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凌藝,廖丹
1. 湘南學院臨床學院婦產(chǎn)科,湖南郴州 423000;
2. 湘南學院附屬醫(yī)院婦產(chǎn)科,湖南郴州 423000
醫(y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臨床實習是醫(yī)學教育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醫(yī)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醫(yī)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突出特點是實踐性與操作性超強的工作,這就需要帶教老師從更深層次的視角開展對實習生的帶教工作,醫(yī)院的教學管理、帶教老師素質(zhì)、工作能力及帶教方法是實習生成長的關鍵。目前在臨床實習中仍然沿用常規(guī)的帶教模式,由于缺乏讓實習生上手的機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實習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及實操能力的提升[1]。已有研究顯示,采用教學管床有利于提高實習生的臨床思維能力[2]。為進一步了解教學管床在帶教中的作用,本研究選取湘南學臨床學院2016 年1—12 月110 名實習生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所選對象為本院實習生共110 名,均為本科學歷,隨機分為觀察組55 名、對照組55 名。觀察組年齡22~25 歲,平均(24.06±0.22)歲;男20 名,女35名。對照組年齡22~26 歲,平均(24.11±0.18)歲;男24 名,女31 名。組間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本科學歷;年齡>18 歲;在本院實習超過12 周;性別不限。
排除標準:??茖W歷者;開展研究期間不在崗者如休假、外出等;實習期間存在嚴重違規(guī)者;在本院實習時間少于12 周者。
選拔臨床經(jīng)驗豐富、教學經(jīng)驗豐富、教學意識強的醫(yī)師擔任臨床帶教教師。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帶教模式,由帶教教師開展帶教,實習生入科后熟悉科室環(huán)境、基本情況、規(guī)章制度,實習生跟隨帶教老師學習,最后進行出科考核。
觀察組:采用實習生教學管床模式,實習生在帶教教師的指導與安排下,每名實習生分管2~3 名患者,由實習生負責病情穩(wěn)定、技術難度低的患者,實習生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對患者的全面負責,包括對患者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診斷、治療,開寫醫(yī)囑并檢查其執(zhí)行情況,書寫病歷,參與每天2 次查房,實習生需將每日工作情況向帶教教師匯報。帶教教師講解科室常見疾病以及常見病的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等,要求實習生能夠盡快掌握部分醫(yī)療儀器的使用。加強對帶教教師的培訓,做好崗前培訓工作。實習生在實習的過程中,開展對實習生多個環(huán)節(jié)的檢查與指導,重點針對開醫(yī)囑進行檢查,指導實習生能夠對分管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啟發(fā)實習生的主動思維和操作能力,幫助實習生能夠盡快轉變角色。
所有實習生均同對照組實習生進行出科前考核。
兩組實習生理論成績、實操成績、病歷書寫查體比較,每門滿分100 分,由3 名考評教師對所有實習生進行出科考評。
兩組實習生綜合能力比較,由3 名考評教師對每一名實習生進行打分,包括醫(yī)德醫(yī)風(30 分)、醫(yī)患溝通能力(30 分)、臨床思維能力(40 分)。
對所有實習生進行帶教模式評價,采用匿名方式,評價指標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主要評價帶教模式是否能夠提高自學能力(30 分)、全面掌握知識(30 分)、提高醫(yī)患溝通能力(40 分),得分90 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得分70~89 分為滿意,小于69分為一般。調(diào)查問卷一共發(fā)放110 份,回收110 份,有效110 份,有效回收率100%。
分析觀察組實習生對帶教模式效果評價,內(nèi)容包括提高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加強對疾病的認知、提高臨床操作能力、促進師生溝通。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實習生理論成績、實操成績、病歷書寫查體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生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實習生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55)觀察組(n=55)t 值P 值理論成績88.75±3.94 94.59±3.56 6.113<0.05實操成績82.43±6.03 91.82±5.75 5.217<0.05病歷書寫查體87.49±2.19 93.13±2.07 8.446<0.05
觀察組實習生綜合能力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實習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習生綜合能力比較[(±s),分]
表2 兩組實習生綜合能力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55)觀察組(n=55)t 值P 值醫(yī)德醫(yī)風24.16±1.72 27.11±1.81 4.009<0.05醫(yī)患溝通能力22.05±1.48 25.37±2.09 3.659<0.05臨床思維能力30.61±2.77 35.68±3.14 8.192<0.05
觀察組實習生對帶教方式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實習生對帶教方式滿意度比較
96.36 %的實習生對實習生教學管床持贊成態(tài)度。見表4。
表4 觀察組55 名實習生對實習生教學管床給出的反饋信息
我國傳統(tǒng)的帶教教學方法是帶教老師根據(jù)教學大綱的內(nèi)容制定教學計劃,在入科時先講授理論知識,再采用跟班輔導的方法對學生進行邊講解邊操作的形式傳授理論知識和臨床操作基本技能,該傳統(tǒng)實習方式導致實習生積極性不高,1 年實習后,大多數(shù)學生實習結束后臨床思維及臨床溝通能力仍欠缺??紤]到傳統(tǒng)帶教模式并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帶教效果,加上這種帶教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轉變傳統(tǒng)的帶教模式,采取更加有效的帶教模式成為臨床帶教工作中的重點。本次重點研究與分析實習生教學管床在臨床本科實習中的應用效果。
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實習生理論成績、實操成績、病歷書寫查體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實習生綜合能力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實習生(P<0.05)。通過采用實習生教學管床模式,整個帶教過程中更加以一種啟發(fā)性的教學為主,另外帶教過程中也更加常用床邊提問式教學法,這種以臨床問題作為導向的帶教模式,有效加強了實習生對疾病,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實習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6]。帶教教師通過了解實習生的基本情況,讓每名實習生分管2~3 名患者,讓實習生在分管患者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和遇到書本上接觸不到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fā)實習生主動學習的欲望。特別是實習生教學管床模式讓實習生參與查房等臨床工作中來,有利于提高實習生對病情的觀察能力以及綜合素質(zhì),有利于實習生在進入臨床后,能夠迅速地轉換自己的角色[7-8]。實習生管床模式讓每一名實習生都參與到病人患者的管理以及治療等工作當中,而帶教教師也能夠更好地了解與指導實習生的臨床工作,對提高實習生的臨床綜合能力有重要作用[9]。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扎實的醫(y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強調(diào)從學生已有的臨床知識出發(fā),在帶教老師指導下做一名“住院醫(yī)師”,參與管床,負責一定數(shù)量患者的醫(yī)療工作,進而使學生提高臨床思維能力、醫(yī)患溝通能力、臨床操作能力,使實習生畢業(yè)后能更快適應臨床工作。通過出科考核,不僅能夠了解實習生實習的效果,并且也能夠明確這種帶教方式的作用[10]。
通過在實習生實習期間采用實習生教學管床模式,每名實習生分管2~3 名患者,在這種情況下,實習生能夠獨立地對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分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實習生的主觀能動性[11-12]。另外這也能加強實習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與帶教教師之間的溝通[13]。這是因為實習生在了解并掌握相關臨床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開展段開展對分管患者的治療,參與查房等,能夠積累一定的臨床經(jīng)驗,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實習生的各方面能力。這種新型的帶教模式,使得實習生與帶教教師之間并非傳統(tǒng)的師徒關系,雙方之間更多地體現(xiàn)出一種協(xié)作[14]。實習生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病情觀察,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而帶教教師在實習生操作的過程中主要起到監(jiān)督和指導的作用,有效發(fā)現(xiàn)實習生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這種更加科學有效的帶教模式,對于提實習生的基礎知識與專業(yè)技術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5]。整個帶教過程中,始終以實習生作為中心,更有利于激發(fā)出實習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實習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臨床知識,切實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技術。
傳統(tǒng)的帶教法不僅機械且被動,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會限制實習生的學習[16]。而實習生教學管床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臨床帶教工作的連續(xù)性,在實習生實習的過程中帶教教師給予實習生成長學習的空間,能夠更好地促進實習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從而提高實習生的管床質(zhì)量。整個實習過程以及帶教過程中,帶教教師與實習生之間共同完成帶教任務,不僅能夠拉近師生關系,也能夠將實習生的實習工作從被動轉變?yōu)橹鲃覽17]。特別是在實習生教學管床的過程中,帶教教師更加注重學,注重實習生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從本研究中,觀察組實習生對帶教方式總滿意度98.18%(54/55)高于對照組40.0%(22/55)(P<0.05)。通過結果可見,這種更加新穎的帶教模式,能夠真正讓實習生參與到臨床工作中來,鍛煉實習生能力的同時,真正做到提升實習生的各方面技能與能力,這種方法才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實習的價值,讓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真正得到鍛煉。
從本研究結果可見,認為實習生教學管床能夠提高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所占比例為98.18%、認為實習生教學管床能夠加強對疾病的認知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0.0%、認為實習生教學管床能夠有助于提高臨床操作能力所占比例96.36%,認為實習生教學管床能夠促進師生溝通所占比例98.18%,認為實習生教學管床能夠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所占比例98.18%。實習生教學管床模式,讓實習生最大限度地負責患者在整個住院期間的治療,整個帶教模式轉變?yōu)橐环N縱向、螺旋式的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帶教模式的被動性,讓實習生能夠主動完成實習工作[18]。整個實習期間實習生將遇到的問題或者是不明白之處,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查閱相關資料,并采取主動解決的方式,這有利于拓展實習生自身的知識掌握的寬度與深度。
綜上所述,對于臨床本科實習采用實習生教學管床模式比傳統(tǒng)帶教模式能夠獲得更加滿意的帶教效果,有利于提高實習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師生溝通,更容易被實習生接受,值得在臨床帶教工作中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