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喆?李雪云
[摘要] 在跨學科實踐中,基于新課標進行“問題性驅(qū)動—跨學科實踐—混合式學習—科學型思維”的教學設計、開發(fā)與實踐,以“測定食物中的能量”為例,通過模擬制作氧彈式熱量計,聯(lián)系物理學比熱容和熱值、化學燃燒條件等知識,探究生物學中食物中能量的測量。在實施過程中,注重整合主題情境開展項目探究,建構知識體系,拓寬評價范式,形成融合科學與技術的新視角,以發(fā)展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關鍵詞] 跨學科實踐;混合式學習;測定食物能量;科學與技術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要求“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學習主題約占總課時數(shù)的10%,其包括模型制作、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yǎng)、發(fā)酵食品制作三類跨學科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認識生物學與社會的關系,理解科學、技術、工程學、數(shù)學等學科的關系,嘗試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方法,通過設計和制作,解決現(xiàn)實問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在跨學科實踐中應用混合式學習,以“線上線下”混融共生的新思路,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和自控型學習能力。在生物學科“測定食物中的能量”活動中,通過關聯(lián)物理學比熱容和熱值、化學燃燒條件等科學學科知識進行實驗探究,整合主題情境,建構知識體系,拓寬評價范式,形成融合科學與技術的新視角,以發(fā)展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魯科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人體的營養(yǎng)”第一節(jié)“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的科學探究部分,要求通過實驗測定食物中的能量。生物學學科要求用科學探究的方法測定食物中的能量,新課標中對本節(jié)知識的要求是“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zhì)”。教材中安排了“資料分析”和“表格填寫”活動,讓學生查閱資料、分析數(shù)據(jù)、調(diào)查研究,以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針對食物中的能量,可以通過轉化,將其變成水溫的升高,以水吸收的熱量來表征食物中的能量。
跨學科實踐提倡利用不同學科知識進行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和問題解決,把創(chuàng)新實踐提前到學生的學習階段,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應用不同學科知識、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解決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1 mL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 J能量這一問題,一般很難理解。實際上,該問題與物理學科的比熱容、熱值知識,化學學科的燃燒條件知識等是緊密聯(lián)系的。而混合式學習是線上、線下混融共生,其包含對學習資源的整合、學習方法的適配、學習者的自主探究。混合式學習中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學生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實現(xiàn)學習力的提升?;旌鲜浇虒W視域下,依托網(wǎng)絡與技術等平臺,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發(fā)揮課堂互動的重要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形成邏輯思路,發(fā)展科學思維,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具體來說,跨學科實踐中應用混合式學習的設計與實施(如圖1所示),圍繞學科間的大概念整合科學知識的主題情境,運用科學思維導圖的方式建構跨學科知識體系,研究中針對真實情境問題開展項目探究,注重營造智慧技術氛圍以拓寬評價范式。
一、圍繞學科間大概念整合主題情境
大概念反映學科本質(zhì),居于學科中心位置。以大概念整合生物學測定食物中能量主題,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本質(zhì)的理解,統(tǒng)整大概念的科學設計有助于夯實生物學實驗深度教學。美國《K-12科學教育框架》中重視整合科學與工程實踐、跨學科概念和核心概念,形成七項跨學科概念。測定食物中的能量對應了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不同學科教材中的不同知識(如表1)。生物學教材中測定食物中的能量,所根據(jù)的是熱量傳遞后的1 mL水每升高1℃吸收4.2 J能量,這是水的比熱容知識;食物燃燒是化學知識,燃燒的必要條件——氧氣充足且與空氣接觸面積大。從生物學知識中關聯(lián)物理學和化學的知識,是跨學科整合的紐帶?;趯W科大概念的中心作用,統(tǒng)攝科學學科的知識體系,能夠使教學資源更豐富。
二、運用科學思維導圖建構知識體系
生物學研究從細胞到生物圈,物理學研究從物質(zhì)、運動與相互作用到能量,化學研究從組成結構到轉化與應用。在跨學科實踐中,圍繞整合的焦點將生物學、物理、化學三個學科知識進行統(tǒng)整,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測定食物總的能量主題的知識體系圖形化,構建學生對問題的發(fā)散性思維。通過生物學的知識,運用物理學和化學知識來分析測量能量的整個探究過程,以比熱容的知識分析能量的變化,從水的吸熱變化推算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以熱值的知識切入,提高食物燃燒的程度,同時考慮熱量散失的問題;以燃燒的定義和條件完善所需測定的食物,提高其燃燒的充分性。通過繪制的思維導圖,促進學生構建系統(tǒng)知識結構,鏈接更多的跨學科知識區(qū)塊,統(tǒng)整跨學科知識體系(如圖2所示)。
三、針對真實情境問題開展項目探究
基于測定能量真實情境的項目活動的視角進行跨學科實踐,對問題解決具有驅(qū)動力,對項目活動具有自主性。在測定能量的項目活動中,創(chuàng)新物理學中比熱容知識之量熱杯的使用,激發(fā)對生物學測量食物能量的思考。針對傳統(tǒng)實驗溫度計易觀察、數(shù)據(jù)難收集、熱量散失多、數(shù)據(jù)誤差大等問題,通過模擬氧彈式熱量儀測定能量,尋求科學對策解決測量能量的問題,搭建測試模擬實驗裝置讓學生真實參與,以實驗裝置的制作及數(shù)據(jù)的收集、分析與處理等過程,展現(xiàn)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混合式教學的視角看,該活動探究是不同學科知識的混合、不同學習方式的混合、不同平臺展示的混合等,充分呈現(xiàn)了項目活動培育科學素養(yǎng)的綜合維度。
查閱魯科版教材中關于常見食物成分表,我們整理了花生和核桃這兩種堅果的數(shù)據(jù),并通過實驗將相應的參數(shù)和測得的數(shù)據(jù)記錄到表格中(如表2)。經(jīng)過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提煉出以下問題:(1)食部為去掉不可食用部分后所剩的可食部分,本實驗是整顆果實進行,未作食部處理,這是導致誤差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2)選用的廢棄后的奶粉罐制作比較簡易,效果也很好,特別是認為雙層結構保溫效果足夠,但仍存在很大熱量的散失;(3)實驗中對所選擇的食物未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也會造成一定的誤差;(4)實驗中所選用的實物種類較少,未來課堂分組實驗,可以做進一步的探索,測定更多食物的能量。
四、營造智慧技術氛圍拓寬評價范式
生物學教學中,要善于捕捉與其他學科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兼顧科學與合理的原則,借助技術創(chuàng)設符合中學生身心特點的學習情境和評價機制,以開闊其視野。S省Z市初中生物學、物理、化學的綜合性評價包含紙筆考試終結性評價(45分、80分、55分)和實驗技能操作評價(5分、10分、5分),最終再通過轉換以等級的形式呈現(xiàn)結果。未來評價則需要更多地融合動手實踐的參與性評價,通過實驗探究和動手參與,實現(xiàn)綜合素質(zhì)評價的程序科學、精準,為師生減負提效。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和智能等技術的日趨成熟,增強了對學生評價的輔助,然而中高考的選拔性決定了區(qū)分度問題,在融合紙筆終結性評價、實驗探究性評價、動手參與性評價中,建立基于學科原始分值計入權重后再加權平均的權重計分法,將更有助于呈現(xiàn)出學生的特長學科優(yōu)勢。
審視從生物學測定食物中能量關聯(lián)物理學和化學知識的視角,跨學科實踐有利于統(tǒng)整更多的學科教學資源,并且應用混合式教學,既兼顧線上與線下借助信息技術平臺和網(wǎng)絡等媒介的模式,又可以混合不同學科的共振點、不同的方法同歸路,超越了單一學科范疇,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發(fā)展研究2022年度立項微課題“Phyphox賦能科學探究實驗的實踐應用”(項目編號:FJ142)和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初中物理混合式教學生態(tài)區(qū)塊鏈研究”(項目編號:2020ZC07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高錦紅,吳爽.量熱計用于滋補類食品熱值測定分析[J].食品工業(yè),2018,39(09).
[2]應學超.“混合式教學”視域下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策略探析[J].中學生物教學,2021(23).
[3]金冬桂,楊淑萍.基于大概念的跨學科資源整合:以“光合作用”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19(19).
[4]梁喆,李金玲.統(tǒng)整大概念單元設計夯實物理實驗深度教學:以整合《透鏡》單元教學為例[J].生活教育,2020(07).
[5]謝紹平,董秀紅.美國新《K-12科學教育框架》解讀[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04).
[6]林亞.基于課標的生物學、化學跨學科教學研究:以“酒精的學問”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18(17).
[7]楊靜.“測定某種食物中貯存的能量”探究實驗裝置的改進[J].生物學教學,2018,43(02).
[8]詹琪芳.基于項目化學習的跨學科整合與實施:以建構“血糖平衡的調(diào)節(jié)”模擬模型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21(10).
梁 喆?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第二中學。
李雪云?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第二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