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靚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呼吸科,河南 南陽 473000
電子支氣管鏡(Electronic bronchoscopy)是常見醫(yī)用光學內窺鏡,屬于醫(yī)用成像器械范疇,是經患者口或鼻置入患者下呼吸道中,用于觀察患者肺葉段及亞段支氣管病變,還能配合TV 系統(tǒng)觀察動態(tài)病變化[1]。電子支氣管鏡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早在1897 年德國的喉科醫(yī)生Gustav Killian 便借助于硬質的支氣管鏡進行檢查,而后此鏡不斷完善優(yōu)化,又發(fā)展出新的軟性支氣管鏡,即可彎曲支氣管鏡,其中包括電子支氣管鏡。由于此鏡檢查有一定侵入性,常常會加大患者生理上的不適感,同時也加重其心理壓力,常規(guī)護理時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壓力無明顯改善。預見性護理是新時期常見護理模式,是指采取護理措施前提前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預測,從而保障護理質量及檢查順利完成,有助于患者康復[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預見性護理在電子支氣管鏡檢查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選取2020 年5 月—2021 年12 月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0例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其入院先后次序劃分為預見組和常規(guī)組,每組各45例。納入標準:(1)符合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指征,患者無嚴重身心疾病。(2)神志清晰,能理解護理人員所述注意事項,并積極配合。(3)家屬對課題研究知情。排除標準:(1)活動性大咯血。(2)合并嚴重心律失常。(3)氣管部分狹窄,支氣管鏡不易通過[3]。(4)臨床資料不完整,中途退出研究。常規(guī)組:男29 例,女16 例;年齡33.0~66.0 歲,平均年齡(46.0±4.3)歲。預見組:男28例,女17 例;年齡34.0~63.0 歲,平均年齡(45.2±5.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病程、疾病類型、性別等)具有可比性(P>0.05),滿足對比均衡性原則[4]。本研究經樣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1 常規(guī)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 在檢查前,護理人員需做好患者本身及相關物品(心電監(jiān)測儀、吸引器、活檢鉗、急救物品等)的充足準備,耐心叮囑患者禁食禁飲4 h等注意事項,并密切觀察患者接受檢查前、中、后體征指標變化。
1.2.2 預見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全程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 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組建預見性護理小組。安排科室護士長、數名資深護師成立專業(yè)化小組。小組成員總結關于“預見性護理”“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等文獻報道,并用“組間討論法”“頭腦風暴法”等方式,制定符合樣本醫(yī)院科室發(fā)展實況的護理方案[5]。所有護理人員需經過醫(yī)院集中培訓,了解預見性護理的內涵,具備高度責任心和風險管理意識。(2)進行預見性知識宣教?;颊呓邮軝z查前,護理人員需全面了解患者對于自身病情的知曉情況,以更為通俗易懂的方式為其解釋檢查的必要性。隨后,根據患者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差異,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及教育方式,如一對一講解、制作主題宣傳欄、發(fā)放知識小手冊、播放科普視頻等,盡可能以動畫、圖示的方式展現(xiàn)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的過程,為患者解釋此方法的優(yōu)勢及重要性,并提前叮囑患者可能存在的不適感,提醒患者保持放松的重要性,以消除患者不必要的心理壓力[6]。(3)預見性心理護理。當患者入院后,應在第一時間親切接待,和患者交流時語氣溫和,多用敬語,努力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在此基礎上,時刻關注患者心理上的轉變,多數患者進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時都會產生焦躁、擔憂的情緒,護理人員要適當對其進行鼓勵和開導,并結合心理學理論,予以患者心理暗示、情志轉移的干預措施,幫助患者建立起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主動配合護理人員后續(xù)各項操作。充分發(fā)揮親情支持的力量,讓家屬多陪伴并鼓勵患者,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屬相關疑問。(4)作預見性護理準備。在實施操作前,護理人員需仔細檢查核實所用器械、藥物是否齊全,電子支氣管鏡及其輔助器械是否提前消毒完畢[7]。注意全過程實施嚴格無菌操作,使用一次性活檢鉗、活檢刷,支氣管鏡消毒時間應當超過45 min,以免因消毒不合格導致患者出現(xiàn)繼發(fā)性感染。詢問患者檢查前進食情況,若發(fā)現(xiàn)存在肺部感染等癥狀,需提前予以抗感染治療,并用37.0 ℃左右生理鹽水清潔患者口腔[8]。(5)檢查時進行預見性護理。首先,協(xié)助患者保持適當體位,一般為半臥或仰臥位,用紗布輕輕遮蓋患者眼部,以減少外界強烈光線的刺激;適當將患者肩部向上墊高,用于減少患者緊張造成的頸肩部肌肉張力。其次,安慰患者積極配合本次檢查工作,提前潤滑電子支氣管鏡前端,用溫和的語氣告知患者:當鏡體朝著聲門進入時患者可能有輕微不適感、惡心感,提前指導患者保持放松,不要憋氣,不要突然抬頭或搖頭,也不要作吞咽狀,盡量保持均勻呼吸,情緒平穩(wěn),從而避免鏡體和支氣管壁間觸碰,以減少不適感。在患者接受檢查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深化“預見性護理”理念,關注患者神情、肢體動作的變化,防止患者出現(xiàn)喉部(或氣管)痙攣的現(xiàn)象[9]。密切觀察患者心率、血壓變化,若發(fā)現(xiàn)患者心率突然加快,且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降低至85%時,立刻反饋給醫(yī)師并使其暫時退鏡,待SaO2上升至95%再繼續(xù)。檢查時,為患者擦拭口腔流出物。最后,在整個檢查過程中,對患者使用到的局麻藥物、止血藥物、生理鹽水等,都需提前進行加溫處理,以減少對患者氣道處的刺激,防止患者咳嗽。(6)檢查結束進行護理。將患者護送到觀察室予以蘇醒護理[10]。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喉部創(chuàng)傷、咯血,若無異常將其送回病房。當患者出現(xiàn)咯血時,護理人員應做好安撫,并為其局部噴灑藥物止血。若檢查后2 h 未嗆咳,指導患者飲用適量溫水并正常進食。此外,叮囑患者在檢查后臥床休息,減少肺部活動。
(1)對比兩組患者檢查時的應激反應。用以下指標加以判斷:心率(HR)、舒張壓(DBP)、收縮壓(SBP)、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以指標水平更低者為宜[11]。(2)對比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在檢查前、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50 分為界限值,分數越低表明心理狀態(tài)越好。(3)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服務評分。由樣本醫(yī)院2~3 名資深護師對此次護理服務工作擬定評價量表,量表共計4個維度,滿分100分,各維度分值范圍0~25分,分值和護理服務狀態(tài)成正比[12]。(4)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安排護理人員在對兩組患者檢查時做好詳細記錄,當患者出現(xiàn)疼痛、低氧等情況時尤其重視,統(tǒng)計最終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概率。(5)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自擬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護理操作、態(tài)度、環(huán)境、效果等,指導患者根據感受自行填寫。用克朗巴哈信度系數法(Cronbach’s coefficient alpha)進行信度檢驗,顯示Cronbach’sα為0.807(>0.7),可信度良好[13]。將最終結果評定為非常滿意(85 分及以上)、尚可(60~84 分)、不滿意(60 分以下),統(tǒng)計出滿意率。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時,Sa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HR、DBP、SBP 指標比較,預見組指標水平較常規(guī)組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查時應激反應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檢查時應激反應情況(±s)
注:1mmHg=0.133kpa。
組別預見組(n=45)常規(guī)組(n=45)t值P值HR(次/min)112.80±4.85 134.52±6.10 18.450<0.05 DBP(mmHg)107.50±7.11 130.25±8.20 14.775<0.05 SBP(mmHg)140.33±6.10 162.04±6.53 17.315<0.05 SaO2(%)94.20±2.01 94.46±2.98 0.010>0.05
護理后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下降,預見組下降幅度更大,說明預見組心理狀態(tài)改善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情況(±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情況(±s)分
組別SAS評分SDS評分預見組(n=45)常規(guī)組(n=45)t值P值護理前67.20±6.70 66.78±5.41 0.048>0.05護理后49.01±1.20 54.02±6.50 6.540<0.05護理前54.02±3.58 53.99±4.01 0.011>0.05護理后39.01±0.20 43.68±0.28 4.024<0.05
在四個維度中,預見組評分較常規(guī)組均更高,說明預見組護理工作質量相對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服務評分情況(±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服務評分情況(±s)分
組別預見組(n=45)常規(guī)組(n=45)t值P值護理方案19.65±1.28 16.52±1.18 12.564<0.05護理細節(jié)20.22±1.30 16.89±1.35 12.658<0.05護理態(tài)度20.14±1.30 17.16±1.14 11.887<0.05護理質量20.50±1.38 17.98±1.20 11.582<0.05
預見組出現(xiàn)不良反應概率為4.44%(2/45),低于常規(guī)組的13.33%(6/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例(%)
預見組護理滿意率為95.56%(43/45),高于常規(guī)組的82.22%(37/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例(%)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電子支氣管鏡運用日益廣泛,尤其是在支氣管病、肺不張、肺部感染等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中,常發(fā)揮關鍵性的作用。雖然影像學檢查可以明確病變位置、大小,但無法判斷病變性質。電子支氣管鏡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早在1897年德國的喉科醫(yī)生Gustav Killian 便借助硬質的支氣管鏡進行檢查,而后此鏡不斷完善優(yōu)化,又發(fā)展成新的軟性支氣管鏡,即可彎曲支氣管鏡,其中包括電子支氣管鏡。由于利用此鏡進行檢查有一定侵入性,常常會加大患者生理上的不適感,同時也加重其心理壓力。借助于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技術,能聯(lián)合活檢及刷片技術加以診斷,具有較高運用價值。然而此檢查方法屬有創(chuàng)性檢查,且受到技術和器材本身的局限性限制,對患者具有一定刺激性[14]。同時,由于患者缺乏對此檢查方式的了解,因而檢查時常常出現(xiàn)高度緊張的情況,甚至出現(xiàn)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反應,不利于檢查順利進行,還會誘發(fā)其他并發(fā)癥。預見性護理又稱“超前護理”,顧名思義,其核心是指護理人員在預測護理時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后,明確工作重點并及時防范,旨在有效提升護理質量。有研究顯示,此護理模式適用于患者初診或入院后的早期評估中,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圍繞不同患者病情發(fā)展狀況,合理分析潛在護理風險,提出有效干預對策[2]。本研究結果顯示:(1)關于患者檢查時的應激反應。借助HR、DBP、SBP、SaO2四項指標水平高低進行判斷,結果顯示,除了SaO2兩組間比較差異較小外,在HR、DBP、SBP 指標上,均是預見組的指標水平更低,表示此組應激反應相對較小。(2)關于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由于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屬于有侵入性質的操作,加之多數患者對此檢查認知不足,常有焦慮、抑郁情緒。結果顯示,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高于50 分,護理后,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有下降,證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有所改善。預見組分數減少更多,表示預見組患者改善情況更好。(3)關于兩組患者護理服務工作評分。樣本醫(yī)院資深護師自擬量表,分別從細節(jié)、方案、態(tài)度、質量上評價護理工作,結果顯示,在不同方面上均是預見組評分更高。(4)關于兩組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結果顯示,預見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44%,分別為低氧、氣道痙攣各1 例,而常規(guī)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3.33%,包括2 例低氧,疼痛、咯血、氣道痙攣、心律失常各1 例。這一結果表明,預見組整體護理工作的安全性有所提升,減少了患者不必要的不良反應。(5)關于護理滿意度??剖覂茸詳M量表后下發(fā),結果顯示,預見組2 例患者不滿意,滿意率95.56%,而常規(guī)組8 例患者不滿意,滿意率82.22%,表明預見組護理方式獲得更多患者的認可。
綜上所述,在電子支氣管鏡檢查中予以患者預見性護理干預,能夠提升整體護理工作質量,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減少心理應激及不良反應,效果顯著,可行性好。同時,預見性護理方案也得到更多患者認可,進而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