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構建新時代職初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是促進職初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而職初教師是學校的未來與希望,語文教師又占其一半之多,為學校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學校語文教研組基于《說文解字》相關內涵,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立+木+斤”項目工程:立:“溯字品文”項目工程、木:“每周一課”項目工程、斤:“悅納評價”項目工程,激發(fā)職初語文教師發(fā)展動力,最終達成以素養(yǎng)為導向,奮力實現主體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目標。
【關鍵詞】職初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課程教材要發(fā)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面貌,體現了中國人的思想智慧,凝聚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作為語文課程實施主體的語文教師,要勝任此項教學任務,就必須提升自身素養(yǎng)。因此,學校語文教研組基于《說文解字》,以“漢字文化”為切入點,開發(fā)“立+木+斤”項目工程,激發(fā)職初語文教師發(fā)展動力,提升職初語文教師素養(yǎng)。
一、立:“溯字品文”項目工程,讓高尚師德內化于心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本身凝聚著巨大的道德智慧。通過開展“溯字品文”項目工程,將漢字里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家國情懷等播種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即,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相關漢字時,根據漢字的演變過程追溯字形的源頭,讓學生初步了解漢字最初的樣子。對漢字的構形理據進行深入分析,挖掘文字符號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并將抽象概念性質的文化通過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的語言向學生介紹。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進行單個字的切割教學,還結合與所教漢字相關的成語、詩詞、故事等開展德育。比如在“木、林、森”的系列會意字時,結合“獨木難支”的故事,教導學生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最有力量,大家齊心協(xié)力方能做大事。正所謂“字里乾坤大”,漢字豐厚的道德內涵總會給人無限啟示,借助漢字及其相關的詩詞、成語、故事,傳遞道德呼吁,最終,達到德育的目標。
這樣的教學更是一種“雙向學習”,即,在潛移默化中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領教師的價值觀、浸潤靈魂、熏陶情感、滋養(yǎng)師德,提升職初教師的文化修養(yǎng)和人格境界,厚植師者應具備的文化底蘊,促進職初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注重知識傳授,更注重學生思想道德品行的成長和發(fā)展[[]]。
(2)木:“每周一課”項目工程,讓專業(yè)素養(yǎng)外化于行。
“凡欲品文,當先識字”,漢字作為構筑語言文學大廈的堅強基石,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漢字識寫也將貫穿語言學習的始終。但在實際的日常教學中,語文識字板塊教學依舊存在困境。在“溯字品文”項目工程的基礎上,深入實施“每周一課”項目工程,豐厚職初教師自身的信息化技術水平及漢字知識文化,提升梳理整合及設計的能力。依托漢字理據分析文本,開拓職初教師提升文本解讀能力的新路徑,以此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①每冊一梳理
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文教學,需要從字入手,從字上追根溯源。所以我們梳理了小學階段12冊教材中的古詩文,將它們按照年代、體裁、內容進行歸類整理。并且從詩中選取關鍵字。以這個關鍵字為切入點展開教學。
②每周一微課
每周一微課,觀字形明道理,析字理,沉淀先賢的諄諄教導。根據漢字的演變過程追溯字形的源頭,讓學生初步了解漢字最初的樣子。對漢字的構形理據進行深入分析,挖掘文字符號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精神。
③每期一研討課
課題組定期開展團隊化的集體備課,組織大家分析學情,整理教材中的關鍵字。課題組成員遵循“說其文路解其字形”的基本思路,從漢字的角度解讀文本,通過對字理的教學引導識字教學、古詩文教學、現代文教學,在全校開展一系列以融合“字理識字”教學理念的“專題式”“卷入式”教研,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教學策略,使老師們互相學習,共同提升。
(3)斤:“悅納評價”項目工程,在突破中提升“含金量”
“悅納評價”項目工程,主要內容為:自我建構、同伴構建、任務驅動。自我構建,《說文解字》為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字典,對大部分職初教師而言,閱讀《說文解字》還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課題組長的帶領下,在校內開展了與《說文解字》相關的系列培訓。同伴建構,在職初教師群體中建立不同的學習小組,構建良好的同伴關系,引導職初教師在與同伴的溝通學習中產生交互作用,在自我驅動下 , 激發(fā)職初教師的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形成良性競爭、共同發(fā)展的態(tài)勢。任務驅動,教學能力和高質課堂等都是需要經歷“千錘百煉”,“磨課”是針對初職教師培養(yǎng)的常態(tài)化舉措[[]]?!熬砣胧健闭n堂實踐指活動前期采取教研組成員齊備一堂課的形式,上課前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確定課堂展示教師,過程既刺激又充滿挑戰(zhàn)。執(zhí)教者經歷“一磨目標匹配度、二磨結構清晰度、三磨課程完整度、四磨知識深度、五磨視野廣度、六磨形式靈活度”的六步磨課法,觀課者以“觀—診—議—思”四步與執(zhí)教者同頻共振,促進職業(yè)教師專業(yè)。在此基礎上,課題組成員定期開展以“研究《說文解字》”“研究漢字教學策略”“研究古詩詞教學策略”等為主題的教研活動,積極參加各類教育教學比賽,將“余言漢字”的內涵融入其中,形成自身特色,在突破中提升職初教師的敏感力 、思考力。
總之,對職初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合力并舉、多管齊下,以不斷激發(fā)職初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生動力,增強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意識,培養(yǎng)規(guī)劃能力。實施“立+木+斤”項目工程一年多以來,本校職初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開始轉變,文本解讀更深入,活動設計更精巧,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的理念在課堂上得到了良好的體現,專業(yè)成長得以高質量發(fā)展,自身素養(yǎng)也在穩(wěn)步提升。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22年版[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
[2]吳惠.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師德[J].年輕人, 2019(5).
[3]王煦."雙減"政策下小學初職教師培養(yǎng)機制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2022(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