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正確地使用語言文字。如果通過語文教學能夠使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思想深入人心,那對于把住語言文字這個“咽喉要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因此,語文教學從一開始就應該注意在這方面下功夫,由淺入深地通過生動實際的教育,使學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語言文字就是用來反映客觀事物的。讀書,就是要通過語言文字去認識它所反映的客觀事物。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寫得好,有價值,主要就是因為它準確、鮮明、生動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學習作文,也就是要學習怎樣準確、鮮明、生動而又深刻地反映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閱讀教學中,決不可脫離文章的內(nèi)容,不顧文章所反映的實際,大講寫作技巧,使學生誤認為好文章都是用技巧“制造”出來的;在作文教學中,也決不可把學生引入不顧實際任意編造的歧途,更不可為了升學考試幫助學生弄虛作假編寫“生動感人”的應考文章。這樣,會使學生的思想受到很不好的影響,造成很大危害。甚至可以說,無論是對于語文課還是對于學生對語文的認識,這都是一種“致命傷”。
——摘自江山野《從社會需要看語文教學》(見劉國正主編《我和語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年7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