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彧
夏日,大家出游的旺季。有人奔赴山海,開啟“特種兵”之旅,也有人漫步城市,追求“松弛感”出行。外省的友人來蘇,逛吃逛吃間發(fā)來消息:“我在平江路一會兒評彈入耳,一會兒傳來悠然的昆曲,一條街上好幾家售賣蘇繡、絲綢、蘇扇的店鋪,我們那兒非遺都要特意去找,在你們蘇州,卻是隨處可見?!?/p>
她不說倒是沒有過多關注這一現(xiàn)象。都說一條平江路,半部江南史,研究一番,發(fā)現(xiàn)除了歲月留下的痕跡,這條路上還巧妙融入昆曲、評彈、緙絲、宋錦、蘇繡等30多個非遺項目,匠心呈現(xiàn)雅致文秀的“千年江南”。
不能小看這樣的匯聚。平江路,蘇州最熱鬧的街巷,每日迎來送往的人流量數(shù)以萬計,他們閑逛之余,偶然的一個轉(zhuǎn)身便能觸碰到蘇繡、評彈、昆曲等非遺項目,這就好比商圈里的旺鋪,即便知曉的人不多,但人流量上去了,也不愁沒有名氣,更何況這是非遺,本身就自帶“流量”。非遺入駐平江路、山塘街或是商場,不過是撕下了曾經(jīng)“曲高和寡”的標簽,讓更多人能夠近距離感受這一傳統(tǒng)文化。
翻閱資料可以了解到,其實蘇州幾年前就開始在保護、傳承、弘揚非遺資源的基礎上,突破時間、空間、形式限制,在景區(qū)吃、住、行、游、購、娛各環(huán)節(jié),植入形式多樣的非遺展陳、展示、展演及體驗活動。只是,一直身處其中的我們,沒有明顯感受。
當然,讓非遺與人們“不期而遇”不難,難的是要“擦出火花”。非遺如何“擴列”“破圈”“出圈”“融圈”,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可喜的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85后、90后甚至00后加入非遺傳承的隊伍中,也有不少熱愛東方元素的年輕人主動將視野投入到非遺這一領域,隨著“年輕”與“非遺”的融合,非遺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越來越創(chuàng)新。
“老手藝”的“新表達”帶來最直觀的感受,非遺不再是“高處不勝寒”“伸手不可得”的模樣,而是我們轉(zhuǎn)身便可遇見的事物。當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靠近非遺,讓非遺走進自己生活時,非遺的受眾也就變多了。就如此次采訪中,蘇州科技大學居易教授所表達的,當受眾樣本足夠多的時候,即便只有10%的人去購買、去使用,其數(shù)量也是驚人的。當有了足夠多的“群眾基礎”,非遺的傳承與傳播,自然是未來可期。
在傳承中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轉(zhuǎn)角處遇見非遺,讓非遺文化在新鮮視角下呈現(xiàn)出無窮的魅力,蘇州一直在努力。
最后,回復友人:“在蘇州,非遺和生活是貼近的,不僅是視覺上、觸覺上,它還有讓你心甘情愿掏錢買回家的魅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