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才
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必須強化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相關教學。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注重多篇文本整合,教師必須制訂完善教學方案,以確保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使其發(fā)揮促進學生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積極作用。文章分別從開闊學生學習視野、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兩方面分析了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意義,接著從鍛煉學生語言建構能力、提升學生思維發(fā)展水平、促進學生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提高文化自信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的探討了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
群文閱讀教學是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議題進行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需要教師精心準備教案。要明確教學目標,并據(jù)此挖掘課內資源,廣泛搜索課外資源,將兩者重疊的部分凝合成教學主題。而要想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必須加強教學設計,要保證選擇的課外資料契合教學目標,同時要保證其能契合高中生的閱讀興趣點,即要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整體設計教學方案。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探索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意義
(一)豐富知識儲備,開闊學生學習視野
群文閱讀能讓學生接觸大量的文本內容,能促進他們豐富知識儲備。在接觸大量的課內外讀物的過程中,學生不斷拓寬學習視野。學生能從優(yōu)質的讀物中提高認知,同時能在閱讀活動中探知豐富的世界,從而慢慢成為博學廣知的智慧型學習者。
(二)助力鞏固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學生在進行群文閱讀時,要進行大量的思維活動,他們要進行多篇語篇的比較閱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比較語篇的質量、主題,在深入閱讀中比較其情感和語境等。而這些活動能讓學生的語文思維變得更加活躍,促使他們增強語感和提高閱讀能力。
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依托群文教學主題,鍛煉學生語言建構能力
群文閱讀教學要依托單元教學主題選擇閱讀材料,這樣能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度,才能起到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作用。語言素養(yǎng)是學生在中學階段集中鍛煉的重要能力之一,其也貫穿著中學生整個學習生涯[1]。在文化認同、公民意識、自我認知、精神建設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都能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教師要引入豐富的閱讀材料,而且要保證閱讀材料的內容足夠優(yōu)質,這樣才能依托材料進行高效的閱讀訓練。群文閱讀教學的要求恰好與這一教學要求契合。群文閱讀教學的開展,必須有大量優(yōu)質的閱讀材料的支撐,材料的選擇是影響群文閱讀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在課前階段做好準備,要擴大材料篩選范圍,保證材料的選擇符合群文閱讀教學要求,又要保證其能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助力。
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中《沁園春·長沙》一課為例,這是毛主席的代表作,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要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并汲取語言建構教學目標,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詩歌語言魅力,體會并感悟詞人青年時代的豪情壯志等。語言建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詩歌語言的建構方法,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等。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制訂語言建構教學計劃:找到毛主席的其他詩歌作品,將其與課文作對比,引導學生從文本情感、語言建構等方面進行對比鑒賞??梢詼蕚洹镀呗伞と嗣窠夥跑娬碱I南京》和《憶秦蛾·婁山關》。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堂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師講解語言建構知識,讓學生參照課文進行鑒賞活動,以達到“教、做、學合一”的境界??梢韵茸寣W生大聲朗讀課文,接著,師生共同鑒賞課文,教師逐句為學生講解課文內涵??梢酝ㄟ^問答互動完成這部分教學。教師可以提問:“讀完這首詩,你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感受?”生:“一幅秋天的美景圖展現(xiàn)在眼前,讓人感到蕭瑟蒼涼……”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了解時間、地點、環(huán)境等信息,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了解詩句的語言建構優(yōu)勢。接下來;第二階段,教師將群文閱讀材料發(fā)送給學生,讓他們自主鑒賞??梢越o學生大概的鑒賞方向,如根據(jù)上個課堂階段掌握的知識內容,賞析《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和《憶秦蛾·婁山關》,領略其語言建構之妙。
這樣,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依托群文閱讀主題進行自主鑒賞,即學即用,既能深化對課內知識的學習,又能鍛煉語言建構能力。
(二)創(chuàng)新群文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思維發(fā)展水平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創(chuàng)新群文閱讀教學形式意義重大,關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2]。從這一點來看,創(chuàng)新群文閱讀教學形式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師要注重教學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特點,同時要注意增強其連貫性,要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進行連貫思考,能站在全局視角,系統(tǒng)化吸收知識。這樣能讓學生的學習思路更加立體,同時能讓他們產(chǎn)生更加多元的思維支脈。另外,教師要加強利用群文閱讀教學資源,按照知識目標設計教學目標,整合語篇內容,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延展性問題??傊?,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和系統(tǒng)化思維。高中生的思維模式有一定的差異,教師要兼顧先天或后天的思維差異,設置有指向明確、針對性強的標準化問題和開放式問題,從而實現(xiàn)在一張一弛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中《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為例,本課要求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品味詩歌的藝術特征等。教師向學生充分介紹寫作背景,這樣在展示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時,學生能產(chǎn)生關聯(lián)性聯(lián)想,對比學習效率也更高。在課初階段,教師可以重點介紹作者郭沫若,可以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相關信息。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能了解到如下信息:本詩寫于1919年,郭沫若受五四運動和十月革命的沖擊,從日本回國。當時,其置身日本橫濱海岸,對大海奔突流動的雄偉畫面所震撼,因此寫下本首詩……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教師不必直接展示本篇課文,可以用多媒體呈現(xiàn)郭沫若的其他作品,如《地球,我的母親》,讓學生大聲誦讀。當學生完成第一遍誦讀后,教師提問:“有哪些地方是你不理解的?”會有學生表示:“‘賦生是什么意思?”師:“指被賦予生存的權利”。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表達一下讀后感。并在這輪師生互動結束后展示本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本首詩創(chuàng)作于1919年12月,詩人為了禮贊大自然,歌頌地球創(chuàng)作此詩……”具體而言,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如下文字:“詩人從民八學校出來,去圖書館看書,突然受詩興襲擊,隨即在圖書館的石子路上光腳踱步,遂作出此詩……”了解完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后,教師將《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跟《地球,我的母親》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可以讓他們分別齊聲誦讀。這樣,學生能直觀感受兩首詩歌的磅礴氣勢。接下來,教師將《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的“地球”跟《地球,我的母親》中的“地球”作對比,讓學生了解前者指的是舊世界、舊勢力,后者指哺育“我”的母親……接下來,教師可以展示《筆立山頭展望》,讓學生感受詩人對新生力量的贊美。
這樣,教師注重教學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特點,將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逐一展示,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能讓群文閱讀教學連貫地進行,學生能在品味不同詩歌的不同內核的過程中提升思維品質。
(三)增強群文閱讀體驗,促進學生提高審美能力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增強學生群文閱讀體驗,就要給學生構建一定的審美鑒賞標準,以促使他們提高文學審美能力。教師要不斷增強學生的群文閱讀體驗[3-4]。要想達到此種效果,教師要能讓學生產(chǎn)生更豐富的視聽感受,可以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展示豐富的圖片、視頻等,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被課堂活動所吸引,能自主參與到對語篇內容的審美當中來,他們能經(jīng)歷情感感知、審美評價等活動,從而不斷提高美的感知力。而教師要適時展示群文閱讀材料,以助力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可借助多元信息手段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用豐富的畫面呈現(xiàn)文本中的意象之美。這樣,學生能在鑒賞活動中體驗文本的情感美、理性美和語言美。
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中《祝?!窞槔?,在課堂初期,教師可以跟學生進行關于魯迅的語言互動,如教師可以提問:“提到魯迅,我們都不會感到陌生,那么,我們都學過魯迅的哪些文章呢?”這時,會有學生提到《故鄉(xiāng)》《孔乙己》等。接下來,教師可以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播放介紹魯迅生平的紀錄片,讓學生進一步深化對魯迅及其作品風格的了解,接著板書《祝福》,并介紹其創(chuàng)作背景。這樣,學生能了解這篇文章是作者在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時期所作,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國農(nóng)村的黑暗現(xiàn)實。作者看到的是帝制政權被推翻后,封建社會的基礎并沒有被徹底摧毀,農(nóng)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而且被封建禮教、宗法觀念所壓迫……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給他們布置如下任務:畫出課文中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明確文本的情節(jié)內容??梢越o學生15分鐘的時間做準備,讓他們跟同桌合作探討完成。15分鐘過后,教師引導學生表述探究結果。學生表述完畢,教師總結文本敘述順序:“作者采用了倒敘的手法,文章的整體思路是現(xiàn)實——過去——現(xiàn)實……”接下來,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魯迅的其他兩篇文章《故鄉(xiāng)》和《孔乙己》,這兩篇課文是學生在以往的語文學習中接觸過的,因此可以給他們3分鐘的時間進行略讀。3分鐘過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故鄉(xiāng)》和《孔乙己》中的人物描寫與《祝?!分械娜宋锩鑼懹心男┫嗤??這三篇文章的內核有哪些共通之處?”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這樣,他們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在以后閱讀小說類文章時,他們也能自主分析人物形象。
可見,借助可視化內容營造課堂氛圍,能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熱情,在鑒賞文章的過程中,他們能充分進行一定的對比分析,因此能不斷提高文學審美能力。
(四)重視傳統(tǒng)文化元素,促進學生提高文化自信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植入傳統(tǒng)文化元素能幫助學生強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而教師要不斷加大文化傳承力度,要將文化內容的落腳點放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上。因此,在設計群文閱讀教學方案時,教師要選擇能引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的內容,溫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親切感,讓教育“潤物無聲”。而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理解所學習的內容的本質,即讓他們從更深的層次理解文化內涵,從而產(chǎn)生傳承責任感。為此,教師選用的蘊含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內容,要既能凸顯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念,又要能有效連接現(xiàn)代生活思維,這樣才能讓學生自主自發(fā)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
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中《致云雀》為例,要求學生能理解詩歌運用意象抒發(fā)感情的手法,能體會詩歌的獨特魅力。高中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jīng)接觸過一些現(xiàn)代詩,也具備了一定的現(xiàn)代詩鑒賞能力,但他們在未了解雪萊其人及《致云雀》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情況下,很難感受作者的浪漫主義手法,也無法感受作者對自由、光明的向往。因此,教師要先讓學生了解雪萊的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主張、作品風格等。這樣,學生能了解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在鑒賞詩歌時,能進一步欣賞詩人奇特的想象,并理解“云雀”的象征意義等。全詩分為21節(jié),行文結構嚴謹,情感過度層次分明。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理解明確在詩歌中的意象,并在此基礎上了解作者借由準確的描寫抒發(fā)個人的美學抱負。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云雀”這一形象,并在這個過程中引入跟“云雀”相關的中國傳統(tǒng)詩詞,如《三都賦》《仙居其十永安溪漂流》等,讓學生對比中外詩歌中對云雀的描寫手法。這樣,他們能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作品中蘊含的“云雀”的形象是柔情的、矯健的、含蓄的,而西方詩歌作品中的云雀則有光明、歡樂的象征。另外,在鑒賞傳統(tǒng)詩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一定的內容拓展,如在鑒賞《三都賦》時,教師可引出“洛陽紙貴”這一成語,并展示此成語的典故,讓學生了解到左思的《三都賦》在當時的影響,這樣不但能增強學生詩歌鑒賞興趣,還能讓他們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教師在全文閱讀教學中引入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能讓學生見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蘊,同時能讓他們在對比閱讀中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能讓他們客觀看待國內外文化,并增強文化自信。
結束語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為目的,教師依托群文教學主題,能鍛煉學生語言建構能力;創(chuàng)新群文教學模式,能提升學生思維發(fā)展水平;增強群文閱讀的體驗,能促進學生提高審美能力;重視傳統(tǒng)文化元素,能促進學生提高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張凌云.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解析[J].作文,2023(4):23-24.
[2]黃碧珍.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22,19(1):54-55.
[3]丁光輝.構建立體化閱讀模式打造高中精致課堂:高中古詩文群文閱讀策略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1):25-27.
[4]王文枝.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野探索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名師在線,2022(3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