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顏
寫作教學一向是語文學科實行美育的重要陣地,情境寫作教學更加需要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日常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積累、審美感悟、審美創(chuàng)造和審美評價,并成之以文,這不僅考驗學生,也考驗著老師對于審美的感受和認知,老師的每日課堂對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因此老師需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除了老師自身的良好引領,在情境寫作教學中,以下三種美育滲透路徑也有顯著效果。
一、通過設計寫作任務驅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任何創(chuàng)作都需要一個動力驅使,而學生課堂寫作抑或是應試寫作大多缺失一定的內(nèi)在動力,需要教師提供外在動力的幫助,以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欲望。這個外在動力也就是教師在課程中基于學生生活中可獲取的材料和體驗,采用文字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手法,創(chuàng)設一個模擬甚至真實的寫作任務,并通過情境的展開滲透審美的感受,貫穿課堂始終。
如在兒童節(jié)之前的作文課上,可以為初一學生創(chuàng)設快樂兒童節(jié)的情境,回憶童年快樂生活。通過兒時的照片、交流童年的糗事、歡快的音樂,喚醒學生對于童年的美好記憶,這種美好讓學生很容易打破寫作任務的界限,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個人的寫作情境,從而出現(xiàn)訴說個人生活體驗的熱情。老師選擇課堂寫作任務應注意與學生的共鳴,在這種共鳴之下,整節(jié)課緊緊圍繞這一寫作任務,幫助學生挑選符合寫作任務的寫作內(nèi)容,以范例的形式進行審美滲透,幫助學生把握寫作任務下審美的標準。
二、利用多元素材進行審美滲透,拓展學生情境寫作空間
1.范例文本
“互文性”的概念最早由法國批評家克莉絲蒂瓦提出,她認為文本都是交互參照構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在對其他文本吸收之上的轉化,因此個體創(chuàng)作最終將建立一個與其他文本互相參照的審美空間。因此諸如教材、美文、同伴作文等,都可以為作為范例文本來創(chuàng)設特定的審美情境。這些特定的審美情境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有效鏈接,與學生的個體生活成長情境交融,幫助學生拓展情境寫作空間,從而達到美育的更高要求即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
2.隨筆寫作
隨筆寫作就是讓學生在片段的寫作中不斷加深對自我、社會、自然等方面的認知力和審美力,讓學生有意地去關注美的體驗,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去構建自覺地審美趣味,培養(yǎng)其高尚的審美情操。這種隨筆寫作可以如“循環(huán)日記”等有趣味性的方式開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一本日記,以周為單位循環(huán)。讓學生漫無目的去收集生活里美好瞬間、感動時刻,有時候讓學生摸不到法門,以“循環(huán)日記”為要求,往往可以引導他們?nèi)粘I畹膶徝婪较?。鼓勵學生多走出房門,與時代與社會接軌,生活中有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素材,對素材的審美編輯與記憶使得學生有較強的生命體驗,幫助學生擴展情境寫作的寫作空間。
三、通過有效評價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1.教師評價語:表揚為主,重點突出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在情境教學的各項過程中,應當針對特定的情境與環(huán)節(jié)目標,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鼓勵式評價,盡可能找到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的亮點,進行鼓勵。這種鼓勵之下更能涌現(xiàn)出創(chuàng)新性思維。但同時也要指出突出的問題,可以用做標記等方式幫助學生找到審美的方向。出現(xiàn)問題時要重點突出,先解決關鍵問題,不論是課堂上的即時點評還是書面評語,爭取讓學生在每次評價后清晰的認知問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2.其他評價語:覆蓋全面,趣味橫生
其他的評語首先是學生自己的,每當創(chuàng)作結束后,學生往往進入到一種“靜觀”的狀態(tài),當閱讀了范例文本等內(nèi)容后,會和自己的作品有一個審美比較,這時孩子自己得出的評價是最可貴的,一定要讓孩子記錄下來,這是審美提高最有效的方法。
同伴和家長的評價往往覆蓋全面,很多時候充滿趣味和感動,這些評價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受到關注,同時,讓學生能感受到社會普遍的審美傾向,也能樹立孩子的自信,提高孩子的寫作熱情。因此,定期收集孩子的作品編輯成冊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