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梅 羅京寧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學生發(fā)展指導,注重指導實效,加強對學生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更好地適應高中學習生活。雖已進入高一第二學期,但班級部分學生仍未適應高中學習生活,較多學生反映學習壓力較大,對考試存有畏難情緒,缺乏斗志。本班學生在學期初的市統(tǒng)考中的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各科階段性檢測又將接踵而至。而情境、問題導向的體驗式和敘事心理班會更易被高中學生接納,可以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诖耍以O計并開展了本節(jié)班會,目的是幫助學生懂得“長善救失”的內涵并將其運用至日常生活中,用滿滿的“精、氣、神”迎接后續(xù)挑戰(zhàn)。
認知方面:引導學生自我覺察,辯證地看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知曉“長善救失”是完善自我的重要理念和方法。
情感方面:培育學生的積極心態(tài),讓學生能總結成功的經驗,也能在失敗中發(fā)現(xiàn)可取的“閃光”事件,不懼困難、自我賦能。
行為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活動,反思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與方法,樂于學習他人的經驗,能運用“長善救失”的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行為。
教師方面: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分析學生學業(yè)優(yōu)勢及存在問題。
教師:猜一猜,一根吸管能穿透厚實的土豆嗎?
教師:試一試,用桌上三種不同材質的吸管去穿透土豆。嘗試的過程中請注意安全,吸管頭朝下,別傷了自己和他人。
【設計意圖】以體驗活動暖場并導入,“吸管穿透土豆”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讓大家知道不可能中孕育著可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三種吸管的粗細和材質均不同,讓學生有了多種嘗試的機會,也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間。
教師:已經有同學成功將吸管穿過了土豆,請分享一下經驗吧。
學生分享:手必須用力,速度要快,先從土豆薄處開始嘗試;穿土豆時要用拇指堵住吸管的頂端,對準一個點堅持穿下去……
【設計意圖】邀請多位學生分享吸管穿透土豆的方法,這種“以點帶面”的經驗分享方法為后續(xù)活動增強了動力,也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
教師:如果“土豆”象征學習中的困難,“吸管”象征解決困難的方法,請結合你的學習和生活實際進行梳理:你最應堅持的優(yōu)點和亟待改進的不足分別是什么?
老鱖魚手里握著刀子,在村長面前比劃了一下。我會怕這兩只雞嗎?殺雞可是我的絕活哩。找個碗吧,準備接雞血,雞血可也是個好東西。
學生分享最應堅持的優(yōu)點。
學生1:穿透土豆可以先從容易的薄處開始,學習也應由易到難,先打好基礎,再攻克難題。我們應該先找到自己的學科薄弱處,再努力克服短板。
學生2:在用吸管穿透土豆的過程中,我們用各種方法去試錯,因此,在學習中也要允許自己犯錯,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
學生3:同學們相互分享穿透土豆的經驗,這種互助學習讓大家走得快、走得遠……
學生分享亟待改進的不足。
學生1:穿透土豆的方法有好幾種,同學們分享的經驗給了我很大啟發(fā)。我很少與同學們交流學習方法和心得,今后我需要改進。
學生2:穿透土豆要有力量和速度,就如學習要有執(zhí)行力,我要改變拖拉的壞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3:同學們一開始就興致勃勃地穿透土豆,而我怕自己做不好,看了一會兒才動手。這讓我意識到要培養(yǎng)自己的行動力。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將體驗活動與個人學習經驗聯(lián)系起來,放大活動效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讓學生更易覺察自我。
教師:作為高中生,你們可能遇到過許多困難,經歷過許多失敗,總會有那么一次你通過自己努力走出了困境。請回想過往的學習和生活,你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訪談:在這件事中,你具體做了哪些努力來克服困難?從這些努力中,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自己?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能夠通過努力走出困境,這意味著什么?請總結一下,你在克服困難方面有什么經驗、方法?
教師采訪:這位同學的故事最打動你的是什么?這種品質會給他(她)的成長帶來什么幫助?你覺得他(她)很看重什么、在乎什么?他(她)的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fā)或者幫助?
學生分享見證與看法。
教師:相信每位同學都有那么一次通過努力走出困境的故事。請參照老師剛才提供的訪談提綱,兩人一組相互訪談。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班會的重點,教師示范,對“走出困境的那一次”進行重點挖掘,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戰(zhàn)勝困難的“閃光事件”,從而發(fā)展指向成功的“支線故事”,為學生賦能。
教師:聽了這么多故事和經驗,你計劃怎樣改進不足?本周你計劃具體做點什么?當你改進遇阻,你會怎么辦?
教師:請寫下具體內容并開始踐行,下周在“鞏固班會課”上交流自己的“長善救失”行動計劃。一個月后,分組交流踐行心得。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帶著習得的經驗去踐行,并設置了相關要求,保證班會的育人實效得以延續(xù)與鞏固。
教師提問:我想請教同學們一個問題,為什么用大拇指堵住吸管頂端的穿透效果更好?
學生:當我們用拇指緊扣在吸管的頂端再扎向土豆后,此時吸管內的空氣處于密閉狀態(tài),隨著吸管越來越深,吸管內的空氣將被壓縮,并對吸管內壁產生巨大的壓力,從而增強了吸管的剛度和抗彎曲能力,因此吸管強度增強,就更容易穿透土豆了。
教師:這種方法就好似讓吸管屏住了一口氣,讓它更加剛強。正在迎考的大家要有什么“氣”呢?請結合自己心得,用以下方式填寫“要有 氣”。
學生:勇往直前要有銳氣,戰(zhàn)無不勝要有勇氣,凝心聚力要有定氣,實力滿滿才有底氣……
教師:同學們所言皆為自己所獲,希望大家能從本節(jié)班會中學會并積極踐行“長善救失”的理念和方法,勇敢前行。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班會課的亮點。用跨學科學習的方式探討“為什么用大拇指堵住吸管頂端的穿透效果更好”,使德育與學科教學之間建立了聯(lián)系。另外,還用借物抒情的方式對班會課進行總結和提升。
本節(jié)班會課是針對高一學生出現(xiàn)的尚未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的種種表現(xiàn)而召開的。班會基于學情,對話和挖掘時緊扣學生實際情況,始終聚焦主題,形散而神聚。本節(jié)班會以體驗活動暖場,在激趣的同時導入主題。前三個環(huán)節(jié)以體驗為主。若止步于此,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高中班會需更具思辨性和深度,所以環(huán)節(jié)四凸顯了敘事心理班會的特點。通過個別訪談,班主任示范了敘事性對話的模式,為后續(xù)學生間訪談、見證打樣,進而幫助學生理解、運用“長善救失”的方法,為自我賦能。這也是本課的亮點之一。
本節(jié)班會課亮點之二是托物言志,仍借用最初的體驗活動,通過跨學科的探討,并采用填空主題句的方式,匯集學生心得感悟,在總結中強化主題。
本節(jié)班會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班會內容較多,時長需要60 分鐘左右;二是需要班主任課前要對敘事心理班會課有所學習,了解其模式,把握其規(guī)律;三是本節(jié)班會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生成性,班主任在對話中要有耐心,在引導中要善于搭臺階,不宜用自己的觀點來代替學生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