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雍 李享
摘要:隨著“智慧城市”“智慧劇院”理念的發(fā)展,新時期對藝術檔案的智慧化服務也提出了新要求。該文以國家大劇院智慧檔案建設項目為例,對藝術檔案智慧化共享應用的“對內+對外”服務模式展開探討與分析,旨在通過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挖掘藝術檔案數據的價值,以便更好地為藝術生產、藝術普及和藝術交流等工作服務。
關鍵詞:藝術檔案 智慧化 共享應用 服務模式
藝術檔案是在文藝創(chuàng)作、演出、藝術教育與研究、文化交流等工作或活動中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重要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實物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目前,國內外在高新技術應用與智慧服務方面的實踐較為豐富,對于智慧檔案的理論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一些成果[1-4],但研究領域分布不均衡。藝術檔案的智慧化共享應用服務尚在起步階段,在一定程度上仍有較大研究和實踐空白有待填補。
國家大劇院作為中國國家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其藝術檔案是劇院文藝創(chuàng)作的真實記錄,更是國家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寶貴財富。為了更好地助力國家文化藝術傳承,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建設,進一步提升藝術檔案對“一院三址”(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北京藝術中心)運營的服務效能,國家大劇院自2021年起分批次開啟智慧檔案建設項目。該項目擬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深度挖掘藝術檔案的數字化成果,聚焦國家大劇院信息化建設,充分盤活國家大劇院的藝術資源,對藝術檔案的收集、管理、利用進行全流程升級改造。針對藝術檔案智慧化共享應用的服務內容與服務模式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傳播文化價值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藝術檔案智慧化共享應用是基于智慧化管理的數據共享應用,重點關注“藝術檔案+科技”的新型利用與展示模式,通過有效融入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將分散異構的藝術檔案數據進行整合,實現檔案數據之間的有機關聯與深度融合,滿足檔案利用者精準化、個性化的需求。藝術檔案信息資源的異地、實時共享,能夠為藝術生產創(chuàng)作、藝術普及教育、藝術文化交流等提供高效、準確、安全的數據支撐。在藝術檔案的展示和呈現方面,可以運用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通過數字賦能,實現藝術檔案多維度、深層次、立體化展示。藝術檔案數字化為在虛擬環(huán)境中進行信息資源展示、傳播和共享應用提供了基礎。
藝術檔案智慧化共享應用影響廣泛:在社會層面,能夠為面向公眾的藝術普及教育發(fā)揮重要作用;對于全國各大藝術機構與院團,能夠更好地為其藝術生產創(chuàng)作保駕護航;對于各專業(yè)院校,能夠促進學術研討,便于深入開展文化交流合作。由此可見,藝術檔案智慧化共享應用可以同時發(fā)揮藝術檔案獨有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從而促進數字文化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層次需求。
以國家大劇院智慧檔案項目建設為例,按照服務對象和服務需求劃分,藝術檔案智慧化共享應用可以分為“對內”和“對外”兩種服務模式,即面向劇院員工、演職人員的“用戶型智慧服務”與面向社會公眾的“資源型智慧服務”。其中,“用戶型智慧服務”更多是服務于劇院內部藝術檔案利用工作的需要,即通過與院內現有多個工作平臺對接,融入語音識別、圖像搜索、人臉識別等科技手段,在充分滿足資源利用者個性化檢索需求的基礎上,實現藝術檔案信息資源異地、全時段共享,為“一院三址”下的劇目創(chuàng)作、劇目復排等各項工作提供更加高效、精準、便捷、安全的信息服務。
(一)打破信息壁壘,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信息時代,藝術檔案智慧化的程度不僅依賴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數據信息資源科學利用的廣度和深度。傳統(tǒng)的檔案工作模式、繁雜的藝術檔案種類等,極大地降低了藝術檔案的利用效率,增加了人員的溝通成本。“用戶型智慧服務”可以打破信息壁壘,在明確服務對象及其需求的基礎上,利用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將分散異構的藝術檔案數據有機整合,使得結構化數據與非結構化數據相互關聯,在邏輯上形成一個整體,從而滿足資源異地共享需求。
國家大劇院基于藝術檔案智慧化整體建設架構搭建了藝術檔案借閱平臺。該平臺通過靈活的接口設計和服務,借助移動通信與無線網絡技術,可全面實現與國家大劇院綜合管理平臺、國家大劇院媒體資產庫和臺湖舞美數字平臺的互聯互通,確保藝術檔案資源的異地共享。
(二)嵌入多態(tài)檢索,滿足用戶個性需求
傳統(tǒng)的檔案檢索方式主要以語義檢索為主,檢索途徑單一,速度慢,容易錯誤捕捉用戶所輸入語句背后的真正意圖。藝術檔案種類多樣,包含文字、照片、圖譜、音視頻等不同類型,簡單的檢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用戶借閱需求的多樣性。開展“用戶型智慧服務”可以解決上述問題。未來,在藝術檔案數據庫中,我們將語音、文字、圖像等各種模塊集中起來,綜合這些信息進行數據分析,以便用戶更快速、更精準地找到所需內容,獲得更好的檢索體驗。
國家大劇院所搭建的藝術檔案借閱平臺,除了能夠進行傳統(tǒng)的語義檢索之外,還將為用戶提供語音檢索、圖像檢索、旋律檢索等多種智能化檢索功能。通過語音識別技術,能夠增加藝術檔案的應用場景,實現多語種識別、錄音文件識別、語音流異步識別的功能。通過圖像搜索引擎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可對照片檔案進行圖像特征值計算與提取,逐步生成圖像特征庫、人物數據庫等,借此實現演出劇照查詢、圖片相似性檢索比對等功能。在圖像搜索的結果中,通過關鍵詞、標簽等關聯藝術檔案信息,可以實現圖像搜索和文字搜索的融合。此外,通過對圖片信息和檔案庫中打點視頻的信息進行逐幀比對,可以檢索到圖片對應所處的視頻段落,實現從靜態(tài)圖片到動態(tài)視頻的檢索功能。通過引入旋律檢索技術,針對劇院豐富的歌劇、音樂、戲曲作品,可以實現聽歌識曲(音頻指紋)、哼唱識別(主旋律匹配)、歌曲相似(翻唱識別、音色識別)、歌聲ASR(歌詞搜索)等智能應用。
(三)推行在線借閱,確保資源安全共享
長久以來,藝術檔案的借閱方式一直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煩瑣的借閱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利用者的時間成本,極大地影響了檔案利用效率。由于借閱人員對館藏檔案并不熟悉,導致借閱需求模糊籠統(tǒng),這也增加了檔案部門的工作難度。無效借閱使得數據安全風險上升,同時不利于對檔案本身的保護?!坝脩粜椭腔鄯铡蹦軌驗閯≡簝炔咳藛T提供更為便捷、準確、高效的利用服務,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在線審批、確權共享、流程可追溯,并對用戶的借閱數據及借閱習慣保存分析,實施更加個性化的精準推送服務。
國家大劇院藝術檔案借閱平臺正是采用上述服務模式,與國家大劇院綜合管理平臺和藝術檔案管理平臺互聯互通,結合用戶職級和檔案數據密級開放受控機制,在用戶權限、數據權限上進行統(tǒng)一控制。該平臺根據檔案的珍貴程度,對不同職級的用戶開放不同級別的檔案利用權限,實現在線借閱、在線審批、在線下載,滿足“一院三址”下檔案資源異地實時共享。同時,針對在線預覽和下載的藝術檔案添加水印,進一步確保了檔案數據使用安全。
“資源型智慧服務”是面向社會公眾的一種服務模式,旨在利用藝術檔案推進文化服務,是貫徹北京市“十四五”規(guī)劃中“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有力舉措。此模式主要是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AR(VR)和三維重建等先進技術,對現有藝術資源進行深度挖掘、相互關聯和可視化呈現,全面提升藝術檔案信息的可讀性、可視性和可交互性,從而實現數字文化的有效傳播,提升資源服務效能,讓社會公眾在資源共享的環(huán)境下感受文化的浸潤。國家大劇院智慧檔案建設項目通過搭建藝術檔案數字展示大屏實現資源共享,為社會公眾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智慧服務。
(一)通過可視數據展現檔案信息價值
傳統(tǒng)的藝術檔案展示一般以藝術檔案原件或復制品的陳列展出為主,配以一定的說明文字和圖片,系統(tǒng)地介紹與展覽主題相關的內容。此種展陳方式受空間的制約,無法實時更新展陳內容,很難為當今社會公眾提供更直觀、更多樣的信息資源服務。而面向社會公眾提供的“資源型智慧服務”中最為重要的一種模式,就是針對檔案信息開展可視化服務,具體包括科學計算可視化、數據可視化、信息可視化和知識可視化。[5]
以國家大劇院藝術檔案數字展示大屏為例,其將逾13萬件館藏藝術檔案數據以文字、圖表、動畫等更加直觀、形象、生動的形式進行分區(qū)域展示。展示內容涵蓋不同藝術檔案類別、歸檔部門、藝術門類、演出地點的歷年檔案總量變化、檔案工作進度、檔案借閱等數據及劇院六大平臺(表演藝術中心平臺、主題原創(chuàng)藝術平臺、藝術普及教育平臺、綜合藝術展示平臺、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數字文化傳播平臺)所對應的資源信息。其中,“主題原創(chuàng)藝術平臺”版塊更是將劇院百部劇目的所有檔案信息進行梳理、分析和關聯,形成劇目創(chuàng)作時間軸,最大限度發(fā)揮了藝術檔案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服務。
(二)通過知識圖譜助力數字文化傳播
近年來,隨著我國藝術市場的繁榮發(fā)展,隨之產生的藝術檔案海量激增。由于藝術檔案工作起步較晚,各藝術機構的檔案信息資源含量有限,彼此關聯性不強,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的知識服務需求。藝術檔案相關知識圖譜的構建已逐漸成為藝術檔案“資源型智慧服務”的重要趨勢。通過前沿科技手段,對海量、異構、動態(tài)大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類整理、相互關聯與融合,可以打破長期以來藝術檔案“深閨無人識”的尷尬境地,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系統(tǒng)化、個性化的知識共享服務,最大限度推廣數字文化。
國家大劇院藝術檔案數字展示大屏以時間軸的方式對百部院藏劇目藝術檔案信息進行展示,將一個劇目的每一演出輪次按照創(chuàng)作階段、制作階段、排演階段和宣傳總結四部分,集中呈現文字、照片、視頻等各類藝術檔案,使公眾能夠了解劇目的完整創(chuàng)作歷程。同時,劇目信息與藝術家信息相互關聯,可以從一部作品檢索到參演的各位藝術家,也能夠從一位藝術家查詢到其參演的全部作品。通過三維還原的形式,數字展示大屏還可以展示與藝術家相關聯的各類實物檔案,形成一個圍繞院藏劇目和藝術家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多維度結構的知識圖譜。
(三)通過人機交互提升資源服務效能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盡管藝術檔案的共享服務模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對社會公眾而言,更多的還是被動地接受各類資源信息,自身參與感較低,知識獲取過程中的趣味性更是少之又少?!百Y源型智慧服務”模式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手段,完整、逼真地呈現藝術檔案的原貌,還原藝術檔案所記錄的精彩瞬間,讓社會公眾融入虛擬藝術場景,近距離體驗、交互式欣賞、沉浸式感受一部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生產的始末,極大地提升了資源服務效能,最大化地實現資源共享。
國家大劇院智慧檔案建設項目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基于現有科學技術提升資源服務效能,充分利用館藏藝術檔案資源,打造豐富的藝術檔案展示場景,為社會公眾提供可以人機交互的智慧化服務。目前,國家大劇院已將部分舞美服裝、道具等藝術檔案進行三維全景制作,借助AR、冰屏等技術,搭建了“永不落幕的舞臺——國家大劇院藝術成果展”VR云劇場,舉辦了“舞·影——國家大劇院舞蹈影像藝術展”,使公眾可以在虛實結合或虛擬環(huán)境下獲得“劇中人”的沉浸式體驗,通過自身參與和體驗強化知識獲得。
信息時代,藝術檔案工作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為藝術檔案插上科技的翅膀已成為時代的必然趨勢。面對用戶多元化與個性化的需求,面對社會公眾對信息資源共享的渴望,只有借助科技的力量創(chuàng)建具有針對性的服務模式,才能充分發(fā)揮藝術檔案的資源優(yōu)勢,推進數字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助力首都文化中心建設。
本文以國家大劇院藝術檔案智慧化建設項目為例,深入分析了藝術檔案智慧化共享應用的兩種服務模式,即“用戶型智慧服務”和“資源型智慧服務”,并針對服務對象、服務需求、服務策略、技術應用等內容做了相應探討與闡釋,為新形勢下藝術檔案的智慧服務模式提供了參考借鑒。
*本文為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國家大劇院藝術檔案智慧化管理與共享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21-X-68)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郭鑫杰.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智慧檔案建設策略研究[J].浙江檔案,2015(11):10-12.
[2]檀竹茂.智慧城市背景下檔案管理范式的轉換——以青島市智慧檔案館為例[J].檔案,2014(3):15-17.
[3]ZACHARY KEYSER.Microsoft implementing AI in creating archive of Ben- Gurions handwritten works[EB/OL].(2019-11-06)[2023-04-05].https://www.jpost. com/Israel-News/Microsoft-implementing-AI-in-creat? ing- archive- of- Ben- Gurions- handwritten- works-607013.
[4]EXTREME TECH.How AI Is Bringing the Vati? can Secret Archives into the Light of Day[EB/OL].(2018-05-01)[2023-05-09].https://www.extremetech.com/ex? treme/268551-how-ai-is-bringing-the-vatican-secretarchives-into-the-light-of-day.
[5]劉永,檔案信息服務工程之可視服務[J].檔案管理,2012(4):4-8.
作者單位:國家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