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寧
情境教育可解決的應該不只是“快樂學習”或“高效學習”的問題,它所具有的應該不只是育人路徑、育人方法的價值。因為,如果說在由師生共同創(chuàng)構的情境中,兒童得到了真正的尊重,得以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活力、激發(fā)自己的潛能、進行自己的主動建構,并因此而享受著自由、平等、民主、合作、創(chuàng)新的快樂的話,那么,這樣的情境教育不正體現(xiàn)了它是屬于兒童的、依靠兒童的、為了兒童的嗎?對于兒童來講不就具有了人性的、人道的價值了嗎?而且,如果說具有自由、平等、民主、合作、創(chuàng)新的意識及相應能力的形成正是我們這個民族與國家未來一代的成長與發(fā)展所迫切需要的話,那么,情境教育的社會功能不也就十分顯著了嗎?當然,這是可以討論的。
比如,是不是有個探索視角再拓展的問題?一般來講,在現(xiàn)代社會里,作為以人的成長與發(fā)展為對象的教育的探索,在理論支撐上至少需要有三個大的基礎學科。一個是哲學,一個心理學,一個是社會學。相對而言,哲學是關注人性之根的,面向整個人類的;心理學是關注個體特征的;社會學是關注人群差異的。而我們的兒童是同時具有這三種不同意義上的人的屬性的,即作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人的兒童,作為具體個人的兒童,作為特定人群之成員的兒童。這意味著,對于兒童、對于教育、對于情境教育,都需要基于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這三種不同的視角去審視,以便更全面、更到位地指導理論與實踐的探索。
再比如,是不是有個學校生活再建構的問題?情境教育與情境教學不是同一個層面的概念,其區(qū)別就如同教育與教學這兩個概念一樣。情境教育目標的完滿實現(xiàn),除了需要探索各門具體學科獨特的情境教學樣式之外,還需要探索如何讓學校中的所有教育活動、讓整個校園都成為有助于兒童健康成長與發(fā)展的情境的問題。這意味著,有必要對整個校園、對兒童的整個學校生活都進行一種情境創(chuàng)設。不用說,這種情境創(chuàng)設是需要學校中的教育、學習及管理的所有主體共同參與的,而且是需要與時俱進的。迄今為止,情境教育探索在語文及其他學科的學科樣式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接下來是否需要在整個學校生活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以及在校外真實情境與校內(nèi)創(chuàng)設情境的聯(lián)通、整合方面做進一步的拓展與深化,在以上方面,相信南京師大的郝京華教授會有諸多錦囊妙計。
又比如,是不是有個時代特征再彰顯的問題?當今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化、網(wǎng)絡化時代,信息化、網(wǎng)絡化已經(jīng)介入到、嵌入在、制約著、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我們的生活情境的組成部分與時代特征,使得我們不得不過著與此前的時代大不相同的一種新生活。既然生活限定了我們的情境創(chuàng)設,在教育里面我們的情境創(chuàng)設又限定了生活,那么,信息時代、網(wǎng)絡時代的特征是不是也需要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在我們的情境教育探索之中?
以上都只是一些零散的具體問題。情境教育的進一步探索似乎有兩種途徑。第一種途徑是開拓性的,即集中圍繞一個新的、比較大的主課題來進行,就像“情境教學”之后的“情境教育”,“情境教育”之后的“情境課程”,“情境課程”之后的“情境學習”那樣;第二種途徑是充實性的、豐富性的,是梳理出有待進一步探索的一系列具體問題,一個一個地進行研究。
(摘自《呼喚教育回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