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親和力指話語主體之間積極的相互關系和作用。話語親和力指社會語境下話語表述所帶來的親近感。本文通過自建中國扶貧新聞英文語料庫,將評價理論與話語親和力的概念維度比較,論證了話語親和力概念維度可有效指導話語分析,同時結合評價理論拓寬了話語親和力在微觀層面的分析維度。
關鍵詞:話語親和力;評價理論;扶貧新聞
親和力是西方概念,指的是話語主體之間積極的相互關系和作用 (Mehrabian,1971)。話語親和力 (Discourse Affinity)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入話語分析,指的是社會語境下話語表述所帶來的親近感。[1]本文基于評價理論闡述話語親和力文本分析的作用機制,拓寬話語親和力在微觀層面的分析維度,為話語分析提供多樣性借鑒。
一、評價理論和話語親和力
評價理論研究人際意義的賦值語義,反映文本所揭示的態(tài)度、情感強弱及價值觀念的來源,可用來領會各種社會關系,探討如何使讀者與作者意見保持一致。[2]話語親和力亦研究話語的人際意義,但主要探討話語中積極的態(tài)度和情感及促進言語參與者之間產生積極的相互作用和關系的因素。
(一)評價理論
評價理論 (The Appraisal Theory)聚焦語法、詞匯以揭示話語中的態(tài)度和價值,評價系統由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三大子系統組成。態(tài)度是語篇文本語言中敘述者對敘述對象的態(tài)度,可進一步分為判斷、情感和鑒賞系統。介入系統協商或調整命題的內在對話潛勢,可進一步分為自言和借言。自言是單聲的,不具有對話性;借言則具有對話性,可引起對話性聲音或觀點選擇,由投射、模糊詞語、情態(tài)等方式實施。級差系統由語勢和聚焦兩個子系統組成,將評價的力度或焦點層次化。
(二)話語親和力
話語親和力涉及主體、互動和價值三重屬性。主體屬性關注語篇中不同主體的類型、身份以及這些主體能否增強話語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互動屬性主要關注各種話語主體之間的交互關系或對話關系;價值屬性關注語篇凸顯語言使用者的價值立場、情感和態(tài)度,是研究話語親和力的關鍵問題。
由上可知,評價理論與話語親和力概念的互動維度和價值維度存在相通之處:都分析話語揭示的態(tài)度、情感及價值觀念和關注言語參與者之間的交互關系。下文根據評價理論闡述話語親和力的作用機制,用自建語料中的評價資源對話語親和力加以驗證,論證其互動維度和價值維度的可分析性。本研究語料的主題為中國扶貧的對外報道。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和國際共通話題,“扶貧”這一價值觀念更容易在語言使用者和接收者之間建立親近感。本研究語料為Python爬蟲工具收集的新華社海外版英文報道,選取的名詞主題詞為 “poor/poverty”、動詞主題詞為 “reduce”等17個。從語料庫中隨機選取50篇進行分析。
二、評價理論下的話語親和力分析
下文將詳述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三大子系統與話語親和力的互動屬性和價值屬性結合的理據,并聯系扶貧新聞語料進行實證分析。
(一)態(tài)度系統下的話語親和力
態(tài)度系統包括判斷系統、情感系統和鑒賞系統。話語親和力的價值屬性關注語篇凸顯了語言使用者的價值立場、情感和態(tài)度。兩者價值屬性相對應。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共情或對其吸引力的話語就是有親和力的,即要求話語所傳達出的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念與讀者共鳴或吸引讀者,或話語所揭示的情境為讀者熟知、產生共情。[3]
僅從情感因素來看,態(tài)度資源可推動敘述,促進說者和聽者建立親近感。評價理論中 “情感系統”處于三大系統的中心地位,而 “判斷”和 “鑒賞”都可以看作是體制化了的情感,[4]情感因素可以控制受眾對事實性信息篩選的動機和認知。[5]亞里士多德也曾提出 “情感訴求 (Pathos)”,即運用情感因素來說服受眾,使受眾產生同情心、愛心、愛國情感等情緒反應,從而對語言使用者立場中的內容和信息持開放態(tài)度,即使一些內容屬于意識形態(tài)方面,進而關注和接受語言使用者的觀點或提議。說服力和親和力都是在讀者和作者之間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可以說建立親和力的主要目的在于說服,故“情感訴求”也可以解釋情感因素怎樣促發(fā)話語的親和力,揭示話語親和力的部分作用機制。
(1)President Xi was happy to know that…,the farm had a stable output and quality with a guaranteed market and price,helping lift a number of impoverished households out of poverty.(Xinhua,2020-05-12)//譯文:習主席高興地了解到……,農場產量穩(wěn)定、質量穩(wěn)定、市場有保障、價格有保障,幫助一批貧困戶脫貧致富。(筆者譯)
(2)China used to rely on sampling surveys to determine which villages or even counties could be legitimately considered impoverished,and concentrated efforts accordingly.(Xinhua,2017-10-03)//譯文:中國過去常常依靠抽樣調查來確定哪些村莊甚至縣可以被合理地認為是貧困的,并相應地集中力量。(筆者譯)
(3)The old houses,once forgotten,have been connected to public utilities.reinforced and decorated inside, with the ancient appearance of the village remained. Moreover,the renaissance here has attracted many people and college graduates outside the village to work here.(Xinhua,2020-10-22)//譯文:曾經被遺忘的老房子,現在已經通上了公用設施,內部進行了加固和裝修,保留了古村落的風貌。這里的復興也吸引了很多村外的人和大學畢業(yè)生來這里工作。(筆者譯)
例 (1)中的 “happy”、例 (2)中的 “l(fā)egitimately”和例 (3)中的 “attract”分別是態(tài)度資源中的 “情感”“判斷”和 “鑒賞”資源。例 (1),講述習主席看到一大批貧困戶脫貧致富時的喜悅之情;例 (2)用 “l(fā)egitimately”反映中國用合理、科學的方法篩選貧困;例 (3)講述曾經貧窮落后的龍?zhí)洞?,經過翻新和改善,吸引力提升。三個例句均使用正面、積極的態(tài)度類評價詞匯,分享了對中國扶貧政策真正得到落實、取得了很多成效的積極評價,其反映的價值觀為受眾所追求,能與讀者共鳴。因此,這些評價資源有助于建立親和力的話語。僅從情感因素來看,這些評價資源蘊含的潛在情感,讓受眾產生親近感。胡壯麟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指出:當作者用情感話語來評價事件時,其實就是在邀請話語對象與他一起分享情緒反應,或者至少希望話語對象將那種情緒反應看成是可以理解的、適當的、有理由的。一旦話語對象接受了這種邀請,敘述者和話語對象之間的團結一致或共同情感便可加強,親近感也得以由此產生。
(二)介入系統下的話語親和力
介入資源為語言使用者提供交際手段,以協商或調整命題的對話意義潛勢,[6]可對應話語親和力概念維度的互動屬性,即討論不同話語主體或聲音之間存在的交互或對話關系。介入可以分為自言和借言,自言通過單人聲音實現,沒有投射,意味著排除對話 (虛構對話)的可能;借言則主要通過投射的聲音來實現評價,可分為對話緊縮和對話拓展,前者限制、避開另一種立場和聲音的存在,后者則允許另一種立場和聲音的存在,即可觸發(fā)對話的可能性。介入系統在語言使用者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也請求讀者同意其觀點,這種對話性質使讀者分享語言使用者的價值觀和信仰,增強讀者對文本的親近感。[7]
(4)“The journey 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could offer a China recipe for the least developing nations facing similar issues,”Wang said,“It may possibly serve as a fate changer for them.”(Xinhua,2017-10-03)//譯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為面臨類似問題的最不發(fā)達國家提供中國方案,從而改變他們的命運?!蓖跽f。
(5)Robort Lawrence Kuhn,a U.S.expert on China,said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erved as a good example for the world’s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draw experience from.(Xinhua,2020-07-01)//譯文:美國中國問題專家?guī)於髡f,中國的扶貧工作為世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值得借鑒。(筆者譯)
例 (4)中的 “said”“may”和 “possibly”以及例 (5)中的 “said”均屬于介入資源中的借言一類,起到拓展對話的作用,“said”屬于 “摘引”,而 “may”和 “possibly”則屬于 “引發(fā)”。“said”轉述動詞體現作者中立的轉述態(tài)度,將對話聲音歸于外部信息來源,為讀者提供話語可論證性的對話潛勢,喚起與當前話語所論述的不同觀點或態(tài)度的認同程度。“may”和 “possibly”表示語篇中的命題觀點只是多種立場中的一個,表明語言使用者愿意接受其他觀點。這類引用資源擴展了話語可協商的空間,有利于與潛在讀者建立親近關系。
(三)級差系統下的話語親和力
級差系統是評價系統的中心,對評價系統的態(tài)度和介入系統進行調節(jié)。極差將評價的力度或焦點進行分級,分為 “語勢”和 “聚焦”兩個范疇。語勢可分為強勢和弱勢,是對可分級的態(tài)度范疇進行分級定位,聚焦則可分為明顯和模糊,分級不可分級的態(tài)度范疇??梢?,極差系統并不能準確地對應到話語親和力概念的任一維度,但其能一定程度揭示話語中價值和互動的程度,調節(jié)話語的親和力,可作為分析文本親和力的新方法。在學術話語中,級差資源會得到凸顯以激活話語的態(tài)度建構,可視作為態(tài)度的“轉喻”性表達,推動勸說性修辭話語語義網絡生成;[8]極差系統強化或弱化話語態(tài)度時,會影響文本對讀者的親和力。有學者曾對模糊語的語用功能做了研究,指出模糊語使作者通過展示對表達對象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暗示讀者在確認表達對象過程中具有參與權,既加強論點,也增添語篇的親和度,拉近與受眾的關系。[9]同時模糊語還能柔化價值立場,委婉表達與受眾不同的觀點,避免破壞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即能避免破壞兩者之間的親和力。
(6) “China is actively committed to…,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Peng said,adding that…,and many women in the country actively responded to the national call for poverty alleviation.(Xinhua,2020-09-16)//譯文:“中國積極致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彭說…,在中國許多婦女積極響應國家扶貧號召。(筆者譯)
(7)Zhang might seem like a typical e-commerce businessman reaping success in China’s booming live streaming industry.(Xinhua,2020-04-29)//譯文:張可能看起來像是一個典型的電子商務商人,在中國蓬勃發(fā)展的直播行業(yè)中收獲了成功。(筆者譯)
例 (6)中的 “remarkable”是高強度語勢,突出貧困婦女的扶貧成效,喚起受眾對中國扶貧舉措的積極評價,拉近與同樣希望消除貧困的讀者的距離。例 (7)中的 “seem like”是典型的模糊語,表達對張先生是成功的電子商務商人這一命題的不確定性,暗示讀者對這一命題的評判具有參與權,增添語篇的親和度,拉近與受眾的關系。
三、結束語
本文將傳統的評價理論與話語親和力概念維度比較,討論了評價理論的態(tài)度系統和介入系統和話語親及力概念的互動維度和價值維度相通之處,從評價理論的角度分析話語親和力的作用機制,論證話語親和力概念維度的可分析性。研究發(fā)現,評價理論的態(tài)度系統與話語親和力概念的價值屬性相對應;介入系統的借言資源和話語親和力概念的互動屬性相對應;級差系統并不對應話語親和力概念中的任一維度,但同樣可以作為分析方法分析話語親和力,是話語親和力概念維度所欠考慮的。因此,評價理論與話語親和力結合,可以促進話語親和力概念維度用于微觀層面的文本分析,同時拓寬話語親和力分析的維度。
參考文獻:
[1] 熊濤,周小兵.國際傳播視域下中國文化讀本的話語親和力建構[J].現代外語,2023,46(01):97-109.
[2] 王振華.評價系統及其運作: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06):13-20.
[3] 趙小晶,黃益琳.共情視域下新聞報道對外傳播的話語研究[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01):69-75.
[4]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 劉建楨.新媒體語境下科普話語親和力建構研究[J].科普研究,2020,15(04):47-54+107.
[6] 賴彥,辛斌.英語新聞語篇互文修辭功能分析:從評價理論的視角[J].當代修辭學,2012(03):25-32.
[7] 馬偉林.人際功能的拓展:評價系統述評[J].南京社會科學, 2007(06):142-146.
[8] 張滟.學術話語中的級差范疇化及其修辭勸說構建[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31(06):33-40.
[9] 岳穎.評價理論中 “級差” 的來源與發(fā)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3(08):108-111.
基金項目: 江西省社會科學“十四五”基金項目“批評認知視角下中美扶貧新聞話語體系比較研究” (21YY12) 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趙小晶,女,漢族,江西南昌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
黃益琳,女,漢族,江西吉安人,碩士,教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