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云
皖南醫(yī)學院
新媒體時代,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網絡文化的繁榮使“梗”逐漸成為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玩?!背蔀榇髮W生網民重要的語言創(chuàng)作方式。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道德意識形成、發(fā)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作為獨具特色的語言符號,“?!背袚舜髮W生個人情緒宣泄、人際情感交流、圈層身份識別等功能,一定程度地反映著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部分流行“梗”在特定語境下使用,呈現妙趣橫生或意蘊悠長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也有部分“?!辈簧蹙室矡o傷大雅;但不能忽視的是部分“?!被颉肮!被訄鼍坝诩翰焕⒂诶聿煌?、甚至于法不容。因此探究“梗”的起源和本質、傳播動力及傳播邊界,對規(guī)范引導大學生“玩?!毙袨榫哂幸欢ǖ默F實意義。
根據眾多學者的研究追溯,“梗”來源于“哏”的誤傳誤用。在網絡語境下,“?!贝笾驴煞譃檎Z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類形式。語言符號的“?!笨芍竵碓从谟耙晞 勇?、綜藝等中的經典橋段,相聲、小品、脫口秀等喜劇作品中創(chuàng)作的段子、笑點,一段時期內的熱門話題,社會事件中偶然得之的有趣的簡短表達。非語言符號的“?!眲t可指包括圖片和視頻在內的各種視覺化符號,常常可以在原始“?!眻D基礎上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多次創(chuàng)作,使“?!钡囊饬x不斷深化拓展。從某種角度來看,“?!笔且环N表達方式的創(chuàng)新,反映了特定時期語言的發(fā)展,如“網紅”“腦洞”等網絡詞匯就被收錄進《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以特有方式記錄著社會的變遷。
1937 年由美籍社會心理學家布魯默正式創(chuàng)立的符號交互學說能夠很好地解釋“?!钡谋举|。該學說指出,人們之間的情感溝通主要以字符互動方式表現,其構成因素包含信息、情緒以及彼此的意識空間?!肮!弊鳛橐环N符號,在人與人的互動交流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而“玩梗”互動則構建了一種環(huán)境或場景,使“?!痹诖藞鼍爸斜憩F出意義,而“?!北焕斫?、消化、傳播和發(fā)展也要求人際交流的彼此有共同的意義空間。
“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是有特定需求和動機并得到“滿足”的過程?!肮!钡膫鞑恿梢詮摹肮!北旧?、玩“?!闭?、玩“?!杯h(huán)境三個因素進行分析。
根據國內學者對“梗”的語言學分析,“梗”大致來源于諧音、空耳、合成、挪用、拼貼等方式,通常來自無意的妙手偶得,有短小精悍的結構形式和新鮮好玩的表達效果,能直接表達玩梗者的情緒。如,“emo”,為英文emotional(情感的,情緒激動的)的縮寫,以短小凝練的形式使青年群體可以準確分享消極情緒,尋求共情共鳴,聊以慰藉?!巴耍⊥耍⊥?!”以簡潔有力的單字重復加感嘆號強調的形式,傳遞了一種放下怨氣、淡化矛盾的處事態(tài)度,后也用于表達反對、抵制、抗拒等情緒。比如,壞人要“退!退!退!”,霉運要“退!退!退!”。
受生育政策影響,當代大學生群體多為獨生子女,社會關系孤獨化,加之理想生活成本高企、學習就業(yè)壓力增大等問題導致了精神上的焦慮與娛樂空間的縮減。他們傾向于將“?!弊鳛樽约旱木W絡社會方言,用以在網絡擬態(tài)環(huán)境尋求同伴,構建社交,排解孤獨。對于同一圈層的成員,梗作為不同圈層之間的獨特標志,構成了群體互相進行身份識別的暗號。他們只需通過簡短的語句和表情包表達自己的意見,就能快速獲得認同感和愉悅感,排解孤獨、釋放壓力。相較于在現實世界與“圈外人”溝通,“玩?!睖贤ǔ杀镜?、效果好,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現實空間的社交壓力。如,“遠方傳來風笛”,來自一句歌詞,原是一名抖音用戶的Id,因該用戶一次對所有視頻評論回復“滾”的行為,而使“遠方傳來風笛”演變?yōu)椤八腥硕紳L”的意思。該“梗”優(yōu)雅隱晦地表達一種粗暴的情緒,從字面上理解,完全讓人一頭霧水,卻能使玩梗者獲得“懂的都懂”的快感。
福柯認為,現代社會中權力的控制無處不在,不管是權力本身,還是塑造權力的底層架構,即知識和話語。邊緣群體要在主流話語壓制中求得生存,就需要制造出一套屬于自己的話語體系來脫離主流話語的控制和規(guī)訓,“梗”即是一種話語方式。隨著網民人數的增長和覆蓋面的擴大,網絡監(jiān)管愈加嚴格,違禁詞限制等使違規(guī)者面臨刪帖、封號等懲罰。為了能在網絡上盡情地分享觀點,玩“?!奔闯闪艘环N自我保護。他們一方面以“?!贝~,以諧音方式規(guī)避不文明甚至惡俗的字眼,如“依托答辯”(諧音“一坨大便”);另一方面使用首字母縮寫或是混合了emoji 表情的抽象話語來代替純文字話語,規(guī)避平臺敏感詞。
短視頻的普及和流量至上的錯誤導向疊加,使“?!钡膫鞑ビ绊懥透采w面擴大。大學生社會經驗缺乏,對信息沒有足夠的鑒別能力和抵御能力,“低級梗”“惡俗?!睂λ麄兊挠绊懜由钸h。如一些“娛樂至死”的梗,以無底線的調侃消解了公共議題的嚴肅性;一些字母縮寫梗和無意義的諧音梗,增加了溝通成本,造成注意力浪費和越來越深的代際鴻溝;一些極限化表達的梗,造成通“話”膨脹,表達失語,甚至表達焦慮;一些扭曲原意的造梗,造成青年學生對傳統(tǒng)漢字文化的誤解,甚至傳遞錯誤價值觀。鑒于網絡已成為基礎設施,無法物理隔絕“?!?,因此探究玩“梗”的邊界,規(guī)范玩梗行為,凈化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16 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認為,獨立的個人為擺脫“人自為戰(zhàn)”的混亂狀態(tài),相互締結契約,形成社會秩序。社會秩序主要表現在社會結構的相對穩(wěn)定,各種社會規(guī)范得到正常的遵守和維護,無序和沖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玩“?!币坏┰竭^社會秩序的邊界,即成為無序和沖突的導火索,挑戰(zhàn)社會穩(wěn)定。此類“?!蓖ǔI婕靶詣e對立、職業(yè)丑化、民族地域歧視等。如,充滿侮辱意味的爛?!澳蝗小保ㄅ耍膀飳殹保腥耍?,挑起性別對立;商品營銷中的爛?!肮偃宋乙薄盎始荫R子”,物化丑化女性,充滿性別歧視;再如,“磚家叫獸”(專家教授)從發(fā)表不妥言論的個體泛化到知識分子群體,導致社會反智情緒增長和對知識分子的丑化矮化;又如,“藏話”涉嫌對藏族語言文化的丑化,“河南井蓋”則是對河南人的地域歧視。
“?!北旧砭哂械娜の缎?、反叛性、戲謔性迎合了當下泛娛樂化的社會語境。“所有的公共話語都逐漸以娛樂的方式呈現,我們的新聞、教育、政治、商業(yè)等領域都毫不勉強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我們最終也會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爛梗沖破底線,挑戰(zhàn)社會倫理道德,對三觀尚未定型的大學生不良影響尤甚。如庸俗的臟話?!芭P槽”,幾乎成為很多大學生的口頭語,使他們毫無羞愧地使用污言穢語;2020 年中,來源于“杭州失蹤女子尸體在小區(qū)化糞池找到”這條新聞的“化糞池警告”梗,將殺人者喪盡天良的罪行,化作輕浮的段子,體現了對生命的褻瀆和扭曲的價值觀;對偷電瓶車的罪犯戲稱“竊格瓦拉”,對其“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言論進行造梗追捧,甚至經紀公司和部分網民勸其開直播賺快錢,挑戰(zhàn)社會公平正義;俄烏戰(zhàn)爭之初的熱梗 “收留烏克蘭美女”,消解了國際沖突的嚴肅性和殘酷性,被搬運到外網,引起了烏克蘭的抵制情緒,不僅毫無道德,甚至損害了國家形象。
隨著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出現了以 P圖、AI 換臉等技術手段偽造他人肖像,對他人肖像進行惡搞或商用的玩“?!毙袨椤8鶕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 119條規(guī)定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丑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這類玩“梗”侵犯了被造“?!闭叩男は駲?。如果在P 圖、AI 換臉的同時,配有侮辱性、惡意誹謗、造謠的相關文字,按照刑法第246 條規(guī)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則涉嫌侵犯被造“梗”者的名譽權。如涉及知名年輕藝人蔡某某的“雞你太美”梗,涉及藏族青年丁真的“一眼丁真”系列惡梗,不僅造成被侵權人的身心傷害和社會評價降低,而且會演變成網絡暴力,觸犯相關法律。
2020 年9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強調“加強對新詞新語、字母詞、外語詞等的監(jiān)測研究和規(guī)范引導。加強語言文明教育,強化對互聯網等各類新媒體語言文字使用的規(guī)范和管理,堅決遏阻庸俗暴戾網絡語言傳播,建設健康文明的網絡語言環(huán)境。要加強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標準化建設,需要學校、媒體、網絡平臺等多主體共建共治,共同努力。
《中國青年報》曾對2002名受訪者做過社會調查,76.5%的人坦言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因此,高校首先要加大國學和中國古典詩詞的弘揚力度,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厚實底蘊,避免一句“YYDS”表達一切。其次,要注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潤物細無聲地提升學生政治素養(yǎng)和公共參與素養(yǎng)。再次,要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開設相關課程、用好各類宣傳陣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和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高規(guī)范學生網絡行為工作的主動性和權威性,培養(yǎng)學生對媒介的理解力、辨別力,引導學生堅持自身理性思考,規(guī)范文明用語,營造良好語言環(huán)境。
媒體應牢牢樹立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引導梗文化與主流文化友好對接。首先,慎用流行梗?!肮!钡漠a生層出不窮,有時原始來源難以考據,其意義也會隨著社會變遷發(fā)生嬗變,且難以預料。如果一味迎合受眾使用流行梗,則有時過境遷導致用梗不合時宜,甚至禍從口出的風險。例如,在2023年3 月,人民日報發(fā)表的文章《不能讓惡俗的網絡爛梗毒害孩子》的評論中,就有網民貼出官媒不適當玩梗的事實截圖,令該文章傳播效果和說服力打了折扣。其次要培養(yǎng)見梗拆梗、化梗用梗的能力。善于創(chuàng)造、化用意蘊積極、表達精妙的好梗,如“也是蠻拼的”“擼起袖子加油干”“真香定理”,用表達方式的創(chuàng)新,體現時代特征,為語言的傳承注入活力。
網絡平臺要自覺承擔“把關人”責任。從身份認證到保護機制,從審核管理到實時監(jiān)控,從應急處置到違規(guī)處理,嚴把用戶直播、發(fā)帖、回復、留言、彈幕等方式中的語言文明關,拒絕爛梗、惡梗,凈化網絡空間。除此之外,平臺還應自覺進行依法依規(guī)、文明用語宣傳,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化正向引導。自覺接受管理部門及網民監(jiān)督,定期清理整治,營造清朗正氣的網絡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