14%為警戒線,低于14%為糧食緊急狀態(tài),即糧食流通上的安全。根據此標準,我們每年的糧食需求總量在5.6億噸以上。而近年來,全球每年糧食的貿易量大約在4億噸以上,受制于當下的國際戰(zhàn)略形勢,我國從世界糧食市場能進口的數量一定是有限的。更何況,即便能把國際市場上的糧食都買過來,也不夠我們吃一年的。因此,所有農科專業(yè)的學生一定要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的糧食戰(zhàn)略一定要以我為主,自力更生,絕不能買飯吃、討飯吃,飯碗里必須主要裝我們自己生產的糧食。
我國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明確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國要實現谷物等主要農產品的自給自足,必須有相當數量的耕地作為保障。自然資源部發(fā)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19.179億畝,雖然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只是國際平均水平的40%。我國用僅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yǎng)活了占世界18%的人口,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為了保障糧食安全,我國絕大部分耕地都用于谷物的種植,這也直接造成了我國每年要從國際市場進口數量巨大的大豆、玉米等其他農作物。從農業(yè)生產的全局戰(zhàn)略來看,我國的耕地是嚴重不足的,我們必須倍加珍惜耕地,堅定做到像保護文物、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必須不折不扣、保質保量地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在社會不斷發(fā)展、城鎮(zhèn)化持續(xù)推進的背景下,增加耕地總量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因而我們要向提升現有耕地質量的方向發(fā)力。我們在保證耕地總量的前提下,要以新農科建設為契機,加強多學科聯動,多方籌措資金,堅決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提升現有耕地的品質。總之,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只有堅定守住耕地紅線,不斷提升耕地質量,才有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
我國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明確強調,“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yè)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yōu)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目前,我國農作物種子年進口量約占國內用種總量的0.1%,總的來說,農業(yè)生產用種安全有保障,風險可控。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種業(yè)與發(fā)達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玉米、大豆等作物種子的整體水平方面遠遠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當前,我國種業(yè)企業(yè)多、小、散、弱,且多處于產業(yè)鏈下游,企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意愿不足、能力不強,有不少實質性派生品種的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成為我國新品種選育中的突出問題。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我們要大力引導學生樹立種業(yè)引領理念,深刻認識到生物育種技術是保障未來糧食安全、選育破解資源環(huán)境約束重大品種的關鍵技術,是新一輪農業(yè)技術革命的競爭焦點。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目前,國際生物育種產業(yè)市場已經向少數大企業(yè)集中,產業(yè)的集中度越來越高,規(guī)模化、集團化和全球化成為生物育種發(fā)展的大趨勢。我國必須在育種科技、育種產業(yè)上不斷發(fā)力,聚焦短板、著力攻堅,力爭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我國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明確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yè)現代化,農業(yè)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我們要把發(fā)展農業(yè)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yè)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yè)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有了耕地和良種后,農業(yè)生產各環(huán)節(jié)的技術支撐也是決定性的影響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yè)科技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我們應客觀地認識到:我們還處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中。以土壤肥料為例,我國的化肥使用量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造成的土壤板結、面源污染等問題必須認真面對。在農藥方面,我國的農藥使用量是國際平均水平的三倍,粗放式農藥使用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改變,我們必須推進精準施藥,推廣智能施藥技術。在農藥生產領域,我國農藥企業(yè)的專利擁有量太低,很多農藥企業(yè)都還在生產國外已過專利保護期的產品。這就表明我們的農藥生產行業(yè)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20年,追趕的空間非常大。在農業(yè)機械方面,我國平原地區(qū)的農業(yè)機械化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眾多山地國土區(qū)域,農業(yè)機械化水平還非常低,需要我們大力提升山地宜機化生產能力。因此,我們要積極引導農科專業(yè)的學生提升跨學科、跨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致力于農業(yè)機械、土壤營養(yǎng)、病蟲害檢測與防治等技術的攻關,為我國農業(yè)生產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中國強,農業(yè)必須強;中國美,鄉(xiāng)村必須美;中國富,農民必須富;中國實現現代化,農業(yè)農村必須實現現代化。要實現中國農業(yè)農村現代化,我國高等農林院校必須培育造就一批又一批厚植“三農”情懷,懂農業(yè)、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農業(yè)夢貢獻接續(xù)奮斗的強大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