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亭亭,邊江魚,王立寧
(長春師范大學化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該教學模式利用一些技術方法對教育過程進行引導和改造[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傳統(tǒng)的真實教學課堂和互聯(lián)網(wǎng)有效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現(xiàn)代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2]。該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進行網(wǎng)上教學,實現(xiàn)師生互動,完成網(wǎng)上答疑,進行線上測評,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保證了真實教學環(huán)境下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學習,完成知識的講解和答疑指導等[3]。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能把線上的優(yōu)秀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邊界,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2014年,張其亮[4-5]指出,線上和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彌補單一教學模式的不足,是一種教學優(yōu)勢互補的新型教學模式。2016年,馮曉英[6]根據(jù)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在整個教學中所占的比例,將混合式教學分為以線下教學為主導型的混合式教學、以線上教學為主導型的混合式教學和兩者相互融合型的混合式教學?;ヂ?lián)網(wǎng)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普及,帶給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許多新的發(fā)展機遇和挑戰(zhàn)。恰當?shù)貙⑵溥\用到教育教學當中,可推進新型教學模式的發(fā)展。目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由原來“在線教育與面對面教學”演變成“借助網(wǎng)絡、移動通信設備及課堂討論的教學”[7]。從2016年開始,我國教育學者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研究逐漸增多。近兩年,在線教育顯現(xiàn)出了明顯的優(yōu)勢,更多的學者和專家更加關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的發(fā)展與實踐。2018年,教育部強調要大力推進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推進學校智慧教室的建設,全面構建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注重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行[8-9]。
BOPPPS教學模式,是導言、學習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和總結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每一個字母代表教學活動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10]。BOPPPS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課堂的互動交流和合作探究能力。2016年,梁潔玲等[11]將BOPPPS教學模式設計應用在中學生物的課堂教學中,課程評價結果表明該模式能讓學生對生物科學知識的理解變得更加直觀和深刻,能使學生主動發(fā)展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認知。2019年,傅永超[12]將BOPPPS教學模式設計應用在中學化學的課堂教學中,對電解池這一節(jié)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實踐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在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中起到了積極作用,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課堂。2022年,黃海燕等[13]以有機化學中鹵代烴親核取代反應的反應機理為例,利用BOPPPS教學模式進行了教學設計和實踐,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下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調查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方面,對能否啟發(fā)自己學習興趣方面,對能否提升自己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均達到了98%。
在傳授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學情,即了解教學對象對先前知識的掌握情況,選擇線上資源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鼓勵教學對象進行自主性學習,再依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14-15]??蓪⒕€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和BOPPPS教學模式兩方面優(yōu)勢進行結合,從而形成既能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又能兼顧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模式[16-17]。有研究表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也優(yōu)于單獨采用BOPPPS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BOPPPS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線上線下教學的高效融合,能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和交流[18-19]。
有機化學是化學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本研究選擇的教材為李景寧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機化學》第六版上冊和下冊。本門課的課程目標為:通過對有機化學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命名、結構、基本反應類型及機理;同時,學生能夠掌握并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依據(jù)化合物的結構梳理其性質的能力,融會貫通,便于掌握豐富的有機化學知識。教材第三章為單烯烴,包含單烯烴的命名、結構、馬氏加成反應。本章涵蓋概念性與理論性的知識點,知識拓展性強,內容豐富,難度適中。因此,本研究選擇第三章單烯烴部分內容作為線上線下混合式BOPPPS教學模式的授課內容。依據(jù)教學計劃,第三章單烯烴設計學時為6學時,選擇前2個學時作為授課內容。根據(jù)BOPPPS教學模式,將每學時分成6個階段(導言、學習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和總結),再把各個階段進行線上和線下資源的分配,課程設計見圖1。
圖1 課程設計
好的導言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20]。因此,好的導言對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單烯烴的命名和馬氏加成反應在高中選修的有機化學部分是講過的,因此從已有知識點引入,幫助學生回顧,并通過生活中的事實和實驗現(xiàn)象引入新的教學內容是比較合適的。
導言學習采用線上教學模式。利用視頻、紀錄片或圖片等線上資源,回顧最簡單的單烯烴為乙烯,無色無味的氣體,能使溴水褪色,能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從而引入本章第1和第2學時的內容。
結合課程目標(學生能夠做到從有機化學視角發(fā)現(xiàn)問題,并具有一定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運用有機化學理論知識有效且創(chuàng)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教師應明確提出本節(jié)應該掌握的內容,要求學生具備和提升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階段在線上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本或相應文字,把學習目標直截了當?shù)爻尸F(xiàn)給學生。本章第1和第2學時學習目標如下:1) 掌握雙鍵碳原子的sp2雜化特點,π鍵的形成和結構特點;掌握烯烴的結構、命名和順反異構。2)了解烯烴的物理性質。3)掌握烯烴的化學性質(加成反應、氧化反應等)。
在完成導言和學習目標兩個階段后,要對學生進行前測,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前測階段也通過線上完成。根據(jù)第1和第2學時的學習目標,設計3道選擇題和2道填空題。完成前測后,設計答案可查看和習題講解,線上平臺自動統(tǒng)計參與人數(shù)、錯誤題目和比例等。通過與以往知識的銜接測試,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以便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進一步把握重難點。
參與式學習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最關鍵的一步。教師可采用圖片、視頻、動畫、PowerPoint、板書等多種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根據(jù)前測,初步了解學生對烯烴的命名掌握良好,但對順反異構是第一次接觸,需重點講解。同時由于學生學習基礎存在差異,有的已經(jīng)淡忘馬氏加成規(guī)則,需引導學生重點學習。
本環(huán)節(jié)進行線下教學,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分給每個小組乙烯、丙烯和2-丁烯的分子模型,列表完成烯烴的結構、有無順反異構體。學生通過積極討論完成參與式學習,不僅增加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同時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內容,通過線上平臺發(fā)布小測試,包含課上的知識點和延伸的知識點,以便檢測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效果。課上,教師對回答錯誤的題目進行講解。
回顧烯烴的結構及烯烴遇到溴水和高錳酸鉀水溶液時的反應現(xiàn)象,引導學生總結反應的實質。教師安排課后作業(yè),并安排思考題:丙烯分別與鹵素和次鹵酸加成反應的區(qū)別。
參與本次教學實踐的對象是本校2022級化學專業(yè)3班學生(37人)。本研究分別對該班同學進行了關于教學效果的評價問卷調查[21]。結果顯示:3班學生對線上線下混合式BOPPPS教學模式給予了極大的肯定,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本節(jié)測試題的得分情況看,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