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育霖
摘要:“凱旋而歸”“凱旋歸來”“勝利凱旋”的用法源于對文言詞“凱旋”的誤用,但已漸漸被大眾接受。這類用法最早見于宋元時期的文獻,令人也在沿用。與之類似的用法還有“雖然如此”“既然已經(jīng)”等。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先講解“凱旋”的本義及正確用法,同時也要以動態(tài)的眼光來看待“凱旋而歸”之類的詞語使用。
關(guān)鍵詞:“凱旋而歸”;語義重復;羨余;約定俗成
“凱旋而歸”“凱旋歸來”“勝利凱旋”這類用法并不少見,以至于我們認為這類用法是理所當然的。但從語言學角度來看,會發(fā)現(xiàn)“旋”和“歸”、“勝利”和“凱”在語義上有重復。換言之,這類用法是不符合漢語語法規(guī)范的,在教學時教師需注意。
王希杰老師列舉出了三個理由來支持這類用法:第一,“凱旋”是古詞,不能用古代的用法來限制現(xiàn)代的運用;第二,漢語有將雙音節(jié)詞語擴展為四字格詞語的趨勢,“顯得有勁、有氣派”;第三,語義重復所造成的冗余信息也是可被接受的,這種現(xiàn)象普遍存在。
施發(fā)筆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新的觀點,他認為人們遺忘了“旋”的“歸來”義,只是與“凱”湊成“凱旋”,構(gòu)成一個雙音節(jié)詞,便再加上“而歸”或“歸來”二字。這樣一來,“旋”字便愈發(fā)虛化了?!皠P旋”可以視為一種新型的偏義復詞。
吳禮權(quán)認為“凱旋而歸”之類的用法是趙元任先生所說的羨余現(xiàn)象,古已有之。這是一種修辭手法,其功能是為了營造一種韻律上的和諧感或視覺上的均衡感。趙元任先生在解釋羨余現(xiàn)象時列舉出了“雖然如此”“既然已經(jīng)”等例句,“雖”“既”“然”原來都有其意義,但后來“然”的“如此,這樣”義漸漸弱化,只作為后綴依附在“雖”“既”之后,后人便添加了“如此”“這樣”以與之湊成四字格詞語,形成了羨余形式。
“凱旋”本是文言詞,“凱”“旋”在該詞中的義項在后來也比較少用,后人在不理解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凱旋而歸”之類的羨余形式。“凱旋”在唐代已有使用,宋之問《軍中人日登高贈房明府》:“聞道凱旋乘騎入,看君走馬見芳菲?!睓z索《四庫全書》中關(guān)于“凱旋而歸”的用例,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宋元時期的文獻已有記載。如下:
(1)宋·范公傅《過庭錄》:“眾獲牛馬器械,凱旋而歸,一境遂安?!?/p>
(2)宋·馬永卿《元城語錄》:“承宗捉不得,卻去自家寨中縛下盧從史,凱旋而歸,君臣更相賀?!?/p>
(3)宋·翟汝文《忠惠集-賀太師收燕山啟》:“廟略已定,凱旋而歸,勒名重崖,舍爵清廟?!?/p>
(4)元·黃潘《文獻集·宣徽使太保定國忠亮公神道碑》:“后數(shù)日戰(zhàn),大捷,海都敗走,凱旋而歸,第功行賞?!?/p>
至于現(xiàn)代白話文,也不乏一些文學大家的用例:
(5)朱自清《白種人一上帝的驕子》:“在沉默中得著勝利,凱旋而去。”
(6)巴金《給一個敬愛的友人》:“真正的戰(zhàn)士倘使不能凱旋而歸,就應該戰(zhàn)死在陣地上?!?/p>
由此看來,此類用法古已有之,但古人沒有“勝利凱旋”的用例。因此,現(xiàn)代“凱旋而歸”“凱旋歸來”“勝利凱旋”的用法源于人們意識不到“凱”“旋”應分別解作“勝利”“歸來”。
然而,語言是會不斷變化的。語言的變化既有自下而上的約定俗成,又有自上而下的統(tǒng)一和規(guī)范。就先秦兩漢的古代漢語而言,“凱旋而歸”“雖然如此”之類的用法當然是不合文法的,但由于詞義的演變,后世漸漸地產(chǎn)生了新的用法,積非成是,約定俗成。民間已經(jīng)接受了這種用法,達到了約定俗成的條件,就不必再固守其本義了,應當允許其有一定的詞義演變空間。如果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相關(guān)機構(gòu)沒有對這類用法進行自上而下的規(guī)范,那么這種用法就會被大眾承認,并被收錄入相關(guān)詞典,成為規(guī)范的用法。
“雖然”與“雖然如此”“可”與“可以”,是古代漢語詞義演變兩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大眾都已普遍接受?,F(xiàn)代的“免費贈送”“唯一一個”之類的用法與此相當,也被大眾所承認,但是,出于職業(yè)習慣的語文教師會提出反對意見。當然,這也可以理解:語文教師肩負著引領(lǐng)規(guī)范使用語言文字的重任,接受語言創(chuàng)新的速度滯后于民間。除了非正即誤的二元化思維外,語文教師還應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語言的變化。
同理,數(shù)年前,“感同身受”“美輪美奐”等詞都有固定的使用場合,如今的一些詞典則擴大了其使用范圍。是否應將之判定為誤用呢?這應當取決于大眾的接受程度。如果約定俗成,自然可以;如果絕大部分人都不接受,那就說明仍是誤用。但是,新的用法被普遍接受需要一個過程,現(xiàn)在大眾不接受,并不代表以后也不接受。我們只是處于一個傳統(tǒng)用法和新興用法并存的階段,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注意這一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
總而言之,“凱旋而歸”“凱旋歸來”“勝利凱旋”等用法確實來源于對“凱旋”的誤用,但已漸漸被大眾接受。在未來,相似的用法有可能會被承認為規(guī)范用法。在這個過渡階段,我們在教學時當然需要向?qū)W生強調(diào)“凱旋”的本義,同時也應該用包容的眼光來看待“凱旋而歸”之類的用法。本文管窺一斑,或非全豹,方家不吝賜教,是所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