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 付修瑞
摘要:法國的繪畫藝術在進入19世紀之后大放異彩,不斷推陳出新。此前的古典主義學院派藝術和浪漫主義藝術已經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藝術成就。18世紀晚期,法國資產階級爆發(fā)了大革命,封建統(tǒng)治者無法再利用神學宗教等控制人民的行為。19世紀時期,資產階級和工人的矛盾不斷加劇,當時的藝術家們開始思考藝術應該回歸現(xiàn)實而不是虛無縹緲,這是現(xiàn)實主義產生的主要歷史原因之一。從本質上來說,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目的就是讓觀者重新思考現(xiàn)實。就像經驗主義者和實證主義者一樣,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聲稱:“只有那些當下的東西,人們親眼看見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币蚨F(xiàn)實主義藝術家關心的是人們的親身經歷和日常生活,他們拒絕歷史和虛構的主題,因為他們看不見不真實,認為其不屬于現(xiàn)實世界。對周圍世界的細心觀察和真誠感受,使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開始關注那些此前被認為毫無價值的東西,那個世俗而煩瑣的世界,無產階級的工人和農民是他們的主要描繪對象。現(xiàn)實主義畫家大量描繪這些題材,就像是在繪制那些重大歷史題材作品一樣,滿懷熱情而崇敬地完成每一幅作品。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的繪畫作品體現(xiàn)了深深的人文關懷,對現(xiàn)代藝術尤其是對當下的中國藝術家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19世紀法國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們扎根現(xiàn)實,以米勒、庫爾貝和杜米埃為代表,其繪畫作品刻畫了真實的人民生活和普通勞動者形象,深刻地體現(xiàn)了藝術家的人文關懷,為世界藝術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诖?,文章探討19世紀法國現(xiàn)實主義繪畫作品中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19世紀;法國;現(xiàn)實主義;繪畫作品;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4-0-03
1 現(xiàn)實主義的興起原因
18世紀晚期,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fā),此次革命廣泛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的改革進程。以教皇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者無法再利用宗教思想左右人民的意志。19世紀,由于社會的進步,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藝術家們逐漸回歸現(xiàn)實生活,開始注重對真實的自然和現(xiàn)實生活的描繪,用繪畫的方式展現(xiàn)自己對時代的訴求,這是現(xiàn)實主義產生的重要原因。
從藝術史的大背景來看[1]184,浪漫主義繪畫藝術占據(jù)主流地位時,藝術作品總是帶有一種悲壯情調和傳奇色彩,例如大衛(wèi)和德拉克羅夫的繪畫中時常帶有一些悲劇性情節(jié),具有泰坦尼克號式的電影性傳奇氛圍,這樣的藝術作品在那個時期備受青睞,但是這種情節(jié)與普通生活相去甚遠?,F(xiàn)實主義畫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進行對現(xiàn)實生活的回歸[1]184。無論是現(xiàn)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乃至19世紀之前的藝術史,藝術創(chuàng)作始終圍繞人文和神學兩大主題。19世紀之前的藝術作品以古典主義為代表,著重圍繞圣經和神話這一主題,浪漫主義又以英雄人物為主要刻畫對象?,F(xiàn)實主義畫家認為藝術不應該只描繪虛幻的世界,而應該回歸現(xiàn)實,回歸真實的世界。
從現(xiàn)實主義發(fā)展歷程來看,現(xiàn)實主義藝術是對真實世界的一種表達方式,不能局限地將現(xiàn)實主義歸為某種風格或者流派。總之,現(xiàn)實主義提倡面對現(xiàn)實、面對底層人民的生活,提倡藝術家走出畫室、貼近自然,這對19世紀乃至后來歐洲藝術的發(fā)展有極強的推動作用。
2 19世紀法國現(xiàn)實主義代表畫家及其作品中的人文關懷
2.1 農民的歌頌者——米勒
米勒是19世紀法國現(xiàn)實主義流派中的農民畫家,于1814年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19世紀中葉,一些對當時政治體制不滿和為了躲避世俗紛擾的畫家來到法國巴黎近郊的村落——巴比松,美術史上著名的巴比松畫派由此誕生。1849年,米勒來到了這里并一直在此生活直至逝去,以米勒、柯羅為代表的巴比松畫家熱衷于描繪此地的現(xiàn)實風景和風俗,巴比松畫派后來成了現(xiàn)實主義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期間,米勒白天勞作,晚上作畫,他深刻地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因此將最普通的勞動人民作為作品的主要描繪對象,一改洛可可時期盛行的奢靡和享樂風格,真實地描繪自然,描繪普通生活。
《拾穗者》是一幅經典的農民題材的繪畫作品,也是現(xiàn)實主義特征非常明顯的作品,米勒將三個勞動人民放在畫面的主要位置,其形象高大,衣著真實質樸。米勒在刻畫人物時沒有在臉部花費過多筆墨,而是將臉部安排在陰影之中,著重刻畫農民勞作的體態(tài),兩名勞動者極力彎腰撿起麥穗,這正是農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動作,畫面中最左方人物用手扶腰的動作是點睛之筆,這是長年累月辛勤勞作留下的習慣性動作,被米勒生動地呈現(xiàn)在了畫布上,由此也體現(xiàn)出米勒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情感和敏銳的觀察。畫面中每一處表達都是真實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整幅作品靜謐、祥和,三名勞作婦女的形象健康而結實,默默勞作的場景與熱鬧的背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是對農民艱辛的一種無聲的吶喊。
同一時期米勒的經典作品還有《晚鐘》。該作品描繪的是黃昏日落時一對夫妻在教堂鐘聲響起時雙手合十虔誠祈禱的場景,整幅畫面呈現(xiàn)出肅穆莊重的氛圍,整體的人物造型質樸、純潔,在淳樸的外表傳遞出一種容忍的思想感情,善良的勞動人民形象深深蕩滌著觀者的心靈。教堂的鐘聲穿過廣袤的楓丹白露的田野,身旁裝滿土豆的推車和插在土地中的工具說明這對夫妻剛經歷了一天的勞作,然而在聽到鐘聲后,他們放下了工作,虔誠地祈禱,仿佛禱告能夠使他們想象出天國的美好,能夠彰顯人性的圣潔,甚至可以消除一天勞作的艱辛。米勒筆下的這對夫妻沒有洛可可式的華美服裝和奢靡配飾,他們衣衫襤褸,皮膚在常年的勞作中變得異常黝黑,佝僂的體態(tài)和粗糙的手掌是貧困勞動者的標識。在簡單的勞作工具和襤褸的衣衫之下,他們的身影在田野之中顯得那么孤單,而禱告的回報又是那么的渺茫[2]?!锻礴姟繁砻嫔媳磉_的是農民對命運的恭順,但更深層次的是對他們辛勤勞作的憐憫,對他們的付出與回報甚少的一種吶喊。農民日日勞動,來供給這個國家最基礎的物質需求,這正是米勒要深切表達的法蘭西共和國的農民形象,也是他作品中人文關懷的最好體現(xiàn)。
2.2 現(xiàn)實主義的領袖——古斯塔夫·庫爾貝
古斯塔夫·庫爾貝(1819—1877)是現(xiàn)實主義的領袖,為了展現(xiàn)對現(xiàn)實生活的寫實性,庫爾貝在沙龍里展覽作品時會省略作品的標簽,目的就是讓觀者能夠通過畫面內容直接鎖定畫面主題,雖然作品沒有名稱,但庫爾貝卻把“現(xiàn)實主義”一詞深深地烙印在了觀者的心里。庫爾貝在1861年曾說:“我想要真實地表現(xiàn)生活中的風土人情、藝術觀念和人物的真實面貌,創(chuàng)作出來一種真正屬于我所生活的時代的真實的藝術——這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繪畫藝術的描繪方式只是存在于那些真實可感的東西之中,藝術家們應該把他們的藝術天賦應用到他所處時代的觀念和事情之中。我認為,繪畫在本質上是一種具象而非抽象的藝術,它是對現(xiàn)實生活和真實存在事物的一種再現(xiàn)方式,那些虛無不存在的事物,不屬于繪畫的范疇,要想我畫一幅天使必須找一個天使給我看看?!?/p>
庫爾貝于1849年創(chuàng)作了作品《采石工》。1848年,法國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工人起義,對當時的資產階級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工人們向剛建立的資產階級聯(lián)合政府提出訴求,要求改善現(xiàn)有的工作條件,重新分配財富。庫爾貝也參加了這次工人起義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場起義在短短三天后就被資本力量用殘忍的手段鎮(zhèn)壓下來,對工人來說,他們失去至親的傷痛和心靈的創(chuàng)傷久久無法平復。這場起義也使“工人”這一尖銳的話題成了資產階級與全國人民關注的重點?!恫墒ぁ氛故玖宿r村苦力勞動者的工作場景,這像是一瞬間的景象,庫爾貝仿佛在面對面地觀察。他用極其直觀的表達方式刻畫了兩個人——一個年長的勞動者、一個年輕的勞動者。這是法國最底層人民的代表,他們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環(huán)境既沒有被美化也沒有被理想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世俗場景。整幅作品呈褐色調,在視覺上營造出了勞動的艱辛。同時年長工作者的跪姿也表現(xiàn)了他們工作的機械和單調,這種機械暗示他們對當時社會的失望。
庫爾貝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奧爾南的葬禮》,毫不吝嗇地表現(xiàn)了農民的生與死,描繪了一個荒蕪山區(qū)一場普通葬禮的場景。人們聚集在一起,莊嚴肅穆地送別逝者,牧師正在莊重宣讀當?shù)卣當M發(fā)的文件[3]。庫爾貝選擇了以往重大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才會用到的大尺寸畫布,但《奧爾南的葬禮》中的人物極其普通。庫爾貝的這一做法被當時的藝術評論家詬病為反英雄、反歷史,一度讓人大跌眼鏡。畫畫中的人物都是庫爾貝實實在在寫生而來,有的甚至是他的朋友。遠景部分是陰暗的天空和荒蕪的灘涂。首先進入觀眾視野的是位于畫面前景中央的墳塋,庫爾貝沒有用鮮艷的色彩和強烈的光線就巧妙地完成了這幅畫。在這里沒有神的參與和耶穌下葬式的崇高,就是一場極其普通的葬禮,這也代表著普通人的生與死。1857年,著名藝術評論家尚弗勒里針對這場“葬禮”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他描述的是一場小城鎮(zhèn)的葬禮,也是那個時代所有城鎮(zhèn)的葬禮”。
2.3 聲援工人階級——奧諾雷·杜米埃
18世紀末19世紀初,藝術運動與發(fā)生在法國和歐洲的革命運動相伴而行,因此當時的人們有理由去懷疑部分藝術家的顛覆意圖。當時,不管是文學藝術還是繪畫藝術領域內的藝術家,隨時都可能因為自己的不當言論和激進想法而遭受牢獄之災[4]。作為工人階級的強力支持者,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藝術家奧諾雷·杜米埃經常用藝術作品發(fā)表批判性的社會言論和政治見解,結局就是被掌權者監(jiān)禁起來。杜米埃是當時負有盛名的畫家、雕塑家,但使他聲名大噪的是他的版畫作品。杜米埃稱得上是享譽世界的版畫大亨,他發(fā)明了石板印刷術,還向當時關注度最高的法國自由主義共和雜志《漫畫》投稿,因此擁有大量的讀者和粉絲。
杜米埃的版畫作品《特朗斯諾奈大街的屠殺》與戈雅的《1808年5月3日槍殺起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描繪的是一場令所有人詬病的暴力事件,二者都能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特朗斯諾奈大街是法國某城市的一條普通街道,在那里,一名槍手槍殺了一名政府安保者。這名安保者屬于暴力執(zhí)法機構的成員之一,當時正在血腥鎮(zhèn)壓一場工人運動。槍聲來源于一棟工人集會的大樓之內,因此其他暴力機構成員立刻包圍了這棟大樓并且殘忍地屠殺了樓內的所有人,包括無辜的居民[5]。杜米埃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深沉的、尖銳的,他沒有描繪屠殺的血腥,轉而表現(xiàn)屠殺過后死一般寂靜的場景,滿地的尸體一片狼藉,一切就像剛剛發(fā)生,仿佛站在這幅作品前的每個觀眾都是這場屠殺的親歷者。杜米埃的這幅作品將他藝術理念中的人文關懷表達到了極致,看似粗糙,實際展現(xiàn)了對生命的尊重、對工人階級的聲援、對暴力鎮(zhèn)壓的控訴。
杜米埃的另一幅繪畫作品同樣是對廣大勞苦大眾的聲援——《三等車廂》。這幅畫展現(xiàn)了1860年一節(jié)火車車廂內的場景。這節(jié)車廂的乘客大多生活窘迫,所以只能乘坐擁擠臟亂的三等車廂。在當時,一等車廂和二等車廂都有單獨的隔間,只有富裕的資產階級才有經濟實力去乘坐。19世紀工業(yè)發(fā)展速度極快,受資產階級剝削的廣大勞動者是杜米埃關注的焦點,這些現(xiàn)實主題多次出現(xiàn)在他的作品當中。他通過對生活的寫實,表現(xiàn)了這些市井中的普通人物,他們往往收入微薄,身份低下,沒有社會地位,只能默默接受被剝削的命運。杜米埃敏銳地捕捉到三等車廂中人物的日常狀態(tài),作品中人物面目模糊、神情呆滯,眼神中看不到對生活的希望。杜米埃試圖從人們的生活片段中隨意摘取出一些細節(jié),以達到他想要聲援被剝削者的目的。
3 結語
現(xiàn)實主義也被稱為批評現(xiàn)實主義,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反思性。19世紀的現(xiàn)實主義美術作品帶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它吸收了古典主義繪畫的精華,又摒棄了古典主義,在否決浪漫主義的同時又與其有一定關聯(lián)。其所描繪的人物與事件都具有跨時代的價值,真正體現(xiàn)了時代要求,重視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引起了底層人民的熱烈反響。19世紀的法國現(xiàn)實主義增強了法國美術的生命力,不斷啟發(fā)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對西方美術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我國當代藝術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田蕊. 19世紀法國現(xiàn)實主義繪畫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2):184-185.
[2] 秦曉波.米勒繪畫中的農民情懷及藝術特征探析[J].美與時代·美術學刊,2022(3):81-83.
[3] 李芳芳,常偉廷.庫爾貝繪畫中的現(xiàn)實主義[J].美術教育研究,2022(10):26-27.
[4] 馮璐晗.淺談法國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畫家繪畫題材創(chuàng)作風格[J].美術教育研究,2019(21):48.
[5] 劉國慶.試論杜米埃藝術的特質[J].人間,2016(23):222-224.
作者簡介:黃瑞(1968—),男,山東梁山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古典繪畫藝術語言、寫實繪畫創(chuàng)作、當代繪畫藝術語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審美精神相結合。
付修瑞(1998—),男,山東棗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美術學(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