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雪江賣魚圖》是南宋畫家李東所畫的扇面小景,也是較有代表性的“賣魚圖”題材繪畫?!百u魚圖”作為漁隱題材中的一類,寄托著文人歸隱的精神追求。本文試通過分析《雪江賣魚圖》的畫面內(nèi)容與“賣魚”意象,探究圖中蘊含的文人精神、院體風格和世俗趣味,并進一步分析“賣魚圖”在宋明的圖式發(fā)展。
關鍵詞:雪江賣魚圖;賣魚圖;隱逸文人;文人畫;世俗化
一、李東與《雪江賣魚圖》
《雪江賣魚圖》是南宋畫家李東所畫的扇面山水小品(如圖1),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作者李東為南宋理宗時期的風俗畫家,生卒年不詳?!懂嬂^補遺》《圖繪寶鑒》記錄其“理宗時常于御街鬻其所畫《村田樂》《嘗醋圖》之類,不足以供清玩,僅可娛俗眼耳?!盵1]17《雪江賣魚圖》也是一幅具有生活氣息的雪景山水作品。畫面上半部分以留白營造出蒼茫的山林,下半部分畫屋舍漁舟溪橋江岸。畫面中心是賣魚的場景:舟蓬覆雪,漁人停槳身披蓑衣立在船頭,手提一尾魚向前傾遞,屋主人彎腰伸手,從欄桿后探身欲接。畫面寥寥幾筆,定格在買賣的關鍵一幕。雖然作品用筆簡略,沒有細節(jié)神態(tài)刻畫,但是雙方買賣魚的動作非常自然,仿佛是畫家從窗外看雪景時,正巧瞥到這一場景的發(fā)生。畫作傳達出一種隱居生活的閑散與隨性。江水穿過小橋,一人身形彎曲,挑擔而過,似風雪歸家的仆役,也可能是賣魚沽酒的小販。挑擔者與隱士漁人的動作相呼應,又與通向畫面外的江岸和畫面中心聯(lián)系起來,似乎暗示了漁人賣魚后的去路。畫面上下一疏一密,場景遠近一靜一動,遠山近水一虛一實,形式與內(nèi)容皆有對比,營造出無限的空間。
從畫面元素來看,隱士、漁翁、雪廬、枯木、江岸、遠山,皆為文人畫的意象。畫家在用筆與畫面安排上,也頗有文人意境。李東是賣畫為生的民間畫家,其作品多圍繞民俗風情。李東在都城臨安的御街售賣作品,而這些作品在后世文人眼中只算“俗”作,難登大雅之堂?!堆┙u魚圖》作為李東僅有的存世作品,應當也屬于售賣的商品畫。但這幅畫作在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又不同于一般的風俗繪畫,使人不禁疑惑這位民間畫家為何要繪制這一帶有文人意趣的漁隱題材繪畫作品?《雪江賣魚圖》是否受到了當時文人畫、院體畫以及世俗畫等多方面的影響?
二、《雪江賣魚圖》的文人性
(一) 院體風格與文人畫意
《雪江賣魚圖》緊扣“雪景”與“賣魚”,傳遞出兩種不同的意境。畫面上半部分雪山磅礴,塊面狀的山體前后遮疊,尖聳的山峰漸隱于遠方,漸漸過渡的留白表現(xiàn)出雪霧盈山,傳達出冬季的靜謐與空曠。觀察山體形狀,可以看出李東受到馬夏一派的影響。對比馬遠的《梅溪放艇圖》(如圖2),山形都似斧劈而成,摒棄了對細節(jié)的寫實刻畫,均是用角形與線條概括山形邊緣,形狀奇詭鮮明。李東以馬遠此法畫山,不同于北宋畫院的寫實派,更體現(xiàn)了江南山水雪景的意境悠遠,有著接近文人意氣的書寫感。
《雪江賣魚圖》對院體風格的打破和文人性的表達著重體現(xiàn)在畫面下方。作為視覺中心的賣魚場景,場景中人物、樹木和房屋的刻畫卻都十分簡練。作者用寥寥幾筆表現(xiàn)出身披蓑衣前傾遞魚的漁人,用幾何形表現(xiàn)積雪的船篷,對隱士的刻畫則更簡單,僅刻畫了隱士從欄桿后探身伸手的上半身。人物不刻畫神態(tài)細節(jié),服飾肢體只用單線條概括,周圍的枯樹也不過是點線勾畫。然而,江雪寒林之中,屋中隱士與舟上漁人買賣交易的瞬間卻被畫家敏銳地捕捉到了,如圖3所示。而《梅溪放艇圖》中,文人獨立船頭,臨江仰望。漁人坐于船尾,躬身弄槳。雖使人一眼可知人物的身份,但也因此有些流于程式。相比之下,《雪江賣魚圖》中人物的刻畫正體現(xiàn)出南宋文人畫所追求的“傳神”之法。鄧椿認為繪畫若能“曲盡其態(tài)”,只有一種方法,即“傳神而已矣”。這也正是文人畫與畫工畫的區(qū)別:“畫而非畫者,蓋止能傳其形,不能傳其神也?!盵2]69
(二)文人詩話中的“賣魚”意象
“賣魚”這一意象常在宋代的詩文中出現(xiàn),象征著文人向往的漁隱生活。汪元量在城郊見賣魚船,頓生詩意,留下一句:“眼前境逆無詩興,忽有小舟來賣魚?!盵3]224陸游也多次在詩中寫過賣魚的意象,如“賣魚沽酒醉還醒,心事付橫笛”[4]10以及“紅樹青林帶莫煙,并橋常有賣魚船。樊川詩句營丘畫,盡在先生拄杖邊”[5]224,在向往隱居的文人眼中,山林溪橋,賣魚沽酒,是杜牧詩情以及李成畫意中的生活。此外,賣魚者也和文人塑造的漁父形象一樣,具有塵世中人難得的獨立品格。蔡絳在《鐵圍山叢談》中曾記述新開湖中搖艇漁人為找還賣魚多得的錢去而復返的事情,稱其是“江湖間人不近市塵者”。作者由此聯(lián)想到所謂的“貴人君子”,認為“其所守未必能盡附新開湖漁人也”[6]37。詩文與畫中的賣魚者,身穿蓑衣頭戴笠帽,一人一舟游于山水間,或經(jīng)過江邊人家賣一二鯉魚,或繼續(xù)前行,或沽酒還家。其中的逍遙逸趣正是文人所向往的,也是賣魚圖最核心的文人意涵。
三、《雪江賣魚圖》中的世俗性
(一)隱士的世俗生活
漁隱題材繪畫常以漁人的生活場景或形象來暗示文人對隱逸的追求。北宋王詵的《漁村小雪圖》(如圖4)就描繪漁家起網(wǎng)收網(wǎng)的捕魚生活。畫中的漁人既隱于世外,又享有世俗樂趣。畫家以旁觀者的視角作畫,雖然是描繪漁夫,但表達的是自己對隱居山林的向往。夏圭的《雪堂客話圖》(如圖5),其描繪在山野江畔上隱居的文人正在雪廬會友。窗外一葉漁舟悠悠而來,仿佛即將路過窗下,舟上有鮮魚正等待售賣?!堆┨每驮拡D》比《漁村小雪圖》更近一步,畫家將自身的映射和漁人一同放入畫中,二者互相呼應,象征了他們相似的隱逸生活,但漁人與隱士尚沒有直接的交集。
漁人與隱士的交集和互動出現(xiàn)在“賣魚圖”當中。相比于其他漁隱題材繪畫,《雪江賣魚圖》的獨特之處在于對“賣魚”這一世俗活動的刻畫?!堆┙u魚圖》直接描繪了文人與漁人的交易瞬間,將雙方的生活放在同一畫面中。隱士與漁人的聯(lián)系更進了一步。在這一瞬間,文人隱士和劃船路過的漁人并無分別。文人需要買魚來飽腹,漁人需要賣魚養(yǎng)家糊口,大家都是世俗凡人。買賣交易本身,就是最具生活氣息的世俗活動。漁人和隱士在“賣魚”的過程中有了互動。在一買一賣中,漁人進入了文人建構的桃花源般的隱逸世界,而看似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也展露出自己現(xiàn)實生活的一隅。而這種對隱逸生活中世俗場景的坦誠描繪,更符合文人“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的思想,也更接近文人所追求的精神上的隱逸。
(二)“賣魚”圖式的世俗性
自莊周和屈原塑造出清醒豁達獨立世俗的漁父形象之后,“漁人”就成為了文人的一種精神寄托,常出現(xiàn)在詩詞歌賦和繪畫作品中。唐代李延壽《漁父》中描寫漁人“神韻蕭灑,垂綸長嘯,”自稱“仆山??袢?,不達世務,未辨賤貧,無論榮貴”,是一位“有道者也”[7]1069。而《雪江賣魚圖》中,“賣魚”這一交易活動使“漁人”成為真正的現(xiàn)實中的漁人形象。其在襯托文人隱居追求的同時,也作為畫面的另一個主體,展現(xiàn)賣魚的日常生活。從這一角度看,“賣魚圖”何嘗不是對現(xiàn)實的描繪?
宋代詩文中多有對賣魚者的描寫,也表達了文人對他們簡單質樸無憂無慮生活的贊賞與羨慕。如蒲壽宬寫道“昨日賣魚到城郭,暑氣千門正炮烙,買酒歸來風露涼,始信人間漁父樂?!盵8]56陸游《漁浦》中描寫了漁人昂揚的神態(tài)與隨性的生活:“漁翁持魚摳舷賣,炯炯綠瞳雙臉丹。我欲從之逝已遠,菱歌一曲暮江寒?!盵9]113這些正是《雪江賣魚圖》中搖舟售賣的漁人寫照。此外,宋代坊市中也出現(xiàn)了專門的魚蝦買賣場所。李流謙描繪了“晚來小艇沖煙出,江上有人爭賣魚”[9]113的晚間魚市,與陸游在古渡頭所見的“煙中賣魚市,月下采蓮舟”[10]2836場景相似。馬致遠《雙調(diào) 壽陽曲 遠浦歸帆》中描述:“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盵11]26可見當時的魚販會在傍晚聚集到橋邊江畔,形成魚市,競價賣魚。這頗有煙火氣。除了魚市,也有“濱江之民,擔負重鮮,止于村落博賣,未嘗經(jīng)涉城市”[12]6387。陸游晚飯后漫步溪邊,正能看到“市步空舩迎荻去,湖隄輕擔賣魚歸?!盵10]3626也許賣魚圖畫面右下角挑擔的行人,正是挑擔售賣的魚販。在文人眼中,這種隱于山水,沿江賣魚的生活是充滿歌聲與詩意的。賣魚場景代表了一種安享世俗的溫馨與安穩(wěn)?!堆┙u魚圖》在雪山枯木臨江屋舍中,簡筆勾勒出漁人與隱士的交易,樸實可愛,傳達出了世俗生活中的平淡與詩意。這也正是它與平民風俗繪畫的相通之處。
四、“賣魚圖”圖式
在宋代藝術市場和后世的發(fā)展
宋代藝術繁榮,藝術市場隨之興盛。上至宮廷畫院,下至平民百姓,不同群體都參與其中,這也使院體畫、文人畫和風俗畫相互學習交融。南宋帝王愛好藝術且多有繪畫天賦。宋高宗“時作小筆山水,專寫煙嵐昏雨難狀之景”[1]1。宮廷、畫院、群臣也多受此影響。宋高宗叔父趙士遵善畫山水,創(chuàng)制小景山水,“其筆超俗”,深受市場歡迎,世人競相效仿[13]91。宮廷畫院也重視風俗類繪畫,南宋朱光普,“隨駕南渡,補入畫院。學左建畫村田樂、及農(nóng)家迎婦、擊壤等圖,流傳于世。”[1]12在宮廷、畫院、文人、百姓的繪畫流通中,藝術形式與審美漸趨一致?!秹袅轰洝酚涊d南宋市面上銷售的“陳家畫團扇”“細畫絹扇”“梅竹扇面兒”“張人畫山水扇”等,都是民間畫家與流行的文人題材以及團扇繪畫融合的體現(xiàn)。《雪江賣魚圖》正屬于滿足南宋藝術市場多種需求的畫作。李東在臨安御街賣畫,所賣多為“村田樂”“嘗醋圖”。由此可見上層階級對風俗畫的喜好與需求。相比“村田樂”“漁村圖”等平民生活圖像,“賣魚圖”的主題帶有文人的隱逸之趣,意境更為高雅。而與院體山水與工筆花鳥相比,“賣魚圖”畫面又帶有故事性且接近百姓日常生活,更具世俗趣味,生動易懂?!堆┙u魚圖》兼具院體風格、文人意象與世俗意趣,可以兼顧三種群體的藝術需求,體現(xiàn)出南宋藝術市場不同畫類不同階級審美的趨同。以“賣魚”為題材的繪畫也在宋代以后流傳下來,成為漁隱繪畫的一支,衍生出更多的圖式與作品。
較早的“賣魚”圖像出現(xiàn)在傳為北宋范寬所作的《雪山樓閣圖》中,畫面一角描繪了“賣魚”的場景:仆役打扮的買者冒雪撐傘而來,遞出一串銅錢,船上的漁人遞出一條鮮魚(如圖6)。此處的“賣魚”呼應的是畫面上方文人隱居之所,隱約表現(xiàn)了文人生活的一個側面。李東聚焦并放大這一瞬間,將“賣魚”作為獨立的主題。雖然無法斷言他是這一母題創(chuàng)作的先導,但后世確實多有與《雪江賣魚圖》相似的作品。圖7、圖8中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的《雪橋買魚圖》也描繪了同樣的題材。但此幅畫是從隱士一方的位置觀看,更突出“買魚”的動作,仿佛文人專從屋中冒雪來到橋頭,趕上路過的漁父問價買魚。相對于《雪江賣魚圖》中更加自然仿佛偶然發(fā)生的買賣,《雪橋買魚圖》將文人與漁人的交易放到畫面前方,表現(xiàn)的是文士主動“買”的行為,更加坦誠質樸地展現(xiàn)出隱士的世俗生活。
而到明代,“賣魚圖”雖然沿用了宋代的構圖與元素,但無論是朱邦的《江雪賣魚圖》,還是石泉的《買魚圖軸》,都不復有宋畫中含蓄自然的隱逸之趣(如圖9、圖10)。朱邦的賣魚場景中出現(xiàn)了六個人物,除了買魚的隱士,畫家對漁父一家的刻畫也生動細致,畫中人物神情各異,但這也削弱了漁隱題材本身的清幽與詩意。抱臂俯于欄桿上的隱士仿佛在百無聊賴地等待漁父稱重估價,隱士與一旁探頭旁觀的閑人沒什么不同。文人確實是隱入山林村田之中,但畫面對世俗生活的過多描繪淡化了文人隱逸生活的逍遙和怡然。石泉的買魚圖并未添加不必要的人物,幾乎套用了李東畫作的景物布局:窗邊俯身探手的隱士、遞魚的漁父和橋上頂風歸家的仆役。然而在畫面的疏密安排上,石泉的畫作卻不及李東畫作,李東的作品更為自然清新。隱士與漁人相隔太遠,仆役距二者又太近,三者近乎形成一個正三角形,仿佛每個角色站定位置,同臺演繹一出雪中買魚賣魚的劇目。雖然觀者一目了然,但畫作也失去了生活中偶然發(fā)生買魚事件的平淡天真之感。
五、小結
“賣魚圖”題材作為漁隱繪畫中的一類,至南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獨立的作品。民間畫家李東《雪江賣魚圖》作為其中較早的代表作,兼具文人風格與世俗意趣,同時展現(xiàn)出“賣魚圖”這一題材涵蓋的文人隱逸精神和世俗生活。這也反映出宋代藝術風尚的趨勢,以及市場對此類繪畫作品的需求?!百u魚圖”除了在宋代《雪山樓閣圖》《雪江賣魚圖》和《雪橋買魚圖》中有所體現(xiàn),在明代也有所延續(xù),已然成為漁隱繪畫中的常用主題。明代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十分繁榮,“賣魚圖”圖式也隨之深入發(fā)展并漸有世俗化的趨勢,但是其再無宋人所展現(xiàn)出的于寒山江雪之中和蒼茫天地之間天人合一的意境。
參考文獻:
[1]莊肅作.中國美術論著叢刊 畫繼補遺[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2]于安瀾,編.畫繼[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3]汪元量.胡才甫,校注.汪元量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4]陸游.放翁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陸游.疾風,選注.陸放翁詩詞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58.
[6]蔡絛,曾敏行.李夢生,朱杰人,校點.歷代筆記小說大觀 鐵圍山叢談獨醒雜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李延壽.陳蘇鎮(zhèn),等標點.南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8]蒲壽宬. 心泉學詩稿[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9]陸游.王水照,高克勤,選注.陸游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
[10]陸游.劍南詩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李世前,李朝輝.元曲三百首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10.
[12]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校點.宋會要輯稿 11 食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3]夏文彥.繪圖寶鑒卷四[M]//于安瀾,編.畫史叢書:第2冊[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作者簡介:楊惠中,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史論。
實習編輯:時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