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對費爾巴哈的概論尤為重視,其中特別論述了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科學實踐觀點,并注以提綱靈魂: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這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這個世界。指明了一切哲學的根本缺陷,澄清了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舊哲學的根本差異,馬克思新哲學從此就成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是永恒發(fā)展的,對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費爾巴哈;實踐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隨著國際勞工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工人黨和無產階級在政治舞臺上得到了發(fā)展,表現出不容忽視的力量。而勞工運動的發(fā)展,迫切需要用正確的世界觀指明前進的方向?!蛾P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就是1845年的春天,馬克思在稿紙上寫了一些文稿[1]。其中有一篇于1888年公布,即《提綱》。提綱雖篇幅不長,但它揭示了以往舊哲學的直覺性和不足,首次明確闡明了馬克思的實踐觀。馬克思指出,沒有實踐就沒有理論,革命理論的價值只有在革命實踐中才能得到肯定。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以往一切舊哲學的關鍵在于,它是以社會實踐作為自己的哲學基礎。這一哲學基礎決定了只有從現實和歷史出發(fā),才能實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正理解。
一、實踐觀的探析:新哲學的破與立
(一)舊哲學的破:對費爾巴哈哲學重大缺陷的批判
對現實、感性只能通過直觀的形式理解,而沒有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是費爾巴哈在內的唯物主義者的主要缺點。他們不能理解感性的人,先是作為實踐的對象,然后是作為理解的對象。他們堅持客觀事物與人們的實踐毫無關系,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只是關系的直觀反映,就像一面鏡子,只是被動地觀察。費爾巴哈同時談到過實踐的概念,卻與馬克思有本質區(qū)別。他認為實踐是指日常的交流、共識和一些小事,如商人的投機、自私等骯臟的活動,而不是社會或革命實踐。費爾巴哈把直覺稱之為標榜真理的標志,在《未來哲學原理》一書中說到:唯一的標準就是直覺。又在1843年第二版《基督教的本質》序言中,把普通人而不是某個哲學家作為真理的標準。正是費爾巴哈未能將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導致了他對真理標準的誤解。
實踐是唯一的真理標準。馬克思聲稱人們必須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想的真實性,即思想的現實性,思想的本土化,也就是說,如果人的思想要有真理,僅僅在思想領域中是無法去解決的,我們必須也只能選擇在社會實踐中尋求解決的途徑。通過社會實踐確證我們所擁有的知識是否具備正確性,我們的思想具有科學認識現實世界并且具有改造客觀世界的潛在能力和真實能力。對于馬克思來說,辯證思維能否正確反映現實并在這個過程中拋棄實踐,同中世紀的學術哲學一樣枯燥乏味,毫無意義。
(二)新哲學的立:馬克思如何完成新世界觀的確立
那么在認清費爾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義”本質后,馬克思究竟是如何完成他的新世界觀的確立呢?從馬克思主義思想發(fā)展來看,一方面,馬克思受費爾巴哈的人性論影響,仍帶些費爾巴哈所謂的“迷信”色彩;另一方面,馬克思的實踐觀順利地由關注現實的人到現實社會實踐,進而形成自己的新唯物主義。
在實踐發(fā)展的關系上,從對現實問題的關注中,勞動的問題,即實踐的問題成為了當時社會中的主要問題和癥結,引發(fā)了馬克思的深思。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初步闡述了關于“異化勞動”新概述,在《神圣家族》中注意到了“粗糙的物質生活”和“生產方式”。雖然這時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分析還是以人本主義為理論根據的,對“生產方式”的概念的理解還是比較抽象,但對物質生活、對勞動的分析,馬克思漸漸逼近人類歷史發(fā)展之謎底并來到了唯物史觀的入口處。
在政治上,他從封建宗教轉向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從普遍關心人民到1843年首次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呼吁發(fā)展共產主義。馬克思對于現實的人和由現實的個人為主體的活動研究,也決定著其現實問題研究的開展。在1843-1844年這一發(fā)展階段,從他轉向費爾巴哈的初期,就對費爾巴哈過多地強調自然而過少地強調政治,即社會現實問題的缺點的批評可以看出: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是馬克思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基礎。新唯物主義探究下,一種與舊有的機械的唯物主義截然不同的新唯物主義立場誕生了,馬克思也開啟了其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光明發(fā)展道理[2]。
二、馬克思實踐觀的當代發(fā)展
(一)馬克思實踐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發(fā)展
20世紀20年代,“建設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等歷史口號,這些基于馬克思實踐觀的思想觀念,是在領導建立中國紅色革命根據地和進行一系列土地革命斗爭的武裝實踐中產生的。1925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將自己的思想觀點公之于眾,他認為,我們必須團結農村各階層真正可靠力量,即團結廣大農民。很明顯,中國的革命是一場農民革命。因此,團結最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的革命理論認識應運而生。創(chuàng)立紅色根據地之后,毛澤東清晰梳理并撰寫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斗爭》這兩部馬克思主義理論代表性的作品,“紅色政權論”躍然紙上,為指引戰(zhàn)爭勝利做出了指導性的貢獻。1937年7月,毛澤東在第一輪實踐的基礎上,再次貢獻出了自己的《實踐論》這又一篇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性文章。毛澤東再次給予我們啟發(fā):在觀察和處理中國革命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靈活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我們的強大法寶。
(二)馬克思實踐觀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發(fā)展
20世紀中期,面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挑戰(zhàn),黨領導人民完成社會各方面的民主改革,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社會面貌煥然一新。中共八大前期,毛澤東在《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中,明析當下重要任務是獨立自主,調查研究,摸清本國國情,實事求是,從實踐和實際中出發(fā)。中共八大期間,毛澤東談到學習蘇聯經驗時,一再強調要注重分析,任何外國的經驗只能作參考,蘇聯的經驗也不能照搬,各國都要從本國的實際出發(fā),用本土化馬克思的實踐觀去尋找和創(chuàng)造本國的建設道路。中共八大本身就是實踐黨內民主的典范,它確立的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一五計劃”的開展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方針,都是本土化實踐的體現,也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實踐主題相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階段的開始。
(三)馬克思實踐觀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發(fā)展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當時正處于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狀況,與發(fā)達國家相比起來相差甚遠。1978年5月11日,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引起了對認識和思維真理的熱烈討論,在社會各界的思想上和理論上都起到了撥亂反正的作用[3]。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們再次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起點,改革開放的新潮流終于到來了,人們開始了新的勇敢實踐。鄧小平同志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出發(fā)點,牢牢把握國內外形勢和時代特點,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科學判斷,向世界展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論。20世紀80年代末,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馬克思的實踐觀本土化,縱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1世紀初,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入分析國內外發(fā)展趨勢,結合中國實際,繼承前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優(yōu)秀智慧成果,高度概括并創(chuàng)“科學發(fā)展觀”,它本質上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四)馬克思實踐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fā)展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中國共產黨呼吁全國各族人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積極實踐,這實際上是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近年來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建設的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建立在這一實踐基礎上的。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直觀的實踐基礎。在這一實踐過程中,黨領導人民的探索,遞交了一份如何完美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答卷。十八大以后,“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以對當代中國主要矛盾的分析為入口點,將認識與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完美詮釋,再次明確了新的戰(zhàn)略目標和戰(zhàn)略重點。而我們篤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兩個結合”下的守正創(chuàng)新的偉大實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三、結語
堅定繼承和堅決發(fā)展馬克思實踐觀,不斷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始終是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堅定不移的做法,正是他們充分認識到了馬克思實踐觀的科學性和指導性,靈活創(chuàng)造了符合中國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fā)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端劍鋒,歐陽霞.論馬克思實踐觀在中國的發(fā)展——對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解讀與思考[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57-59.
[2] 蕭焜燾.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3] 趙鳳蓮.改革開放的理論和實踐基礎[J].經濟研究導刊,2012(25):3-4.
(作者簡介:賈萌,寶雞文理學院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