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君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運用深度閱讀策略需要將淺層閱讀作為基礎,找到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待其獲取文本信息之后,探究閱讀內容主旨、文化、情感和藝術價值。深度閱讀的應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在師生交流和探討過程中共賞文本,對閱讀素材進行深度加工。
感知是深度閱讀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深度閱讀教學要以感知文本作為切入點,帶領學生感受作品詞匯運用、表達手法、結構組織、作者情感等,獲得閱讀感悟,體現(xiàn)深度閱讀教學有效性。在感知文本階段,教師要激活學生閱讀背景、知識經(jīng)驗,指導其品讀詞句,尋找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為文本加工過程奠定基礎。
例如《燭之武退秦師》這節(jié)課教學,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古代英雄人物臨危不懼的精神。高中階段文言文當中的知識點相對較多,要讓學生從復雜的文章當中揣摩主人公形象特點和精神特征,感受文學作品的人文特色,必須指導學生學習詞匯、語法等知識。在語文閱讀教學階段,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文本大意的梳理。在本篇文言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調動學生文言知識庫,將其文言文知識點激活。在初中階段,學生曾經(jīng)學習過《出師表》,其中的“師”意思是“軍隊”,所以,通過該字,學生就可了解到《燭之武退秦師》屬于戰(zhàn)爭背景下的文言文,幫助學生快速走進文章情境,通過初步感知文本,為后續(xù)人物形象分析奠定良好基礎。
整合文本需要在感知的基礎上完成,也是學生篩選關鍵信息的過程。在語文教學階段,教師可指導學生使用勾畫、圈注等方式,將文本當中的關鍵信息提取出來,理解文章大致含義,抓住關鍵詞和關鍵句,才能提高閱讀效率。深度閱讀要求學生突破語言文字的表象,深入讀者所處生活當中,獲得閱讀經(jīng)驗。文本分析是文本意義建構過程,也是學生反思學習的過程。授課期間,教師要創(chuàng)設深度閱讀環(huán)境,為學生設計類比和對比等學習活動,分析句子和段落之間的關系,利用思維導圖歸納文章的寫作邏輯順序,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主旨思想。分析文本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自我反思,多次閱讀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教師還要通過教學設計,逐漸提升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問題設計十分重要,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主題設計問題,還可以按照從易到難的方式設計問題鏈,輔助學生理解文章。
例如《祝福》的教學重點在于帶領學生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將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揭示出來。教學過程可以選擇祥林嫂悲慘結局作為主線。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主題,需要帶領其分析祥林嫂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小說文本的三要素,指導學生從人物形象、故事發(fā)展以及環(huán)境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文章當中對于祥林嫂外貌的描寫有三處特征明顯,“臉頰還是紅的”“臉頰血色消失”“消盡悲哀神色”,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找到相關句子,進行對比閱讀。教師再以此作為核心設置問題鏈“為何祥林嫂外貌有如此變化?”“祥林嫂經(jīng)歷了哪些事情?”“除了作者之外,還有其他人注意到祥林嫂外貌發(fā)生的變化嗎?”“通過祥林嫂外貌變化能夠看出其精神世界有怎樣的特點?”以上問題回答要求學生細讀文本,將問題逐一拆解,找到問題鏈存在的邏輯關系,逐漸深入分析文本內容。
所謂鑒賞就是審美教育,鑒賞閱讀要求學生將自身審美立場和輸出立場之間融合,既能做到賞析文本,又能在賞析以后說出自己的感受,從文章當中尋找依據(jù)。文本鑒賞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準備階段。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題材差異,設置審美鑒賞課閱讀教學目標。即使文章相同,授課教師不同,學生學習時間段不同,對于作品產(chǎn)生的期望也各不相同,所以,準備階段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對于鑒賞期望進行調整。
比如《荷塘月色》屬于散文,在第四自然段當中,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如擬人、比喻和通感等,對于荷花的花、韻、香、波、葉進行描寫,為讀者勾勒出具有動感魅力的荷塘月色美景。在鑒賞閱讀期間,教師要引領學生品讀寫作手法,感受其妙用。
第二,鑒賞階段。鑒賞階段涵蓋學生審美、感知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形成對于其審美能力提升有促進作用。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可以從文章細微之處入手,側重于學生審美感知力培養(yǎng),反復琢磨作者情感表達的語句,感受其中的韻味,如體會散文層次變化特征,感悟小說矛盾沖突,感覺戲劇人物語言表達能力,感受詩歌抑揚頓挫的旋律感。
第三,審美延續(xù)。在鑒賞活動以后,學生會獲得審美享受。學生根據(jù)自身制訂的審美標準,在閱讀作品以后,就可對作品思想性進行判斷。
例如《故都的秋》呈現(xiàn)出秋季景色的悲涼、清靜之美,這種美和當前學生審美認知存在不符之處。學生眼中,萬物充滿生機和活力才是美的。在古代杜甫、柳永都賦予秋“悲涼”“愁苦”的色彩。但是在本篇文章當中,作者筆下的秋既具有悲涼美,又具有衰敗美。文本分析既要忠實于文本,又要透過作者的遣詞造句,對于其情感進行仔細揣摩,分析其寫作環(huán)境和心情,探尋作品之美,在鑒賞文本的基礎上做到知人論世,將文本鑒賞和文本分析相互融合,實現(xiàn)深度閱讀。
評價文本過程是學生批判思維形成的過程,也是深度閱讀重要活動之一。在評價文本階段,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做出合理解釋,之后將答案揭曉,以此逐漸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例如《飛向太空的航程》屬于新聞報道,在評價文本以前,學生要了解新聞報道組成要素。結合報道背景、主要內容、作者意圖,探討新聞報道的結構特點、應用價值。閱讀教學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準確抓取新聞信息,概括報道大致含義。圍繞新聞標題展開問題設置,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標題當中并未直接描述‘飛船成功發(fā)射這一事實,而是選擇具有感性色彩的題目”。要回答此問題,學生要對文本信息進行深度挖掘,根據(jù)時代背景,對于飛船發(fā)射含義進行全面分析,對于飛船發(fā)射成功的意義進行評論。
閱讀文本的評價過程,就是要突破思維定式。教師要帶領學生展開批判性閱讀,通過問題激發(fā)學生疑問,啟發(fā)學生思考,使其能夠提出問題,參與討論活動。
例如《故都的秋》這節(jié)課教學,作者在后幾段對于中外作家對“秋”的描寫進行評述。文章當中提到“對于秋,總是……”。作者使用“總”這個字將中外與“秋”相關文學作品都賦予了“悲傷”的情緒,這一觀點可能略有偏頗。教師可以借助此處內容,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展開批判性閱讀,思考“作者語言運用是否準確”,布置課外閱讀任務,收集“秋”有關文學作品,基于主題判斷作品傳達的情感,證實或者反駁本篇文章作者的觀點,達到評價閱讀目標。
綜上分析,語文閱讀教學深度閱讀策略的應用要求教師帶領學生感知閱讀文本,組織閱讀活動,對文本進行整合與分析,在此基礎上對閱讀內容展開鑒賞與評價,循序漸進增加閱讀深度,體現(xiàn)深度閱讀教學目標。
作者簡介:陜西省延長縣高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