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珞晶 胡梅 呂云霄 孫雅
摘? 要: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在研究型高校中是整個教學和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文章針對2020年以來如何保障研究生學術活動正常開展的問題,對線上、線下和線上線下混合式三種研究生學術交流模式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三種模式的優(yōu)缺點和適用性。通過一年的實踐調(diào)查,基于“學院系所/學科教研室/課題組”三級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組織,統(tǒng)計了學院層面和課題組層面的會議組織模式,分析了各自的特點,并對全院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對比不同的學術交流模式發(fā)現(xiàn),研究生普遍認為線下學術交流能帶來更大收獲,其次是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收獲最小的是線上學術交流。最后,文章根據(jù)實際情況,從頂層規(guī)劃、完善制度規(guī)范及細化指標、基層單位學術活動考核指標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以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術交流組織模式方案,真正為研究生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搭建無障礙的交流平臺。
關鍵詞:線上;線下;混合式;研究生;學術交流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3-0062-04
研究生是一支朝氣蓬勃、思維敏捷、銳意進取的重要的科研生力軍。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研究生所肩負的一項神圣使命[1]。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在培養(yǎng)高層次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中,如何激發(fā)研究生的研究熱情,盡快讓其進入研究課題并開展深入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一直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和導師普遍關心的問題。
二十多年來,研究生管理者和導師們也在不斷探索為研究生創(chuàng)新教育搭建交流平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2-8]。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在研究型高校中是整個教學和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研究型大學不可缺少的軟環(huán)境之一,因此組織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對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的整體與個體質(zhì)量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9-13]。近年來,各地高校更加重視鼓勵研究生通過參與各種學術活動,拓寬知識范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綜合素質(zhì)。近年來,學術交流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專題講座、集中研討和學術報告統(tǒng)籌安排[14],學術交流活動組織的中西方差別越來越?。?5],相關的學會組織也積極創(chuàng)建學術交流活動優(yōu)質(zhì)品牌,以此擴大學術交流的影響力、引領學科發(fā)展[16-17],不同高校基于自身特色深入探索了研究生培養(yǎng)中的學術交流的機制構(gòu)建和能力提升問題,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建議[18-20]。
2020年以來,傳統(tǒng)面對面交流的學術活動組織越來越受限,如何保障研究生學術活動的正常開展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國防科技大學經(jīng)過分析研判,針對軍事智能領域研究生學術交流存在的問題,統(tǒng)一謀劃了“學院系所/學科教研室/課題組”三級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主題,嘗試通過線上、線下和混合式多種模式組織學術交流活動,針對具體問題,多學科、多層次、多角度開展研討與交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術交流組織模式方案,真正為研究生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搭建無障礙的交流平臺。
一、線上、線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學術交流模式研究
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是一種更加靈活的學術交流模式,大致分為兩種情形:報告人在線上,聽眾在線下同一會場或多個分會場,可以部分實現(xiàn)聽眾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報告人在線下,部分聽眾在線下,部分聽眾在線上,可以實現(xiàn)不同地域的聽眾覆蓋,可以實現(xiàn)報告人和部分聽眾的面對面交流。這兩種情形都需要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在騰訊會議、釘釘、雨課堂等網(wǎng)上平臺組織開展。
傳統(tǒng)的線下研究生學術交流組織模式適用于系所或教研室人數(shù)相對較少的情況,適合每周或隔周組織開展,受環(huán)境變化影響較小。但是近兩年邀請國外甚至省外專家來院進行學術交流困難重重,因此組織線上學術報告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此外,軍事智能領域需要人工智能與傳統(tǒng)軍事技術的交叉融合,可能在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規(guī)劃中要同時邀請智能技術方面的專家和軍事技術理論方面的專家,要舉辦一場傳統(tǒng)的線下學術活動更不現(xiàn)實,因此線上交流模式就能很好地解決專家跨地域的問題。而對于學院層面的大型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傳統(tǒng)線下或一般線上的模式都有其局限性,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是一個很合適的選擇,邀請的報告主講人在線上不受地域限制,以教研室為單位的研究生們可以線下集中,既可以與報告專家線上互動交流,又可以在線下實時討論,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高會議效率。
針對具體的學術交流主題,以研究生為中心,如果是外請專家,建議設計大型學術報告,以到更廣的受眾面;如果是老師做報告,一般是前沿探索綜述性的,建議設計成中型學術研討,研究生積極參與其中,更多地和教師及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如果是針對研究生開題、答辯、學術論文發(fā)表前的匯報,建議設計成小型學術沙龍,組織科研方向貼近的師生參與并進行匯報,最終敲定報告涉及的具體細節(jié)??梢酝ㄟ^嘗試線上、線下和混合式不同的模式進行精心組織和實施。但是每一種模式都是有其優(yōu)缺點,下表給出了線上、線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學術交流模式的比較分析。
二、線上、線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學術交流模式實踐
2021年至2022年初,學院圍繞軍事智能相關研究問題,組織開展了28場學術交流活動,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線上學術交流活動8場、線下學術交流活動15場、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活動5場。研究生作為報告人的學術活動0次,研究生作為聆聽者和研討參與者的學術活動28次,占比100%;其中本學院老師做報告2次,占比7.14%;外請專家做報告26次,占比92.86%,外請專家有知名院士1名,來自地方著名高校和國防單位的資深專家多名,極大擴展了學術報告的深度和廣度,全院教師和研究生受益匪淺。可以看出,學院層面組織的學術交流活動多是大型學術報告和中型學術研討,受眾面除了研究生還包括相關年輕教師,組織模式靈活,近一半嘗試了線上和線上線下混合式組織模式。
再從學院控制學科、機械學科和儀器學科各挑選一個課題組對2021年全年的學術活動進行了調(diào)研。控制學科某課題組組織學術交流活動15場,均為線下學術活動,其中博士生做學術報告4次,碩士生做學術報告11次。機械學科某課題組組織學術交流活動10場,其中線上學術活動7場、線下學術活動1場、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活動2場,博士生做學術報告2次,碩士生做學術報告3次,課題組老師做學術報告5次。儀器學科某課題組組織學術交流活動33場,其中線上學術活動2場、線下學術活動27場、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活動4場,博士生做學術報告4次,碩士生做學術報告21次,課題組老師做學術報告5次,外請專家做學術報告3次。
通過分析三個課題組全年組織的58次學術活動,研究生作為報告人的學術活動45次,占比77.59%;研究生作為聆聽者和研討參與者的學術活動13次,占比22.41%;其中課題組老師做報告10次,占比17.24%;外請專家做報告3次,占比5.17%;線上學術活動9次,占比15.52%,線下學術活動43次,占比74.14%,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活動6次,占比10.34%。
2022年初,本研究面向所在學院的研究生發(fā)放了電子調(diào)查問卷:“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問卷調(diào)查(騰訊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5份。從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的組織模式、參會人數(shù)、收獲比較、參加頻次和所屬學科等方面設計了8個問題。對問卷調(diào)查的統(tǒng)計結(jié)果分析可知,研究生目前參加的學術交流活動的組織模式中線上、線下和混合式三種形式數(shù)量相當,其中參加的線上學術交流以大型學術報告為主,線下學術交流則是小型學術沙龍、中型學術研討和大型學術報告三足鼎立,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則占比有所降低。對比不同的學術交流模式,研究生普遍認為線下學術交流能帶來更大收獲,其次是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收獲最小的是線上學術交流。但是對于線上或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活動的優(yōu)勢,研究生一致認為這兩種組織模式能夠解決跨地域、跨學科和跨層次的學術交流問題。研究生平均每學期參加的學術活動大部分在5次以下,小部分在5—10次,10次以上的更少。在105份有效問卷中,參與調(diào)查的控制學科研究生56人,機械學科研究生33人,儀器學科和其他(國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研究生16人,基本符合學院控制、機械和儀器研究生規(guī)模3:2:1,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問卷調(diào)查在三個學科的覆蓋面是一致的。
三、思考與建議
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的組織形式?jīng)]有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可遵循,根據(jù)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可以靈活調(diào)整和組織,因此一直在不斷摸索和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線上、線下和混合式研究生學術交流組織模式設想為跨地域、跨學科和跨層次研究生學術交流組織創(chuàng)造了無限可能。軍事智能領域更需要多樣化軍事需求和任務來牽引帶動智能科技發(fā)展,因此在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規(guī)劃中可能會邀請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的專家和學者同時參加交流研討,甚至還會邀請各用戶單位的一線裝備技術人員共同探討,在一場學術活動中除了本校的研究生和導師外,還可能有院士級別的專家,有用戶單位的技術人員,他們可能是參加工作不久的本科生或技術士官,這種跨層次的學術交流需求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可以滿足,從而真正實現(xiàn)研究生無障礙的學術交流平臺搭建,并在每次的組織實踐中進行總結(jié),通過總結(jié)才能及時反饋學術活動組織的效果,針對研究生反映突出的問題和矛盾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指導后續(xù)的軍事智能領域研究生學術交流組織模式能夠進一步研究探索和持續(xù)改進。
通過一年的實踐摸索,逐步形成了線上、線下和混合式學術交流組織程序規(guī)范,建議如下:
1. 研究生學術活動需要做好頂層規(guī)劃,加強學術交流經(jīng)費的支持,即學院層面通過組織學院領導,軍事智能領域?qū)<遥刂?、機械和儀器各學科專家,優(yōu)秀的研究生導師,年輕的研究生責任導師等學科學術優(yōu)秀代表開展圓桌討論,結(jié)合學院軍事智能領域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方向,初步遴選學院每學年的研究生學術交流主題,再根據(jù)主題外請專家,靈活實施線上、線上和線上線下混合式學術交流組織模式。
2. 制定關于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的完善制度規(guī)范和細化指標,即根據(jù)學?!秶揽萍即髮W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細則(試行)》和《國防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細則(試行)》等培養(yǎng)要求,制定軍事智能領域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制度規(guī)范,研究生每次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時,必須填寫學院《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登記表》并歸檔,在畢業(yè)時匯總到學院《研究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統(tǒng)計表》作為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的學分認定證明,并建立鼓勵獎的制度,在滿足研究生培養(yǎng)要求的同時,提高他們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的積極性。
3. 以研究生為中心,使其在大型學術報告中吸收前沿知識,在中型學術研討中碰撞思維火花,在小型學術沙龍中輸出自己的學術觀點,因此在“學院系所/學科教研室/課題組”三級研究生學術交流架構(gòu)中,教研室和課題組的學術交流是每周或每兩周常態(tài)化進行的活動,以教研室、研究室的課題組為主,針對本專業(yè)方向及所承擔的科研項目開展學術討論,以老帶新、以點帶面,使每個參加人對研討的問題都能提出各自見解,充分交流探討之后,才能獲得更大收獲。因此,學院研究生教務可以通過建立基層單位學術活動考核指標,內(nèi)外齊發(fā)力,營造出濃厚的學術交流氛圍。
參考文獻:
[1] 夏泉. 淺談開展研究生學術活動的實踐與體會[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9(06):42-44.
[2] 洪茜,郭菲,Hamish C. 低年級直博生學術熱情緣何消減:基于扎根理論的分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01):63-70.
[3] 胡強勁. 對研究生培養(yǎng)中導師選題及學術活動問題的淺見[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88(02):68-70.
[4] 徐涌金,劉劍虹. 論大學教授與學術活動[J]. 機械工業(yè)高教研究,1998(03):16-20.
[5] 張葆光. 以課題研究帶動學術活動的開展[J]. 中國教育學刊,2004(12):48-51.
[6] 張艷玲,莊大生. 試論學術交流活動的功能與分類[J]. 情報探索,1996(03):12-13.
[7] 儲朝暉. 研究生學術活動的理念及運作[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01):34-37.
[8] 劉華. 組織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的幾點思考[J]. 中國研究生,2007(09):59.
[9] 李海波,董維春. 營造學術氛圍培養(yǎng)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09):8-11.
[10] 張學東. 新形勢下組織學術活動的主要做法[J]. 科協(xié)論壇,2009(06):17-18.
[11] 張忠華. 論提高研究生學術沙龍活動學習效率的策略[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01):38-42.
[12] 孫晶. 淺談大學學術活動組織管理[J]. 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10(07):126-127.
[13] 程翠玉. 加強校園學術文化建設 促進創(chuàng)新人才成長[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08):28-31.
[14] 楊躍能,閆野. 研究生學術活動的思考與實踐——如何組織研究生學術活動[J]. 教育進展,2015(05):11-15.
[15] 趙紅. 學術交流活動組織的中西方比較[J]. 科協(xié)論壇,2016(07):28-30.
[16] 蔣宇霞. 學會組織應積極創(chuàng)建優(yōu)質(zhì)品牌學術交流活動[J]. 科協(xié)論壇,2017(07):28-29.
[17] 祝維瑾. 學術交流促進技術進步,引領學科發(fā)展——參加學會學術交流活動的認知和體會[J]. 內(nèi)燃機,2019(02):58-62.
[18] 王浪. 研究生培養(yǎng)中學術交流的功能提升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學,2020.
[19] 龔華云,吳明,許麗佳,等. 地方高校研究生學術交流機制構(gòu)建探索——以成都大學藥學類研究生為例[J]. 高教論壇,2020(03):106-108.
[20] 劉恩周,陳立宇,淡勇. 研究生學術交流能力培養(yǎng)與思考——以西北大學化工學院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1(15):173-176.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