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輝
(文縣第一中學 甘肅 隴南 746412)
處在新時期的背景下,人才的培養(yǎng)相較于以往有了很多不同,傳統(tǒng)教育當中,更為關注理論知識的灌輸,知識技能的掌握是核心?,F(xiàn)階段,對于人才的定義更為豐富,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yè)能力,還需要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較高的道德素養(yǎng)?,F(xiàn)階段的歷史教學,側重于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歷史教師需要更新歷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入手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應用能力,讓學生通過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能夠靈活掌握歷史知識,具備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這才是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真正意義的關鍵。
從歷史學科的角度來看,這門課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知識也是比較嚴謹?shù)模抑R內部有著一種邏輯上的關系,現(xiàn)在的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已經解決了以往的螺旋問題和循環(huán)往復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教材內容的重復性。但是,卻對整個課程的整體性產生了一定的破壞,使得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夠清晰,影響到了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教師都需要重視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找到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對歷史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整合,建立起一個完整、嚴謹?shù)臍v史知識體系,這樣,學生就可以從整體來把控歷史知識,分析歷史問題,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框架。
歷史學科在高中時期,屬于人文學科,它的主要功能是引導學生了解歷史,同時也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正確三觀的責任,在此過程中,家國情懷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現(xiàn)代教育的核心,在高中的歷史學習期間,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形成對國家、民族的熱愛,要讓學生具備優(yōu)秀的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將民族團結、民族自強等知識融入到知識轉移之中,引導學生在遷移知識的同時,開闊眼界,形成全局觀、大局觀,運用辯證性的思維,分析和研究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豐富內涵,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榮譽感,并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起一種良好的國家情懷,發(fā)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
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養(yǎng)成,可以說是高中教育的重要部分,特別是在歷史學科當中,對學生的解題能力的訓練尤為重要。當前,在高中歷史教學領域中,受到了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和限制,導致學生對問題的分析過于片面,解決問題能力嚴重不足,這方面能力的欠缺嚴重阻礙了學生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在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可以對學生的知識遷移問題進行指導,并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有針對性的解決歷史問題。讓學生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所掌握的經驗,進行問題的相關遷移,從而讓學生在遇到歷史難題后可以順利解決,此外還能夠讓學生將自己的知識轉移到現(xiàn)實中,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分析、研究、處理問題,從而得到相關的啟示。
大多數(shù)歷史教師,深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在歷史教學當中,忽視了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歷史教學以知識講解為主,很少引導學生深究知識的內涵,對學生歷史思維的養(yǎng)成不重視。填鴨式的歷史教學使得學生的課堂地位極為被動,這種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fā)揮,教師單一的講解很容易引發(fā)學生不良的學習興趣,長期處于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重下降,這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是極為不利的。
運用“聯(lián)想式”教學,就是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套關于歷史知識的結構,然后通過聯(lián)想的方式,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分析,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歷史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基本內容進行轉換、探究,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特別是當遇到歷史問題時,能夠自主地將基礎知識與問題結合起來,提高問題的解決能力。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是很重要的,因為這里面有抽象的概念,這些概念對學生而言過于復雜和繁瑣,在這段時間里,教師要利用學科特性,引導學生學習,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提高知識點的學習效率。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古代君主專制”的相關知識點時,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之前所學的內容,將“軍機處”的知識轉移到自己的腦海中,讓他們對古代的君主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老師還可以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播放軍機處的影視片段,或者是視頻資源,以及相關圖片,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事,并適時地補充一些歷史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遷移能力。同時,在學習“半殖民地”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學生很難進行知識的遷移,在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想象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情況。從政治上來說,這是一個封建專制的國家,在鴉片戰(zhàn)爭后,國家失去了政權,自然經濟解體,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革,學生通過聯(lián)想之后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
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養(yǎng)成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注重運用生活化的方法,將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和實際生活中搭建起一個橋梁,兩者不再相互脫節(jié),這樣可以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從本質上講,歷史知識與過去和現(xiàn)實是相互關聯(lián)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積極地借鑒前人的經驗,有針對性地分析和研究社會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設定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以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他們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中,能夠得到遷移能力的提升。例如:老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歷史教材中所講的“五四愛國”時,可以從時間、地點、人物等幾個方面入手,加強這部分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向學生展示五四愛國運動百年慶典的錄像,同時還可以向學生講解“五四廣場”等著名的地標,讓他們對歷史知識與現(xiàn)實社會的關系,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在這段時間里,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現(xiàn)實社會中有哪些愛國事跡?作為青年人,我們需要在社會當中承擔起怎樣的責任與義務?在提問后,引導學生遷移自身所學的歷史知識,借助所學內容來分析和研究文藝,從而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和現(xiàn)象,從而提高歷史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效果。
學生遷移能力的養(yǎng)成,離不開有計劃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采取有計劃的方法,指導學生制定完整的歷史知識學習方案,并使他們了解到怎樣進行知識的遷移。在制定學習方案時,要明確具體的基本性學習任務,自主地進行歷史知識的遷移,老師可以給學生分配作業(yè),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展現(xiàn)自己的歷史知識遷移能力,從而充分體現(xiàn)規(guī)劃學習方法在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方面的優(yōu)勢。比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歷史知識遺忘規(guī)律進行研究,指導學生制訂遷移式的學習方案,合理安排預習和復習的內容以及時間,使分散式的復習和集中式的復習相結合,把回顧式的復習方法融合到一起。老師可以針對課堂上的知識點設定問題,并讓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和復習方案,通過回憶復習,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鞏固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在計劃性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把以前回答錯誤的問題、記憶模糊的地方都記下來,然后不斷地查看記錄下來的內容,避免重復的問題出現(xiàn),學會清楚記憶相關的知識。這種方式不僅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很有幫助,還能夠促進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發(fā)展,對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舉一反三”的方法對學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教師借助舉一反三的方法來進行歷史教學,能夠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遷移能力。在面對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所學知識來進行遷移和分析,具備解決和探究的能力,通過系統(tǒng)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歷史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比如,高中歷史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屬于封建皇室之間的斗爭都有哪些?一為七國之亂、二為靖康之變、三為靖難之役?!边@個問題是考查學生對我國封建王朝皇族內部斗爭方面歷史知識的理解,其中一和三屬于正確答案,如果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了錯誤,就要重新溫習有關皇室斗爭、統(tǒng)治階級斗爭的知識,在記憶不清晰的內容上,需要運用不同的知識遷移方式來解決問題,分析問題。接著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孫中山在民主革命中有何建樹?一是辛亥革命之后,為維持民主共和國體制而進行的武裝斗爭;二是堅決反對袁世凱;三是提出國共合作的建議”問題一出,學生就可以根據錯誤的判斷,去解答新的問題,一開始的時候,正確的答案應該是三,但是隨著知識的遷移,問題的正確答案會變成一,這樣,在學生舉一反三回答問題、研究問題的時候,還可以具備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分析能力,這對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很有幫助。
如果把學生的看成是一顆種子,那么民主、自由、活躍的課堂就是一塊肥沃的土壤,學生要能自學,能思考,善于提問,才能增強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為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充分發(fā)揮學生在知識遷移過程中的自主作用,教師要注重課堂角色定位的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非自主的控制課堂教學。比如,老師可以在“夏、商、西周時期的政治體制”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協(xié)作,繪制出思維導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認知的遷移,并通過發(fā)散性思維的幫助,來完善思維導圖。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集中模板,可以有魚骨圖、邏輯圖、樹形圖等,并將夏、商、西周視為三大關鍵詞,在此基礎上進行思維導圖的細分。將時間、目的、影響等視為理順歷史知識、延長時間線、強化認知遷移的支撐點,讓學生在比較分析皇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政治體制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此外,老師還需要指導學生對思維導圖進行精煉,讓思維導圖更具邏輯性、綜合性和連續(xù)性,幫助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從而揭示歷史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知,并有效地增強高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所有的歷史現(xiàn)象都不是相互獨立的,所以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在學習中,學生往往會發(fā)現(xiàn)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自己所掌握的東西,有某種相似性,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新的內容。在高中歷史當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通過比較、分析等手段,使得知識在課堂上得到有效的傳遞,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首先,教師要把重點放在新知識和老知識的聯(lián)系上。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shù)貪B透后面要學習的內容,為以后的知識遷移打下一定的基礎;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將以前學到的知識與其相結合,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從而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建立很好的聯(lián)系,為新的問題的解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教師需要對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進行研究。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學科的內容,還包括了地理、語文等方面的知識。所以,要學好歷史,既要掌握歷史知識,又要有對其他學科有所了解。通過對歷史、語文、地理知識的遷移,指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習,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比如,在研究古希臘文明的時候,可以思考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其文明形成的影響,這時就需要結合地理知識來進行分析。
遷移能力的良好發(fā)展依賴于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素養(yǎng)、歷史知識結構,并在習得性學習態(tài)度的支持下,獲得新的知識。使新知識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知識體驗、學習計劃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并通過新知識與舊知識的交互作用,從而實現(xiàn)學習知識遷移的目標。在過去的高中歷史課上,老師習慣于控制大局,把學生置于被動的學習和實踐之中,教師以為通過實施教學方案就可以達到教育目的,在高中歷史課上,有些學生由于思維僵化、被動、興趣低而不能主動的參與到歷史課堂當中,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提高。比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學,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影響”、“新民主主義革命與過去的革命有何不同”,這些問題的設置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有利于歷史知識的遷移,能夠實現(xiàn)以疑促趣、以趣促學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知識遷移思維,幫助學生厘清事實、闡明因果關系、評析歷史事件的地位,從而達到情感遷移的目標,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目前,一些高中歷史教師不重視教學評估,把評價與考試成績、課上表現(xiàn)相提并論,沒有通過課堂評估來提升學生的能力,從而導致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難以得到增強。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要加強以評促學的效果,并以評估來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比如,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對學生的思維導圖進行評估,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理解新的內容,并在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需要注意一點,課堂評估需要遵循客觀原則,教師的語言要簡潔、柔和、準確,不能使用過多的語言,以免影響學生的認知遷移和發(fā)散思維,要保證學生通過評價,能夠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樹立對新知識學習的信心。課堂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師生間的交流,能夠幫助學生完善思維導圖,并對學生在認知上存在的遷移問題進行了有效的補充。教師可以緊緊圍繞著學生學習的重難點進行再次講解,為學生在遷移性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xiàn)以評促學,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
綜上所述,進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探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高中生要具備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才能夠自主的進行學習,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的真正目的。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轉變歷史教學模式,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促進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