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寧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依據英語學科特點,凝練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將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新時期的英語教學目標之一。為了使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順利落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建議——以主題意義為核心,實施單元整體教學。主題意義是主題呈現的核心思想和深層意義,是每個單元最重要的內容。單元整體教學是指以單元主題為線索,站在整體高度,分析、整合單元教學內容,并以此為基礎,融單元主題于不同課型或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同時提升聽、說、讀、寫技能的教學活動。現有實踐證明,主題意義下的單元整體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綜合體驗聽、說、讀、寫活動的過程中,整體認知英語內容,同時培養(yǎng)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1]。譯林版英語教材適合開展主題語境教學,教師應以譯林版英語教材內容為基礎,以主題意義為引領,實施單元整體教學。以Chinese festivals 為例,教師可如此實施單元整體教學。
主題意義是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的起始點和落腳點,貫穿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全過程[2]。主題意義價值深藏于單元內容中,因此,在實施單元整體教學之前,教師要先研讀教材,明確主題意義價值,以便在教學實踐中凸顯主題意義價值。
Chinese festivals 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單元話題是中國傳統節(jié)日。圍繞此話題,本單元設置八個板塊,著重介紹了中國的四個傳統節(jié)日。其中,Story time 板塊先整體介紹了四個傳統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和重陽節(jié),借此引出新詞匯,引導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Grammar time 板塊重點介紹了兩個語法點:十二個月份的縮寫形式和用英語介紹節(jié)日所在月份。Fun time 板塊重在引導學生體驗說說畫畫活動,自覺使用英語介紹四個季節(jié)所在月份及其溫度特點、景色特點等,感受英語的生活化。Sound time 板塊重在引導學生進行聽力訓練,掌握字母組合th 的發(fā)音。Culture time 板塊介紹了西方國家的傳統節(jié)日——萬圣節(jié),描述了此節(jié)日的傳統游戲,旨在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各國的節(jié)日文化。Cartoon time 板塊借助Tina 和Bobby 的對話,介紹了母親節(jié),使學生了解母親節(jié)的相關故事。Checkout time 板塊由Ask and answer 和Think and write 構成:Ask and answer 引導學生進行對話,復習Story time 的內容;Think and write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遷移單元所學,介紹自己喜歡的傳統節(jié)日。Ticking time 板塊綜合單元內容,引導學生討論傳統節(jié)日,說出十二個月份,知道字母組合th 的發(fā)音。
從八個板塊內容可見,本單元以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為核心,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中國節(jié)日”“如何討論中國節(jié)日”“為什么要了解中國節(jié)日”“如何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這四項內容共同指向熱愛中國傳統節(jié)日。眾所周知,每個中國傳統節(jié)日背后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于是,教師確定本單元主題意義為“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在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可以以“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為引領,以單元內容為依據,組織多樣形式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驗,促使學生逐步感知主題意義,并圍繞主題意義與自身情況的聯系,形成個性感悟,由此實現從理解到運用,并在此過程中,順其自然地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是單元整體教學的指向。一般情況下,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指明了“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何種程度”,便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因此,在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要在了解主題意義價值后,結合主題意義與核心任務,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四大維度,明確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指明教學方向。
綜觀上文,Chinese festivals 單元的主題意義是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核心任務是應用英語介紹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弘揚傳統文化?;诖?,教師明確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語言能力目標:能正確地聽、說、讀、寫單詞和詞組,并用單詞和詞組介紹中國傳統節(jié)日;能掌握介詞的使用方法;能掌握十二個月份的英文全稱及縮寫;能準確讀出字母組合“th”的發(fā)音;能正確使用英文說出每個節(jié)日及所在月份,準確介紹傳統節(jié)日特色。
文化意識目標:能了解中國傳統節(jié)日及習俗,感受節(jié)日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了解西方國家的傳統節(jié)日,感受節(jié)日文化特色;了解中西方國家的傳統文化差異,尊重各國文化差異;能用英語向他人介紹中國傳統節(jié)日,弘揚傳統文化。
思維品質目標:能辨析、梳理、總結核心語篇中的關鍵信息;能捕捉對話或語篇中的關鍵信息,做出評價;能創(chuàng)造性地向他人介紹中國傳統節(jié)日。
學習能力目標:能與他人用英語交流中國傳統節(jié)日;能分析、歸納、總結單元內容;能審視自己慶祝中國傳統節(jié)日的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改進。
教師可以以這些教學目標為導向,“對癥下藥”,組織相關的教學活動,助力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達成不同的學習目標,激發(f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習效果。
在建構主義研究者看來,已有經驗是學習者進行有意義建構的基礎。在參與單元整體教學之際,學生要發(fā)揮已有經驗作用,深入地認識主題意義,形成結構化的知識框架,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揮已有經驗作用,積極體驗單元整體教學。
在學習Chinese festivals 單元之前,學生先了解了西方國家的傳統節(jié)日——圣誕節(jié),掌握了相關英語知識,能用英語介紹圣誕節(jié)的相關內容,這為學習Chinese festivals 單元提供了助力。此外,在體驗現實生活之際,學生早已應用多樣的方式,認識了中國不同的傳統節(jié)日,如某一傳統節(jié)日的來源、傳統習俗等,為學習本單元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師可參照學生的學習所得和生活經驗,應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發(fā)揮已有經驗作用。
例如,在單元教學之初,教師可采用溫故知新法,播放視頻,呈現與圣誕節(jié)有關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觀看之際,大部分學生會進行頭腦風腦,聯想與圣誕節(jié)有關的內容,就此組建語言,踴躍表達。在學生表達后,教師可繼續(xù)播放視頻,展現中國傳統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和重陽節(jié)的文化習俗,鼓勵學生遷移生活經驗,試著介紹中國傳統節(jié)日。在此之際,不少學生會遭遇諸多問題,如語言素材不足、語言儲備不足等。教師則要把握時機,引出本單元內容,引導學生探究,彌補不足。又如,在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Story time 中的語篇為基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促使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jié)日。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遷移已有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探索與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和重陽節(jié)有關的內容,豐富知識儲備,自主地進行表達,借此掌握語言知識,發(fā)展語言能力,增強文化認知等。
本單元的教學活動應以教學語篇為基礎,促使學生發(fā)揮已有經驗,自我認知主題,轉化已有經驗,扎實掌握單元內容,同時提高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所以,在實施單元整體教學之際,教師應突破教材和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以學生為本,探索更多樣、更新穎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發(fā)揮已有經驗作用。
課時學習是單元整體教學的重要構成。單元整體教學強調從“部分”到“整體”,建構知識體系。在確定主題意義、明確整體教學目標后,教師要將主題意義作為核心任務,并就此整合教學內容,設定課時學習內容,落實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在Chinese festivals 單元整體教學之初,教師應研讀教材內容,綜合各個板塊,梳理出四項內容:什么是中國節(jié)日、如何討論中國節(jié)日、為什么了解中國節(jié)日以及如何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通過了解這四項內容,學生可以循序漸進地感知主題意義。因此,教師應立足教材研讀情況,將如上四項內容,設定為四個子主題。同時,教師應圍繞這四個子主題,整合四個課時學習內容,具體如表1。
表1
之后,教師則以課時內容為基礎,組織教學活動。在此之際,教師還應打破教材限制,融入其他內容,豐富教學內容。
以“如何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為例,教師可立足教學內容,如此組織教學活動。
單元整體教學重視問題解決。小學生對未知有濃厚的興趣。面對未知,學生會發(fā)揮已有經驗作用,積極探究,建構認知。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學生探究未知的過程。教師可以設置問題鏈,提出一個個問題,激發(fā)學生主題意義的探究興趣,促使學生發(fā)揮已有經驗作用,積極探究,解決問題。
在“如何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這節(jié)課之前,學生學習了三個課時內容,掌握了基礎知識,積累了用英語表述傳統節(jié)日的經驗。于是,教師播放孔子學院視頻,讓學生了解孔子學院的基本情況——在世界范圍內教授漢語,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視頻內容,教師創(chuàng)設漢推員語境。之后,教師結合語境與課時子主題,提出核心問題“How to be a Chinese culture promoter?”為了使學生順利解決此問題,教師依據學生已有經驗,提出四個問題:(1)What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unit?(2)How do you know more about these festivals?(3)What are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of Tomb-Sweeping Day and the winter solstice?(4)How to make posters to promote traditional festivals?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鏈的作用下,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積極思維,發(fā)揮已有經驗作用,積極表述,同時拓展已有經驗,靈活應用單元內容,積極實踐,加深對單元內容的理解,同時發(fā)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增強文化認知,提升文化意識。
課時教學是學生探究單元主題意義的重要途徑。單元整體教學強調教學活動化。教學活動是學生探究主題意義的依托。問題鏈串聯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因此,在呈現問題鏈后,教師要依據不同的問題組織相關活動,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意義價值。
例如,在提出第三個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為了增強討論效果,教師順勢提出任務:“請和小組成員合作,收集關于清明節(jié)和冬至的信息,制作思維導圖,展現有價值的內容?!痹诖巳蝿盏尿寗酉?,學生發(fā)揮自主性,大量收集信息,踴躍交流,由此做出判斷,選出有價值的信息。與此同時,學生發(fā)散思維,制作思維導圖,呈現不同內容。如有的學生介紹了清明節(jié)的來歷和傳統習俗,以及與之相關的古詩詞等。有的學生重點介紹了冬至的傳統習俗,尤其飲食文化。在展現思維導圖時,學生掌握了豐富的傳統節(jié)日內容,感受到了傳統節(jié)日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了解了宣傳傳統節(jié)日的目的——弘揚傳統文化,由此實現了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同時,學生因體驗如此活動,順其自然地鍛煉了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有利于提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
綜上所述,在參與單元整體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會站在整體角度體驗多樣活動,從“部分 ”到“整體”,一步步地學、用單元內容,深刻地感知單元主題意義,順其自然地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小學英語教師應剖析教材,確定單元主題意義,并以主題意義為中心,從整體角度出發(fā)設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整合課時學習內容,組織課時教學活動,使學生一步步地感知單元主題意義,同時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