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云
摘 要 本文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致云雀》為例,從比較閱讀視角對外國詩歌作鑒賞探究。通過比較詩歌形式、詩歌形象、不同譯本等方式,在感受外國詩歌魅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以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 《致云雀》 ?外國詩歌 ?比較閱讀 ?鑒賞方式
相較于中國詩歌,外國詩歌因其文化背景、語言邏輯以及翻譯等問題,讓人更難以解讀。同時,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更多是將重心放在中國傳統(tǒng)詩文篇目上。外國詩歌自身存在的解讀難度以及教學重心的偏離,使現(xiàn)行統(tǒng)編高中語文五本教材中僅收錄的5首外國詩歌處于比較尷尬的教學境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課程目標”中強調(diào):“理解多樣文化。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薄皩W習任務群11 ?外國作家作品研習”和“學習任務群17 ?跨文化專題研討”都指出了學生研習外國文學經(jīng)典的學習目標和相關教學提示,“在中外文化的比較中,深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這些都表明,外國詩歌在教材中雖然占比不高,但加強外國詩歌教學、對外國詩歌進行探究發(fā)掘,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致云雀》為例,進行新課程背景下外國詩歌的鑒賞探究。配套《教師用書》中明確:“這首詩是翻譯過來的,一般說來,詩是最難翻譯的……可以多選擇幾個譯本,最好和原作進行比較閱讀,以加深對詩作的理解,特別是對作品語言和音樂性的體驗?!毕旅婢蛧L試以比較閱讀的視角,從三個方面對此詩進行鑒賞探析。
一、比較詩歌形式,感受音韻之美
《致云雀》英文版原作共21詩節(jié),采用五行一節(jié),四短一長的形式,節(jié)奏短促、流暢、輕快。據(jù)說雪萊在創(chuàng)作中有意用這種形式來模擬云雀婉轉悠揚的鳴唱節(jié)奏。教材所選江楓的譯本,完全依照原詩的詩歌形式。原詩每一詩節(jié)押ababb的韻,江楓譯作的韻腳格式也力求貼合原作特征,基本每一詩節(jié)的二四五行押一個韻。比如,第一詩節(jié)的“禽”“音”“心”押in韻,第六詩節(jié)的“喉”“后”“宙”押ou韻,第九詩節(jié)的“臺”“懷”“外”押(uai)ai韻等,而第二十詩節(jié)完全符合ababb格律,一三行“律”“庫”押(ü)u韻,二四五行“妙”“饒”“巧”押(iao)ao韻。
翻譯家江楓曾對自己多年的翻譯實踐進行總結,他說:“對于藝術,形式非常重要。沒有形式便沒有藝術,而翻譯是一種臨摹性語言藝術,成敗關鍵就在譯文與原作之間形式的似與不似?!薄吨略迫浮愤@首譯詩在形式上可謂做到了對原作的完美還原。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反復朗讀詩歌,在注意到雪萊原詩音韻之美的同時,更要引導學生體會中國譯者力求保持詩作原貌,以復制出類似效果的匠心,感受祖國語言文字在外國翻譯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獨特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
二、比較詩歌形象,體會情感之深
《致云雀》全詩都在極力贊頌云雀這一自由歡樂的形象,它振翅高飛、歌聲動聽,追求理想、向往光明。而江楓的譯本就在極力幫助讀者還原這一典型形象。
全詩第二詩節(jié)第三句原詩是“Like a cloud of fire”,可以直譯為“像一團火焰”或者“像一片火云”。江楓譯為“像一片烈火的青云”,將“fire”譯為“烈火”,把云雀如火的激情、似火的魅力充分地表現(xiàn)了出來?!癱loud”本義為“云朵,云團,云”,這里譯為“青云”,這只一躍而起、直插云霄的云雀,已化身為一位蔑視黑暗、追求光明、沖破重重束縛的無所畏懼的英雄,一個走向自由解放的人類的形象也已躍然紙上。
第九詩節(jié)第二句“In a palace tower”,江楓譯為“居住在深宮的樓臺”。此處著一“深”字,把一個隱居深閨的少女形象表現(xiàn)了出來。與上一詩節(jié)出現(xiàn)的“隱于思想之中的詩人”、下面兩詩節(jié)中“不顯露蹤跡的螢火蟲”和“被綠蔭遮蔽的玫瑰”這三個形象,在結構上形成鋪排,幫助讀者體會原詩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只聞其聲、不見其形的云雀,也讓讀者更加容易聯(lián)想到不求聞達、只為完成喚起人間愛與同情的詩人自身的形象。
第二十詩節(jié)的第五句“Thy skill to poet were, thou scorner of the ground!”中“the ground”一詞,江楓譯作“塵土”。若譯為“土地”,那就只相對于云雀翱翔的天空而言;譯為“塵土”,就有了雙關的修辭效果,既指真實的土地,又指雪萊所信仰的理想世界之外的真實世界。云雀擺脫地面、追求光明,詩人蔑視陳腐和庸俗、向往理想的形象就都在“鄙棄塵土”一句中展現(xiàn)出來了。
江楓此譯作形似而后神似,形神兼?zhèn)?。他純熟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精細準確地向讀者傳遞了云雀所代表的詩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通過與原作的比較,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上極強的創(chuàng)造力和感染力。
三、比較不同譯本,品味語言之豐
將江楓翻譯的《致云雀》和另一位翻譯家查良錚的譯本進行相關比較。原詩第四詩節(jié)的后三行:“Like a star of Heaven,In the broad daylight,Thou art unseen, but yet I hear thy shrill delight.”查良錚譯為:“好似在白日的天空中,一顆明星沉沒,你雖不見,我卻能聽到你的歡樂?!苯瓧髯g為:“像晝空的星星,雖然不見形影,卻可以聽得清你那歡樂的強音——”兩者相比,查良錚的翻譯在形式上更忠于原文。而江楓把原詩前兩行并譯為一行,將最后一行的“unseen”這個“看不見”的意思前移一行,讓“歡快的歌聲”獨立成最后一行。這樣處理的效果是能更強調(diào)出云雀隱而不露、放聲高歌的特征。
第六詩行第三句“As, when night is bare”,對于“bare”一詞,查良錚譯為“皎潔”,江楓譯為“荒涼”?!梆崱笨梢耘c此詩節(jié)最后一句月華如水的意境融為一體,構成一幅清輝朗照的月下美景。而若從下一句“From one lonely cloud”的“l(fā)onely”來看,“bare”譯為“荒涼”在整體意境上也是貼切的。而且在整首詩中,“fears(憂慮)”“pain(痛苦)”“l(fā)anguor(倦?。薄癮nnoyance(煩惱)”“sad(悲哀的)”“death(死亡)”“hate(憎恨)”“fear(恐懼)”等這類詞語較為頻繁地出現(xiàn)。在云雀的世界里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和消沉;而在詩人,雖然時刻能痛苦地感知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差距,甚至預感死亡的隨時來臨,但他仍能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去努力擺脫感傷,積極地追求自由與幸福。詩人歌頌云雀,而詩人自身的精神品格已渾然交融于他所歌頌的云雀形象中。
如果教學條件允許,可以多選擇幾個譯本進行比較。通過譯本的比較,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翻譯處理存在某些角度或側重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帶來的對于詩歌局部甚至整體上的不同理解。此時更可以引導學生品味祖國語言文字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我們嘗試借助對外國詩歌的比較閱讀鑒賞,引導學生來琢磨祖國語言文字這塊美玉。在拓展學生文化視野,培養(yǎng)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的同時,進一步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獨特的魅力。
[作者通聯(lián):江蘇無錫市青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