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霄羽 張一
摘要:論文通過拆分綜合檔案館服務能力的概念結構,分別提取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和檔案學的有關理論,探討不同理論如何發(fā)揮對于綜合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支撐作用;并最終將以上學科領域所涉及的理論概括為“奠定基石—持續(xù)追蹤—精準劃界”的邏輯關聯(lián)。
關鍵詞:綜合檔案館 服務能力 能力建設 理論依據
Abstract:In this paper, by separating the concep? tual structure of the service capability of archiv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in the fields of management, admin? istrative governance and archives science are extract? ed respectively, and the supporting roles of different theories for the service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in ar? chive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theories involved in the above areas are summarized as the logical corre? lation of "laying the cornerstone - continuous track? ing - accurate positioning".
Keywords:Archives; Service capability; Capabili? ty construction; Theoretical basis
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任務,將提供公共服務視作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要義。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fā)《“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以下簡稱《“十四五”規(guī)劃》),提出到2025年“檔案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檔案利用服務達到新水平”,體現(xiàn)出切實提升綜合檔案館公共服務能力、促進檔案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便捷化的要求?;谖覈C合檔案館(以下簡稱檔案館)的政治屬性,其服務能力是服務型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檔案館“存史資政育人”職能,其服務能力也是檔案治理的前提基礎。但學界目前對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基本問題尚存模糊認識和理論分歧,不利于科學系統(tǒng)地指導實踐。為此,研究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理論依據十分必要。
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相關成果大多集中于近三年,但數(shù)量不充足。成果內容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研究各類檔案館服務能力提升的理論依據。高雪璐[1]指出省級綜合檔案館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的理論依據包括公共物品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新公共服務和多中心治理理論、檔案雙重價值理論;雷賀羽[2]運用供給理論等為高校檔案館服務能力提升提供基礎;張雨晴[3]將公共服務供給理論、檔案開放利用理論與電子政務網站績效評估理論等作為檔案網站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的理論基礎;趙建平[4]提出將協(xié)同理論作為檔案館的公共服務提升質量的依據。二是研究檔案館服務能力評估或構建評估體系的理論依據。盛梅[5]認為新公共服務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社會記憶理論和績效評估理論共同構成綜合檔案館公共服務能力評估的理論基礎;李宗富[6]指出公共價值管理理論、公共服務質量理論和政府績效評估理論是構建綜合檔案館公共服務能力評估體系的理論依據;虞香群[7]說明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新公共服務理論是構建綜合檔案館服務能力評價指標的依據。
現(xiàn)有成果從行政治理、公共管理、商品經濟等多學科角度探討檔案館服務能力提升或評估的理論依據,可為本文研究提供參考。但不足在于:一是概念存在混淆,多數(shù)成果將檔案館服務實踐與檔案館服務能力混為一談,往往思考的是檔案館服務的理論基礎,而非檔案館服務能力的理論基礎;二是主題范圍不夠全面,現(xiàn)有成果僅重點關注檔案館服務能力提升或評估的理論依據,缺乏以整體視角聚焦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方面的理論基礎;三是關聯(lián)性思維有待加強,多數(shù)成果僅羅列出相關理論,但較少論述各理論在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相互作用和整體關聯(lián)。為此,本文擬在明確概念的基礎上,聚焦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理論依據,既說明各理論對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支撐表現(xiàn),又綜合思考各理論的相互作用和整體關聯(lián)。此即本文創(chuàng)新點。
筆者解讀的檔案館服務能力是指“綜合檔案館依托內外部資源通過不同服務活動實現(xiàn)多重目標的綜合本領或力量”。按照概念定義的邏輯公式,檔案館服務能力可理解為“能力”(屬概念)+“服務”“檔案館”(種差)。換言之,探究綜合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理論依據,可遵循概念的解讀邏輯,以“屬概念(能力)—第一級種差(服務)—第二級種差(檔案館)”為思路,分別思考服務能力作為檔案館“立身之本”的理論依據。
從“能力”的第一層結構出發(fā),“能力”是檔案館服務能力的屬概念,而能力建設是一種組織或個體的管理行為,因此在此層級選擇管理學領域的理論作為理論依據。
能力建設依托能力主體進行,以主體規(guī)模作區(qū)分,主要涉及兩種類型:一是組織管理與行政管理領域,如企業(yè)、政府機構或其他組織的群體能力建設;二是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如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宣傳人員等人員能力建設。因此,筆者認為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主體既有各級檔案館,也可細化到檔案館內從事服務的專業(yè)人員。
(一)宏觀建設圖景:動態(tài)能力理論
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最終要以檔案館為整體形成一種集成性能力,這是一種檔案館調動內外各種資源滿足服務需求的整體能力,也是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頂層設計。動態(tài)能力理論正是頂層設計的理論基礎。
動態(tài)能力理論發(fā)端于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領域,但其內容除企業(yè)組織外也可廣泛適用于其他組織。動態(tài)能力是通過組織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內外部資源以適應環(huán)境快速變化的能力,是更新組織能力的能力。[8]動態(tài)能力理論的思想核心在于“動態(tài)”,操作核心在于“內外部資源”,是指組織與外部環(huán)境變化保持一致而自我更新的及時性,需要通過整合和配置內外部資源來實現(xiàn)。
動態(tài)能力理論強調的“動態(tài)性”體現(xiàn)為檔案館服務能力主體的動態(tài)性。一是檔案館服務的過程,即調動館內外所有資源達成服務目標的過程,包括但不限于館藏資源、人力資源、資金來源和相關社會力量等。二是檔案館整合配置資源面向動態(tài)可變的服務需求。建設檔案館服務能力是為了應對變化多樣的服務需求,不僅要強調檔案館配置資源的合理性,還要強調不同需求下配置資源的靈活性,即檔案館要形成即時、可調節(jié)的能力系統(tǒng),實現(xiàn)服務利用者的根本目標。
動態(tài)能力理論具有作為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理論依據的優(yōu)勢。在戰(zhàn)略管理相關理論中,可根據動力來源分為“內部論”與“外部論”,即以組織內外資源分別作為組織核心競爭優(yōu)勢,“內部論”包括資源基礎論、核心能力論、知識基礎論與本文關注的動態(tài)能力論。[9]一是動態(tài)能力理論歸屬的“內部論”突出組織內部條件的決定性作用,這與檔案館立足館藏作為服務能力建設的出發(fā)點完全同步。檔案館的職能包括存史資政育人,通俗理解,存史即管理職能,資政育人即服務職能。資政育人的服務職能離不開對館藏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服務能力建設自然也必須依托于檔案館的館內條件,若依“外部論”機械強調遵循政策要求、盲目模仿同類機構實踐,只能是舍本逐末,與其出發(fā)點背道而馳。只有館藏這一檔案館最重要的內部條件才能構成建設好服務能力的現(xiàn)實基礎。二是動態(tài)能力理論注重組織應對變化的靈活性與主動性,甚至預測性,這正是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要率先開展、因變則變的設計思路。動態(tài)能力理論強調組織要具備應對不同環(huán)境做出相應調整的靈活性,還強調需具備預判變化規(guī)律調整預案的前瞻性。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需要依據動態(tài)能力理論,不僅要具備服務能力,還要形成“調整或更新能力的能力”——根據不同需求,靈活變換館內資源配置、運用適當工具或場域、形成不同形式服務成果,甚至還需在需求明確前主動預判、有意引導,涉及人員、場所、館藏等多種資源的靈活協(xié)調。
動態(tài)能力理論著力強調檔案館在配置資源方面的靈活調整,說明其能力建設的藍圖是形成集成性群體智能,其“動態(tài)性”的特點是筆者在眾多戰(zhàn)略管理理論中選其作為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理論支撐的關鍵原因。
(二)微觀效能表現(xiàn):勝任力理論及模型構建
將檔案館服務能力的主體細化,即能將服務成效具體落實于檔案館人員效能上。勝任力理論是在人員層面識別服務能力要素的理論依據,通過勝任力理論及其模型構建的科學方法,能夠確認作為各職業(yè)群體服務能力的維度,從而深入優(yōu)化檔案館人員的服務效能。
在管理學定義中,能力是指行為人在活動中的勝任力,將決定人在工作中完成任務的可能性。勝任力強調兩點,一是工作績效,二是要素組合,即一系列影響工作績效的個人要素組合,如動機、技能、形象、知識結構等,[10]是以人員個體為能力主體的概念。檔案館服務能力同樣是組合不同資源要素實現(xiàn)多重目標的過程,可以說,當檔案館服務能力主體進一步定位到人員層面上,即可借助檔案人員的勝任力替代考察檔案館的服務能力。
勝任力理論是一系列關于勝任力含義、構建過程、不同應用場景有何不同且如何解釋的系統(tǒng)理論,通常指職業(yè)勝任力,或稱工作勝任力。在1973年此概念被提出后,勝任力理論已經歷了較成熟的發(fā)展與研究。目前學界對勝任力的特征已形成基本共識[11]:第一,勝任力由多維度構成,且這些維度可以通過科學方法測定;第二,勝任力與工作績效有關,甚至可用于預測績效,即通過職業(yè)群體被觀察到的行為可評定勝任力,并根據其表現(xiàn)預測工作績效;第三,勝任力可以被開發(fā),即通過培訓開發(fā)等提升職業(yè)勝任力;第四,勝任力在不同場景下具有不同解釋,勝任力模型也需要依據應用場景進行相應調整。
顯然,細化至人員層面的檔案館服務能力將符合勝任力的以上特征。首先,館內人員服務能力可細分維度,并通過識別勝任力的系統(tǒng)方法確定;其次,館內人員服務能力將直接影響檔案館整體的服務質量,進而決定未來繼續(xù)接受服務的用戶數(shù)量;再次,檔案館可通過培訓來提高館內人員服務能力,即發(fā)掘其潛在的服務能力或優(yōu)勢,優(yōu)化個體效能;最后,適用于館內人員服務能力的勝任力模型需要在服務活動中測定并解釋,具有情景適用的特殊性。因此,由于勝任力具有可量化績效的特性,館內人員服務能力也可由測定的模型做出維度評判,從而確定人員服務效能的優(yōu)劣。
對于館內人員服務能力而言,需要借勝任力理論識別能力要素,并對建設成果進行科學檢驗。識別其勝任力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并檢驗勝任力模型。由于模型具有情景適用性,因此需要立足服務實踐建立模型,識別得到的館內服務人員的勝任力模型也有區(qū)別于其他職業(yè)或館內其他業(yè)務人員的特殊適用性。另外,可根據實際選擇焦點訪談法、團體多層次水平考察法、專家調查法、專家會議法等進入構建流程,同樣,需要根據實際選擇量表檢驗或評價中心的方法等驗證模型的可信度。
提升檔案人員服務效能需要借助科學理論指導,勝任力理論是檔案館服務能力落實到人員層面、提升服務效能的重要依據。
從“服務能力”的第二層結構出發(fā),“服務”是檔案館服務能力概念的種差之一。檔案館屬于文化事業(yè)機構,通常受各級黨委或政府直接領導。檔案工作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的實踐日趨豐富?!吨腥A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下簡稱《檔案法》)與《“十四五”規(guī)劃》及其他地方性法規(guī)中也明確提出檔案館的服務作為一種公共服務要致力于均等化發(fā)展。故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不可避免受到行政治理領域中行政服務有關理論的影響與約束。
行政治理領域的“服務”通常指公共服務,是現(xiàn)代行政機構的基本職能之一。檔案館的服務顯然屬于公共服務,探究公共服務的背景與依據,新公共服務思想與我國服務型政府理論分別論證了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與國際實踐銜接的建設背景以及國內開展特色實踐的必要性。
(一)國際建設背景:新公共服務思想
全球各國的檔案服務均具有社會化的顯著特征,將檔案館的服務正式作為一種公共服務向社會開放更是近年來的實踐共性。服務形式趨于豐富、服務人群趨于廣泛、服務目標趨于全面,正是各國檔案館的服務融入新公共服務思想的直接表現(xiàn)。
新公共服務思想與理論發(fā)端于西方行政治理領域,其核心內容發(fā)源于西方,這一思想影響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許多國家?!胺斩钦贫妗?,以提供公共服務為核心,[12]這一思想在國際上已得到廣泛認可。新公共服務思想源于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革命,全面強調公共利益是服務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英美等西方國家為首開展“新公共管理運動”,旨在革新公共部門管理方式,以企業(yè)管理理念要求政府部門,強調業(yè)績評估與競爭,導致新公共管理理論在西方引起廣泛關注。而新公共服務思想做出了顛覆性設想——以主張公平取代主張效率;以政府服務公民[12]取代政府掌控市場;否認對行政效率的極端強調,將公共利益視作公共服務的基礎,其中公共利益包括公民權益、規(guī)范法治與規(guī)范行政、政府公民關系等??傊鹿卜账枷氲膬群耸钦ㄟ^提供服務幫助公民表達并實現(xiàn)公民的公共利益。
實際上,檔案館服務能力的客體與目標都蘊含新公共服務的原初思想。就其客體而言,檔案館服務能力的客體是具有檔案利用需求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利用需求往往包括國家戰(zhàn)略制定與中心大局推進、社會治理、組織運行以及個人發(fā)展四個層面,形成廣泛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輻射范圍。尤其當檔案資源同時承載社會記憶、民族情感時,全面征集來自社會公眾的檔案資源,也是通過公權維護私權的表現(xiàn),這些與新公共服務思想的設想是一致的。就其目標而言,滿足利用者需求是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終極目標。當前,公民權益中信息權益保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保障公民知情權、隱私權、知識產權等權益的檔案服務活動日益增加。另外,檔案館承擔了一部分政務信息公開的職責,即公眾可由檔案館服務有序參與到行政監(jiān)督、社會治理中去,成為檔案館服務的又一新課題,這些均與新公共服務思想中“滿足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務”的核心實質相呼應。可以說,新公共服務思想是國際范圍內許多國家開展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共同依據。
(二)國內特色實踐:服務型政府理論
檔案館服務能力需要在適當?shù)臅r代背景與政治制度下開展建設,盡管新公共服務思想給世界各國以理論指導,但仍需要更適用于本國實際的理論來支撐實踐。服務型政府理論為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國內特色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
對我國而言,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我們需要在國內尋找更成熟的治理理論為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提供指導。服務型政府理論正是支撐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本土特色理論。
筆者認同并采納學者劉熙瑞對服務型政府的定義——“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的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并承擔著服務責任的政府”[13]。這里的“政府”是一種廣義概念,不單一理解為各級政府行政部門,如機構改革后檔案館等歸黨委或黨委辦公廳(室)管理(除中央檔案館屬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的下屬機構外)的事業(yè)機構等也涵蓋其中,即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所覆蓋的有關組織體系均在服務型政府理論的范圍內,檔案館肩負“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光榮使命,故檔案館自然在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范圍內。
服務型政府理論與新公共服務思想二者平行發(fā)展但彼此影響,但服務型政府理論在我國更具操作性指導意義。21世紀初,中西方在公共管理領域幾乎同時開始革新:2000年美國學者登哈特夫婦提出“新公共服務思想”;2001年起,我國大連、上海、南京等市先后提出“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方案。由于時間相近,西方理論之爭與東方的實踐摸索同步進行,且不可避免相互影響。我國以西方新公共服務思想成果為參照,以本土開展的系列實踐經驗為基礎,自2002年起正式在中央層面提出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框架,逐步形成了發(fā)端、發(fā)展、成熟于本土的服務型政府理論。
服務型政府理論的核心目標是提供公共服務,其內涵有價值理性“公共性”和工具理性“責任性”,這兩類理性追求在檔案館服務能力上同樣有所體現(xiàn),且與檔案館服務能力的客體、手段、內容、目標等構成要素形成呼應。
一方面,服務型政府的價值理性在于提供能夠面向所有公眾的服務,即強調服務范圍的“公共性”,而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發(fā)生在受眾廣泛、途徑公開、手段靈活的服務活動中,這與“公共性”不謀而合。首先,檔案館服務能力的客體類型多樣。無論是面向國家、社會、組織或個人,還是基于國家建設、社會治理、機構管理等多種服務需求,服務客體的公共性毋庸置疑。其次,渠道公開透明。該理論提倡公民享受的公共產品或公共環(huán)境要以公共政策的形式加以公示,以實現(xiàn)服務公開公正。檔案館內各類服務均為開放服務,檔案館也同樣作為公共機構面向社會開放,即服務的確切信息可通過網站通告、社區(qū)宣傳或新媒體等其他公開途徑被獲取,故其服務渠道的公共性得以保障。最后,手段靈活主動。不同于單向的、強制性的“管理”,服務型政府要求對公共需求提供“服務”作為回應,而檔案館服務不僅是對現(xiàn)實需求的回應和滿足,隨著檔案館服務能力的不斷提高,“發(fā)掘潛在需求、主動提供服務”也將成為可能,屆時這種回應和滿足將更加主動,更顯靈活。
另一方面,服務型政府的工具理性在于其根本上致力于鞏固機構的行政權威,強化其公信力,即強調機構本身的“責任性”,而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主旨即履行檔案館職能,通過檔案價值最大化推動檔案館價值最大化。作為公共機構,公眾對檔案館職能的接受度與滿意度是由其公信力直接體現(xiàn)的。公信力是政府在施政過程中通過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職責而取得公眾信任的能力,這一概念也是在中國政府職能轉變進入建設服務型政府階段時被提出的,[14]即提高機構公信力需要通過主動服務向公眾證明機構值得信任。同理,檔案館的公信力自然也依托服務來體現(xiàn)。檔案館在施以服務能力的同時也將接受利用者的反饋、評估或信任判斷,如服務人員是否濫用職權、服務環(huán)節(jié)是否合法合規(guī)、服務流程是否受到監(jiān)督、服務質量是否按照標準評定等。此外,由于檔案的基本價值之一是憑證價值,檔案館的公信力在服務過程中或可進一步被強化——當檔案館提供館藏查詢、出具檔案證明等服務幫助個體或組織維權時,可以形成“權威機構+可信材料”的雙重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公眾對檔案館服務的信任度,有助于推動檔案館及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從“檔案館服務能力”的第三層結構出發(fā),檔案館作為能力主體,其服務能力自然體現(xiàn)檔案專業(yè)的特點,因此“檔案館”是檔案館服務能力概念的種差之二。這一主體為能力建設框定了專業(yè)范圍,需要依據檔案領域相關理論凸顯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專業(yè)特色。
檔案館服務能力需經由多種形式的服務活動得以體現(xiàn),根本原因在于檔案的價值表現(xiàn)豐富多樣,并能滿足利用者的廣泛需求。從檔案館服務能力的客體對象和建設目標出發(fā),筆者認為檔案價值論與檔案服務社會化觀是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理論依據。
(一)提供專業(yè)基礎:檔案價值論
檔案價值論是檔案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核心內容在于,檔案價值體現(xiàn)檔案這一客體與主體對其需求間的特定關系,是指檔案的存在、屬性及其變化是否滿足主體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及滿足的程度,故主體的客觀需求和利益是衡量檔案價值的尺度。[15]
檔案價值論之所以能為檔案服務實踐提供理論支持,根本原因在于檔案的價值是開展檔案利用服務的前提和基礎。換言之,檔案館的服務是實現(xiàn)檔案價值的過程。而探究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意義即在于尋求檔案價值的實現(xiàn)路徑。
隨著學界對檔案價值的認識日趨深入,檔案價值表現(xiàn)的多樣性逐漸成為共識。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檔案的基本價值有憑證價值與參考價值、史料價值與文化價值、第一價值與第二價值之分。但檔案價值的本質是檔案(客體)對主體需求的滿足,當利用者具有需求時,檔案價值才有實現(xiàn)的前提;以服務滿足需求時,檔案價值才能找到實現(xiàn)的途徑。
檔案價值論對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理論支撐可從資源和效能兩方面加以分析,這與檔案館服務能力的對內與對外表現(xiàn)相呼應。一方面,從資源角度出發(fā),檔案價值論強調館內檔案資源的價值最大化。與之相似,檔案館服務能力對內表現(xiàn)為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能力,在充分認識實現(xiàn)檔案價值的可能性的同時,有能力發(fā)現(xiàn)潛在價值轉化為現(xiàn)實價值。檔案價值論為服務能力在資源層提供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從效能角度而言,檔案價值論認為檔案價值在于檔案這一客體對利用者需求的滿足,[16]即主客體的“交互性”,而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目的就包含強化服務職能、滿足用戶需求,即服務能力對外體現(xiàn)為發(fā)掘需求的能力與倡導能力,既要發(fā)掘社會公眾可能存在的檔案需求,又要對外宣傳、吸引社會力量,廣泛普及開發(fā)檔案價值的必要性,與外部環(huán)境形成良性互動。
檔案價值論是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理論依據。故檔案服務能力建設需要依托檔案價值的豐富表現(xiàn),盡力創(chuàng)造檔案價值實現(xiàn)的條件。檔案價值論揭示了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專業(yè)基礎,表明檔案館服務能力的客體對象——檔案具有多樣價值,檔案館能夠也需要通過服務能力建設來促進檔案價值的實現(xiàn)。
(二)明確專業(yè)目標:檔案服務社會化觀
檔案服務社會化是近年來檔案館服務實踐呈現(xiàn)的顯著特征,也是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實踐導向——面向社會需求開展服務能力建設。
筆者曾做研究區(qū)分“檔案服務社會化”與“檔案社會化服務”,指出檔案服務社會化觀是我國學者根據檔案工作社會化的發(fā)展趨勢總結出的理論觀點。[17]其主要內容是檔案服務呈現(xiàn)社會化的特點和趨勢,更能揭示檔案服務功能的特征,從檔案館立場來理解和界定社會化服務。因此筆者秉持自我認識,檔案服務社會化即基于公共檔案館的立場,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專業(yè)服務,指明了檔案服務的一種方向和特征?!懊嫦蛏鐣姟薄皩I(yè)性服務”是檔案服務社會化觀的兩個核心要素,說明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既要面向社會各界利用者,也要明確專業(yè)邊界。
一方面,檔案服務社會化觀所倡導的“面向社會提供服務”為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錨定了社會化服務的導向。從1980年第九屆國際檔案大會首次全面總結“檔案利用分為學術利用、實際利用與普遍利用三種類型”,到2000年第十四屆國際檔案大會開始探討“休閑利用觀”,諸多利用類型已在各國長期實踐中有成熟體現(xiàn),也體現(xiàn)出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的未來走向。盡管我國學界仍存在關于檔案館“文化事業(yè)機構”屬性的部分爭議,但筆者認為,國內大批成熟實踐已充分證明檔案館服務能力至少能滿足社會各界對于學術類、文化類、休閑類的檔案需求,而且隨著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檔案館服務能力還將面臨更多類型的檔案需求并加以建設,屆時檔案館環(huán)境、檔案館人員素質、服務活動文化性與趣味性等相應變化,服務能力建設的社會化導向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檔案服務社會化觀也提倡一種“社會力量參與服務”的觀點,這也為檔案館服務建設提供了社會化協(xié)作的思路。實際上這一觀點也在《檔案法》及相關政策法規(guī)中有所表現(xiàn)。先是在2014年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中提出應“規(guī)范并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檔案事務”;而后2020年修訂的《檔案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檔案事業(yè)”,筆者曾論證這是“服務社會化”普遍成熟后較為理想的實踐成果。[18]此外,社會化協(xié)作的思路還能為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尋求條件保障,如人員方面,可借助眾包等方式補充檔案館服務活動所需的人力資源,或吸納行業(yè)組織、市場主體等社會力量成為相關服務標準體系的建設者;如資金方面,可嘗試以資源置換或戰(zhàn)略合作等形式吸引各類社會力量與檔案館建立協(xié)作關系,這既能為本館相關服務爭取資金支持,又可豐富檔案事業(yè)的社會化服務范疇,進而促成檔案服務社會化、檔案價值最大化的宏觀圖景。
行文至此,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顯然需要從多學科視角尋求理論依據。盡管各理論發(fā)端于不同學科,其適用領域本無交叉,但經檔案館服務能力的概念分解與釋義,以上理論不僅共同作用于檔案館服務能力建設,還在其中分別呈現(xiàn)各異效用,這些效用構成理論間的邏輯關聯(lián)。這一邏輯與概念內在結構高度相關——本文依據“能力—服務能力—檔案館服務能力”的三層概念結構依次展開,分別提取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和檔案學的有關理論,最終將以上學科領域所涉及的理論組織為“奠定基石—持續(xù)追蹤—精準劃界”的邏輯關聯(lián),如圖1所示。
首先,管理學領域有關理論從檔案館服務能力的屬概念“能力”層出發(fā),奠定了理論依據的基石,率先明晰了能力建設的本質。就宏觀組織層提出檔案館服務能力的建設圖景是一種體系化的“群體智能”,強調檔案館作為整體的外在能力;于微觀個體層提出檔案館服務能力實則是館內人員服務能力具化執(zhí)行后的結果,故強調檔案館內人員服務效能的具體表現(xiàn)與內在結構,以期使這一“群體智能”可評估、可量化。實際上,基于其圍繞屬概念“能力”展開理論梳理,故如具備組織內部資源為核心競爭力、且提供組織服務的類似組織或機構,比如圖書館、博物館等,其機構服務能力或可借此參照。
其次,行政管理學領域有關理論根據概念種差之一“服務”持續(xù)追蹤,完成了以“服務”為內容的能力建設的主題溯源。盡管新公共服務思想與服務型政府理論分別代表了國際治理思潮與國內本土實踐,但二者對于檔案館主動提供滿足公眾需求的公共服務基本達成共識。同時二者也是推動檔案工作融入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重要理論基石:理論中孕育了更為開放的組織結構和趨于多邊的協(xié)商與決策機制,還引入了對平等、公平、多元等概念的認同,這既是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在行政管理領域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21世紀以來國際檔案界出現(xiàn)檔案眾包、社群建檔、檔案館文旅融合、檔案記憶觀等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的理論源頭之一。
最后,檔案學領域有關理論就概念種差之二“檔案館”精準劃界,厘清了以實現(xiàn)檔案價值為出發(fā)點、以服務社會化為根本目的的專業(yè)邊界。作為檔案館能力建設的專業(yè)依據,檔案價值論提供了通過服務實現(xiàn)檔案價值的基礎路徑,檔案服務社會化觀則明確了面向社會廣泛服務是能力建設的根本目標。二者從檔案專業(yè)領域出發(fā),以概念中最關鍵的專業(yè)屬性劃定檔案館服務能力區(qū)分于其他服務能力的邊界,發(fā)掘檔案專業(yè)維度下服務能力建設的客體對象與專業(yè)目標。隨著對檔案館服務的認識與實踐在業(yè)界逐步受到認可與推廣,檔案價值論與檔案多元觀、社會記憶觀等理論觀點的聯(lián)結亦日趨緊密,檔案價值論與檔案服務社會化觀兩個理論作為學科基礎理論正為更多專業(yè)創(chuàng)新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我國檔案服務能力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1ATQ009)的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高雪璐.省級綜合檔案館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對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9.
[2]雷賀羽.供給視閾下的高校檔案館服務能力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9.
[3]張雨晴.全地區(qū)樣本的綜合檔案館網上公共服務能力實證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20.
[4]趙建平.新媒體環(huán)境下檔案館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研究[J].蘭臺世界,2022(2):40-44.
[5]盛梅.綜合檔案館公共服務能力評估與實證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6]李宗富,張瑞瑞.國家綜合檔案館公共服務能力評估:現(xiàn)實依據、理論根基與研究難點[J].檔案與建設,2019(3):10-15.
[7]虞香群.廣西綜合檔案館服務能力與地方經濟發(fā)展關系實證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8.
[8]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 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Knowledge and Strategy,1999,18(7):12-16.
[9]王翔.企業(yè)動態(tài)能力演化理論和實證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6.
[10]上海辭書出版社.大辭?!豆芾韺W卷》(第七版):能力[EB/OL].[2022-04-05]. http://www.dacihai.com.cn/ search_index.html?_st=1&keyWord=% E8% 83% BD% E5% 8A%9B&itemId=84062.
[11]趙海濤.勝任力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綜述[J].科學與管理,2009,29(4):15-18.
[12]丹哈特R B,丹哈特J V,劉俊生.新公共服務:服務而非掌舵[J].中國行政管理,2002(10):38-44.
[13]劉熙瑞.服務型政府: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府改革的目標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2(7):5-7.
[14]朱光磊,周望.在轉變政府職能的過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25(3):120-128.
[15]張斌.檔案價值論[J].檔案學通訊,2003(3):43-46.
[16]張斌.檔案價值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10-12.
[17]黃霄羽“.檔案服務社會化”與“檔案社會化服務”辨析[N].中國檔案報,2010-01-25(03).
[18]黃霄羽,張一.服務社會化《:檔案法》修訂后檔案利用服務的新格局[J].檔案學通訊,2021(5):66-72.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