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中國古典詩詞俄譯難的背景下,通過陸游詩詞中的文化意象多個俄譯版本的比較研究,總結(jié)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為今后更好地進行漢俄詩歌的翻譯、擴大中國古典詩詞在國外的譯介、弘揚中華民族深遠的文化、使中國經(jīng)典詩歌真正地走出去貢獻一點參考意見。
【關(guān)鍵詞】陸游詩詞;文化意象;俄譯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29-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9.031
翻譯一篇詩歌,首先要弄清楚其字面含義,其次再理解其深層含義,而文化意象作為古詩詞中基本的文化藝術(shù)單位,是詩人把事景情融為一個整體的體現(xiàn),也是把主觀的感受與客觀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的文化形象,因此要想向國外傳播中國經(jīng)典古詩詞,文化意象的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并且文化意象翻譯得是否得當,在國外的傳播力度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
一、陸游詩詞中的文化意象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出的詩詞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生于兩宋之交,年少時便顛沛流離,從小內(nèi)心就懷有篤定的愛國之情,兼具天下,所以他利用自己敏銳的感受力留下了一部部經(jīng)典詩集。在他的詩歌中使用了大量寓意豐厚的文化意象,使其作品擁有了時至今日還流傳不息的內(nèi)在生命力。細讀陸游詩歌,筆下的文化意象可謂是意蘊深遠、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以時節(jié)類寓意的有“春天”(尊前消盡少年狂,慵著送春語?!逗檬陆罚?、“秋天”(詩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來?!肚锼肌罚┑?;以氣候類寓意的有“風雨”(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鵲橋仙·夜聞杜鵑》)、“煙雨”(溪煙一縷起前灘,急雨俄吞四面山。《湖上急雨》)等;以動物類寓意的有“猿猴”(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冻恰罚?、“喜鵲”(月白庭空樹影稀,鵲棲不穩(wěn)繞枝飛?!对孪隆罚┑?;以植物類寓意的有“浮萍”(金井梧桐生晝寂,綠池蘋藻弄風漪?!端づ碱}》)、“楊柳”(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队紊轿鞔濉罚┑?;以戰(zhàn)爭類寓意的有“鐵騎”(鐵騎無聲望似水。《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輪臺”(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妒辉滤娜诊L雨大作》)等。
陸游用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意象或向往美好生活之情,或暗含仕途不順愁苦之情,或表達愛情分開之苦,或抒發(fā)雄偉的愛國之情,總之這些文化意象都能帶領(lǐng)我們到達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流露出的真情實感。接下來將以陸游詩歌中最典型的“春”“風雨”的文化意象為例,詳細剖析它們的特有形象含義,并結(jié)合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具體分析這幾種文化意象在陸游詩歌不同的俄譯本中的傳遞效果。
二、陸游詩詞中文化意象“春”的俄譯對比研究
文化意象“春”在陸游作品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并且“春”的形式也很多。在陸游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有直接寫時節(jié)春的,像“春天”“新春”“春日”“暮春”等,還有間接寫春的,如“春雨”“春風”“春柳”“春游”等。正是因為春是一年之初,能夠讓人燃起新的希望,支撐人們度過艱難的寒冬歲月,所以使陸游的一生富有如此濃郁的春之情結(jié)。
(一)迎春形象
“春”的意象通常蘊含萬物復蘇的意思,春天來了,大地逐漸蘇醒,恢復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還帶來了希望與美好,因此,春是可以傳情的,代表了詩人美好的向往。
例一: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垛O頭鳳·紅酥手》
譯文一:Ивы по-прежнему свежи, Стены дворца затенили. Все полонили в округе, Вызвали думы о друге.(Перевёл Басманов М.И.)
譯文二:Весь город весной упоен, Лишь у вашего дома. Тоскливы. Плакучие ивы…Печальные ивы…Разлучницы ивы...(Перевёл Голубев И.С.)
譯文三:Плакучая тянется ива – за стены, весну привечая.(Перевёл Стручалина Г.В.)
此詞描寫了詞人與原配唐氏的愛情悲劇,記述了詞人與唐氏被迫分開后,在禹跡寺南沈園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達了他們眷戀之深和相思之切,抒發(fā)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的凄楚癡情,是一首別開生面、催人淚下的作品。
從形式來看,譯文三是合適的,因為原文只是詞的一句話,譯文一與二過于冗長。而從內(nèi)容來看,這里的三種俄譯處理方法各不相同,對此文化意象“春”的傳遞效果也不一樣。譯文一沒有直接運用весна一詞,采用省略法,通過描寫原文中的其他意象“柳”來表現(xiàn)出春意盎然的美景。利用譯文中描繪柳新鮮的形容詞“свежи”與垂在宮墻上的動詞“затенили”,引發(fā)讀者對春色的無盡想象,加強詩詞的藝術(shù)效果。譯者在最后兩行又添加了對此的理解,奠定了回憶為主旋律的情感基調(diào)。譯文二與三都采用了直譯法,各用一詞形容весна,不同在于譯文二描寫柳的筆墨比譯文三多,譯文二的譯者進行的不是等值翻譯,但是卻把陸游追憶過去的委婉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情感的傳遞效果更好。
(二)爭春形象
春也是四季之首的象征,也代表著一年輪回重新開始,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陸游常在自己的詩作中借用春的文化意象特征來感慨世事無常,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也要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
例二: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懹巍恫匪阕印ぴ伱贰?/p>
譯文一:К чему тебе с весенними цветами. За место первое докучливые споры?。ě抱支猝支缨拽?Басманов М.И.)
譯文二:Но без горечи разве бывает весной. Тот, кто стольким цветам ненавистен другим?(Перевёл Перелешин В.Ф.)
這是一首詠梅詞,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下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詞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調(diào)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雖終生坎坷卻堅貞不屈,達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從字面看“爭春”二字容易被誤認為是爭奪春天,實則它們的含義是與百花爭奇斗艷。譯文一的譯者采取了意譯法,將其深層含義За место первое(為了第一的位置)解釋了出來,這樣的翻譯無疑是合適的,能夠引發(fā)譯語讀者最直接的共鳴。反觀譯文二將側(cè)重點從“爭春”轉(zhuǎn)移到了“苦”與“妒”上,再運用反問的語氣增強情感,生動地刻畫出詩人當時的愁情,很容易讓讀者感受到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當時的心境。譯文一精煉又準確,而譯文二的傳情更勝一籌。
(三)傷春形象
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綠,故稱為青春,代指珍貴的年華,而陸游卻在珍貴的青年時期經(jīng)歷了悲劇般的首次婚姻,傷春是中國古代文人一種帶有頹廢色彩的情結(jié),名為感傷春天,實則是憂傷詩人自己的凄美愛情,在《釵頭鳳·紅酥手》這首詩中,陸游毫不避諱地流露出內(nèi)心的傷感之情。
例三: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譯文一 : Снова весна, как и прежде, А человек угасает!..(Перевёл Басманов М.И.)
譯文二 : Весна – как и прежде –Но я одинок и бессилен.(Перевёл Голубев И.С.)
譯文三 :Снова весна, как прежде… Но жизнь без любви увяла.(Перевёл Стручалина Г.В.)
三位譯者對于春如舊翻譯得都如出一轍,譯為“如往常一樣的春天再次到來”,這里的“舊”并沒有采取一般形容詞的含義,而是采用了少見的名詞“從前,過去”的含義,由此可見三位譯者都很好地把握住多義字“舊”的含義。原文用逗號將句子隔開,而三位譯者都把“春如舊,人空瘦”這句作為一個整句一起翻譯,可見運用的翻譯策略也是相同的,因為此句的重點在于引出后半句“人空瘦”,作出詞的上闋與下闕的強烈對比,突出物是人非的苦悶之情。譯文一與譯文二運用了直譯法,分別直譯為“人也逐漸消瘦”與“我獨自一人衰弱無力”;譯文三運用了意譯法,意譯為“無愛的生活已衰頹”,譯者沒有在字面上停留,而是深層挖掘?qū)е氯丝帐莸脑?,以及詩人?nèi)心的現(xiàn)狀。雖然此句中文化意象“春”不是重心,但是可看出三位譯者對其翻譯的想法與思路時一致的,對它的俄譯也是各有千秋,最關(guān)鍵的還是要達到傳情的目的。
三、陸游詩詞中文化意象“風雨”的俄譯對比研究
眾所周知,陸游一生坎坷,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又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帮L”和“雨”就成了陸游詩詞中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重要文化意象。在陸游的筆下寫過拆散他婚姻的“東風”、夢里鏡湖上的“煙雨”、春晚連江的“風雨”等。在他的詩詞中“風雨”的文化意象被寄予了很多人文情懷。
(一)風吹雨打形象
在陸游的詩作中,與風雨有關(guān)的詩詞占比極大,因為詩人本身的仕途不順,所以經(jīng)常借梅花來歌頌自己的高貴品質(zhì),以風雨來比喻自己所遭受的欺壓,所以梅花被風吹雨打何嘗不是作者自身的真實寫照。
例一: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懹巍恫匪阕印ぴ伱贰?/p>
譯文一:Со своей печалью снова, Да шум дождя, Да ветра дуновенье.(Перевёл Басманов М.И.)
譯文二:И теперь от обиды желтеете вы и стыда, Что и ветер вас треплет, и ливней ручьи.(Перевёл Перелешин В.Ф.)
表面看作者是在描述梅花被風雨摧殘,實際是在以物喻人。此時的風雨意象不單單是對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更是政治風雨和艱難險惡的生活環(huán)境的象征。兩位譯者各自運用不同的連詞“что и...и...”與“да...да...”翻譯原文的風雨,實現(xiàn)了與原作形式對等。兩個譯文的不同點在于譯文一沒有添加動詞,原文也沒有動詞,用名詞風雨隱喻動詞風吹雨打,以及被風雨磨煉都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所以譯文一再次實現(xiàn)了動態(tài)對等。而譯文二巧妙地添加了動詞,將詩人的情感和盤托出,完整地傳遞出原詩文化意象的韻味。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譯者的用詞都很妥當,譯文一中的“печаль”和譯文二中的“обида”“стыда”都很好地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政治苦悶,表達出抱負難以實現(xiàn)的人生憂慮。
(二)狂風暴雨形象
風雨是生活中的自然現(xiàn)象,詩人運用夸張的想象和浪漫主義的手法,將自己的豪情壯志描繪成狂風暴雨的場景,釋放自己壓抑的性格,只有傾盆大雨才有一瀉千里的快感,從而書寫出風雨的豪壯之美。
例一: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
譯文一:Над озером ветер кружит, гонит тучи, дождь тёмной весит пеленой. И горы вокруг сотрясает до кручи, ревут они, словно прибой.(Перевёл? Стручалина Г.В.)
這是年近七旬的陸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里,寫下的一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
除了清新雅致的小雨,陸游還在詩詞中描寫了很多氣勢磅礴的大雨,將內(nèi)心壓抑的情感融入暴雨之中。這一句詩中包含多個文化意象,而最中心的文化意象便是風雨,翻譯時不能僅譯出“ветер”與“дождь”,還要通過譯者增添的動詞去描述風雨,將情融于景中,這也是俄譯的難點之一。在這里譯者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和直譯法,在譯文中通過“ветер кружит, гонит тучи, дождь тёмной”對風、云、雨的形容,側(cè)面烘托出雨勢很大,忠實地描繪出江湖村莊被風雨襲擊時的畫面,相信譯語讀者也能被驚心動魄的場面震撼到。
(三)腥風血雨形象
陸游從小就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紛飛、顛沛流離的磨難。風中夾帶腥味,雨中帶著鮮血,這是陸游童年時的噩夢,也是長大后的人生抱負。大量的愛國詩篇抒發(fā)詩人了對金人的憎恨和早日收復失地的愿望,于是任何的風吹草動都能讓詩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場上激烈廝殺時的腥風血雨。
例一: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譯文一:Кончается ночь, только дождь сеет ветер за рамкой окон. Конь в латах по льду на реке на рассвете приходит в мой сон.(Перевёл? Стручалина Г.В.)
這句詩是陸游愛國的重要佐證之一,流傳至今。短短幾個字便寫出了要為國家報仇雪恨,恢復失去的領(lǐng)土,解放苦難的人民,愛國情感十分濃厚。譯者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和直譯法,很好地譯出詩作的情景,并且最后一句的俄譯連語序都十分符合原作,此句包含“風雨”在內(nèi)的所有文化意象都被譯者忠實地翻譯出來,語義對等,形式對等,使譯文讀者更易感受到原詩的整體氣氛。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風雨聲到了詩人的夢里成就了鐵馬與冰河,以此襯托出抗金戰(zhàn)士的勇武與斗志。
四、結(jié)語
陸游的詩詞除了運用到大量表現(xiàn)多樣的文化意象,其中的深層意蘊也是特別重要的原因。在陸游詩詞文化意象的傳遞中大多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就文化意象的翻譯而言,主要采取的是直譯法和意譯法,其中包括意象保留法、意象轉(zhuǎn)化法、意象省略法和意象解釋法。再加上譯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詩作中,感受到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仔細體會詩人的內(nèi)心情緒,靈活運用不同的譯法,才能使文化意象傳遞準確,創(chuàng)作出經(jīng)典的譯作,加大傳播中國古典詩歌的力度。
參考文獻:
[1]曹婧.中國古詩俄譯過程中文化意象的傳遞[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3.
[2]侯娟娟.陸游詩歌雨意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 2017.
[3]黃倩.古詩詞中文化意象的解讀[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2,6(26):18-21.
[4]陸游.陸放翁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6.
[5]王凱鳳,馮文坤.中國古詩意象翻譯初探[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01):125-128.
作者簡介:
邱禹晗,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方向: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