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千業(yè),李淑賢
(佳木斯大學藥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藥對是中藥配伍的核心內容,是構成復方的基本單位[1]。配伍,即為有選擇性的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具有協(xié)同作用的單味藥混合在一起使用,從而達到提高藥用療效的效果。紫蘇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是早期常用的中草藥之一,全草都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是一種多功能的草本植物[2],在臨床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紫蘇葉油為紫蘇葉子經(jīng)過水蒸氣蒸餾法提取后的具有揮發(fā)性不溶于水的液體,紫蘇揮發(fā)油不僅具有抑制細菌產(chǎn)生,防止疾病危害身體健康,還具有抗癌抗炎、解熱鎮(zhèn)靜、止血等作用[3~6]。干姜為姜科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干燥的根莖形狀是扁平狀、香味特殊、味道辛辣、有些微溫[7]。干姜的屬性辛、溫、大熱類,干姜可驅散體內寒氣、打通血脈,還可治療嘔吐、止瀉、四肢寒冷、腹部冷痛、痰多喘咳類疾病[8]。關于紫蘇和干姜單味藥中揮發(fā)油化學成分已有許多報道,但對紫蘇-干姜藥對配伍揮發(fā)油化學成分分析未見報道,本次實驗首次采用GC-MS分析藥對揮發(fā)油,對單味藥中揮發(fā)油和藥對揮發(fā)油化學成分進行比較以及新生成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進行討論,為臨床上藥物配伍治療提供科學試驗依據(jù)。
Agilent 7890A/5975C型氣質聯(lián)用儀(美國安捷倫科技公司);揮發(fā)油提取器(廈門海標科技有限公司);正己烷(分析純)(南京東方之珠工貿(mào)有限公司);無水硫酸鈉(廊坊鵬彩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正己烷(色譜純)(濟南世紀通達化工有限公司); 蒸餾水(實驗室自制);用于提取揮發(fā)油的中藥材紫蘇和干姜,采購于佳木斯市寶泰大藥房,并經(jīng)佳木斯大學藥學院藥學化學實驗中心宗希明高級實驗師鑒定。
將紫蘇和干姜粉碎,過40目篩,用天平分別精密稱量紫蘇藥材粉末50g,干姜藥材粉末50g,將兩種藥粉混合,裝入1000mL的圓底燒瓶中按照2020版《中國藥典》(四部)“揮發(fā)油提取法”甲法進行提取,提取5h,得到淡黃色的透明液體,用無水硫酸鈉干燥,靜置,得到紫蘇-干姜藥對揮發(fā)油。
1.3.1色譜條件
色譜柱為HP-5MS(5%苯甲基聚硅氧烷)彈性石英毛細管色譜柱(30m×0.25mm×0.25μm);載氣為高純氦氣;以每分鐘1.0mL的氦氣為載氣的流速;分流進樣的比例為10∶1;進樣口溫度250℃;采用升高溫度的辦法升高色譜柱的溫度:開始的溫度為50℃柱溫,以4℃每分鐘速率升高至160℃恒溫15min,再以4℃每分鐘速率升高溫度至280℃;以2μL進樣。
1.3.2質譜條件
電離方法是電子的轟擊離子源(EI);70 eV的電子的能量;在270℃的傳輸?shù)木€路之中;離子源溫度230℃,四級桿溫度為150℃,掃描質量范圍為20~600m/z;以全掃描的掃描模式進行數(shù)據(jù)的整理與收集;溶劑延遲5min。
1.3.3程序升溫
開始的溫度為50℃,以4℃每分鐘升高溫度到140℃,保持3min,之后再以4℃每分鐘,從140℃升高溫度到260℃,保持15min。
1.3.4揮發(fā)油的測定與分析
在質譜工作站中,分析完整的色譜峰并通過NIST08譜庫進行匹配。
通過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檢測藥對紫蘇-干姜的揮發(fā)油化學成分,得到了紫蘇-干姜藥對揮發(fā)油化學成分GC-MS總離子流色譜圖,見圖1。
圖1 紫蘇-干姜藥對揮發(fā)油化學成分GC-MS總離子流色譜圖
按照上述的測試條件下用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分析,得到相應的紫蘇-干姜藥對揮發(fā)油化學成分GC-MS總離子流色譜圖,結合計算機檢索,將所分離化合物的質譜圖與NIST08譜庫進行匹配,參考質譜的裂解規(guī)律和相關文獻的檢索解析化合物,運用峰面積歸一化法計算其百分含量,對藥對的揮發(fā)油成分進行鑒定和分離,得出紫蘇-干姜藥對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及其含量,見表1。
表1 紫蘇-干姜藥對揮發(fā)油化學成分GC-MS分析結果
藥對功效的物質基礎不等于單味藥材的疊加,是配伍后化學成分變化的結果[9]。藥對配伍會出現(xiàn)一定的相互作用關系,藥對配伍適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藥物的治療效果,不同藥對配伍可以構成不同功效的處方。紫蘇性溫、味辛,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效;干姜性熱、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作用。兩種單味藥的性味相似,配伍使用時可能會相互促進,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增強藥效。
本研究采用GC-MS技術對藥對紫蘇-干姜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分析,一共得到藥對紫蘇-干姜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為70種,相對含量較高的是(1S-順)-1,2,3,5,6,8α-六氫-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S)-6-甲基-1-異丙基-3-(1-甲基亞乙基)-6-乙烯基環(huán)己烯、桉葉油醇、α-柏木烯、香樹烯、莰烯、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雙環(huán)[3.1.1]-2-庚烯、α-人參烯、肉豆蔻酸、(1R,4aS,8aS)-7-甲基-4-亞甲基-1-丙基-2,3,4a,5,6,8a-六氫-1H-萘、(E)-7,11-二甲基-3-亞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α-蒎烯、1,2,4a,5,6,8a-六氫-1-異丙基-4,7-二甲基萘,分別占揮發(fā)油總量的5.90%、4.31%、4.28%、3.86%、3.29%、2.16%、2.14%、1.68%、1.24%、0.98%、0.83%、0.81%、0.77%。在主要的揮發(fā)油成分中,桉葉油醇、α-柏木烯具有一定抗炎抑菌的作用,而桉葉油醇在哮喘中具有抗炎活性,并有望成為上、下呼吸道疾病的黏液溶解劑。查閱單味藥紫蘇和干姜的相關文獻可知,紫蘇揮發(fā)油的主要成分有乙酸龍腦酯、亞麻酸、(1S-順)-1,2,3,5,6,8α-六氫-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2,2'-亞甲基雙-(4-甲基-6-叔丁基)苯酚、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和肉豆蔻酸等。干姜揮發(fā)油的主要成分有姜烯、姜黃烯、β-水芹烯、α-柏木烯、月桂酸、莰烯、3-蒈烯和檜烯等。通過GC-MS技術可以發(fā)現(xiàn)配伍使用后的藥物會出現(xiàn)單味藥中不存在的物質。如(1S-順)-1,2,3,5,6,8α-六氫-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鄰苯二甲酸二丁酯、香葉基芳樟醇等。原因是在提取揮發(fā)油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一系列化學反應,也可能是兩種單味藥配伍的過程中,使得藥物之間相互促進有效成分的溶出,或是由于加熱破壞了藥材的油室組織,從而導致在藥材中溶出一些新的化學成分。不同配伍比例的紫蘇與干姜也會對揮發(fā)油的成分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目前對紫蘇和干姜配伍是否產(chǎn)生良好的藥理協(xié)同作用需進一步探索,在其基礎上可進一步研究藥對的配伍比例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由結果可知,對新生成的化學物質是否具有協(xié)同作用、藥理作用以及單味藥中主要成分的變化還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通過GC-MS技術對藥對紫蘇-干姜的成分進行了合理分析,為藥對的臨床應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藥藥對的配伍理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