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北京明天幼稚集團
教育部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積極推進‘互聯(lián)網+教育’,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這對學前教育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新要求,其核心問題包括讓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實現更深層次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本質上是教育教學的深度變革,是要對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huán)境等進行深度的調整與變革。北京明天幼稚集團將其納入幼兒園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嘗試利用方案教學的理論框架與工具方法,圍繞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以下簡稱“課程整合”)的實質要求,探究方案教學對課程整合目標的推動與實現。
方案教學又稱項目教學,是現代學前教育的重要課程模式與方法,其本質在于師生共同建構和生成課程,要求教師堅持以兒童為中心,通過教育情境的建構,實踐動態(tài)調整的課程,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幼兒在環(huán)境中互動成長。我們選取大班作為開展方案教學推進課程整合的研究對象,選擇方案教學作為推進課程整合的有效方法,通過三個方面的教學變革來確保課程整合的方向,推進課程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功能,對原有傳統(tǒng)教學過程進行重新建構,形成人與環(huán)境互動的新格局,營造幼兒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
對傳統(tǒng)教學情境的改造。傳統(tǒng)的教學總是發(fā)生在特定條件之下,且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例如,認識雪花就得置身于北方冬天的戶外,認識野生動物就得去動物園……可實際教學中,我們不可能完全提供上述條件,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方案教學,注重利用技術手段的優(yōu)勢來塑造新的教育環(huán)境。例如,通過視頻和制作的各類課件,幼兒可以在教室中感受置身于冬天的皚皚白雪,和畫面中的小鹿小羊做朋友。我們將教學時間拓展到每一天,將空間從教室拓展到地球乃至全宇宙,突破環(huán)境條件對人性發(fā)展的限制和約束,讓幼兒在廣闊的空間里自由地翱翔。
對傳統(tǒng)教學載體的豐富。在信息技術引入幼兒教育之前,多數教學活動中不得不加入抽象說理的成分。例如,在引導幼兒認識花朵種類的活動中,傳統(tǒng)教學往往是將一些花兒的圖片呈現給幼兒,再配以教師的講解??捎變旱陌l(fā)展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很難將圖片和實物一一聯(lián)系起來。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方案教學,用現代攝像和攝影技術,將各種花朵的具體影像用數碼方式儲存、處理并展現在幼兒的面前,大幅度提高了幼兒的接受程度,幫助幼兒認識了世界,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避免了傳統(tǒng)說教的枯燥無味,將幼兒的學習轉成自發(fā)行為,促進了幼兒的發(fā)展。
對傳統(tǒng)學習情境的再造。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偏重于幼兒按照教師規(guī)定的教學路線開展學習活動,每一個步驟和環(huán)節(jié)都處于教師預先設定和實時控制中。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方案教學,將傳統(tǒng)的程序化教學向開放式教學環(huán)境轉變。例如,通過“海洋世界”教學軟件,幼兒可以自由選取學習路徑,點取不同的海洋動物來觀察和學習,可以先看靜態(tài)的圖片,或者選擇先看圖像和聲音融合的影像資料,也可以選擇運用畫筆軟件來描繪海洋動物的輪廓,并依據自己對海洋生物的理解和認識進行配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幼兒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活動深得幼兒喜愛。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能為幼兒提供主動選擇的學習情境,調整幼兒和教師的角色定位,激發(fā)幼兒的學習和熱情。
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由教師來確定教育主題、制定教育計劃,方案教學則要求課程由教師與幼兒共同發(fā)現、共同建構。
注重幼兒興趣的引導與激發(fā)。課程建構的前提是充分考慮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游戲活動的方式,培養(yǎng)幼兒學習的興趣,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并讓幼兒獲得具體事物變化過程的有關知識及相互關系,充分保護和促進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形象鮮明、生動、多變的教具是幼兒最感興趣的,而信息技術恰恰能提供這種功能。例如,刷牙主題本身不在幼兒的興趣范圍,但教師通過制作富有樂趣的課件來吸引幼兒進入情境??菰锱c一成不變是幼兒興趣的天敵。課程與課件的動態(tài)性、開放性恰恰讓幼兒可以自主選擇,類似于《牙醫(yī)怕怕鱷魚怕怕》繪本的表達方式,讓幼兒產生真正的興趣點,變以往“教師教、幼兒學”為“幼兒想學、自己學”,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注重幼兒思考與行動的自主性,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方式。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一起去郊游”中,教師依據教學需要課前準備教育計劃,制作了“一起去郊游”的圖片課件,并且應用電子白板交互系統(tǒng)來設置教育情境。按照傳統(tǒng)的做法,教師會按照自己的預設一步步牽引課程,實現教案的所謂目標。但是引入方案教學后,在信息技術的平臺下,教師更多會使用開放式的問題方式來引導幼兒,針對教學內容提出比較概括、廣泛、范圍較大的問題,對回答的內容限制較小,給幼兒自主發(fā)揮的余地。比如在線條畫“巨人”課程中,教師讓幼兒大膽創(chuàng)造出巨人的各種形態(tài),引導幼兒自由想象與創(chuàng)作,增強了幼兒學習的能動性。
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在家庭關系中,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幼兒多處于被關注、被照顧的地位,不需要自己發(fā)起或維持與他人的交往,因此幼兒的社會性較差,合作體驗較少,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當幼兒能夠正確地理解自身行為與他人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并自覺地采取互補行為,才能更為有效地與同伴合作。例如,在“風箏”教學活動中,通過課件的展示與引導,讓幼兒結成小組,依據每位幼兒的觀察和學習來選擇適宜材料進行制作,讓幼兒逐步懂得分工與合作。幼兒通過團隊合作獲得成績,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意義,邁出走向社會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