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敏
說起書院,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江西的白鹿洞書院和湖南的岳麓書院,而北京作為今天的國家教育中心城市,高校、科研院所林立,在歷史上也曾出現過許多著名的書院。尤其元代是北京古代書院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元大都(今北京)作為元朝的首府和文教傳承的重鎮(zhèn)先后創(chuàng)辦了太極書院、諫議書院和文靖書院等多所書院,其中以太極書院的名氣最大。它是大蒙古國入主中原以后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書院,太極書院作為高層次的著名書院,可以說是元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意義非常重大。
太極書院創(chuàng)辦于元朝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大蒙古國時期,由于當時還沒有建大都城,太極書院設在原金朝的中都城內,中都亦改名為燕京(今北京)。元初名儒郝經在《太極書院記》中記載,太極書院創(chuàng)辦的具體時間是“庚子辛丑”間,“庚子辛丑”即公元1240年至1241年。明末清初政治家孫承澤認為,窩闊臺汗八年也就是公元1236年[2]是太極書院的初建期,當今學者多沿襲他的觀點。當代歷史學家侯外廬則認為1236年實際上只是太極書院的主講人趙復到達燕京的年份,雖然他到達燕京后就已經開始小規(guī)模的游學活動,但是太極書院還尚未建立。太極書院建立的時間應以當時郝經的記載為準,因為他曾在太極書院學習。
太極書院以“太極”命名,目的在于“推本而謹始也”[3]。北宋理學奠基人周敦頤提出“無極而太極”的觀點,他認為宇宙的起點是太極,太極書院成立的初衷是“明道”,而道則發(fā)端于“太極”。書院以此為名其實是為了表明書院的辦學宗旨和理念——傳授理學。此外,創(chuàng)立太極書院還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在蒙古與南宋戰(zhàn)爭期間,南宋理宗為了維持動蕩不安的統(tǒng)治,大力倡導程朱理學及其書院,將理學思想抬到正宗地位,并使之得到長足發(fā)展。為與南宋政權爭土奪民,蒙古統(tǒng)治者開始重視發(fā)展文化教育和書院。
太極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為楊惟中及其副手姚樞。楊惟中,字彥誠,金朝末年在蒙古軍隊南下今張家口陽原時被俘虜。此時,尚在童年的楊惟中便喪失父母,成了孤兒,之后成為窩闊臺汗的侍從。他酷愛讀書,因有膽識,有謀略,被窩闊臺器重,長大后仍被賞識重用,身居要職。窩闊臺汗七年(1235)冬,蒙宋交戰(zhàn),楊惟中受命隨軍,并擔任軍前行中書省事一職。他與姚樞一路尋訪各路英才,搜羅名士數十人和大量程朱理學著作,把獲得的八千余卷圖書送往燕京,隨后建立了太極書院,以趙復、王粹等當時名儒為師,講授經學。[4]太極書院的建立是程朱理學在燕京地區(qū)系統(tǒng)傳播的開始,燕京也因此成為當時北方地區(qū)的儒學中心。
太極書院的創(chuàng)建,旨在“繼學傳道”,弘揚宋儒理學,辦成與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齊名的大書院,以期發(fā)揮先聲奪人、一馬當先的作用。太極書院內設置周子祠,祭奠理學奠基人周敦頤,并供奉理學名士程頤、程顥、張載、楊時、游酢、朱熹等六人,將《太極圖》《通書》《西銘》等理學巨著鐫刻于書院墻壁之上,以供學子瞻仰。與之相對應的是太極書院的教學內容同樣也是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的理學著作,由此也展現出太極書院以傳播理學為己任的辦學宗旨。書院以當時著名的理學家趙復為主講,各地儒士紛紛慕名而來請教、交流儒學。太極書院選徒的主要標準是“俊秀有識度者”[5],也就是要才智出眾、特別優(yōu)異,并且腹有詩書、學識廣博,當時在太極書院聽趙復授課的學生就有一百多人。此外,楊惟中、姚樞等發(fā)動弟子將程朱理學著作刊刻于今河南輝縣蘇門山并開館講學,慕名而來的學子也有很多。太極書院鼎盛時期的辦學規(guī)模和學術水平一度超越了在元大都的國子學。
太極書院作為北方理學重鎮(zhèn),培養(yǎng)了大批理學人才,許衡、郝經、姚樞、竇默、劉因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后來都成為名噪一時的理學大家,至元末,多列祀于書院、祠堂,深得后世尊崇。特別是許衡被元代學者尊稱為“儒宗”“儒師”,有“北有許衡,南有吳澄”之說。[6]許衡深得趙復之學奧義,確立朱熹《四書集注》成為元朝科舉的范本,為朱熹之學成為官方哲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太極書院不僅培養(yǎng)了一大批理學家,而且促進了南北學術文化交流,使產生于南方的程朱理學在北方各地傳播開來,為華夏文化的傳承做出歷史性貢獻。
太極書院經過了鼎盛發(fā)展期后,隨著官學的普遍恢復和金中都的廢棄從而逐漸走向衰落,最終銷聲匿跡,具體時間尚不得而知。值得關注的是太極書院與地處今北京的另一書院文靖書院存在著密切的傳承關系。文靖書院位于今天北京房山西南七十里的云居寺附近,由趙密創(chuàng)建。趙密是房山人,屬于本地士大夫,時任總管。趙密曾師從劉因游學,之后回到家鄉(xiāng)建立了文靖書院,用其所學教授鄉(xiāng)人。文靖書院內部設立祠堂祭祀劉因,劉因是元代著名思想家,理學方面的成就頗豐,在北方學術影響力很大,進而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精修學派。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將劉因、許衡和吳澄合稱為元代“理學三先生”[7]。劉因初隨趙復于太極書院讀書,故太極書院和文靖書院在學術上是一脈相承的,都致力于程朱理學的傳授。
對太極書院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主講人趙復。趙復字仁輔,今江西德安縣人。在蒙古與南宋的第一次戰(zhàn)爭(1235—1241)中,楊惟中命姚樞籠絡南方名士,蒙古軍隊在攻破德安后,俘獲了被時人稱為“江漢先生”的南宋大儒趙復。姚樞通過與趙復的交談認為他是個“奇士”,非常欣賞他的才華,保全了他的性命,并邀請他一起前往大蒙古國。趙復“以九族俱殘,不欲北”[8],即由于自己的家族都遭到蒙古軍隊的殺戮,因此一開始并沒有答應姚樞北上的要求,但姚樞并沒有放他離開。然“樞恐其自裁,留帳中共宿”[9],為了使趙復沒有機會自殺,姚樞與他同吃同睡。有一天晚上,姚樞一覺醒來發(fā)現趙復并不在自己身邊,便立刻起身騎馬外出尋找,仍然沒有找到。后來,終于在江邊找到了蓬頭跣足,正準備投水自盡的趙復。姚樞及時制止了他,并曉以利害,經過再三勸說趙復這才勉強放棄尋死的念頭。趙復為答謝姚樞的知遇之恩把自己收藏的全部理學著作贈予姚樞,并答應與他一同前往燕京?!氨M管趙復同意北上,但心情仍然是沉痛、迷惘的?!盵10]趙復到達燕京后,雖然太極書院尚未創(chuàng)建,但他已然開始傳播程朱理學,諸多學者紛至沓來。
楊惟中十分敬佩趙復的為人和學問,在太極書院籌建之際便決定讓趙復擔任書院掌教。經過趙復和眾人的多年努力,程朱理學在北方逐漸得到廣泛傳播。在這一過程中,趙復的理學成就主要包括《傳道圖》《師友圖》《希賢錄》和《伊洛發(fā)揮》四部理學著作?!秱鞯缊D》是趙復為了更加詳細清晰地講述從伏羲、神農、堯、舜經過孔子、孟子再到周敦頤、張載、朱熹等人,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儒學、道統(tǒng)而作,而且還在其中列舉了宋代名儒的著作目錄,使太極書院的學生們查閱起來更加方便?!稁熡褕D》是為表達他繼承朱熹志向的理念,將所知的分散在大江南北的53位朱熹門生的蹤跡匯集在一起而創(chuàng)作的?!断Yt錄》和《伊洛發(fā)揮》是分別由伊尹、顏淵等圣賢的言傳身教和趙復自己多年來研究理學的心得整理而成的。這些著述向元朝君臣描述了程朱新儒學的大概輪廓,[11]對理學宗旨和源流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但令人惋惜的是都沒有被流傳下來。
趙復在太極書院傳授的理學,給當時的北方儒士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氨狈街谐獭⒅熘畬W,自(趙)復始”[12],“河北之學,傳自江漢先生”[13],可以說趙復為程朱理學在北方的系統(tǒng)傳播起到奠基作用,可見他對太極書院的發(fā)展和元代理學傳播的貢獻是巨大且深遠的,無愧于“道北第一人”的稱號[14]。清雍正二年(1724),鑒于他在理學上的貢獻,趙復入祀文廟,被稱為先儒。
創(chuàng)建于今北京的太極書院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非常大,一方面對理學的傳播、學術交流起到積極作用,為元朝培養(yǎng)了很多骨干力量;另一方面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為多民族文化共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元、明、清三朝,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書院與府學、國子監(jiān)一起構筑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學到私學較為完備的傳統(tǒng)教育體系,共同為傳統(tǒng)教育在北京的發(fā)展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北京古代書院走過了千年,它們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在清朝末年西學東漸之風的影響下逐漸改為學堂,然而它們留給世人的文化遺產卻永不泯滅。
注釋及參考文獻:
[1]王學珍.北京高等教育史(上)[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37.
[2]孫承澤.天府廣記(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31.
[3]郝經撰.郝文忠公陵川文集[M].秦雪清,點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373.
[4]曹子西,王崗.北京通史(第五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227-228.
[5]朱耀廷.北京文化史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295.
[6]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685.
[7]張岱年.中華思想大辭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866.
[8][9][12]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 1976:4314,4314,4314.
[10]魏崇武.趙復理學活動述考[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81.
[11]李申.中國儒教史(上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70.
[13]黃宗羲.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994.
[14]孫建平.趙復和太極書院對元代理學發(fā)展的促進[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32.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