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的課程內容組織和呈現(xiàn)方式之一,新課標對該任務群的要求是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文學閱讀“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提高審美品位”,“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思考,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從而使學生成長為“主動的閱讀者、積極的分享者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者”。[1]從語文學習任務群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關聯(lián)的密切程度來看,該任務群更多與“審美創(chuàng)造”關聯(lián),指向審美。但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中,“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都是跨學科的素養(yǎng),與其他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存在共性;唯有“語言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個性所在?!叭魏螌W科都面對審美問題,但只有文學與藝術才使審美專門化。語文審美是針對言語作品的審美,在這一點上,它與藝術具有媒質不同的分工關系。”[2]因此,筆者認為“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的價值功用在“致美”,也在“致用”。該任務群所要實現(xiàn)的審美價值,應當是在還原生活情境的語言運用實踐中獲得的獨特的審美感知和審美體驗。
筆者在語文教育實踐中,將“關懷教育”理念融入初中生的讀寫生活,主張語文教育應當關懷學生的能力發(fā)展之需,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之需,探尋致用與致美相融合的讀寫實踐之路。
美國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提出,“教育最好圍繞關心來組織:關心自己,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關心與自己有各種關系的人,關心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關心動物、植物與自然環(huán)境,關心人類制造出來的物品,以及關心知識和學問?!痹谥Z丁斯看來,關懷是一種雙向度的關系,不僅有關懷者對被關懷者的“專注”與“動機移位”,還有被關懷者對關懷者的“接受、確認和反饋”。[3]
將關懷理論引入初中生讀寫教學實踐,教師和學生之間就建立了“關懷”和“被關懷”的關系。關懷者對被關懷者的“專注”與“動機移位”包括對學生閱讀寫作的動機激發(fā)、困難預測、方法指導和效果檢驗;被關懷者對關懷者的“接受、確認和反饋”則體現(xiàn)為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情感認同和對自我實現(xiàn)的心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讀寫教學中建立的關懷關系,并不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施與,每一個被關懷者都有可能成為關懷者。
新課標“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在教學提示中指出應當在“主題情境中開展文學閱讀和創(chuàng)意表達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文學之美、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如何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心靈,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意的主題情境?以《陌生化表達的修辭藝術》課堂教學為例,筆者為了激發(fā)學生寫作微型詩歌的興趣,創(chuàng)設了主題情境“我給秋天寫首詩”,依照關懷教育理論的“動機移位”對該任務群教學的學情分析見圖1。
圖1 “我給秋天寫首詩”主題情境教學的學情需求與價值功用對應圖
從情感需求考慮,季節(jié)更替輪回最易觸發(fā)人的情思,合應時令吟詠花鳥自然是縈系在中國人心上的審美情結,這既體現(xiàn)了詩歌合為時而作的“致用”價值,也體現(xiàn)了詩歌“寄物陳思”移情言志的“致美”意蘊。從能力需求考慮,在“我給秋天寫首詩”的主題情境中,著重引導學生學習詩歌語言的陌生化表達技巧,既有切實的語用訓練,也有切身的審美熏陶,同樣體現(xiàn)了“致用致美”的價值功用。為了實現(xiàn)“致用致美”的價值功用,讓課堂教學中的被關懷者自發(fā)產(chǎn)生“接受、確認和反饋”的情感認同和自我實現(xiàn)的心理需要,筆者認為“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的實施還應當遵循真實性、目的性、進階性和實效性等四項原則。
情境任務設計的真實程度直接決定了學生參與任務的興趣程度,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應當努力把語文的閱讀和寫作任務“還原”到真實的生活中。在《陌生化表達的修辭藝術》課堂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了加入“為你讀詩”APP的“采詩計劃”這個真實的情境,帶領學生從閱讀品評“為你讀詩”的“棲息島”欄目的詩歌開始,到加入“采詩計劃”完成微型詩歌創(chuàng)作,再到現(xiàn)場選擇APP 中的音樂上傳詩作并同步投屏展示,努力給予學生真實完整、學有所成的讀寫體驗。
“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的實施過程必須始終圍繞文學藝術的本質功用展開,以此與其他學習任務群相區(qū)別。在《陌生化表達的修辭藝術》一課中,筆者設計的“感受與品味”“積累與梳理”“臨摹與仿寫”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都緊緊圍繞詩歌陌生化語言藝術的鑒賞與運用展開,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并學習運用修辭格和修辭藝術,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創(chuàng)寫小詩來表達即時鮮活的生活感受,提高審美情趣,提升審美品位。
“創(chuàng)意表達”在初中寫作能級上屬于較難級別的要求,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將其置于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寫作”板塊,其中提到的“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的表征之一就是“新穎的語言表達”,也就是語言的“陌生化表達”。但是教材將這一任務設置在初中階段的最后一個單元,并不意味著對于這一寫作能力的訓練只有到這個階段才能進行,“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在義務教育的四個學段都有相應的教學提示和能級要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就有意識針對八年級學生的新詩學習情況,勾連七年級和九年級教材的相關內容,打通學生已知與未知的認知壁壘,突出新詩讀寫訓練的整體性、連貫性和層遞性,不斷豐富學生的新詩讀寫經(jīng)驗。
新課標對“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評價要求是“圍繞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性表現(xiàn)進行”,具體到第四學段則要求“側重考查學生對語言、形象、情感、主題的領悟程度和體驗,評價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關注研討、交流以及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在《陌生化表達的修辭藝術》課堂教學中,筆者除了借助師生和同學之間的對話進行過程性、表現(xiàn)性評價外,還設計了“陌生化表達星級評價量表”供學生自評,這張評價量表由師生共同總結出的“陌生化表達的常用方法和使用技巧”一表轉化而來,作為教學資源和學習支架呈現(xiàn),體現(xiàn)“教—學—評”的一體化,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監(jiān)控能力。
1.播放視頻《這是久違的秋天的氣味》,介紹視頻來源“為你讀詩”APP。
2.打開“為你讀詩”APP,點擊“棲息島”圖標,邀請學生加入讀者參與的欄目“來寫詩:用一句詩,記錄你的初秋印象”,學生自讀品評交流。
3.PPT呈現(xiàn)“棲息島”中的四首詩,請學生從語言表達的新穎性角度進行評價。
①淺淺的秋/分明已經(jīng)/拂過你的額前/立上你的眉心
明確:“拂過額前”的是風,是一陣清涼;“立上眉心”的是褪去煩躁后的舒展。這一句把秋當成了人來寫,化無形為有形,寫出了秋拂去煩躁,帶來清涼,給人愉悅的感覺。從煉字的角度看,用“拂”不用“吹”,有輕柔的感覺,呼應“淺淺”;用“立”不用“站”,沒有“站”的“重”和“實”,顯得輕盈,語言表達新穎傳神。
②一絲風/在深夜變涼/穿過那漸漸高遠的蒼穹/從窗格子里/落在眼上
明確:描寫一絲風走過的蹤跡,想象奇妙,仿佛風也有體溫的變化,風走過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印跡?!按┻^”高遠的蒼穹,寫風的倏忽;從窗格子里“落”在眼上,寫風的腳步,好像能聽到“嗒”的一聲,語言表達新穎。
③不知道在等誰/日子在迷茫中路過/哦/都秋天了/哦/可以出游了/哦/桂花要開了/哦/秋風送來一絲思念
明確:這一首詩表達太過直白,用詞平淡無味,四個“哦”字句式太單調。
④天高云淡,皎潔明月,我仍是孤獨的前行者,希望能找到心靈休憩的驛站。
明確:這句詩在語言表達形式上沒有采用現(xiàn)代詩歌常用的轉行,讀起來就沒有了轉行能帶來的停頓和留白的韻味;選詞缺乏新意。
4.師生討論總結。幾首詩作大都抓住了初秋的典型景物來進行創(chuàng)作。但在語言表達上有“平俗”與“新穎”之分,新穎的語言表達形式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的眼球。
1.教師引出“陌生化表達的修辭藝術”這一概念,并指出其作用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從而盡可能地延長讀者的審美感知歷程”[4]。
2.PPT呈現(xiàn)教材中學生學過的新詩,師生討論交流其中的陌生化表達技巧。
①母親??!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冰心《荷葉·母親》)
明確:此句在語言表達上運用了比喻、呼告、反問等修辭手法,以及長短句式的交錯。陌生化表達的技巧是“……??!你是……,我是……”的呼告句式。
②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風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泰戈爾《金色花》)
明確:這一詩句中有擬物手法的運用,把人當作物來寫,充滿童心童趣。陌生化表達的技巧是以“假如我變成了……”的句式展開聯(lián)想。
…………
3.PPT 呈現(xiàn)九年級教材中學生即將讀到的新詩以及教材外的新詩,師生進一步討論其中的陌生化表達技巧。
①我看流云慢慢地紅暈/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穆旦《我看》)
明確:陌生化表達技巧是將主語和謂語倒置,比如“笑容甜蜜”變成“甜蜜了笑容”,也可以融入擬人修辭,比如“月色溫柔”變成“溫柔了月色”。
②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只找颉赌闶侨碎g的四月天》)
明確:陌生化表達技巧是將對偶、排比等整句斷開轉行。
…………
4.在勾連新舊知識的基礎上,師生梳理總結“陌生化表達的常用方法和使用技巧”表格。(見表1)
表1 陌生化表達的常用方式和使用技巧
1.猜寫詩歌。
①我看一陣向晚的春風/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我看飛鳥平展著翅翼/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里。(穆旦《我看》)
②鳥兒偶爾飛過/影子(落)在磚墻上,驚醒了一片葉。
…………
學生合作討論括號里可以填哪些字,教師組織交流評價。
2.PPT呈現(xiàn)余光中《春天,遂想起》原作片段(因版面所限,略),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詩歌陌生化表達的妙處。
3.現(xiàn)場創(chuàng)作微型詩歌。讓學生自由選擇“為你讀詩”APP“采詩計劃”下列ABC任一任務加入,創(chuàng)作詩歌。
A.采詩計劃:記憶里秋天的那縷清香
B.采詩計劃:用一句詩記錄你的秋天印象
C.采詩計劃:寫在秋天的清晨(夜晚)
4.學生詩作完成后,教師呈現(xiàn)“陌生化表達星級評價量表”(見表2),組織學生自評、交流互評。
表2 陌生化表達星級評價量表
1.用“拼貼詩”的形式,組合學生創(chuàng)作的詩歌。
2.利用“為你讀詩”APP 的配樂功能,讓學生根據(jù)自創(chuàng)詩歌的感情基調選擇相應樂曲配樂朗誦。
“陌生化表達”僅僅是詩歌語言表達的一種技巧,是一種修辭藝術?!霸娧灾尽?,技巧本身不是目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本質是抒發(fā)真摯的情意和志趣,“創(chuàng)意”的目的是讓我們的表達更具有個性,而讀詩、寫詩則是我們回歸心靈家園、棲息靈魂深處,撥響生命琴弦的一種生活方式。
1.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詩在“為你讀詩”APP 上發(fā)表。
2.在日常讀詩寫詩的過程中,豐富完善“陌生化表達”常用技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