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智奇
語文大單元教學是建立在“學科大概念”基礎上,運用群文(整本書)閱讀或活動任務形式,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的教學內(nèi)容的主題化取舍和任務性優(yōu)化。大單元教學的哲理意蘊在于一個“大”字: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對相關教學素材進行系統(tǒng)化處理和安排。以大單元教學的形式對教學過程進行優(yōu)化,有助于打破傳統(tǒng)教學存在的局限,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完善教學方法
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生只盯著課本上的練習題,不會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局限于課本知識、缺乏社會實踐性綜合學習,造成學生的視野狹窄、思維固化。語文采取大單元教學,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每篇文章。只要學生能清楚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思想內(nèi)涵,教師就不要繼續(xù)過細地教學,應該讓學生自己獨立理解、深化體悟,以便學生更全面扎實地把書本內(nèi)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存,活學活用。
二、把握文章特質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明確教育目標,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將學生、課程和教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記錄教學節(jié)奏,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我與地壇》《故都的秋》等散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一些關注精神世界、山水美景的文章,也可以播放祖國壯麗河山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體驗文章的獨特魅力,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懷。通過相似類型文章的閱讀和欣賞,學生一定會感受到不同的生活世界,對文本的理解會更加透徹。
新課標指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應以情感、語言和文本感受為基礎,提高表達能力和感知能力。在開展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加強對表達能力的引導,關注學生在大單元教學基礎上獲得的情感體驗,及時溝通和交流課程學習收獲,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
三、整合教學資源
教師要整合教材,為學生呈現(xiàn)更廣泛的知識網(wǎng)絡,以便學生的消化和吸收。例如,在學習《赤壁賦》等文章后,我們可以相機開展《題畫》教學,細讀原文:“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傊?,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語句,討論“如何捕捉胸中、眼中的竹子形象”“作者的情感如何”,并用語言或者文字表達。此外,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還可以充分融入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借助信息化教學,補充豐富多樣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線上線下互動,實現(xiàn)各類知識的相互有效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